"馬勇" 全部作品:
馬勇 9 萬字 2019-01-20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上的重大事件。這個事件的意義是結束了兩千年的帝製,趕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麵現代化的起點,是現代民族國家重建的開始。 辛亥革命的目標是刻意模仿美利堅合眾國,是要建立美國式的政治架構;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國大革命,是要以暴力手段打碎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中國。 辛亥革命的前半場確實是按照法國大革命的劇本在演出,孫中山等先行者經
馬勇 36 萬字 2019-01-30
蔣夢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服務北大二十餘年,謹守蔡元培餘緒,把學術自由的風氣維持不墮,為北大的輝煌奠定了基礎。其間又任或兼任浙江大學校長、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教育部部長等,對現代中國教育製度的建立貢獻良多。
馬勇 52 萬字 2019-03-20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編年史,是人類曆史的載體,是人類理性和智慧的結晶。一個人的閱讀史,便是一個人的心靈史和精神成長史。書籍是撫育傑出人才的珍貴乳汁,是支撐偉大心靈的富貴血脈,是鑄就高貴靈魂的豐富給養。讀書,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存在方式、一種審美情趣、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命寄托、一種人生境界。
馬勇 6 萬字 2019-03-05
中國政治精英利用鴉片戰爭之後的一係列戰敗編織了一整套飽受外族剝削、欺侮為內容的“民族敘事”和“曆史建構”。但在中國經濟崛起的背景下,持續強化“悲情敘事”正在將中國從世界大環境中孤立。馬勇從現代化視角出發重塑中國近代史,一方麵重新評估外國資本在近代中國的功過是非,理清世界走進中國的路徑及客觀效果,另一方麵剖析在現代化衝擊之下,中國走向世界的艱難過程。
馬勇 0 萬字 2019-03-18
本書講述了一個王朝為何會在一百天的危機中走進曆史。曆史無法遺憾,也不必惋惜,走過的就是走過了。隻是一百年後回望大清王朝,特別是分析這個貌似強大的王朝為什麼在一場危機麵前不堪一擊,這個過程究竟有哪些教訓可以汲取?
馬勇 63 萬字 7個月前
通過這本小書,探討中國知識人群體在甲午戰爭之後的覺醒,對維新思潮、實踐的推動。由於現代知識體係在這個時候尚未真正形成,戊戌文人還帶有濃厚的尚未分化的士大夫情懷,因而他們一方麵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育、進步,另一方麵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引發一係列完全可以不必發生的衝突、意外,進而使一場改變中國曆史走向的變革戛然而止。
馬勇 23 萬字 7個月前
兩千多年前孟子說,評價曆史人物時要知人論世。當曆史發展至今天,回顧既往的曆史道路時,我們深感曆史評價的不易。尤其是怎樣全麵地評價曆史上的那些“反麵人物”,更是我們曆史學者尤感困難的問題,當然也是讀者頗感興趣的問題。當我們的“話語”係統發生轉變之後,往往導致人物評價的變化。另外,我們也應該承認“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多年來的研究實踐使筆者覺得,曆史人物尤其是“反麵人物”的評價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馬勇 23 萬字 7個月前
董仲舒(前179-前104)為西漢哲學家,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少年時專治《春秋》,景帝時為博士,潛心鑽研孔子學說。漢武帝時,召試天下賢良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對,要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采納,開此後二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局麵。他的學說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係。本書以漢代為背景,詳盡講述了董仲舒
馬勇 0 萬字 2019-01-28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後因羨慕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之為人,遂更名為絳,別號太炎。浙江餘杭人。章太炎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曆史人物之一,他所走過的道路與其同時代的知識分子沒有太大的區別,基本上都是由於受到甲午戰敗的強烈刺激而走出書齋,投身於實際的政治運動之中。
馬勇 10 萬字 2019-02-13
百年前的一百天,如何導致一個王朝的滅亡身處變局的各色人物,又如何決定了中國此後的走向那被妖魔化的晚清十年,真麵目究竟為何?更重要的是,這個危機啟示了什麼?馬勇做過古代史研究,做過儒家經學史研究,最終興趣點卻落在晚清70年。他一方麵對此前的主流研究充滿疑惑,一方麵覺出現實與百年前的諸種關聯,認為有必要從來路中尋出答案。懷著一份對先人的溫情與理解,他重新講述 100年前的曆史。——《獨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