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冥想宣泄法:使用想像力來調節心與身(2 / 3)

禪坐對於各種慢性疼痛也有奇效,特別是腰頸疼痛。腰頸疼痛大多是由於情緒不良,工作休息時身體姿勢不正確,造成腰頸部肌肉收縮不協調。習慣禪坐後,會自然而然注意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病因。

禪坐能夠治病,也能健身。經常禪坐,會使人活力增強。由於禪坐使人注意力集中,減少差錯,有消災的作用。禪坐還會對人的心智產生深刻影響,會使人思維敏捷、迅速、清晰,增強創造性思維,觀察力加深,思考力加廣。

下麵我們來簡要介紹一下禪坐冥想的基本方法:

1.時間

剛開始練習時,以早晚人聲寂靜為好;當功夫嫻熟後,則可自如隨意,身居鬧市亦可不為所擾。

2.準備

保持空氣流通,備坐墊,或凳,或床,平緩為宜。

3.坐姿

坐定後以左腿在下右腳置於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於右大腿上,反之亦可,稱為全跏趺坐。也可將右腳置於左腿上,左腿置於右腿下,反之亦可,即半跏趺坐。如半跏趺坐仍有困難,可采交腳坐,即把兩小腿交叉向下麵盤。如以上各種坐姿均有困難,則采正襟危坐,即坐於與膝同高的椅子上,兩腳掌平放於地,兩小腿垂直,兩膝間容一拳距離。

以上各種坐法,背勿靠壁。左手放在右手下,手掌心朝上安迭在小腿上,如正襟危坐,可置兩大腿上。頭部自然正直,閉眼、合唇,舌舐上齶,鼻正對肚臍。肩部放鬆、下垂,勿聳起。麵部肌肉亦隨之放鬆,任其自然。

4.調息

呼吸須細長深遠,用意引入臍下,出入綿緩,忌急促或發聲。

5.凝心

靜坐,注意臍下,腦中隻有一個“空”字,使心息相依,逐漸不覺有手、有身、有我,從此進入心息兩忘境界,即為入定。

一個練習禪坐冥想的人,平常應常常運動,如慢跑、打太極拳、八段錦、做體操、練瑜伽等等。運動有助於血液中的化學平衡,使精神愉快、神經鬆弛,也減少心理的緊張和焦慮。

在坐禪前後,均需做適量的暖身運動,並注意按摩全身各部位。坐禪前先運動後按摩,以期身心輕安,血液循環正常。坐禪之後,先按摩後起身,再做運動。按摩時先將兩掌搓熱,先輕輕按摩雙眼,然後依次按摩麵部、額部、後頸、雙肩、兩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再至右大腿、膝蓋、小腿,再至左大腿、膝蓋、小腿。

禪坐冥想並不限定時間,惟在飯後半小時內不宜。一般人因工作繁忙,可選擇早晚練習。時間隨自己適應能力由短而長,短則3~5分鍾,長則1小時或更長,乃至數小時或數日,一切隨緣,不宜勉強,而影響身心健康。

慢走式冥想減輕焦慮

慢走式冥想可以幫助人專注思想,集中精神,同時讓人從思維上、態度上保持一種平穩、穩定的心態。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健康教育、健身專家鼓勵那些走路健身者改變自己的運動習慣,號召大家不妨邊慢走邊冥想。這種慢走式冥想可以幫助人專注思想,集中精神,同時讓人從思維上、態度上保持一種平穩、穩定的心態。當我們把這種心態帶到生活與工作當中去時,將能夠在一切波瀾麵前保持著穩定、平和的情緒。實驗證實,一群人在慢走式冥想16個月之後,焦慮減輕,對自己也有較正麵的評價。

下麵我們即來簡要介紹一下慢走式冥想的基本方法:

1.姿態

行走時要保持頭部、軀幹的直立,讓能量集中在腹部的位置發出,膝蓋略彎且放鬆,腳步要輕盈、平穩,不要大踏步走,而是將前腳掌輕輕觸地,用腳趾的觸覺去感受接觸地麵的感覺。

2.眼睛

眼睛不可隨意亂看,必須集中注視一個方向,要麼抬起眼睛看著遠方的一個點上;要麼眼簾下垂隻看腳前的地方,就像有人牽著我們的衣襟在黑暗中慢慢地向前行走一樣。

3.呼吸

行走時使用橫膈膜呼吸,對鼻腔保持高度的意識,關注呼吸從肚臍位置到鼻腔的整個過程。呼吸要順暢,全身要放鬆,呼吸的節奏與腳步走動的節奏配合在一起。

4.思想

精神放鬆,思想集中於吸氣、吐氣、再吸氣、再吐氣的過程中;冥想時不要海闊天空地瞎想一氣,而是盡量使自己全神貫注於某一事物。

走路,如今已經漸漸退出大多數人的生活——出門都是以車代步,偶爾走幾步路也是大呼腳酸,趕路表情焦慮、茫然……走路真的那麼煩嗎?其實行走時把注意力放在姿勢、呼吸和冥想上,哪怕環境再嘈雜,心靈都會變寧靜,整個人也會因此大不同。

無論是寬闊馬路還是狹長小道,甚至地鐵、樓房的樓梯,又或公園、湖邊,都是慢走式冥想的“幸福地”。現在我們就來學習能帶來幸福的“慢走式冥想”吧!

音樂冥想恢複活力

音樂冥想是最好的放大身心、獲得活力的方法。閉上眼,在音樂的包圍中,放鬆自己僵硬的身軀和思想……使我們在重重壓力下,獲得深度休息的最佳途徑。

音樂冥想也是冥想方式的一種。選擇一些舒服、放鬆心情的音樂。比如浪濤聲、自然加上柔性的東西方樂器、神秘的電子合成音樂……引我們進入一次神奇的自然冥想之旅。音樂冥想的目的就在於使人獲得身心的平和與安寧。一首首純淨的音樂,仿佛一道道散發能量的光芒,慢慢地釋放心靈的毒素,使身心呈現安定、愉快、心曠神怡的美妙感覺。

從5000年前的黃帝內經,到近代西方的音樂治療理論,都強調也證明了音樂有調節身心的功能,可以幫助身體機能和情緒達到平衡。所以音樂冥想療法近年來成為了深受全球醫學界重視的一種治療方法。音樂冥想療法源於歐洲,可以說是歐洲的傳統醫術之一,在歐洲許多家庭都會在家中準備一本光碟以備不時之需。不同音樂有轉化不同負麵情緒的效果,令心理上的傷口一一被修補,使人能夠以健康的身體、滿溢的心靈去迎接新一天的挑戰。

音樂冥想比傳統的冥想靜坐方式要更輕鬆簡單,適合忙碌紛繁的現代人,尤其是冥想初學者,他們往往無法進入“專注於一點”形式的冥想,因為那需要強力的專注,密集的鍛煉,以及對各種冥想問題的克服,如昏沉,散亂。音樂冥想還可以呼喚情感,觸動感情中心,不需要過分仰賴概念中心的分析,或是身體中心的運動,而能直接觸發心靈感受。

下麵我們就來簡要介紹一下音樂冥想的基本方法:

1.以放鬆的姿勢伸展背部,肩膀放鬆,然後輕輕地閉上雙眼。耳朵傾聽著美妙音樂的同時,慢慢地呼吸。

2.先盡可能地呼出體內的濁氣,然後用鼻子吸氣,讓肚子鼓起來。同時,去感覺吸入周圍的一切喜悅,一邊在心裏說“太好了”!一邊吸進新鮮空氣;也可以想像著吸進了許多宇宙的能量。

3.接著用鼻子吐氣。這時,想像自己接受了喜悅,以感謝的心情在心裏說“謝謝”!同時心中描繪自己送出內心淨化了的能量的影像。

4.冥想中什麼都不要考慮,隻要全身心地沉浸在喜悅和感謝之中即可。

進行音樂冥想時,音樂的選擇很重要。不同的音樂能帶給人不同的心靈境界,但一般以柔和、愉快、輕鬆的音樂為佳。

當我們出現焦慮、憂鬱、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時,不妨試著在音樂冥想中看看“多瑙河之波”,逛逛“維也納森林”,坐坐“郵遞馬車”,讓自己在短時間內放鬆休息,恢複精力。

沉思冥想鬆弛神經

沉思冥想比身體運動更有益於身心健康,它可以鬆弛神經,提高機體免疫力,還可以穩定血壓、減慢心跳。

有一位神經衰弱病人,整天全身疼痛,多種檢查無陽性體征,服用中西藥均無效果。後來,有醫生每天給病人出幾道數學題,或讓其寫一篇作文。10天以後,病人睡眠安穩,疼痛消失。醫生說,這是通過沉思冥想,引導病人對一些事物進行思考,以擺脫和對抗病態情緒,從而使病情好轉。

沉思冥想可以緩解身體的緊張狀態,這是一個意誌和精神戰勝疾病的過程。病人通過思想的放鬆,由消極轉變為積極,從而起到戰勝疾病的效果。沉思冥想法是一種以靜養方式,但它比身體運動更有益於身心健康,它可以鬆弛神經,提高機體免疫力,還可以穩定血壓、減慢心跳。

美國哈佛大學一位醫學家曾指出:“一個人身心過分緊張,會削弱體內免疫係統的機能,冥思遐想帶來的完全鬆弛,會減緩身體的緊張,是防治許多疾病的有效方法。”美國耶魯大學醫學教授伯尼·塞格爾認為,沉思冥想可以治療包括心髒病、關節炎等多種疾病,甚至可以治愈和預防艾滋病和癌症。荷蘭的醫學研究證明,沉思冥想者比其他人的致病率低50%,在威脅生命的重病比率方麵,更低達87%。

《美國心髒病學雜誌》曾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沉思冥想不但有助於修煉,它還能大大降低高血壓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研究人員對202位平均年齡在72歲的高血壓病人,進行了長達18年的跟蹤調查,最後發現,練習沉思冥想的病人,動脈壁厚度明顯縮小,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對照組要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