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行止哭易使孩子心理受傷
哭、笑、發抖,能緩解人精神上、肉體上的創傷。因此,當孩子哭時,最好讓孩子一次哭個夠,這樣既能起到發泄排解的作用,又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有一位母親在路邊哄著自己的孩子。小孩子不聽媽媽的勸告,隻是拚命地哭。母親說好話,給他東西吃,都不管用。最後,這位母親實在不耐煩了,大聲對孩子說:“不要再哭了?再哭我就走了!”並做出要走的樣子。沒想到這樣做不僅沒有起到效果,孩子反而哭得更凶了。於是這位母親二話不說,扭頭就走。孩子見媽媽真的走了,不要他了,這下慌了神,趕緊追上去,邊哭邊喊:“媽媽,別扔下我,我不哭了……”
看著這種場麵的確令人心疼的。這位母親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這樣對孩子不可嗎?哭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現。剛出生的嬰兒在饑餓、疼痛、尿布潮濕時,會張嘴啼哭。對於這種啼哭,父母們往往比較容易理解,常常會采取安慰的態度。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啼哭往往摻雜了更為複雜的因素。比如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或和小朋友發生爭吵、被爸爸媽媽嚴厲批評時,孩子也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對於這種情緒上的宣泄,很多父母往往不給予理解,尤其是一些缺少耐心的父母,常常會擺出凶相,恐嚇、威脅孩子:“不許哭!再哭就揍你!”“再哭,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再哭,讓狼把你叼走!”“再哭就……”這種強行“刹車”的方法也許在當時很有效,孩子的哭聲立時會被噎回去,變成小聲的抽噎,但是這樣的壓力教育,會抑製孩子的情緒,使孩子的情緒發泄不出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害的。
孩子啼哭是不滿情緒的宣泄,父母應盡快找到原因,幫助解決,這樣孩子的哭聲也就會停止。如果不問原因,馬上恐嚇孩子,以止住孩子的哭聲為目的。有時候孩子哭得反而更厲害,這意味著父母的訓斥使孩子感到害怕和不安全,啼哭的性質發生改變,由不愉快變為害怕。
偶爾在父母“高壓政策”下,孩子會停止哭,父母還以為此方法奏效。殊不知,這樣做法對孩子的心理發育將帶來不良影響。由於孩子的語言功能尚未發育成熟,不會使用合適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因此,就會把不滿和憂鬱積壓在心中,並會在日後以異常的心理或行為表達出來,比如轉化為破壞心理及行為: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幹脆破壞掉;對受到誇讚的同伴采取不友好的行動;甚至出現打人、罵人等攻擊性行為等。
從醫學角度看,哭、笑、發抖,能緩解人們各種精神上、肉體上的創傷。因此,當孩子哭時,最好讓孩子哭一會兒,等他平靜下來,再分析原因講道理。這樣,孩子內心的壓抑才能快速排解,各種“創傷”在哭過之後,很快也就忘記了。保持這種“自愈能力”,長此以往,孩子平靜、清醒、獨立、自信地思考問題的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形成。
哭泣不宜超過15分鍾
一個人整天哭哭啼啼,會擾亂人體的生理功能,使呼吸、心跳均無規則。有人在大哭之後,白天不思飲食,夜不能寐,這是很傷身體的。
哭,會使人心中的壓抑得到不同程度的發泄,從而減輕精神上的負擔,對健康是有一定好處的。但哭泣也不能毫無節製,等到感覺心情隨著哭泣而“陰轉晴”後,就不要再號啕不止了,否則對身體反而有害。《紅樓樓》中的林黛玉就是因為她的愛哭使本來就羸弱多病的身體更加衰弱,以至加速了她的夭折。
一個人整天哭哭啼啼,會擾亂人體的生理功能,使呼吸、心跳均無規則。不少人大哭之後,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神疲力乏。這就會導致人心情沮喪,進而影響工作和學習效率。而且,因為人的腸胃機能對情緒的反應極為敏感,憂愁悲傷和哭泣時間過長都會使胃運動減慢、胃液分泌減少、酸度下降,進而影響食欲,導致胃部疾病的發生,有的還會誘發麻疹。
悲傷之下,大哭之後,我們的眼睛還會出現疼痛不適,視力也同時受到一些影響,這種體會相信很多人都有。如果過度哭泣,還可能誘發或加重其他眼病,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失明。
有一年春節前夕,一輛滿載旅客的汽車不幸墜入山澗,車中20餘人有10人當場死亡。噩耗傳來,其中一位失去兒子的母親悲痛欲絕。這位母親早年喪夫,兒子是她全部的希望和寄托。從此,這位母親整日以淚洗麵,每當獨處靜思或看到別人一家團聚的幸福情景時,她都會潸然淚下。起初,她偶爾會感到眼痛,但那種痛與失去親人的哀痛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幾個月以後,這位母親突然發現,自己眼前的景物變得越來越模糊。更可怕的是,她的右眼居然隻能看到眼前的光亮!最後到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她這是慢性淚囊炎的並發症,也許隻有角膜移植,才有可能讓她的右眼重見光明。
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行船又遇頂頭風”!這位母親意外失子後因過度憂傷和悲痛,大大削弱了身體的抗病能力,最終因為反複哭泣流淚而導致了慢性淚囊炎的並發症。
不僅僅是對於成年人,對於孩子們來說,過度哭泣也會出現不良的結果。
有一對年輕夫婦因為讓孩子長時間哭泣,結果孩子突然雙眼緊閉、呼吸急促、手足顫抖,嚇壞了這對年輕的父母。送到醫院一檢查,孩子是由於哭泣時間太長,發生了過度換氣綜合症。
過度換氣綜合症是孩子過分激動、過度哭泣時因為快速呼吸,將體內的二氧化碳(屬酸性物質)過度排出,使機體呈現堿性,引起呼吸性堿中毒。其表現有手足抽搐、麵色蒼白、呼吸急促、感覺異常(最多見的是麵部、手足麻木感)、頭暈、視物模糊、牙關及雙眼緊閉,感覺喉幹、胸痛憋氣,嚴重者有意識障礙及周身顫抖。
一旦孩子發生這種情況,怎麼辦呢?讓孩子平躺,安靜下來,然後進行語言安慰,讓孩子從傷心中擺脫出來。同時用硬紙做成喇叭狀,口大處罩在孩子的鼻口部位,讓呼出的二氧化碳部分重新吸回,改善堿中毒現象。多數孩子1~2小時後即可緩解。如果還有緩解,應立即送醫院進行搶救。
人生不可能歡樂常伴,遇到傷心或意外事情靠悲傷哭泣並不能解決問題,隻會雪上加霜。因此,心理學家主張哭泣不宜超過15分鍾,要學會控製自己,做情感的主人。隻有這樣,才能有利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