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常在花間走,活到九十九
某些花的香味可以鎮靜安神,調和血脈。
中國民間流傳許多關於養花的諺語,如“種花長福,賞花長壽,愛花養性”;“賞花乃雅事,悅目又增壽”;“常在花間走,活到九十九”等等,都說明了以花為伴的人容易獲得健康長壽。
花草有益於人的健康是多方麵的。秦漢時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用花卉治病的記載。東漢神醫華佗曾用綢布製成小巧玲瓏的香囊,裏麵裝上香草、丁香、檀香、麝香等,懸掛室內,用於治療肺癆、吐瀉等疾病。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數百種花卉的防病治病功能。
據檢測,人在花叢中慢步1小時,能呼吸1000升帶有花香的空氣。某些花的香味可以鎮靜安神,調和血脈。比如,菊花、薔薇花、百合花等能夠緩解神經緊張,解除身心疲勞,對神經係統疾病有較好療效;茉莉花香能減輕頭暈、目玄、感冒、鼻塞等症狀;丁香花的香味能健腦;芍藥花的香味有助於平抑肝陽,緩和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等症;菊花香能清熱、祛風;金銀花的香味能降血壓等。因此,人們把這芳香氣味作為健身祛病的“保健醫生”。
科學家們還發現,那些從事園藝勞動的人較少得癌症。原因是花草樹木生長的地方空氣清新,負氧離子積累較多,人們經常在新鮮空氣中活動,大腦和肌肉都會獲得更充足的氧氣,且會把一些不愉快之事盡拋腦後,精神得到鬆弛。這樣就為調節人體神經係統功能,提高肌體免疫力,防癌和促癌自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養生小提示:
花香怡人,但是在室內不要養過多的花。因為室內養花過多,會降低室內氧氣含量,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二氧化碳對室內空氣的汙染。二氧化碳本身不是有毒氣體,但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1%時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超過1%時出現呼吸困難,頭暈、頭痛等症狀。此外,有些鮮花如接骨木、玉丁香、鬆柏類植物分泌一種脂類物質,放出較濃的鬆香油味,會引起食欲不振、惡心等,因此不適合室內種養。
5.跳繩踢毽,病少一半
跳繩對全身經絡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經常踢毽兒,既能增強肌肉、骨骼的功能,又能避免了椎關節的僵化。
踢毽子和跳繩是我國的傳統健身運動,不僅具有很大的娛樂性,還具有較強的健身功能。
中醫認為,跳繩對全身經絡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我們在跳繩時,手握繩頭,不停地作旋轉運動,能刺激手掌與手指的穴位,從而疏通手部經脈,使手、上肢部的6條經脈氣血暢流上輸於腦。人體的另外6條經脈起止於腳部,跳繩能促進四肢6條經脈的氣血循環。因此,跳繩可通經活絡,從而達到醒腦、健腦作用。
在開始之前,我們可以準備一個結實的跳繩,選擇一處地勢平坦且灰塵較少的地方;跳前先活動一下手腕、腳腕等關節部位。剛開始可連續跳3~5分鍾,運動量不要過大;一個月後可連續跳上10~12分鍾;半年後每天可實行係列跳(如每次連跳3分鍾,共5次),直到一次連續跳上半小時。
跳繩時最好要穿質地軟、重量輕的高幫鞋,避免腳踝受傷。在跳的過程中,還要放鬆肌肉和關節,腳尖和腳跟須用力協調,防止扭傷。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人進入老年,腿腳的行動就會不利索,就會發軟無力,就會使上肢等運動器官早衰。如果經常踢毽兒,既能增強肌肉、骨骼的功能,又能避免了椎關節的僵化。
踢毽子能不停地活動足、腿關節,不停地扭動腰臀部位,揮動兩隻手臂。如此手舞足蹈,使全身各部位的關節、肌肉、器官得到適度鍛煉,可調節神經、呼吸、循環係統功能,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脂肪積蓄以及呼吸功能衰退,起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踢毽子的運動量可隨意控製,可按照自己的體能來確定運動量。其踢法多種多樣,有單人踢、雙人踢、多人踢;有正踢、反踢、交叉踢等。
跳繩時應選擇軟硬適中的草坪、木質地板和泥土地的場地較好,切莫在硬性水泥地上跳繩,以免損傷關節,並易引起頭昏。另外,不要在不平的地麵上踢毽子,不平的地麵會導致力的作用不正常,人在重心不穩的時候全身無法統一協調,最有可能摔傷和造成腰扭傷。
養生小提示:
踢毽和跳繩這兩項活動,在任何季節都是可以進行的。長期伏案的辦公室一族,也不防多踢踢毽子、跳跳繩,活動活動手腳,相信健康是可以練出來的。
6.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讀書
讀書學習在使人專於學問的同時,進而精氣內守,情緒穩定,血氣平和,產生愉悅感和自信感。
在現實社會裏,生活留給了我們太多的浮躁,工作的壓力,生存的煩惱,溝通的障礙,情感的波折,出行的不順等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往往壓得我們透不過氣來。也許是我們對生活有著過高的要求,也許是我們的思維與理想還不夠成熟,也許……
如果你也有這麼多的“也許”,那就靜下心來讀書吧!古人雲:“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讀書。”
讀書為什麼能靜心呢?古代有一位名叫圃翁的善於養生的老人,他這樣說:“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英國學者培根也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怡情也,最見獨處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
讀書學習在使人專於學問的同時,進而精氣內守,情緒穩定,血氣平和,產生愉悅感和自信感。東晉名人陶淵明曾說,他讀書“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說明讀書乃是靜心的良藥,而心靜人自壽。
讀書可以靜心,還在於語言文字本身具有調節情感、解除煩惱、淡化抑鬱的功能。讀書,特別是閱讀那些出自大師之手的書籍,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即便你不能完全理解,也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
因此,當我們出現孤獨、鬱悶、悲觀失望的情緒時,我們可以找一些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強的圖書來讀,從而達到解鬱和宣泄的目的。當然,讀書時要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讀書時要注意眼睛的衛生;另外,究竟用什麼坐姿來讀書呢?這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因為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是放鬆自己,如果非要保持端正的姿勢,身體反而會更累。
2.在讀書前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創造一種良好的讀書氣氛,急躁的心理不利於仔細閱讀。
3.讀書要有不定期定的間歇,連續讀書的時間太長,就會影響認讀的質量和效率。
4.讀完一本好書,你可以發表一下的自己的想法,或寫在日記中,或記在博客裏,這都是很不錯的做法。有時間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心得體會,心情自然又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