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醫藥之諺——求醫不如求諺(3 / 3)

袒國醫學有關忌口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

1.凡體質較虛弱的病人,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油煎的肉類,以及臘肉、魚幹、韭菜等,並忌一切生冷,特別是冷水、涼菜、生菜、生杏等。

2.一切病人都須忌暴飲暴食、偏嗜五味,忌過用油膩、腥躁、煎炸厚味以及吸煙酗酒等。

3.凡發熱的病人,忌辛辣、油膩之物,如薑、椒、肥肉、酒類等。

4.熱病初愈,忌油膩、肉類、辛辣類食品,如驢、馬、豬肉以及蒜、蔥、薑、椒等。

5.久病忌食豬頭肉、母豬肉、鵝肉、魚類、蕎麵等發病食品。

6.小兒病後忌飽食及腥葷厚味。

7.產後及月經期忌寒涼食品。

8.肝、胃、心髒疾病皆忌酒。

9.瘡瘍腫毒病人,忌羊肉、蟹、蝦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裏說:“高梁之變,足生大丁。”

養生小提示:

忌口不是絕對的,要根據患者疾病及藥物性質具體決定,酌情掌握。樣樣忌口,限製過多,對患者增強抗病能力,恢複健康反而不利。

12.一年四季吃枸杞,人可與天地齊壽

枸杞對於肝腎陰虛所致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視力減退、須發早白有較好療效。

古人雲:“一年四季吃枸杞,人可與天地齊壽”。《神農本草經》載:“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本草綱目》也記載“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補精氣諸不足,易顏色,明目定神,令人長壽”。可見其有很好的藥用及食療價值。

中醫認為,枸杞性味甘平,歸肝、腎、肺經,有補腎生精、益血明目、烏發悅顏之功,為滋補肝腎的佳品。對於肝腎陰虛所致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視力減退、須發早白有較好療效。

枸杞雖說一年四季都可食用,但是要講究方法。

春天,萬物複蘇,人體陽氣漸漸生發。可以單獨食用味甘平補的枸杞,如與黃芪等味甘微溫之品煮水喝,能助人暖陽。

夏日炎炎,人們總是渴望一壺甘涼的茶水消除暑熱,枸杞子味甘,如果配伍菊花、金銀花、綠茶等,飲用後感覺心曠神怡。尤其是與菊花配伍,可以滋陰明目,清除肝火。

秋季樹葉凋零,空氣幹燥,人們總感覺到口幹唇裂,皮膚起屑,用很多潤膚霜也難以抵擋蕭瑟的秋風。這個季節吃枸杞子需要配滋潤食品,比如雪梨、川貝、百合、玉竹等,效果更好。當然,也可以配用一些酸性的食品,如山楂等,以達“酸甘化陰”之效。

在冬季,枸杞子能夠平補陽氣,天天服用,特別是配伍羊肉、肉蓯蓉、巴戟天、金匱腎氣丸等一起用,有助於人體陽氣生長,抵抗自然界嚴寒。

對於經常使用電腦的上班族來說,平時喝點枸杞茶可養肝明目,還有增加免疫力、滋養強身等作用。

1.將一小把枸杞和3~4粒紅棗放入玻璃杯中,以開水衝泡服用,或者用水煮沸後服用。如果熬夜後口幹舌燥很嚴重,或者火氣很大的話,可另加白菊花1~2朵一起衝服。

2.每次用杭白菊、枸杞各10克,加入大茶壺內,加入熱開水,10分鍾後便可飲用。有疏風清熱、解毒明目的作用。

3.將紅茶3克、枸杞12克放入杯中,以沸水衝泡同,可以補肝腎,具有保健眼睛的作用,還可以改善體質虛弱的症狀。

養生小提示:

由於枸杞子具有滋陰潤燥之功效,因而脾胃虛弱、大便不實、泄瀉者均不宜服用。

13.有人識得千裏光,全家一世不生瘡

千裏光性味苦寒,有清熱解毒、殺蟲明目的功效,對於治療各種皮膚病,如瘡癤膿腫、皮膚濕疹、丹毒等,常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千裏光是菊科植物千裏光的全草,別名九裏明、九裏光、黃花母等。其性味苦寒,有清熱解毒、殺蟲明目的功效,對於治療各種皮膚病,如瘡癤膿腫、皮膚濕疹、丹毒等,常能取得良好的療效。所以醫生視其為“外科聖藥”,民間也廣泛應用,並讚美道:“有人識得千裏光,全家一世不生瘡。”

關於千裏光還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深山裏住著一對老兩口,他們有兩個可愛的女兒,一個叫美美,一個叫冬冬。但是兩個女兒剛出生的時候,眼睛都不太好,看不到遠處的東西,而且總是莫名地流眼淚。老兩口為兩個女兒找了很多的醫生、吃了很多的藥,也沒見什麼效果。有一天,他們遇見了一位白胡子老頭。這位老人教他們用一種黃色的不起眼的小花兒煮水後,用冒起來的熱氣來熏孩子的眼睛。沒多久,美美和冬冬就有了一雙明亮又美麗的大眼睛。據說,她們倆可以看到千裏之外,於是人們就稱這種植物為“千裏光”。

現代醫學使用千裏光治療外科感染也取得較好的療效。對於癰癤初起,可用鮮葉子搗爛外敷;對於膿包瘡等化膿性皮膚感染,則宜煎服全草;還可用於褥瘡、燒燙傷等。

其實,千裏光不僅對外科及皮膚科感染有效,而且對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急性腸炎及急性尿路感染等多種炎症都有很好的療效。

千裏光既可用幹品15~30克前水內服,也可用鮮品搗爛外敷。例如對於瘡癤腫痛,可配伍野菊花、蒲公英等藥同用;治皮膚濕疹瘙癢,可用鮮草洗淨,搗爛取汁外塗;用治細菌性痢疾,可與金銀花或小青草配合同用。

養生小提示:

千裏光毒性很小,副作用輕微,口服時僅個別人有輕度惡心、食欲下降等反應。對於脾胃虛寒泄瀉者應慎服千裏光。

14.穿山甲,王不留,婦女吃了乳長流

穿山甲和王不留行都有活血通經、下乳消癰的功效。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收錄了這樣一條民間諺語——“穿山甲,王不留,婦女吃了乳長流”,這同時說明它在明代前若幹年就已被廣泛應用了。

穿山甲是鯪鯉科動物鯪鯉的鱗甲。用“穿山”二字命名,一喻其甲片之硬;二喻其通經之力,經通則乳下。張錫純在《醫學衰中參西錄》中說穿山甲“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髒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古方有用“穿山甲炮,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而治乳汁不通的,現原方用之屢用屢效,足見穿山甲通乳之功名實相符。此外,穿山甲還有消腫潰癰,祛風活絡之功,以用於治療癰疽瘡腫、風寒濕痹、月經停閉等證。

王不留行是石竹科植物麥藍菜的種子,一般多在麥田中生長。除華南外,全國各地區都有分布,而以河北產量居全國第一。關於它的藥用特點,中醫認為,王不留行味微苦,性平,有活血通經、下乳消癰的功效,主治婦女痛經、閉經、乳腺炎等,同時還是催乳的良藥。《本草述》說:“王不留行,據其得名,似走而不守。”《本草新編》說:“王不留行,其性甚急。”《本經疏證》說:王不留行能使血“無所留滯,內而隧道,外而經脈,無不如之”。看來,它下乳的功用是通過行血通經的途徑而達到的。

一般來說,穿山甲比較昂貴,王不留行價格便宜。家庭條件不允許的女性朋友可以單獨選擇王不留行來通乳。用法也很簡單,就是取5~10克的王不留行,煎湯飲(煎之前用水泡半個小時)。孕婦慎用。

養生小提示: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祖國醫學的理論,產婦乳汁的有無和多少是與眾多因素有關的,而穿山甲和王不留行所能治療的僅是乳汁不通中由於氣血阻滯經絡的類型,而其他原因引起的缺乳血該用另外的一些藥物去治療。

15.知母貝母款冬花,專治咳嗽一把抓

知母、貝母、款冬花三者搭配,可以治療肺熱咳嗽的病症,但不適宜風寒咳嗽。

知母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的作用,善清肺熱;貝母味苦甘,性微寒,能清熱化痰、解毒散結,是膿熱咳嗽的良藥;款冬花性溫味辛,可入肺經,具有化痰止咳,尤有祛痰作用。三者配伍可以治療肺熱咳嗽的病症,所以就有了“知母貝母款冬花,專治咳嗽一把抓”的說法。

三者除了配伍治療咳嗽之外,與其他中藥與食物搭配對治療咳嗽也有很好的療效。下麵為大家介紹幾種小方法。

1.知母芥菜粥:取知母10克,鮮嫩芥菜60克,粳米100克。鍋內加入適量清水,將芥菜洗淨切碎後與知母和粳米一同放入加入適量清水的鍋內煮粥。此粥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適用於喉癢咳嗽者食用。

2.貝母雪梨飲:貝母15克,雪梨2個,豬肺40克,冰糖適量。將貝母洗淨,雪梨去皮,切成小方塊;豬肺洗淨,擠去泡沫,同樣切成小塊。然後再將川貝母、豬肺、雪梨共置砂鍋內,加入適量的冰糖和水,置武火上燒沸,用文火燉3小時即成。具有除痰,潤肺,鎮咳之功效。適用於肺結核、肺陰虛咳嗽、痰多者食用。

3.百花丸:取適量款冬花、百合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此方對治療咳嗽不已,痰中帶血有很好的療效。

養生小提示: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三者配伍隻能治療肺熱咳嗽,但對於風寒咳嗽患者來說並不適宜。

16.是藥三分毒

補藥也姓“藥”,也是用來治病的一種藥,但補藥隻適應於需要“補”的病人。

藥,是人類與疾病作鬥爭的武器。但另一方麵,藥物對人體也有不同的副作用。正如民間有句老話:“是藥三分毒。”

有些人片麵地認為,中藥大多數源出於天然的動植物和純中藥製劑,比化學藥品的藥性平和而安全,不會發生藥物毒副作用。其實不然,如果任意濫用,亂役藥石,同樣也會發生毒副作用。如雲南白藥、當歸針劑、板藍根衝劑、牛黃解毒丸等,均可引起過敏反應。這些藥物副作用引起的主要症狀有上消化道出血、溶血、尿血和藥疹等。尤其是服用中成藥和注射劑,不像湯藥能辨證施治,更須注意。

還有些人錯誤地認為補藥神得很,進入身體內後能自動調節,做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其實,補藥也姓“藥”,也是用來治病的一種藥,絕不是白開水,可以隨意多喝,補藥隻適應於需要“補”的病人。

就拿維生素來說,它屬於營養藥,很多人認為這種藥多吃對身體有益無害。其實這種看法是欠妥的。維生素C毒性甚小,但長期過量服用也會導致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嚴重者,可引起尿道結石。大劑量靜脈注射維生素C,還能導致靜脈血栓。此外,超量服用維生素A會導致毛發脫落、食欲減退、頭痛、惡心、嘔吐等中毒症狀。所以即便是營養藥,也忌濫用。

養生小提示:

中醫認為,若用中藥養生,就要注意藥物的寒熱溫涼之性,苦辛酸鹹之味,而人的體質又有陰虛陽虛之異,病情又有熱證寒證之分,四時又有炎夏寒冬之別。所以,要能正確地應用藥物養生,就應當做到全方位的考慮,做到辨證選藥,有的放矢。如陰虛火旺體質者,就該選用滋陰生津之藥;陽虛怕冷體質者,則要選用溫補陽氣之物;春夏燥熱,選用清補之味;秋冬寒涼,常用溫補之品。如此合理藥養,必能收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