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用黃芪作為調理品,脾胃自然日漸健旺。脾胃健旺後,消化能力自然增強,虛不受補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養生小提示:
一般來說,在炎熱的夏天,有一些人身體消耗大而吃東西少,就會出現體重減輕、倦怠乏力等“無病三分虛”的現象,這時可以選擇在秋天進行食補,以恢複和調節人體髒腑機能。可以補充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魚、瘦豬肉、牛肉、雞蛋及蓮子、薏米、大棗、核桃肉、龍眼肉、百合等清淡平和之品,奶製品、豆漿、新鮮蔬菜、水果也可適當多吃一些。藥食兼優的芡實、山藥是調理脾胃的佳品,可用芡實燉牛肉,或以芡實、大棗、花生伴紅糖燉服。
6.天黃有雨,人黃有病
人的全身氣血的盛衰常會從臉部顯示出來。臉色紅潤,表示血氣充盈,身體健康;而身體不適的人,如臉色發黃,則表示血氣虛衰。
“天黃有雨,人黃有病”,意思是,天空中塵沙飛揚,天氣變黃,預示著有雨;而人的麵色焦黃則是生病的症候。
臉是我們身體的晴雨表,不但我們的喜怒哀樂可以表現在臉上,而且我們的臉色與身體健康也有著密切的關係。看病的醫生也經常通過觀看患者的臉色作為判別疾病的參照,這是由於人的全身氣血的盛衰常會從臉部顯示出來。臉色紅潤,表示血氣充盈,身體健康;而身體不適的人,如臉色發黃,則表示血氣虛衰。
中醫認為,麵色發黃多因脾虛而水濕不化,或皮膚缺少氣血充養。黃色鮮明屬於濕熱;黃色晦暗多屬於寒濕;麵色萎黃多為心脾虛弱、營血不足;麵黃浮腫多為脾虛有濕。
現代醫學認為,發黃臉色大多由細胞損害,或膽道阻塞使血液中膽紅素濃度超過正常範圍,滲入組織與黏膜所造成的,醫學上稱之為“黃疸”。主要在急性黃疸型肝炎、膽結石、急性膽囊炎、肝硬化等患者中出現。
此外,在秋冬季有些人麵部皮膚及手腳掌也會呈現明顯的黃色,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進食大量的南瓜、胡蘿卜導致了體內胡蘿卜素異常增高造成的。而對於由於偏食或營養不良引起的麵色偏黃,就要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
養生小提示:
女性朋友往往更容易出現臉色發黃,這是因為婦女以血為用,女性的月經、胎孕、生育以及哺乳等生理期都易耗損血液,所以女性機體相對地容易處於血分不足的狀態。因此女性朋友應注意補血。可經常吃一些黑木耳、桑葚、黑芝麻、胡桃仁等;也可內服中藥枸杞子、黃芪、玉竹、白術,或在燉湯時選擇幾種加入。
7.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對虛邪、賊風、四時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於人體的外界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
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育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四時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於人體的外界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具體來講,什麼叫虛邪賊風?就是讓身體虛弱的那些邪氣、外來的賊風。比如說,我們晚上把窗戶打開一條縫兒,然後你在離窗戶很近的地方睡覺了,睡醒後發現脖子落枕了,或鼻子不通感冒了,這就是受了賊風。這些賊風就像小偷一樣偷偷地進來,侵襲了你的身體,讓你不舒服,讓你生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些虛邪賊風的侵害。
夏天睡覺的時候要注意點兒,把窗戶關上;開空調時也別讓空調老吹著;別赤身裸體地晾著睡覺。冬天時要避免長時間寒冷風吹;洗浴後要注意保暖;開車、乘車時不要搖下車窗,讓風直吹麵部;騎摩托車要戴頭盔防護麵部;進行晨練時,尤其是老年人應選擇待太陽出來後進行,不要過早地在寒風中鍛煉。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虛邪賊風從人的腦後偷襲、侵入人體,輕則傷風感冒,重則中風癱瘓。很多人在冬天出門時通常會用一條圍巾圍住脖子,這是一個好習慣。因為圍巾的一頭往背後一搭,恰好護住了我們腦後風府穴、風池穴和風門穴。這三處穴位不但是風邪的入口,而且是寒、濕、熱等各種邪氣入侵人體的門戶。
養生小提示:
防避虛邪賊風,抵抗虛邪,最根本的方法在於使正氣充盛於體內,則邪氣不能相幹擾。因此,平時調攝飲食起居,加強身體的鍛煉,增強體質,能減少被虛邪賊風侵襲的機會。
。
8.三分治病七分養
七分養應該在三分治的基礎上進行,經全麵檢查確診後進行係統治療,並配合精神、飲食、運動等方麵進行合理調養,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三分治病七分養。”得病了,治是一方麵,關鍵還要靠養,尤其是慢性病更是如此。七分養應該在三分治的基礎上進行,經全麵檢查確診後進行係統治療,並配合精神、飲食、運動等方麵進行合理調養,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通過養病可以全麵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增強免疫力。
養病包括養心、養身、健體3個方麵。
1.養心。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潔、幹淨、平靜,每天想像自己的身體像水一樣清潔、透明。思想不要給七情六欲充滿,心境保持平和。珍饈百味,吃兩盤就飽;衣裝百件,穿兩件就暖;廣廈千間,隻能睡一屋一床。所以少欲無為,才能身心自在。
2.養體。關鍵是吃好、睡好。吃好,要以清談飲食為宜,做到營養平衡;睡好,要求每周至少有4天晚上11點前睡覺。子時(晚上11點至淩晨1點)不睡覺,肝膽兩條經絡得不到休息,再怎麼補充睡眠也於事無補。
3.健體。很多病人認為,有病了就要多休息,整天躺在床上不願動。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除非你是特別嚴重的病,否則最好多參加運動。運動要有度,要量力而行,不要急於求成。
養生小提示:
有時一個多病的人反而更長壽,因為知道自己有病,便多加注意,身體反而保護得很好;有時一個健壯的人,一得病就抵抗不住,倒了下來。這裏的秘密就在於會調養、會保護。
9.良藥苦口利於病
苦味雖不受人歡迎,但是卻是治病的良藥。
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意思是說,有病就要吃藥,而吃藥就不能怕苦。苦味雖不受人歡迎,但是卻是治病的良藥。
一般來說,味苦的藥物大凡具有三種共同的作用:一是泄,如大黃通泄以治熱結便秘,杏仁降泄以治氣逆咳喘,梔子清泄以治熱盛心煩;二是燥,如用溫性的苦藥蒼術可以祛寒濕,用寒性的苦藥黃連以除濕熱;三是堅陰,就是瀉火存陰的意思,如用黃柏、知母治療腎陰虛虧而相火亢盛的痿證等。
當然,以上說的是苦味藥物的共性,而不同的苦味藥有各自不同的用法,運用時要在醫生指導下選取。
大家都知道,黃連是比較常見的苦藥了,但是它的功效卓著,連古代的帝王將相也很器重它,明朝時四川的黃連每年都作為貢品獻給宮廷。中醫藥書籍中記載的以黃連為主藥治療各種疾病的驗方很多,有些至今還被廣泛運用。有名的如治療心煩、胃中不適的黃連安神丸,治療失眠、睡眠不穩的交泰丸,治療目赤腫痛的黃連煎,治療煩熱嘔吐的黃連解毒湯,治療肝火旺盛的左金丸,治療牙痛、頸項痛的清胃散等。可以說,黃連雖苦,但是應用卻十分廣泛。
食物中味苦者當推苦瓜。俗話說“藥食同源”,苦瓜也算是食物中的良藥了。雖說它味苦,但食之既有營養之利,又具強身之效。苦瓜為寒性食品,食之能清熱、消暑、解毒,平時我們可以用它做茶、煎湯、鹽漬、炒食。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同誌就非常喜歡食用苦瓜,幾乎是他一生中不間斷食用的家常菜肴。
養生小提示:
有些人吃湯藥受不了那份“苦”,不加糖就根本喝不下。尤其是孩子更是如此。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喝下藥去,往往在中藥裏加些糖,以此來減輕藥的苦味。其實這種做法並不科學。一般來說,中藥中加糖會破壞其中的有效成分,會降低藥效。因此,中藥裏最好不要加糖。如何緩解中藥的苦味呢?我們可以在服藥後立即用涼開水漱口,再喝適量溫開水,這樣既有利於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湯藥的苦味。
10.藥無貴賤,效者靈丹
藥物不分高低,隻要運用得當,都可治大病。
生活中有些人以為越貴的藥越能治病,輕視價格低廉的藥物,以致多方求醫,自購貴重藥或亂用補藥,從而對身體造成了極大地危害。
廣告宣傳的藥或別人用後認為好的藥,隻能說明它對某些患者某種病的人有一定療效或較高療效,並不能說明它什麼病都能治或隻要是那種病就能治好,也不一定準能治好您所患的病。因此,我們在用藥時要用頭腦去分析,不要人雲亦雲,人用亦用,以免用藥不當,造成浪費是一個方麵,更重要的是可能產生毒副作用或延誤病情。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曾明確地說:“藥無貴賤,效者靈丹。”意思是說,藥的有效與無效,完全在於對症下藥;若不對症,哪怕用盡貴重藥,也無效果。清末民初著名醫藥家張錫純也認為藥物不分高低,隻要運用得當,都可治大病。他僅用一味蒲公英煎湯治眼睛腫痛、弩肉遮睛、赤脈絡目,均收良效。他解釋說:“夫蒲公英遍地皆有,農夫采取以當蔬菜其功長於治瘡,能消痛療毒火。”“使人皆知其治眼疾如此神效,天下無瞽目之人矣。”
因此,我們強調用藥要講究合理性,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實踐證明,很多價格低的藥物隻要對症,不僅療效高而且不良反應也少。如治療菌痢時能用馬齒莧、黃連素、痢特靈等,就不要用其他貴重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時,還是要首選阿司匹林等常用藥而不要輕易用價格較貴的皮質激素類藥物。在疾病沒明確診斷前,更不要隨便使用稀、缺、貴的藥物。
養生小提示:
有些人還對新藥盲目迷信和濫用,這種做法也要謹慎。因為新藥還未經過長時間臨床實踐的考驗,有時在推廣使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後才能逐漸認識它的療效和不良反應。
11.吃藥不忌口,枉費醫生手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飲食禁忌。
吃藥治病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人吃了藥卻無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其中主要是因為人們在吃藥時沒有忌口。
大家知道,藥有五味,若搭配不當,就會改變藥性,甚至產生副作用。食物也有五味,與藥物相遇時,也能產生相互作用。如果我們在吃藥的同時服食相克的食物,自然會影響藥效。
中醫的“忌口”,主要是針對病人而設的,許多病人在醫生開完處方後,都會向醫生詢問“忌口”問題。可見,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飲食禁忌。病中忌口指的是整個疾病過程中的忌口問題,包括疾病的初期、中期及恢複期的全部過程,它對患者的調護,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調養。”其中“忌口”就是病中調養的重要一環。
飲食忌口是在中醫營養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麵,正如《本草綱口》中也記載有:“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鱠、腥燥陳臭諸物;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蔥、諸果、諸沿滯之物……”《金匱要略·禽獸蟲魚禁忌並治》中也強調了服藥與忌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