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醫藥之諺——求醫不如求諺
健康長壽是現代人夢寐以求的目標。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啟發現代人師法自然、回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如果我們再遵循正確的中醫養生之道,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就可以保持我們生命的健康活力。
1.上醫不治已病治未病
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
《黃帝內經》雲:“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它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
扁鵲答魏文王的故事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道:“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隻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隻及於本鄉裏。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隻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其實,這就是“上醫治未病”。
“上醫不治已病治未病”也說明古人早就對疾病“預防為主”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內容。防患於未然就是第一級的預防;如果已經生病,就要盡早發現,盡早診斷,盡早治療,勿使輕病變成重病,簡單的小病變成複雜的大病,這就是第二級的預防;對於不能徹底治愈的慢性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病等),要盡量使其長期保持穩定狀態,保持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勿使發展到殘疾和不可控製,這就是第三級的預防。
隻要掌握了這三級預防,我們就能讓自己的身體不生病。
養生小提示:
平時要預防疾病,我們就要從細微入手,保持機體在良性、平衡狀態上運行。平時我們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和飲食;力求保證自己的生活規律;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勞逸結合,避免過勞和緊張;平時多進行散步、體操、登山、遊泳等體育活動。
2.治病必求於本
“治病必求於本”,告訴我們不僅要充分掌握疾病的現象,更重要的是還要根據醫學的規律。通過現象去認識其內在聯係,認識疾病的本質,然後針對疾病的本質全力進行治療。
水有源的,樹是有根的,人生病是有原因的。我們要治好病就要先找到生病的原因。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治病必求於本”,就是告訴我們不僅要充分掌握疾病的現象,更重要的是還要根據醫學的規律。通過現象去認識其內在聯係,認識疾病的本質,然後針對疾病的本質全力進行治療。
什麼是“本”?這個“本”就是陰陽。“本於陰陽”,說明人體疾病的產生也離不開陰陽的道理,而疾病的辨證治療也必須用陰陽學說來論證。首先必須辨別陰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就是說診斷治療疾病,首先必須辨別陰陽、明確陰陽的道理,掌握陰陽的規律,方可探求疾病的本質,確定正確的治療方法。
“必求於本”是治病必須遵循的原則。清代的張誌聰說:“本者,本於陰陽也。人之髒腑、氣血、表裏、上下、皆本乎陰陽,而外淫之風寒暑濕,四時五行,亦總屬陰陽氣。至於治病之氣味,用針之左右,診別色脈,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陰陽之理。故曰:治病必求於本。”
因此,要治病先要平衡陰陽。比如說,如果是寒病(陰),就用可以發熱的藥(陽)來平衡;反之,熱病用寒藥來治;如果是陰陽某方麵過多,就用有驅除作用的藥,把多出來的部分“瀉”掉;如果是陰陽某方麵不足,就用有補益作用的藥來補足……這些都是中醫“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等治療原則,這些原則也是根據陰陽關係而確定的。
養生小提示:
疾病的症候表現有多種多樣,病變過程也有輕重緩急,如病人發高燒、大出血、嚴重虛脫、高度腹水,這些症狀雖然是標,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危及生命。這時便必須先治標,後治本,也就是說要在診治疾病時必須仔細的調查研究,辯明病因、病位以及病之屬性,從複雜多變的疾病證候現象中,抓住病的本質,給予恰當的治療,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3.百病生於氣
人體的氣失調,就會使氣血不和,陰陽失調,髒腑功能紊亂,全身的升降出入運動障礙而百病叢生。
中醫裏講,所有疾病都是氣血失調所造成的,而血靠氣來引導,氣是健康的關鍵,固《素問·舉痛論》中指出“百病生於氣”。
絕大多數人,認為這句話講的就是“生氣及情緒不佳”是很多疾病產生的原因。其實,這樣理解有些偏頗。什麼是氣?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和營養的作用。《類經》說:“人有此生,全賴此氣”。
從廣義上講,中醫的“氣”可以囊括所有中醫學中的概念,有經絡之氣、髒腑之氣、天地之氣、六淫邪氣、水穀之氣、元氣、清氣、宗氣、水氣、正氣等,幾乎可以用來說明所有的問題,包括有形的或是無形的。
狹義上講的“百病生於氣”的“氣”,指的就是根據氣的充盈狀態和運行狀態而形成的幾種常見問題,如氣不足、氣有餘、氣不暢等。“百病生於氣”旨在說明各種疾病的發生與氣的運動變化的密切關係。不論七情、外感、內傷勞倦都可導致這種變化。
由於氣為人身之主,無所不到,內至髒腑,外至四肢百骸、大經小絡,都有氣的存在。所以,人體的氣失調,就會使氣血不和,陰陽失調,髒腑功能紊亂,全身的升降出入運動障礙而百病叢生。
比如說,脾氣虛的人會出現肌肉酸懶、懈怠、乏力、心煩、疲憊、思慮過度、膽小多疑等症狀。脾氣虛的人平時可以多吃一些大棗、蜂蜜、人參等滋補品。如果是在長夏季節,可適當用藿香、佩蘭等芳香藥物,以醒脾燥濕。
肺氣的人就會出現咳喘無力,氣短,痰多清稀,說話聲音低,且不愛說,麵色淡白,自汗易於感冒等。肺氣的人平時可多做深呼吸,以增強肺功能。平時要多吃補肺氣的藥物,如用西洋參3克煎水服,可補肺氣。
養生小提示:
人參是最好的補氣之品,但有人說吃人參會上火,這樣的擔心是很有必要的。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籃球,氣不足就要打氣。如果本身氣就多,再吃補藥、再往裏打氣,那麼身體這個球就會爆了。如何正確服用人參呢?隻要感覺到經常身心疲乏、容易健忘、抵抗力差,就可以適當服用人參。可以把切成薄片的人參(5~10克)放入杯中泡水代茶飲。開始時少量飲,隻要身體沒出現上火症狀,就可以每天遞增人參的片數。等到以後感覺身體精神了,就可以減少服用量或是停服。
4.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進補時,要根據個人的體質狀況,因人而異,切不可盲目進補。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也就是說,人有可能虛也有可能實,還有可能虛實夾雜。虛的人要適當的補,實的人要適當的瀉。進補時,也要根據這個原則,根據個人的體質狀況,因人而異,切不可盲目進補。
比如說,在春天時,有的人表現為肝火旺,他在寒冷的冬天裏脈還表現得很有力,麵色表現為黑紅,這種人在春天就易煩躁,身上感覺燥熱,甚至容易出現血壓升高或者腦出血等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中醫告訴我們,春天是生發的季節,冬天是收藏的季節。冬天陽氣藏在我們的體內,到了春天就會生發。這時如果你再大補一番,肯定會上火。對於高血壓肝陽上亢型或肝火旺盛型,春天也是最危險的階段,最容易發生腦出血。
有這樣一個年輕人,平時工作忙,經常加班熬夜,精神壓力很大,最近感覺精力不濟,以為體虛就應該壯陽。於是就花錢買了很多的壯陽藥,結果吃了沒幾天,雖然沒有出現腦出血的危險,但卻出現了失眠症。這其實就是補過頭了,不懂亂補,導致病上身。
實則瀉之,這是中醫的基本治法看看就好,不用深究。而虛則補之,補五髒六腑之虛,不足者則補之,中醫有非常細膩的補法,根據望診、脈象、症狀為主要依據,再參照問診所得,才能擬定治法,不可隨便的亂補。
養生小提示:
有專家提醒一般的工薪階層,這些人本身收入不高,沒有必要非去買野山參、冬蟲夏草等名貴中藥,其實藥店裏的生曬參也不錯。生曬參價廉物美,能大補天氣、強心健體、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還有防癌治癌的功效。我們可以把生曬參當茶泡著喝,這樣不能有效吸收養分,最好的辦法是隔水蒸,早上空腹喝頭汁,晚上蒸第二汁,睡前連渣一起服下。
5.虛不受補
調理脾胃的藥物首選黃芪,它不僅是補氣的要藥,還有健脾的功效,可用於補虛損不足,旺健脾胃,退肌膚虛熱;自汗過多,可以固表止汗。
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身體虛弱,稍為吃一點補品,就口舌生瘡,難以入睡,腹脹拉肚,這就是我們說的“虛不受補”。
很多人以為自己“虛不受補”就不能補,其實不然。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是恢複肌體的平衡,“虛則補之”是治療一切虛損性疾病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說,體虛的人一定要補,否則肌體陰陽平衡就難以恢複,疾病遷延不愈。
中醫虛證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還有陰陽兩虛、氣血兩虛等。既然虛有多種,因而同是虛證,症狀就有所不同。如果病人陰虛,用補陽藥;或病人陽虛,用補陰藥,這樣不但不能補虛,反而會使症狀加重。這是“虛不受補”的重要原因。
人有五髒六腑,每一髒腑都有可能出現虛證;如腎氣虛、心血虛、肺陰虛、脾陽虛、肝陰虛等。如果病人虛在心,用補腎或補肝之藥;病人虛在肝,用補心補肺之藥等,這樣用藥同樣也是失誤。
此外,不要忽視了脾的功能,這是很多人經常遇到的情況。比如說,心陰虛的人用補心陰虛藥後,卻出現腹脹、腸鳴、腹痛、腹瀉等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可能是病人雖以心陰虛症狀為主,但平素胃腸功能欠佳,進食稍多就會出現消化不良,這就是脾虛。脾有消化吸收的功能,如果用藥不注意或亂吃一些補品,也會出現“虛不受補”。
對於這種虛不受補的人應怎樣調理呢?根本之法是調理脾胃。“脾為後天之本。”調理脾胃的藥物首選黃芪,它不僅是補氣的要藥,還有健脾的功效,可用於補虛損不足,旺健脾胃,退肌膚虛熱;自汗過多,可以固表止汗。
用的時候,開始的用量不能太多,否則用後也受不了。我們開始時可以用20克左右的黃芪每天煎水代茶飲。在春夏之季,可再配合一些炒米一起煎水;在秋冬之季,可加幾枚南方烏棗,水煎代茶飲。飲食用三五天後,等胃腸適應了,可將黃芪逐漸增加,直可加至60克。采用此法之後,可以用黃芪燉肉、煲肉,以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