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時之諺——命要活得長,全靠四季養(1 / 3)

第五章 四時之諺——命要活得長,全靠四季養

要想身體不生病,順時養生是一條很重要的原則。《靈樞·本神篇》裏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長生久視”是延長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對人體的髒腑、經絡、氣血各方麵都有一定的影響。而四時養生正是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來養生,以達到身體的陰陽平衡。

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即春天養生、夏天養長;秋冬養陰,即秋天養收、冬天養藏。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也就是說,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春、夏二季注意調養生、長之氣,從而使心肝二髒功能旺盛;秋、冬二季注意調養收、藏之氣,從而使肺腎兩髒精氣充足。這樣,就符合四時陰陽變化的根本規律。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夠同自然界萬物一樣,生存於四時陰陽變化的環境之中,維持著正常生長發育的規律。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正是順應四時陰陽變化的養生之道的關鍵。所謂春夏養陽,即春天養生、夏天養長;秋冬養陰,即秋天養收、冬天養藏。

為什麼春夏要養陽,秋冬要養陰呢?

春夏之所以養陽,是因為春夏兩季,天氣由寒轉曖,由暖轉暑,是陽長陰消的階段,此時順應陽長的氣化趨勢養陽,效果會比其他時候要好。

秋冬之所以養陰,是因為秋冬兩季,氣候逐漸變涼,是陰長陽消的階段,此時順應陰長的氣化趨勢養陰,效果自然比其他時候要好。我們在秋冬的時候養陰,那麼就比其他任何時候效果好得多,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對於那些陰虛的人來說,就應該利用大自然的這個規律來養陰。

養生小提示:

需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不要在秋冬陽虛很明顯的時候才去補陽,因為這時自然界的陰氣很盛,陽氣不足,補陽效果不大;而春夏季節陽氣比較旺盛,補陽藥物借助自然界的陽氣,就很容易發揮作用,有效地糾正人體的陽虛狀態。那些慢性支氣管炎的病人,多以陽虛者為多,冬季容易受涼發病。如果在夏季吃一些補陽藥物或食物,如鹿茸、附片、金匱腎氣丸、羊肉等食藥,冬天就不會那麼怕冷,也不那麼容易發病。

2.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春季陽氣漸生,陰寒未盡,氣候變化反複無常,此時應注意保暖;秋季陽始退而陰漸長,此時應適當少穿點衣服,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的養生保健諺語。意思是說在春季向夏季轉變、秋季向冬季轉變時,不要急於減加衣服,這樣能夠增強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不易生病,保障機體的健康。

春季是由寒冬向炎夏過渡的季節,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階段。此時陽氣漸生,陰寒未盡,氣候變化反複無常,時冷時熱,溫差很大,如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受寒致病。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傳統醫學就十分重視“春捂”,認為這即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

秋季,晝熱夜涼,陽始退而陰漸長。這個時候人應該適當少穿點衣服,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以便逐漸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適應寒冷天氣,氣候變化,從而使人免受風寒,防止各種病菌、病毒對機體的侵襲,這對預防感冒等呼吸道傳染病尤為有效。“秋凍”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人在寒冷中,機體為調節體溫,血液循環加快,能量消耗增多,營養狀況也隨之改善,新陳代謝轉旺。

雖說春捂秋凍有諸多的益處,但是也是有限度的。捂要捂得適度,凍要凍得適當。如果在春末天氣已很炎熱時還穿得很厚,死抱著“春捂”不放,使人動輒流汗;或者在秋末天氣很涼時還穿得很薄,把人凍得瑟瑟發抖,超過了人體所能耐受的寒冷程度,都是會生病的。

養生小提示:

老年人正氣虧損,禦寒能力減弱,不適合秋凍。兒童的抵抗力比較低,免疫功能不健全,容易受寒邪侵蝕,也不適合秋凍。另外,有支氣管病、哮喘病、冠心病等病史的人不宜秋凍。因為這種人一旦著涼、感冒,就很容易舊病複發或使病情加重。

3.春天放風箏,祛病又健身

放風箏者沐浴和煦的陽光和溫暖的春風,有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之益。

春天,晴空碧淨,鳥語花香,(原句號改為逗號)正是放飛風箏的好時節。此時去放風箏,不僅給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而且對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益處的。

中醫認為,放風箏者沐浴和煦的陽光和溫暖的春風,有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之益。史書《續博物誌》也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熱”之說。

一般人在隆冬久居室內,氣血鬱結,往往內熱積聚,代謝減弱,如能在春天裏到野外放放風箏,曬曬太陽,則增強代謝功能;同時,由於盡情呼吸著新鮮空氣,吐故納新,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大肺活量。放風箏要用及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體部位,可以消除冬日氣血積鬱,收祛病健身之功效。

另外,放風箏能驅除疲勞,改善視力。放風箏時,手臂要牽拉或收攏,雙腿要移步或奔走,眼睛仰望著藍天,一切都貫注在淩空飛舞的風箏上,可消除人的疲勞,調節和改善視力,預防近視和弱視。

此外,放風箏能使人情緒開朗、心境愉悅。放飛風箏時,大腦高度集中,無疑會祛除人的內心雜念。

風和日麗的陽春之日,又是放飛風箏的絕好時節,我們不妨抓住這個有利的養生時機,走出戶外,在藍藍的天空下放飛風箏。

養生小提示:

中老年人在放風箏時要注意保護頸部,頭頸不要長時間後仰,而應後仰與平視交替,以平視為主。放風箏最好以2~3人為一組,選擇平坦、空曠的場地進行為宜。

4.夏天一碗綠豆湯,解毒去暑賽仙方

綠豆味甘、性寒,入胃、心、肝經,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清暑止渴等功效。

綠豆不僅作為食物,我國古代醫學家也早已把它當作是一劑良好的解毒去暑中藥。

中醫認為,綠豆味甘、性寒,入胃、心、肝經,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清暑止渴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暑熱煩渴,熱毒瘡癤,丹毒,小便不利,以及各種中毒的解救。《食療本草》中記載,綠豆能“補益元氣,和調五髒,安精神,行十二經脈,去浮風,潤皮膚,宜常食之”。《隨息居飲食譜》稱:“綠豆甘涼,煮食清膽養胃,解暑止渴,潤皮膚,消水腫,利小便,已瀉痢。”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常喝些綠豆湯,是極為理想的解暑劑。

製作綠豆湯的方法很簡單,下麵就向大家介紹幾種小方法:

1.苦瓜綠豆湯。苦瓜100克,綠豆50克,白糖適量。將苦瓜洗淨,剝開去瓤,切成條。與綠豆同煮成湯即成,涼後飲湯吃豆及瓜,飲湯時加入適量白糖即可。此湯可清熱解暑,解毒消腫涼血。對於小兒暑天易生癤腫、痱毒,吃此瓜豆湯極為適宜。

2.冰鎮綠豆湯。綠豆500克、白糖250克。將綠豆淘洗幹淨後放入鍋中煮爛,放入白糖再燒開,離火晾涼後,放入冰箱內。飲用時可加冰水,也可直接飲用,有去暑解熱之功效。

3.百合綠豆湯。綠豆250克,鮮百合100克,蔥花5克,精鹽、味精各適量。將綠豆去淨雜質,鮮百合掰開,洗淨。鍋加入適量清水燒開,放入綠豆、百合煮開,改用文火,煮至綠豆開花、百合瓣破爛時,起鍋,加入味精、鹽、蔥花即可食用。此湯可解毒消暑,養陰安神。適用於內熱濕盛、陰虛者食用。

養生小提示:

綠豆性涼,脾胃虛弱的人不宜多吃。服藥特別是服溫補藥時不要吃綠豆食品,以免降低藥效。另外,沒有煮爛的綠豆腥味強烈,食後易惡心、嘔吐。

5.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

冬天吃一些蘿卜有助於消化;夏天吃一點薑有暖胃、解毒的功效。

蘿卜與生薑,是極為普通的蔬菜,但它們卻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民間因此流傳著“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諺語,把蘿卜與薑推祟備至。

《黃帝內經》強調四季養生“天人合一”。冬季,天寒地凍,人體皮膚腠理處於收縮狀態,以保證身體的血液供應。而這個階段,人的戶外活動減少,室內活動增加,而且大多進食很多熱性食物容易讓人產生內熱,從而引起消化不良。而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吃一些蘿卜,可以幫助我們消化,因為蘿卜其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

而夏季的情況正好相反,夏天炎熱,人體為了排除體內的熱量,皮膚腠理處於開放的狀態,熱量容易散失,再加上人們過食冷飲,體內就相對處於寒涼的狀態,影響脾胃。而這個時候,吃一些薑,有助於暖胃,可達到身體陰陽平衡的目的。此外,盛夏季節,細菌和病毒異常活躍,容易引起腹瀉、嘔吐等急性腸胃炎,適當吃些生薑或用幹薑加綠茶沸水衝泡後飲用,就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