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小提示:
到冬天的時候,我們藏好體內的陽氣,要少損耗陽氣,要避寒就溫(也不要太過溫暖,“冬不欲極溫”),不要過度勞累,要少出汗,不做劇烈運動。
10.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三九”堅持體育鍛煉,能抵禦寒冷和預防傷風感冒;“三伏”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使身體經常出些汗,則有利於使體內熱量散發,不致使體溫增加而中暑。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我國自古以來對鍛煉身體者的座右銘。所謂“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從冬至算起第19天至27天,是冬天最冷的天氣;“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是夏天最熱的時間。
為什麼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呢?
一般來說,冬天堅持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是抵禦寒冷和預防傷風感冒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手段。冬季在戶外進行鍛煉,身體經常受到寒冷的刺激,這就大大提高了人體體溫調節中樞的反應能力,體內新陳代謝旺盛,加強產熱過程,並略為降低皮膚的血液循環和皮膚溫度以減少散熱來保持體溫的恒定。因此,長期堅持冬季鍛煉的人,即使在氣候寒冷的條件下,手腳等部位也較為溫暖,對於寒冷的抵抗能力較高。身體經常受到寒冷的刺激,還能逐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這些變化都有助於預防感冒、氣管炎等冬季常見病。
在炎熱的夏季,氣溫很高,人體的熱量不易散發,主要是靠出汗來蒸發散熱。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體內熱量不能及時散發而使體溫不斷升高,就會發生中暑。外界氣溫過高、空氣濕度大、無風悶熱的天氣,使出汗蒸發散熱有困難,是容易引起中暑的外部條件。
這時如果在高溫的“三伏”季節裏仍能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使身體經常出些汗,則有利於使體內熱量散發,不致使體溫增加而中暑。但是一般體質較弱的人在炎熱的夏天進行鍛煉多會不適應,還會出現虛脫的現象。我們建議,夏天最好進行遊泳鍛煉。由於水溫不僅比氣溫低,而且大大低於體溫,因此能使體熱更快地向外散發出去,以有效地維持體溫的恒定。
養生小提示: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雖說能磨煉人的意誌,增強人的體質,提高身體對寒冷條件的適應能力。但這主要是針對那些身體條件較好而平時一直堅持體育鍛煉的人;如果是身體條件一般,平時又很少參加鍛煉或自身有病的人,則應倍加小心,量力而行。
11.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在一年四季中對我們身體抵禦外邪都起著一定的防衛作用。脾的盛衰,關係到我們身體抗病能力的強弱。
中醫所說的脾與西醫的脾不同。中醫認為,脾生肺,心生脾,稱之為“後天之本”、“倉廩之官”。可以說,脾是管理我們身體後勤工作的部長。
根據五行理論,脾屬土。以脾的造字來說,左邊的部分為肉月,右邊為“卑”。《易·係辭》認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可以看出,卑是地、是土。所以,脾的這樣一個造字,便將它的屬性、它的定位很明確地表達出來。脾的定位在土,脾的性質在土。
脾屬土,土是主生化的,梨子是從土中長出的,蘋果也是從土中長出的,小麥、水稻還是從土中長出的。人也一樣,也離不開這個土。很多人會暈車、暈機、暈船,從中醫角度來看,是因為人的雙腳離地了,離開了土,感覺沒有底兒,就會感覺不舒服。
脾即是人身賴以生存的根本,又可充養衛氣,以增強其防衛功能。所謂“四季脾旺不受邪”是說,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分主於肝、心、肺、腎四髒,脾不主時而旺於四季。就是說,脾在一年四季中對我們身體抵禦外邪都起著一定的防衛作用。因此,脾的盛衰,關係到我們身體抗病能力的強弱。脾若旺,身強體壯,邪氣就不易侵入。“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也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養脾呢?
平時可多補足蔬菜和水果,吃些天然的甜味(糖尿病者除外)、具有滋陰、止渴、清熱的食物,如綠豆、木瓜、苦瓜、豆腐、蓮藕以及高纖、低糖、高蛋白的食物,如蛋類、肉類、魚類、豆類、山藥等。平時要少吃或不吃含糖分過高或過於辛辣的食物。
一天當中,氣血在巳時(上午9點至11點這個時間段)流注脾經,此時脾經最旺,這時我們還要多喝水,慢慢飲,讓脾髒處於最活躍的程度;此時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
養生小提示:
秋藕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藕本性涼,我們可以把藕加工至熟,這樣其性由涼變溫,雖然失去了消淤、清熱的性能,但卻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止瀉的功效。方法是:把藕連皮切成薄片,先蒸上5分鍾,然後把藕片平鋪在幹淨的紗布上曬幹,等曬幹、曬透後,放入研缽中搗成粉末即可。每天早餐時,用開水衝上一小碗藕粉,淡淡的藕香特別有助於開胃。
12.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
常口渴、氣短、乏力、食欲不振者,可常食鵝肉、鵝湯,以補津氣不足。
鵝是食草性家禽,其肉含有蛋白質、脂肪、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均超過其他肉類,對人體健康有利。另外,鵝肉中含有的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各種氨基酸,其組成接近人體所需氨基酸的比例,具有很好的吸收消化率。
中醫認為,鵝肉性味甘平,有補虛益氣、暖胃生津之功效。適用於陰虛潮熱盜汗,虛勞骨蒸,腎虧腰膝酸軟,遺精早泄,頭暈目眩,脾虛泄瀉,食欲不振,形體消瘦等症;也可用於各種癌症和消渴病及鉛中毒患者。《本草綱目》記載:“鵝肉,利五髒,解五髒熱,止消渴。”《隨息居飲食譜》中指出:鵝肉“滋五髒之陰,清虛勞之熱,補氣行水,養胃生津”。
中醫認為,“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即心、肝、脾、肺、腎五髒功能失調,都會產生咳嗽,不僅僅是肺的病變,能使人咳嗽,而咳嗽與人體的五髒六腑有關。而鵝肉能補益五髒之陰的作用,所以常食鵝湯、鵝肉,人就不會咳嗽。這也證實了“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說法。
鵝肉鮮香鬆軟,清香不膩。對於老年慢性氣管炎和肺氣腫患者來說,冬季用鵝肉配蘿卜燉食,能大利肺氣、止咳化痰,可有效治療哮喘。另外,常服鵝肉湯對於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控製病情發展和補充營養的作用。尤適宜於津氣不足之人,凡時常口渴、氣短、乏力、食欲不振者,可常食鵝肉、鵝湯。
養生小提示:
鵝肉不宜與梨同食。這是因為鵝肉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過量食用會增加腎髒負擔,梨屬寒性水果,二者同時食用對腎髒刺激較大。
13.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白露時膊露體,穿著短褲,很容易受涼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複發;寒露時的冷空氣,也可以導致許多疾病發生。
民間有一句諺語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這句諺語提醒大家: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到了寒露以後,就要保暖好足部。
白露時節氣候冷暖多變,尤其是一早一晚,更添幾分涼意。如果此時再赤膊露體,穿著短褲,很容易受涼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複發。體質虛弱、患有胃病或慢性肺部疾患的人更要做到早晚添衣,睡覺時不要貪涼。
民間還有一句俗語說:“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天氣還熱,每天還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18天後,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與“白露身不露”其實是一個意思。
寒露後入夜寒氣襲人。寒露時的冷空氣,可以導致許多疾病發生。為什麼說“腳不露”呢?這是因為,我們的雙腳離心髒最遠,血液供應較少,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所以它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一旦腳部受涼,就會引起上呼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人體抵抗力下降。
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說法,寒露到來後,人體除了要根據氣溫下降來增添衣服外,還應該對飲食以及生活起居等方麵進行調整。尤其不要赤腳,以防“寒從腳下生”。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洗腳的習慣。熱水泡腳除了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還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可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
養生小提示:
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幹燥,晝熱夜涼。從中醫角度上說,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幹燥,皺紋增多,口幹咽燥,幹咳少痰,甚至會出現脫發和大便秘結等問題。因此,此時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