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時之諺——命要活得長,全靠四季養(2 / 3)

在夏季裏,喜歡用電扇空調的人很容易感受風寒,這時及時喝點生薑紅糖水,可驅逐體內風寒。生薑紅糖水,可自己用生薑與紅糖煮水,或者超市也專門有賣的,買回來後直接用開水衝泡越熱飲,效果不錯!

養生小提示:

蘿卜性寒涼,陰盛偏寒及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單純甲狀腺腫、先兆流產、子宮脫垂等患者也要少食蘿卜。

6.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

冬天運動是對付寒冷的積極措施,但運動鍛煉要注意精神內守,避免陰精陽氣外泄。

俗話說得好:“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季健身有助於健身防病,可增強人們的體質和機體的抵抗能力,愉悅心情。

由於冬天運動不斷受到冷空氣的刺激,人體造血機能也發生變化。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白蛋白及抵抗疾病的抗體增多,從而大大提高了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有助於預防感冒、氣管炎、貧血和肺炎等疾病。

冬天到戶外參加體育活動,身體受到寒冷的刺激,肌肉、血管不停地收縮,能夠促使心跳加快,呼吸加深,體內新陳代謝加強,身體產生的熱量增加。同時,由於大腦皮質興奮性增強,使體溫調節中樞的能力明顯提高,有利於靈敏準確地調節體溫,這樣,就會增強人的抗寒能力。

冬天運動是對付寒冷的積極措施,但應注意,冬季是一年中的閉藏季節,人體的新陳代謝水平相對緩慢,陰精陽氣也都處於藏伏之中,所以運動鍛煉要注意精神內守,避免陰精陽氣外泄。

冬季鍛煉的項目有很多,可根據年齡、體質適宜選擇。但應注意鍛煉時間不宜過早,一般在太陽即出時為宜,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必待日光”。剛外出時衣服要穿多些,待身體運動發熱時,再脫去厚衣服。運動後要注意保暖,及時更換汗濕之衣,以免寒濕之邪內侵,誘發髒毒便血之疾病。

養生小提示:

冬季鍛煉前,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活動。因為這時氣溫低,體表血管遇冷收縮,血流緩慢,肌肉的黏滯性增高,韌帶的彈性和關節的靈活性降低,極易發生運動損傷。準備活動可采用慢跑、擦麵、浴鼻、拍打全身肌肉、活動胳臂和下蹲等。

7.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

冬三月謂閉藏,養生之道,不可大溫,以免腠理開泄而損傷陽氣;夏三月謂蕃秀,養生之道,不可太涼,以免膜腠理閉塞陽氣內鬱而傷陰。

“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語出晉代葛洪的《抱樸子·極言》。其意思是說,冬天不要太溫暖,夏天不要太寒涼。

一般來說,善養生的人,順四時而適寒溫,春夏養陽,秋冬養明。冬三月謂閉藏,養生之道,不可大溫,以免腠理開泄而損傷陽氣;夏三月謂蕃秀,養生之道,不可太涼,以免膜腠理閉塞陽氣內鬱而傷陰。

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的做法卻往往與之相反。

在寒冷的冬季,很多人往往喜歡穿起厚厚的棉衣或皮裘,擁坐在爐火旁邊,喜歡吃熱氣騰騰的飯菜,喝熱粥、熱湯。一些老年人還經常喝點酒。這些看起來很有必要,但是卻使體內積蓄了過多的鬱熱或熱疾。到了來年的春天,鬱熱被風氣所鼓動,就會向外發散,人們就會出現相應的病症。輕則導致頭暈、身體煩悶、胸滿、咳嗽、痰多、四肢重滯;重則形成溫病,甚至還會傷害我們的內髒。因此,我們在冬天,最好不要吃太多熱量極高的食物,也不要穿著太溫暖,否則會上火,尤其是引起春天的病變。

進入夏季以後,人們會因氣溫高、濕度大、體內的水分難以蒸發而感到炎熱難耐,因此,很多人想盡一切辦法納涼。有的人晚間喜歡在室外席地而睡,有的躺在過道通風處,有人一整晚打著空調。但醒來卻常常會感到不適,全身肌肉發緊,關節酸痛,精神倦怠,甚至發生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有的人還會因受風出現麵癱。還有的人在夏天貪食冷飲,甚至是冰過的食物、飲料。冷飲過多,不僅會衝淡胃液,而且還會刺激胃黏膜,頻繁地飲用冷飲,吃起來雖然涼爽可口,但其會影響食欲不利消化,還會因過度刺激胃腸道黏膜,引起局部血管收縮,導致消化道缺血、缺氧,發生胃腸功能紊亂。

中醫《攝生消息論》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水宜吃冷淘水雪、蜜冰、涼粉、冷粥,飽暖受寒,必起霍亂”,“簷下過廊,街堂破窗,皆不可納涼,此等所在雖涼,賊風中人最暴。不得於星月下露臥,也不要睡覺時吹電風扇,若風入腠理,其患最深。”這就是“夏不欲窮涼”的原因。

養生小提示:

冬天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凍一凍。比如說,可以少穿一些棉衣;平時可用涼水洗臉或擦身;適當進行冷空氣浴。凍的時候必須在運動的條件下進行。此外,還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到了夏季,天氣炎熱的時候,要多喝些涼開水或吃些西瓜之類的瓜果,這樣既可以消暑,又不傷害身體健康,吃瓜果還可以增加營養。

8.冬令進補,開春打虎

選擇在冬季進補,進補的東西能很深地藏在身體裏,然後在來年春天生根、發芽。

我們知道,冬季的氣候特點為“寒”,中醫學認為,寒為陰邪,人體受外界影響,陰氣也相應增加,傷及人體的陽氣,此時人體為抵禦嚴寒,需要儲存更多的能量和營養物質。因此說,冬季是人體進補的最佳時節。選擇在冬季進補,進補的東西能很深地藏在身體裏,然後在來年春天生根、發芽。

冬令進補的方法有溫補、清補、平補等。每一種補法都有一定的講究,就是要根據個人的體質差異,采取不同的補法。

1.寒性體質的人宜溫補。一到冬天就怕冷的人,最好進行溫補,這樣的人平素表現為容易疲乏勞累、精力不濟。常用的進補之物有高麗參、當歸、黃芪、肉桂、羊肉等。如當歸羊肉湯就是不錯的藥膳,做法也很簡單,就是用當歸9克,生薑150克,大棗10枚和羊肉燉湯服用。

2.熱性體質的人宜清補。如果你平時總是油光滿麵,容易上火、伴有口臭、心情急躁,這時最好選擇清補。適宜選擇的進補之物有西洋參、石斛、麥冬、沙參、山藥等。沙參湯比較好,方法是用北沙參15克,麥冬15克,大棗10枚和老鴨一起燉湯服用。

3.在這裏,平補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應用性質平和的食物,如多數的糧食、水果、蔬菜,部分禽、蛋、肉、乳類,其中包括粳米、玉米、白菜、扁豆、鵪鶉、豬肉、牛奶等;另一種是應用既能補氣又能補陰,或既能補陽又能補陰的食物,如山藥、蜂蜜、枸杞子等。這些食物適用於大多數的普通人保健養生。

養生小提示:

一般而言,在冬季,中青年人以補益脾胃為主,老年人以補益腎氣為主。對於脾胃消化不良的人來說,首先要恢複脾胃的功能,否則服再多的補物也是無用。因此,冬令進補不要過於滋膩厚味,以易於消化為準。

9.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根據四時變化,人也要順應大自然,藏精納氣,保存體力,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也就是說,冬天受到寒邪的嚴重傷害,到來年春天可以發生溫病。

中醫認為,四季的特點分別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講究在寒冷陰沉的冬季,“精、氣、神”做到相應的“收藏”。冬季的到來,會使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萬物活動也都趨向休止,紛紛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的生機勃發做好儲備。人也同樣要順應大自然,藏精納氣,保存體力,增強自身的免疫力。這樣,在來年春天萬物複蘇,各種病菌蠢蠢欲動時,才能更好地抵禦它們的侵襲。

“冬傷於寒”中的“寒”即為陰邪,其性凝滯,最容易傷害我們身體的陽氣。寒邪凝滯的性質是在不同情況下起作用的。比如說,一個人吃得好、穿得多,經常呆在溫暖的房間裏,這時他的陽氣旺盛,但偶然一次外出,正好趕上天氣寒冷。這時他體內的陽氣不能抵禦自然界的陰氣,陰氣進入體內,就會迅速生病。

如果陰氣在體表,就屬於傷寒;如果陰氣到體內,就屬於中寒,這兩種情況都不會對腎中之精產生大的損傷,治療起來也相對較快。

但如果是一個吃不飽飯、穿不好衣服的跑外工作者,整天在寒風裏工作,因為適應,所以這時候一般不會產生寒邪突然中人的情況。但是這些人由於飲食不充足,平時都靠的自我燃燒來維持體能,也就是消耗腎中存儲的精微。就這樣,一天一天下去,腎精逐漸損耗,必然就會相火(指寄居於肝腎二髒的陽火,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難治、潛伏於陰分。春天到來時,自然界的陽氣生發,人的相火得自己界的陽氣相助,就會引發為溫病。

當然,經常在外勞作的人,如果突受巨寒,也會患傷寒或中寒之病;在家裏的人,如果縱欲過度,損傷陰精,也會發為伏熱溫病。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整個冬天都很溫暖,自然界的陽氣得不到地之陰氣的濡養含蓄,到了春天,自然界的陽氣就會過度生發,從而引發普遍的陽熱性疾病。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