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理之諺——養生貴在養心(1 / 3)

第四章 心理之諺——養生貴在養心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生越來越重視了,不惜花錢購買各種各樣的保健品,營養品,然而,卻忽視了心理健康,也就是“養生貴在養心”。不良心境如同毒草,長期處於心中,自然會使機體抵禦疾病的能力下降,破壞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無論你處於人生的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學會駕馭心境,保持平和的心態。

1.千保健,萬保健,心態平衡是關鍵

在現實世界中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追逐,在精神世界上多一些修身養德的積累,就能夠讓自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得到心靈的寧靜。

健康有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其中,人若想活到100歲,其心理平衡的作用要占50%以上,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可見,心理平衡對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誰能保持心態平衡就等於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

得了病沒關係,現在的科技發展水平,什麼糖尿病、高血壓、心髒病等都有很好的預防方法和藥物。但是,如果心態不好,愛著急、愛生氣、沒事找事、沒氣找氣,整天跟自己過不去,這樣的人死得最快。

大家都知道,引起高血壓的確切原因暫時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有專家發現,地區差異或生活習慣的不同都對高血壓的發病有影響。一般來說,在惡劣的社會環境中生活,責任過重,工作壓力過大,或應激性不良生活事件過重過多的人群,比較容易患上高血壓。同樣的黑人,凡世代居住非洲的,患高血壓者甚少,而生活在美國北方大城市的,因其犯罪率高,暴力事件多,人口密度大,遷居率、離婚率高,患高血壓者也多。在日本,由於工作壓力太大,高血壓病已經成為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現代城市居民因升學就業競爭壓力大,生活節奏快,人際關係複雜,患高血壓者明顯高於農村。

有人曾用動物做過實驗:讓不同群體的大白鼠生活在缺少食物的一個籠子裏,結果大白鼠均因爭食廝打毆鬥而患高血壓病。又如關在籠子裏的狒狒王,眼看自己的“下屬”自由進食而不理它的威風和尊嚴,經常氣得暴跳如雷,最後也患上了頑固性高血壓病。可見,長期的緊張刺激會使動物血壓升高。

另外,有關情緒與高血壓的研究表明:情緒對血壓的影響特別明顯。長期的憂慮、恐懼、憤怒會導致血壓的持續升高。

可以看出,千保健,萬保健,心態平衡才是最關鍵的。在現實世界中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追逐,在精神世界上多一些修身養德的積累,就能夠讓自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得到心靈的寧靜。

養生小提示:

生活中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要學會自我調整,及時放鬆自己,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寧靜;心胸要開闊,遇事要冷靜。要通過文體活動及與家人、朋友聊天,說說笑話,也可利用各種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等來放鬆自己,恢複寧靜。

2.禍從口出,病由心生

西方醫學證實,76%的疾病是情緒性疾病。

“禍從口出,病由心生”,我們一直以此古諺自省、自勉,不要過多地議論他人的是是非非,遇事需冷靜,言語要文明,否則會招來禍端或麻煩;平時也不要將苦惱、煩悶鬱結於心,凡事都要“想得開”,病困自然會少。

現代人的睿智與修養,使得“禍從口出”問題越來越少了,但是“病由心生”的狀態卻屢見不鮮。為什麼“病”會由“心”生呢?

現代人由於工作的壓力、家庭的束縛,或者是愛情的牽絆,甚至僅僅因為一時墜入思考的死角和煩惱的胡同,都會讓人覺得有一種揪在胸口的鬱悶放不開,讓人一整天都浸泡在心情的苦海裏,感覺自己無人理會。但是誰又能一輩子不遇上煩心事呢?在遇上不開心的事情時,如果一直任自己沉淪在這種壞情緒之中,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多的負麵影響。如果我們對這些不良情緒不能正確對待,不加以及時調節疏導與釋放,就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學習和正常生活,繼而導致身心疾病,危及我們的身心健康。

西方醫學證實,76%的疾病是情緒性疾病。英國一位著名的生理學家約翰·亨特就是死於自己的不良情緒,他還曾經預言過,第一個讓他發瘋的人會殺了他。果然,在一次醫學會議上,有人激怒了亨特,導致他心肌梗塞,當場死亡。

人生在世,沒有過不去的坎兒,自己感覺煩惱了,為什麼不學會放鬆一下呢?要麼散散步,走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的氧氣;要麼寫寫博客、聽聽音樂;再不成泡個熱水澡什麼的也行。掌握點排解和宣泄精神壓力的方法,改變憂愁、煩惱的心理模式,把生活中的速度放慢些,心情也就會舒緩一些,解開了心中的千千結,身體才會跟著晴朗。

養生小提示:

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它和人們的思維方式有直接關係。很多人在產生不合實際的念頭時,其實就給身體留下了隱患,可自己往往不能察覺,繼續意氣用事。一旦疼痛或不舒服了,才明白自己生病了。因此,保持心理健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3.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情緒。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指人心無雜念,不受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誘惑,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又怎麼會生病呢?

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情緒。

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會增強,從而起到防病作用。患病之後,如果精神狀態良好,是可以加速康複的,還可以利用心理活動規律治病。

可以說,精神、心理保健不僅直接涉及到健康、壽命,還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重視精神養生是非常重要的。

調養精神有下麵3個方法:

1.精神內守。就是使人的思想保持在一種少思、少欲、淡泊寧靜狀態的養生方法。在工作學習之餘,閉目定誌,在一段時間裏處於心靜神清的狀態,也有益於身心健康。

2.修德養性。逆境中不過悲消沉,得意時別大喜自傲。可以培養多種愛好,如琴、棋、書、畫、釣魚、旅遊、音樂、養花、習練氣功等,以怡情養心。

3.調和七情。人應當時常保持樂觀,避免產生不良情緒。此外,還要善於排除惱怒、悲哀、驚恐等不良情緒。可采用“以情勝情”之法加以排除,做到心安而不懼,神清而氣全。

養生小提示:

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複雜問題,我們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和達觀的處世態度,順應事物的自身規律去解決問題。千萬不要為各種瑣事傷透了腦筋、費盡了心機、挖空了心思。這點對於老年人尤為重要,生活中遇事不妨“糊塗”一點。

4.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的存在標誌著人體的昌盛,而神的消失則說明人體的死亡。

《素問·移精變氣論》中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即有神氣,包括人體意識、精神和生命活動在內。人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神是氣血的共同產物,能調節人體各部組織的正常功能活動;維持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是五髒精氣的體現。觀察神的得失是判斷正氣的盛衰、疾病的輕重和預後吉凶的重要環節。“失神”就是神氣渙散。

神與人體的生死盛衰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神的存在標誌著人體的昌盛,而神的消失則說明人體的死亡。

現代醫學的解釋是,所謂有神、無神,主要表現在精神好壞,意識是否清楚,動作是否協調矯健,反應是否靈敏等方麵的情況。

由於目“為五髒六腑之精氣之所注”,“神藏於心,外候在目”,因此,觀察一個人的眼神變化是判斷有神、無神的重要標誌。如果一個人的兩眼明亮,靈活、鑒識精明、語言清楚,即為得神;相反,如果一個人的目光呆滯、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者,則稱為失神。失神的人表明身體正氣已傷,病情嚴重,預後不好。

為了預防疾病,保證身心健康,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養神。養神的關鍵在於七情適度,喜、怒、憂、思、悲、恐、驚,各有法度,適可而止。如果人們不懂得養神,不善於養神,是難以獲得健康長壽的。

生活中,我們發現,很多人到老年後,他們的精神狀態處於敏感狀態,承受不良刺激的能力減弱,就連見到枯葉落地都會引發垂暮之感。對此,藥物無濟於事,惟於神補可治之。神補的辦法很多:

1.培養良好的興趣。人到老年,退休後不妨找點事情做做,使生活充實一些。藝術家、科學家,年齡該退休了,事業沒退休。他們仍熱衷於他們喜愛的事業,全然不知老之將至。作為平頭老百姓的我們也可以培養各自的興趣愛好,重找一個“工作”,或琴棋書畫,或種花養鳥。有了事做,利於養神健身。

2.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進行適度的、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舞劍、慢跑、散步,會使人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鍛煉使人體產生“快樂素”,既增強了體質,又調整了情緒,何樂而不為。

3.積極參加一些社交活動。閑下來了,接觸人的機會相應減少,應用意識地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交流思想,獲得信息。

4.及時調整自我心態。我們不要用傳統思維模式去看待轉型期的社會現象,要不斷學習,努力去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環境。在家庭中,也不要搞家長作風,注意平等待人,大事要清楚,小事可糊塗。

養生小提示:

在中醫裏講,思慮是神的一種功能,少思則神和,多思則神傷。因此,我們養生時,省思少慮。《養生諺語》說:“人之致思發慮,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幹,火愈少,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

5.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靜能降低陽氣及陰精的損耗。

《素問·痹論》提出:“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大概意思是說,神宜靜而不宜躁。靜能降低陽氣及陰精的損耗。

靜神的思想,倡始於老莊,老子在《道德經》裏指出:“靜為躁君。”其意是說,安靜是躁動的主宰。莊子也提出“水靜猶明,而況精神”,並認為靜和無為便能達到長壽的境界。

《黃帝內經》繼老莊之後,第一次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了靜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問·上古天真論》裏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這裏的“恬淡虛無”,主要是指安靜而言,思想安靜,神氣內持,邪氣不能侵害。

古代著名的養生家、思想家都是極力主張“靜神”的,即清靜以養神。清靜,一般是指精神情誌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淨而無雜念,可使真氣內存,達到心神平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