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神的方法很多,如少私寡欲、調攝情誌,順應四時、常練靜功等。
就拿練靜功來說,它是以靜神和調氣為主要手段的練養方法。靜功是氣功中的一種,包括練意和練氣兩方麵的內容,相當於古代的靜坐、吐納、調息、服氣等方法。其中的練意(又稱調心),即是調理精神狀態,以達到促進神氣入靜的作用。
眼耳為人體五官之一,是直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著神的主宰和調節。目清耳靜,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若目馳耳躁,則神氣煩勞而心憂不寧。正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入耳聾”,即是說亂視雜,則會使耳目過用不清,而耗傷神氣,尤其要避免“目惑玄黃,耳務淫哇(邪曲之聲)”,這樣就能減少外界對神氣的不良刺激。
對於老年人來說,由於他們閱曆萬千,思慮易起,其神更是易動難靜。《千金翼方·養老大例》針對老年人這一特點,指出:“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養生小提示:
要養好神,其實不用煞費苦心。結束一天的工作學習後,泡一個舒服的溫水澡,閉目養神,靜靜地休息20分鍾,你會感覺到全身放鬆,既消除緊張情緒,還有消除疲勞的功效。
6.喜傷心
喜悅的情緒要適度,不要過分,過分了就可能會傷害身體。
人有七情,七情分屬於五髒,為五髒所主。喜為心誌。也就是說,心能表達人的喜悅之情。心能主血,喜悅是心情開朗、精神愉悅的一種表現形式,能使氣血調和,食欲增加。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但過度的喜,即突如其來的驚喜或過分的大喜,反而會傷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喜傷心。”即過度喜悅會傷心。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是情誌思維活動的中樞,超乎常態的“喜”,會導致精神異常、思維混亂,還很容易誘發高血壓、心髒病等。現代醫學的解釋是,突如其來的驚喜或過分的大喜是一種強刺激。大腦受到這種刺激後,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大量腎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促,體溫上升,如果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就會造成體內紊亂。特別是對有高血壓和心髒病的病人,更是一種嚴重威脅。
更有嚴重者,還可能會造成血管破裂甚至心髒驟停而死亡,也可能造成思維紊亂,乃至精神失常。我們熟知的《儒林外史》中之範進,因過喜而精神失常;《說嶽》中之牛皋活捉了金兀術,因過喜而喪生;程咬金在九十大壽的筵席上,滿朝文武,滿堂兒孫齊來拜壽,連皇帝也前來祝賀。他想起瓦崗三十六英雄都已不在人世,惟獨他還活著,並享受這種殊榮,過喜大笑,三聲殞命。這些都說明了過喜的危害性。
正所謂“物極必反”。喜悅的情緒本來是有益健康的,但喜悅的情緒也要適度,不要過分,過分了就可能會傷害身體。
養生小提示: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特別高興的事時,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正常的心態平衡。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靈活運用,不要機械照搬,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方式。
7.怒傷肝
生氣其實就是拿別人做錯的事情來懲罰自己。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在體內是將軍之官,性格剛強暴躁。作為將軍之官,肝髒是專門為身體打仗的。任何不屬於人體內的外來敵人,肝髒都會馬上去對付它。人體有那麼多的狀況需要肝髒應付,因此肝髒也是最容易受傷害的。
怒為肝誌,肝能表達人的憤怒之情誌活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即,大怒、過怒最易傷肝。
當我們在過度憤怒時,破壞了身體正常舒暢的心理環境,肝氣橫逆,陰血不藏。有些人生氣會臉紅脖子粗、頭痛;有些人暴怒後會導致高血壓、中風;更有甚者在盛怒之下一命嗚呼!“怒則氣上”,過於憤怒,肝失疏泄,肝氣上逆,血隨氣而上溢,以致麵赤、氣逆、吐血、嘔血,甚至昏厥猝倒,變生百病。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看到,吳國大將軍周瑜,個人才華橫溢,可惜他遇上了比他更聰明的諸葛亮,屢次受挫。周瑜這個人心胸比較狹窄,遇點事就容易生氣。他每次失敗後,難免心生怒氣,不僅悲歎一聲:“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說,既然生了我周瑜,為什麼還要再生諸葛亮呢?就這樣,時間長了,周瑜就積勞成疾。最後一次他生氣的時候,血往上湧,一命嗚呼了。所以,怒會傷肝、會傷氣血,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平時有心腦血管方麵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平時遇事千萬不要發怒。
從健康的角度出發,養肝的最好辦法是盡量戒怒。生氣其實就是拿別人做錯的事情來懲罰自己。正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凡事看開一點,與人為善,就是與自己為善。事情看得開,一切都會雲淡風清笑開顏!
養生小提示:
平時要修養身心,開闊心胸,通過其他途徑把怒氣發出來;可以多聽一些悠揚和節奏舒緩的音樂,讓優美的樂曲化解精神的焦躁,放鬆情緒;運動也是發泄怒氣的有效途徑,但要適度。
8.恐傷腎
“思勝恐”,當一個人感覺害怕的時候,一定要穩住心神,要理智,同時要學會分析情況。
恐為腎誌,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誌的主要髒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有髒為腎……在誌為恐。”腎精氣充足,則髒腑強健,膽氣豪壯;腎精氣不足,則髒腑失其滋潤與溫煦,功能低下,膽弱易恐。
驚恐是人對外界突發刺激的應急反應。人受到突然驚嚇,或出現恐懼,則心氣耗損,腎氣受傷,心神驚惕,致使大小便失禁、癱瘓、肌肉消瘦、手足乏力、月經不調、陽事不舉,甚至僵臥不省人事、癡呆、心悸而死。這與腎主前後二陰,腎主兩便的功能相符。腎藏精,生髓充腦,人受到驚嚇後,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與腎藏精,生髓充腦有關係。
在正常情況下,適度的驚恐可以引起人們對外界事物的警覺,避免機體遭到危害。但是恐懼的情緒會阻礙“氣”的順暢運行,使“氣”鬱結於“下焦”。按中醫理論,“下焦”是指腹部自胃下口到二陰的部分。“恐傷腎”是人在過度的恐懼情緒之中,致使氣機下陷,出現腎氣受傷的一係列症候,如二便失禁,遺精滑泄等。
恐會傷腎,那該怎麼辦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思勝恐”,也就是說,思慮可以抑製恐懼。當一個人感覺害怕的時候,定要穩住心神,要理智,同時要學會分析情況。如果問題能解決,就趕快落實執行,去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就暫時放下,恐懼並沒有用。而且要堅信隻要自己真正努力,就會闖過難關。
養生小提示:
經常按摩腎經上的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可以提高腎功能。按摩時,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覺酸脹為宜。
9.思傷脾
思為脾誌,怒為肝誌,因木能克土,而脾屬土,肝屬木,所以可用肝之誌——“怒”,來治療各種由脾之誌——“思”引起的疾患。
“思傷脾”是流傳了幾千年的中醫醫理。思是人的正常情誌,無過則不傷人。若是思慮過度,使脾氣鬱結,可致胸脘痞滿;若是脾氣因久鬱而受傷,則運化失調,而致飲食不思,消化不良,腹脹便溏;若是脾的生化功能減弱,則可導致月經量少,周期延長或閉經等。
我國明代的兒科醫家萬全醫術精湛,他繼承和發揚了兒科醫聖錢乙的辨治理論,著成《幼科發揮》。書中記有兩個嬰兒的病例,說明了嬰兒也有思想情感,如果思慮過度也會損傷脾胃。
有一個半歲的嬰兒,整天隻知睡覺,也不吃奶。萬全應診後,覺得這個孩子並沒有病象,好像若有所思。聽萬全這麼一說,孩子的父親恍然大悟,原來另一個小孩天天和這個孩子玩,幾天前走了。自從那個小孩走後,自己的小孩便天天悶悶不樂,也不吃奶了。直到把孩子的玩伴找回來後,這個孩子才又嬉笑不止,開始吃奶了。
還有一個一歲大的孩子,整天哭鬧。萬全給孩子看完後,說沒什麼病。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他哭鬧不止呢?原來小孩平日最喜歡玩一根馬鞭,隻是因為他用鞭子打人,家長這幾天才把馬鞭拿走了。當這根馬鞭重新回到他手裏後,小孩立即破涕為笑,一切又都恢複了正常。
在生活中,“思傷脾”是很普遍的現象。例如,人們在生活中遭遇到負麵事件的困擾,思前想後而無法解脫,就有可能吃不下、睡不香;長期從事腦力工作的人,往往會為工作中的某些難點而陷入過度的思慮中,如果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來加以調節,也很有可能“思傷脾”,影響脾胃功能,並導致失眠等。
以怒勝思是中醫情誌相勝的治療方法之一。中醫認為,思為脾誌,怒為肝誌,因木能克土,而脾屬土,肝屬木,所以可用肝之誌——“怒”,來治療各種由脾之誌——“思”引起的疾患。即用激怒的方法,使憂思之情感得到緩解。
養生小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憂思難解、不能自拔,如失戀、單相思等,不妨想點對方引你憤怒的行為和事情,說不定有助於你早日擺脫痛苦呢!
10.憂傷肺
喜在心屬火,憂(悲)在肺屬金,而火克金,用喜可以治療諸如抑鬱症、孤獨症和調節悲觀絕望心理及自殺意念等憂症。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中醫認為,肺就是一位輔佐“心君”的宰相,協助心髒治理全身,調節氣血營衛,溝通和營養各個髒腑。但是肺為“嬌髒”,十分嬌貴。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而發病。因此,平時要注意養肺。
憂為肺誌。古代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後發現,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誌活動的主要器官。人在極度憂傷時,會痛哭流涕,這主要是因為肺開竅於鼻,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過多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所以悲憂傷肺,還可表現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膚病上,情緒抑鬱,憂愁悲傷可以導致蕁麻疹、斑禿、牛皮癬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憂傷肺。”人若悲哀太過則肺氣抑鬱,甚至耗氣傷陰,
引起胸悶氣短、飲食不下、肌肉麻木、下肢疲乏等疾病。長期處於悲哀的人,機體容易衰老,很少有長壽者。《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憂鬱傷身的林黛玉,就是一個證明。林黛玉因為憂慮而敏感、多疑、自怨自艾,乃至害病咯血,最後帶著無盡的幽怨而香消玉損。
因此,養肺重在減憂悲。根據《黃帝內經》五誌相勝的方法,可以采取喜勝憂療法。喜在心屬火,憂(悲)在肺屬金,而火克金,用喜可以治療諸如抑鬱症、孤獨症和調節悲觀絕望心理及自殺意念等憂症。這就要求我們平時遇事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免情緒因素而傷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