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睡眠之諺——不覓仙方覓睡方
俗話說“不覓仙方覓睡方”,睡眠是人體的生理需要,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手段。通過睡眠進行養生就是根據宇宙與人體陰陽變化的規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以保證睡眠質量,恢複機體疲勞,養蓄精神,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目的。
1.吃藥十付,不如獨宿一夜
良好的睡眠是平衡人體陰陽的重要手段,是最好的節能,也是最好的儲備及充電,更是恢複疲勞、走出亞健康的養生第一良方。
睡眠是人類生命中必需的過程,是一種生物節律,約占我們一生中1/3的時間。我們的大腦需要睡眠,因為在清醒狀態下,它是得不到任何休息的,神經元和相關組織恢複重建和再生也需要休息,而這種休息隻有睡眠狀態才能提供。
睡眠除了能使體力得到恢複外,還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改善精神,增強記憶。從中醫養生理論來看,睡眠與覺醒是陰陽交替的結果。白天陽氣盛陰氣盡,人們進行日常活動;晚上陽氣盡陰氣盛,人們開始睡眠。一陰一陽互為交替,從而達成陰陽平衡。
可以說,良好的睡眠是平衡人體陰陽的重要手段,是最好的節能,也是最好的儲備及充電,更是恢複疲勞、走出亞健康的養生第一良方。
充足適宜的睡眠還可預防疾病的發生,也能在患病時,使病狀減輕或使病情好轉。美國哈佛大學科留卡博士指出,哺乳動物能把體內細菌製造的胞壁酸貯存在大腦當中,促進睡眠,以保證機體正常休息的需要,這一點在患病時尤為重要。當人們患病後,細菌再生的胞壁酸就會增加,從而使睡眠增加,隨之機體的免疫過程也相應增加,以利於疾病的恢複。正所謂“吃藥十付,不如獨宿一夜”。
平時我們如何達到良好的睡眠呢?想要獲得良好的睡眠,最根本的一條原則就是要遵循生物規律,按照自己的生物鍾養成按時入睡,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睡眠效果,才能達到恢複體力和活力的目的。
如果我們每天準時起床,定時去迎接早晨的陽光,那麼我們的生物鍾就會準時運轉,這是提高睡眠質量的關鍵要素之一。
養生小提示:
睡前減慢呼吸節奏有助於睡眠。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鍾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2.子時大睡,午時小憩
子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此時大睡可以養陰;午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這時小憩可以養陽。
我國古代養生家認為,睡“子午覺”最有利於我們身體休息。簡單地說,子午覺就是指子時與午時都應該睡覺,其原則就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
按照東方養生的觀念,眠與醒是陰陽交替的結果。陰氣盛人就會入眠,陽氣旺就會醒來,所以《黃帝內經》中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寐。”
子時也就是晚上11時至淩晨1時,此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這時是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正所謂“日入陽盡,而陰受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日合陰。”陽主動,陰主靜,此時最需要安靜。因此,子時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子時睡覺是在養人體的陽氣。我們在晚上11點前睡覺,可以慢慢把體內的陽氣給養起來。一般在子時之前入睡的人,清晨醒後頭腦會變得清新,麵色變得紅潤;而子時未睡者麵色返青,且經常出現失眠多夢的情況。輕者可導致精神恍惚,重者神經衰弱,植物神經紊亂,心血虧,出現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平時我們看到那些經常加班的人,黑天白夜倒個兒,夜夢晝困,無精打采,這多是因為在子夜時不睡覺而造成的。
午時是中午11時至下午1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午時應為“合陽”,此時應“少息所以養陽”。此外,午時正是太陽高照,氣溫達到最高峰的時候,我們為了讓心髒受到更好的照顧(“心主血脈”,“心惡熱”),以此時宜小憩,一般來說休息30分鍾就可以了。
養生小提示:
對於那些上班族來說,平時午休總是馬馬虎虎對付一下即可。其實不然,午休雖是打個盹,但也不可太隨便,不要趴在桌子上睡,這會影響頭部血液供應,讓人醒後頭昏、眼花、乏力。午休正確的姿勢應該是舒服地躺下,平臥或側臥,最好的是頭高腳低、向右側臥。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最好是閉目靜坐片刻,但時間不要太長。
3.胃不和則臥不安
一個人如果經常失眠,而且本身身體又有其他疾病,應積極考慮先治療疾病
“胃不和則臥不安”一文最初源於《素問·逆調論》,曰:“人有逆氣……不得臥……是陽明新逆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不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意思是說,陽明屬胃脈,胃有受納水穀的作用,是六腑之海,胃腸之氣以下行為順;如果陽明經氣上逆,胃氣就不得下行,所以不能安臥,此即“胃不和則臥不安”之意。不安,就是反複不寧之狀。
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胃不和則臥不安”是屬於一組綜合病征。首先,它在胃腸疾病中比較常見。大量臨床觀察也發現,許多長期失眠或入睡後易醒的人,不少都患有慢性胃炎、胃潰瘍、結腸炎等疾病。當這些人的胃腸病治愈或緩解後,失眠症也明顯減輕甚至消失。
此外,在各個髒腑病變過程中也比較常見。例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常感胃中不舒服,夜裏難以入睡,這預示著病情在發展。又如慢性腎炎患者,出現胃不和臥不安時,指示有腎功能衰的病變在發展。
因此,一個人如果經常失眠,而且本身身體又有其他疾病,應積極考慮先治療疾病。比如說,如果一個人的睡眠不好,胃腸又有毛病,應當考慮積極治療胃腸病;失眠比較嚴重時,治療要“雙管齊下”,因為失眠與胃病“互為因果”,嚴重的失眠症,也常會使胃腸機能得不到恢複,進一步加重病情,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養生小提示:
睡前如果吃了過於辛辣的食物,如辣椒、大蒜、洋蔥等,可能讓胃部產生灼熱感及消化不良,進而難以入睡。這種時候,減少胃部刺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左側臥的姿勢入睡。左側臥可使胃部處於較低的位置,讓胃酸不致回流食道,從而減少刺激的感覺。待身體舒服後再轉向正確的睡眠姿勢——右側臥。
4.先睡心,後睡眼
在入睡前,要盡力避免精神過於緊張、過於憂慮苦惱;不得陷入苦思冥想,懊悔不已的不良情緒之中。
許多人平時都有這樣的體會,白天若有較為激烈的情緒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入睡的時間和睡眠的香甜程度,使睡眠質量下降。其實,要想睡得舒適,不但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而且還要注意先把“心”安下來,這樣才能一枕黃梁。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是我國醫學史上極為罕見的老壽星,他活了102歲。孫氏即十分講究睡眠養生,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道林養性》中說到:“凡眠,先臥心,後臥眼。”意思是說睡前一定要穩定情緒,思想安靜,做到恬談虛靜,內心安寧,靜悄俏地躺著,使大腦處於抑製狀態,然後慢慢合上雙眼,自然就酣入睡夢。
著名理學家朱熹也常苦於失眠而無法入睡,他的好友蔡元定就向朱熹推薦《睡訣銘》。其中,蔡元定以“先睡心,後睡眼”六個字,高度概括了睡眠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不能睡心者是難以安眠的。正如《老老恒言·安寢》中所說:“心欲求寐則寐愈難,蓋醒與寐交界關頭,斷非意想所及。”也就是說,你越想盡快入睡,則越是睡不著,隻有先把“心”安下來,把思想上的千思萬緒盡行拋棄,這樣才能真正漸漸入睡。可見,睡眠的過程,睡眼是標,睡心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