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飲食之諺——好食物賽過好醫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的生命是靠能量來維持,我們身體的能量主要來自於食物。食物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鹹五味,而且各有其所主的髒腑和歸經。如食物搭配合理,則健康無憂;若搭配不合理,或者偏食,則有損於我們的身體。此外,我們還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讓健康常伴我們左右。
1.民以食為天
食物是增強體質抗病能力、延年益壽的關鍵。
天,是在大字上加一橫,意為壓倒一切的意思,而我國民間早有“民以食為天”一說,可以說,吃飯問題是國計民生中最大的事情。
關於“民以食為天”還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相傳,秦朝末年,有一個叫酈食其的書生,此人學識淵博。他曾獻計幫助劉邦智取陳留,後被封為廣野君。
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爭霸。劉邦聯合各地反項羽力量,據守滎陽、成皋。滎陽西北有一座敖山,山上有一座秦時建立的小城,城內有一個專門儲存糧食的敖倉,它是當時關東最大的一個糧倉。
在項羽強攻下,劉邦想要把成皋以東讓給項羽。劉邦便詢問酈食其的意見,酈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楚軍不知道守護粟倉而東去,這是上天幫助漢朝成功的好機會啊!如果我們放棄成皋,退守鞏、洛,把這樣重要的糧倉拱手讓給敵人,這對當前的局麵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組織兵力,固守敖倉,一定會改變目前不利的局勢。”劉邦依計而行,最後大獲勝利。
沒有東西來填飽肚子,又怎能打好仗呢?對於人類來說,正確的飲食更關乎著一個人的身體健康與否。唐代名醫孫思邈認為:“安身之本必需於食;不知食療不足以全生。”可見進食是生存之必需。食物是增強體質抗病能力、延年益壽的關鍵。
同樣是“吃”,各有不同。以前是怎樣吃飽,現在是如何吃好。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吃飽的基礎上還要求吃好、吃得營養健康、吃得有文化有品位。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去探索、去發現正確的飲食方法,讓食物更好地服務於我們。
養生小提示:
食物本身具有寒、熱、溫、涼四性。一般來說,寒性和涼性的食物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如天氣炎熱的時候,可以選擇荷葉粥、綠豆湯、菊花茶、苦瓜茶等,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熱性和溫性的食物具有溫中除寒的作用,如天氣寒冷的時候可選用薑、蔥、蒜、狗肉、羊肉等食物,可除寒助陽、健脾和胃、補虛。
2.常吃素,好養肚
恰當地吃素,不僅僅是“返璞歸真”的心理需要,更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
現今社會吃素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目的單純是為了宗教因素、或體質,但更多的人多是為了健康。
有人作過統計,當今中國大多數素食主義者多是社會中最時尚、最具文化修養、最有經濟實力的白領女性一族。她們一般都懂得養生之道,她們吃素大多關注的是素食之於美容、減肥、形體、健康的關係,她們希望素食有助於讓她們在工作中或社交場合保持有姣好的形體與完美的形象。
不管怎麼吃,適當吃點素對現代人來說是大有好處的,正所謂“常吃素,好養肚”。恰當地吃素,不僅僅是“返璞歸真”的心理需要,更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
養生專家認為,適當調配的素食對身體的確有益處。由於素食者攝取的蔬菜水果量較多,纖維素含量豐富,有益於腸胃蠕動與促進消化,幫助身體排毒。相對於經常大魚大肉的現代人來說,是較健康的吃法。此外,再加上蔬菜、水果的膽固醇含量極低,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幾率。
吃素固然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但並非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一定要把握好“營養均衡”的飲食原則,才能真正吃出健康!
那麼如何吃素更健康呢?吃素時如果能選擇多樣化的菜式,不偏好幾種食物或幾種菜,這樣就能保證攝取足夠的營養。
1.以全麥麵包、胚芽麵包、糙米等代替白米飯、白麵。
2.豆類(如黃豆、毛豆、綠豆)或豆腐、豆幹等豆類加工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補充肉類所含的營養成分,且多吃豆類不用擔心膽固醇過高。
3.多吃腰果、杏仁等堅果類,其豐富油脂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熱量。
4.肉類所含的鐵質可從富含高鐵質的水果如櫻桃、葡萄中攝取。
5.素菜的口味應以清淡、少鹽、少糖為主,這才符合素食者的健身取向。
如果你剛剛加入素食者行列,開始時也許會覺得明明吃得很多,卻餓得很快。這是因為植物比較容易被腸胃吸收。別擔心,持之以恒,你就能深切感受到吃素對身體健康的好處。
養生小提示: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素食和動物性食物都可以提供豐富的營養成分,但素食在營養成分方麵看並不能完全滿足人體需要,如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所有氨基酸,營養價值就差一些。長期不吃動物蛋白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引發健康危機。因此,我們提倡素食要適當。
3.吃米帶點糠,一家老小都安康
“吃米帶點糠,一家老小都安康”,強調的是一種飲食觀念,即飲食要多樣化,要做到粗細搭配,這樣才能達到營養均衡。
帶點糠的米又叫標準米,雖然其口感不如精白米,卻更富有營養價值。每粒稻米是由4個部分組成的,最外的一層為穀皮,主要成分是粗纖維;往裏一層是很薄的穀膜,含有少量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再往裏一層是穀體,糧食當中所含有的澱粉主要集中在此。米粒當中的各種營養成分分布很不均勻,除了含有澱粉之外,還含有鈣、鐵、維生素、煙酸等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都存在米粒的胚芽和外膜內。也就說,米粒加工的越精細,損失的營養成分就越多。
唐開元年間,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指出:常食精米“令人身軟,緩人筋也”。精米當中的賴氨酸很少,蘇氨酸也在加工中大量損失。如果不能從其他食物中得到補充,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尤其是會影響兒童發育。長期食用精白米容易引起維生素B1缺乏,使人患上腳氣病。另外,精白米的糠麩明顯減少,其中的纖維素也會減少,膳食中缺乏食物纖維,是導致便秘、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病情的直接或間接的病因。所以,“吃米帶點糠,一家老小都安康”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當然,“吃米帶點糠,一家老小都安康”,我們更強調的是一種飲食觀念,即飲食要多樣化,要做到粗細搭配,這樣才能達到營養均衡。
大文豪郭沫若享年85歲,他之所以能夠長壽,與講究飲食的多樣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郭老從不講究大滋大補,力求日常飲食多樣化。主食以大米為主,兼吃雜糧。他經常替換食譜,如餛飩、炒麵、麵條、發糕、豆包、麥粥、燒餅等。他特別喜歡在發糕裏適量摻加一些玉米麵,夏令則食用綠豆稀飯,把粗糧和細糧搭配著吃。
養生小提示: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主食烹調時也要講究方法。大米淘洗次數不宜過多,不可用力搓洗,不要用流水衝洗和熱水淘洗;煮幹飯時不要“撈飯”,吃麵條和餃子時別忘了喝麵湯,這樣可以很好地防止主食中營養素的損失。此外,黴變的糧食不能食用。黴變糧食不僅感官性狀發生改變,而且營養成分被黴菌分解,失去食用價值。
4.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
蔬菜是人體必需的食物,它提供若幹人體必需的重要物質。
無論朋友聚會還是商務宴請,大家總在消化完滿桌的雞鴨魚肉後才想起——是不是該吃點青菜了。青菜永遠是配角,十個八個葷菜,加上一個素菜,每人隻能分到一筷子。
有句民諺說得好: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可現在的很多人,別說三天,可能十天半個月都不能正經吃一頓青菜吧。
《養生隨筆》指出:“蔬菜之屬,每食所需。”蔬菜是人體必需的食物,它提供若幹人體必需的重要物質。蔬菜中含有大量維持人體正常代謝活動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蔬菜中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含量豐富,維生素C不能在體內儲存,隻有靠每天吃新鮮蔬菜水果,才能滿足人體需要。蔬菜為人體提供多種無機鹽。鈉、鉀、鈣、鎂等無機鹽在人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呈堿性,能夠及時和肉類、蛋類分解產生的酸進行中和,對維持體內的酸堿平衡非常有益。
蔬菜還能提供豐富的植物化學物質,這些顏色各異的物質能夠幫助人體抗氧化、延緩衰老。因此,最好把多種蔬菜合炒,不但可以增進食物的色、香、味,還可以促進食欲,同時也符合營養互補的原則。
蔬菜還提供大量的酶、有機酸、葉綠素等,都對癌有一定抑製作用。值得重點推薦的有:葉莖類蔬菜,如大小白菜、油菜、卷心菜、菜花、苤藍等,它們含有的吲哚類衍生物,可以誘導酶的活性而抵抗癌的危害;食用菌中的香菇、猴頭、木耳、銀耳、草菇、平菇、金針菇等,它們含有的多糖體對癌腫能產生瓦解及免疫作用;海藻中的海帶、昆布等和各種紫菜,含有大量抗癌成分,可防止癌症的發生。
另外,蔬菜還能夠幫助消化,刺激食欲,促進胃腸蠕動,還可調節體內的酸堿平衡。
因此,每天的飲食中都要有蔬菜,這樣才能為我們的身體補充足夠的營養。
養生小提示:
有一些蔬菜,如菠菜、空心菜、雪裏蕻、茭白等葉子帶有澀味的蔬菜含有較多的草酸,而草酸會與鈣、鐵等礦物質結合,降低這些礦物質的生物利用率。因此,我們在烹調加工時一定要注意。最好先在沸水中焯1分鍾,使大部分草酸溶入水中,然後撈出炒食或涼拌。當然,焯的時間不易過長,否則會造成維生素C大量損失,應當嚴格控製時間。
5.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
經常食用一些豆類食品就能保持生理上的酸堿平衡;同時也有利於食品中各種營養成分的充分利用。
古語有雲:“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意思是說,人們寧可每天不吃肉,也不能不吃豆類食物。
用現代醫學的解釋是,豆類食物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它們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 ,其生理價值幾乎與肉相當。在各種豆類食物中,大豆更是功不可沒,它幾乎不含膽固醇,卻含有豐富的磷脂和豆固醇,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大豆軟磷脂有促進肝中脂肪代謝,防止脂肪肝形成的作用。大豆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B族維生素,大豆異黃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此外,很多豆類食物中還含有植物雌激素,可以減輕婦女更年期症狀,使骨質疏鬆得到預防。
中醫認為,豆類大都屬於清熱類。大豆有健脾寬中、潤燥消水、清熱解毒、益氣的功效;綠豆、赤小豆、豌豆和白扁豆具有清熱解毒、消炎、利尿消腫之功效;白芸豆、刀豆、豇豆和蠶豆具有健脾補腎的功效;黑豆具有解毒利尿、除煩、消腫下氣、滋腎陰、止盜汗、烏發以及延年益壽等功效。
現代營養科學研究證實,豆類確實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食用豆類是諸多食品中難得的高鉀、高鎂、低鈉的生理堿性食品,一般每100克食用豆類中含鉀1230~1780毫克,鎂1000~1930毫克,而鈉僅為0~2.6毫克。這在營養治療上大有用武之地。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中酸性食品(主食和大部分動物性食品均屬酸性食品)比例大增,經常食用一些豆類食品就能保持生理上的酸堿平衡;同時也有利於食品中各種營養成分的充分利用,從而達到提高食品營養價值的目的。
養生小提示:
豆類最好不要與豬肉同食。因為豆中當中含有大量的植酸,60%~70%的磷是以植酸形式存在。植酸易與豬肉中的蛋白質和礦物質進行化合反應,形成不易被人體吸收的沉澱物質,降低其營養利用率。另外,豆類中的多酚是抗營養素,它不僅影響豆類本身的蛋白質利用,在與肉類配合時也影響肉類蛋白的消化吸收。如果同時進食較大量的豬肉和豆類,就會引起腹脹氣滯。
6.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錢來又滋補
中醫常利用豆腐的“清熱、解毒”和“生津”的作用,來治療胃腸熱證和陰證。
豆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食物之一,而且價格不高,營養又豐富,正所謂“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錢又滋補”。
豆腐除營養價值外,還有許多藥用功能。中醫學告訴我們,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有清熱、潤燥、解毒、補中、生津、寬腸、降濁等功效。中醫常利用豆腐的“清熱、解毒”和“生津”的作用,來治療胃腸熱證和陰證。
豆腐雖好,但也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也不要過量。中醫認為,豆腐性偏寒,胃寒者和易腹瀉、腹脹、脾虛者以及常出現遺精的腎虧者也不宜多食。
生活中有些有脾胃虛寒的胃腸病患者,看到豆腐細軟柔嫩,就認為它很容易消化。於是,一天到晚吃個不停,早晨吃豆腐腦、喝豆漿,中午吃虎皮豆腐、晚上小蔥拌豆腐。結果呢,一天到晚總是感到胃部飽滿、腹部憋脹,大便稀泄,不想吃飯;而在停止吃豆腐後,這些胃腸不適等症狀就會很快得到緩解。
一般來說,腹脹、腹瀉、食欲不振在中醫屬於脾虛、脾寒的範疇。中醫認為,具有寒涼之性的藥物與食物,可治療熱證;但是將它們用於虛證和寒證,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使病情加重。豆腐正是具有寒涼之性的食品,胃腸虛證或寒證的人吃了它,自然會加重病情、引起腹脹和腹瀉等不良反應。
因此,我們提倡在食用豆腐時,一天之中以一餐為宜,且在一餐中也不要多吃。
養生小提示:
豆腐中含有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人吃多了,極易導致痛風發作。
7.補藥一堆不如豆漿一杯
每天早上飲用250毫升的豆漿,晚上再飲用100毫升的豆漿,定時定量堅持不懈,健康長壽將給您帶來無限歡欣!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保健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各式各樣的保健品給身體進補。在日常進補中,人參、當歸、肉桂等具有滋補性質的中藥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在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煲藥湯、吃藥膳更是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中。但如此進補,果真適合所有的人嗎?
事實上,真正的“補”是有講究的。補品是要因人而異的,補之不當則適得其反。而豆漿是大眾化飲品,物美價廉,男女老少皆宜飲用。經常飲用更是勝過補藥,正所謂“補藥一堆不如豆漿一杯”。
在西方國家,豆漿賣得比牛奶還貴,它的魅力並不遜色於任何一種時髦飲品……鮮豆漿起源於中國,相傳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始創。原來劉安是一個大孝子,在其母患病期間,劉安每天用泡好的黃豆磨豆漿給母親喝,劉母的病很快就好了,從此豆漿就漸漸在民間流行開來。
豆漿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中醫告訴我們,豆漿性平味甘,可滋陰潤燥。《本草綱目》記載豆漿“利水下氣,製諸風熱,解諸毒”。《延年秘錄》上也記載豆漿“長肌膚,益顏色,填骨髓,加氣力,補虛能食”。
秋冬天氣幹燥寒冷時,最好飲用一杯豆漿。因為這個季節人們很容易出現咽喉幹燥、嘴唇幹裂以及風熱感冒、氣管炎、胃、肺脾不適等病症,特別是中老年人由於自身調節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現秋燥症狀引起得病狀。此時在早晨起床後或晚上臨睡前喝上一杯滋陰、潤燥、滋補的豆漿,可以說是一舉三得的事。
豆漿還是女性朋友的最佳飲品,因為豆漿中富含抗氧劑、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素,此外它還含有一種特殊的雌激素——黃豆苷原。這種物質可調節女性內分泌功能,並抑製癌細胞的生長繁殖,起到預防乳腺癌、宮頸癌的作用。還可降低血中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以及延緩衰老等。如果女性朋友每天堅持喝杯豆漿,無疑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我們可以在早上飲用250毫升的豆漿,晚上再飲用100毫升的豆漿,定時定量堅持不懈,健康長壽將給您帶來無限歡欣!
養生小提示:
為了健康衛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家煮豆漿,這時專家的建議是,豆漿最好開著鍋蓋煮。實驗證明,開蓋煮沸9分鍾可以把豆漿中的胰蛋白酶抑製劑活性降低85%左右。此外,生豆漿中還含有一種叫皂甙的物質,人吃了容易中毒,出現惡心、腹痛、嘔吐、腹瀉、厭食、乏力等。為此,要敞著鍋蓋煮豆漿,邊煮邊攪拌均勻,這樣既能讓豆漿裏的皂甙隨著水蒸氣揮發掉,也可使其受熱均勻,充分加熱,此後還應適當減小火力繼續加熱至泡沫消失。
8.飯前喝湯,勝過良方
進湯時間應在飯前20分鍾左右為好,吃飯期間也可緩慢少量飲湯。
民間流行這樣一種說法:“飯前喝湯,勝過良方。”飯前先喝幾口湯,正像運動員做預備活動一樣,可調動整個消化係統活動起來,消化腺開始分泌消化液,消化器官開始蠕動,為進食做好準備。這樣,就能充分發揮各消化器官的功能,使之協調而自然地進入工作狀態,食後就有較為舒適的感覺。
飯前喝湯可以減少食道炎、胃炎等病症的發生。營養專家同時也發現,那些平時常喝各種湯、牛奶和豆漿的人,消化道會保持一種健康狀態。如果飯前沒有喝湯的習慣,吃飯時也不進湯水,那麼飯後就會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體液喪失過多而產生口渴,這時候再喝水,就會衝淡胃液,影響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飯前喝碗清淡的湯,還能讓女性朋友變得苗條健康。這是因為,湯到胃裏,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到腦幹的食欲中樞,就能使食欲中樞興奮下降,食量就自動減少1/3,而且吃飯速度會變慢。
飯前喝湯好處雖多,但要因人而異,也要掌握進湯時間。一般中晚餐前以半碗湯為宜,而早餐前可適當多一些。人體經過一夜的睡眠後,水分損失比較多,這時候在早餐時喝點湯,可適當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對身體有利。此外,進湯時間應在飯前20分鍾左右為好,吃飯期間也可緩慢少量飲湯。
養生小提示:
中醫的補益學說有“滋陰”、“補陽”、“補脾胃”等之分。除了藥補,老百姓也重視“食補”,其中,燉雞湯、熬骨頭湯就是老百姓最推崇和津津樂道的“補湯”。而現代人多是“營養過剩”,除非體質真的“虛”得要“補”,否則像雞湯、骨頭湯這種高蛋白、高膽固醇的湯還是少喝為妙。真正體虛的人可以適當喝點,但也不宜喝熬得過濃的湯。
9.多吃鹹鹽,少活十年
每人每天吃鹽量以5克為宜,不宜超過6克。
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如果沒有了鹽,任你是再好的廚師,做出來的菜也是味同嚼蠟,難以下咽,相信沒有人愛吃。鹽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種物質,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身體內就含有150克鹽。這些鹽分布在全身各處,維持體內水分的正常分布。
雖說我們的身體離不開鹽,但不等於吃得越多越好。恰恰相反,過量食鹽對身體的健康是十分不利的。中醫認為,鹽性味鹹,寒,入胃、腎、大小腸經,具有湧吐,清火,涼血,解毒等多種功效。可治食停上脘,心腹脹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齒齦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瘡瘍,毒蟲螫傷等病。但吃太多的鹽傷血、害肺、損腎、失去顏麵和皮膚的光澤,容易導致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塞、中風及腎髒病的發生。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長期吃高鹽食物,人的壽命自然就會減少,所以我們應控製鹽的食用量。
一般正常人每天的食鹽量應低於10克,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標準,每人每天吃鹽量以5克為宜,不宜超過6克。它的理論根據是:正常人24小時的排鹽量為3~5克,那麼在食物中每日補充5克鹽,就可以滿足人體正常的需要。而調查顯示,我國人均食鹽量大大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食鹽標準。因此,為了我們的健康,我們應掌握適當的食鹽量,不宜過量,更不可長期過量。
養生小提示:
早晨空腹時,飲一杯淡鹽水,不僅可清理胃火、清除口臭和口中苦淡無味的現象,還能增強消化功能、增進食欲、清理腸部內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