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助力運動
助力運動是指在患者的患肢沒有足夠的力量完成主動運動時,由醫務人員、患者本人的健側肢體或利用器械提供力量來協助患肢進行運動。進行助力運動時,應以患者主動用力為主,助力為輔,互相配合。助力應與主動用力配合一致。避免以助力代替主動用力,隨著肌力的恢複,逐漸減少助力部分的力量。助力運動適用於創傷後肌無力或功能暫時喪失的情況,也可用於關節活動度存在障礙時幫助其加大關節活動度。
4.抗阻運動
抗阻運動是指肢體在主動運動中克服外部給予的阻力完成動作,重點用於發展肌力。阻力可來自他人、自身、健肢或器械,但抗阻運動一般采用負重方式進行,如舉啞鈴、提沙袋、拋實心球、拉彈簧及橡皮筋等。阻力根據患者的情況而定,隨病情的好轉逐漸調整。抗阻運動廣泛用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肌萎縮。
5.本體促進法
本體促進法是指通過刺激本體感受器而促進和加速機體神經肌肉係統功能恢複的一種方法。其利用對動作施加阻力以加強肌肉收縮,利用牽張反射、反牽張反射、姿勢反射和刺激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受器來加強運動,是治療癱瘓時用於神經肌肉再訓練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特別適用於肌力很弱、主動運動困難者,亦可用於一些骨關節疾病和軟組織損傷的康複治療,以增強肌力和恢複關節活動度。
6.放鬆運動
放鬆運動是一種常用的、有節律的、柔和而費力少的訓練,如肢體擺動性訓練和主動意識性放鬆訓練等。其廣泛用於痙攣性麻痹、高血壓、支氣管哮喘等病症。此外,運動結束時也應做放鬆運動,以消除肌肉疲勞。
(四)種類
1.矯正運動
矯正運動是一種用來矯正脊柱和胸廓畸形、扁平足以及外傷引起的畸形等的運動。在有利於矯正畸形的預備姿勢下,進行選擇性增強肌肉的訓練,以增強因畸形牽拉而削弱了的肌肉,加強能促進畸形矯正的肌肉群,同時牽伸由於畸形的影響而縮短的肌肉和韌帶。
2.協調運動
協調運動是一種恢複和加強協調性的運動。動作應由簡單到複雜,由單個肢體到多個肢體的聯合協調運動,包括上下肢的運動協調、四肢軀幹的運動協調、左右兩側肢體對稱或不對稱的運動協調等。上肢和手的協調運動應在動作的精確性、反應速度以及動作的節奏性方麵進行鍛煉;下肢的協調運動主要訓練正確的步態和上下肢動作的配合、協調等。協調運動主要用於中樞和周圍神經係統的疾病和損傷。
3.平衡運動
平衡運動是一種鍛煉身體平衡能力的運動。鍛煉時身體的支持麵應由大到小,身體重心由低到高,由視覺監督訓練逐漸過渡到閉目訓練。平衡運動直接作用於前庭器官,加強它的穩定性,可改善身體的平衡功能,常用於神經係統或前庭器官病變而引起的平衡功能失調。
4.呼吸運動
呼吸運動是改善呼吸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心髒負擔的一種運動,常用的有一般呼吸運動、局部呼吸運動和專門呼吸運動三種。
一般呼吸運動有單純的訓練、配合肢體軀幹運動的呼吸訓練等;局部呼吸運動是重點作用於某一側或某一部分肺葉的呼吸訓練,如胸式呼吸主要作用於肺尖和肺上葉,膈式呼吸主要作用於肺底部和肺下葉,配合側彎的呼吸重點作用於一側的肺葉;專門呼吸運動有延長呼氣和延長吸氣的訓練,在呼氣時可配合發聲或用手壓迫胸廓來增加排氣量。局部呼吸和專門呼吸訓練主要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和胸膜炎等呼吸係統疾病和胸腔手術後。
5.器械運動
器械運動是依靠器械進行的主動、助力、抗阻或被動運動。利用器械的重量、杠杆作用、慣性力量和依托來增強肌力,擴大關節活動度,發展動作的協調性。應用器械還可以使體操動作多樣化,提高患者鍛煉的興趣。醫療體操中常用的器械有兩類:一類是自由重物,如沙袋、啞鈴等;另一類是力量訓練器,如聯合訓練器械、牆掛拉力器、功率自行車、跑台等。器械運動常用於病愈後恢複局部力量和體力。
二、醫療性運動
(一)概念
醫療性運動是指在醫療體育中將一般體育手段用於疾病的預防、治療及康複。常用的體育手段是以有氧訓練為主的耐力性項目,其運動負荷比一般醫療體操大些。其對增強患者體質、發展心肺功能有較大的作用,適用於體力中等的慢性疾病患者和健康的中老年人。醫療性運動是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病等患者的主要體療手段。
(二)分類
1.周期性運動
這類運動由於運動時可達到運動中最大吸氧量的50%~60%,因此體內物質代謝主要依靠有氧形式進行,而且這類運動容易控製運動強度及運動負荷。運動形式有走、慢跑、騎車、上下台階等。運動強度的調節:走和跑通過速度、坡度、距離、時間等調節,騎車通過阻力及蹬車時間調節,上下台階以台階高度、上下台階頻率及持續時間等來調節。周期性運動簡便易行,對增進全身健康,防止過早衰老,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運動缺乏症有良好作用。
2.球類運動
球類運動是一種全身肌群幾乎都參與活動的綜合性運動項目,能活躍情緒,對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和呼吸係統有較高的要求,適合於體力達到一定水平的人。常用的有羽毛球、乒乓球、高爾夫球、保齡球、門球、地擲球以及籃球、排球中的某些動作(如投籃、傳接球等)。
3.遊泳和劃船
這類運動的特點是體力負荷大。從動作結構看,遊泳和劃船主要是上肢肌肉和肩胛帶的活動,運動時下肢肌肉也參加活動,因此能加強四肢肌肉力量並改善關節的運動功能。此外,這兩項運動對呼吸係統也有良好的作用,廣泛用於神經衰弱、脂肪代謝障礙和慢性支氣管炎恢複期患者。
三、傳統健身功法
我國傳統健身功法的內容非常豐富,其共同特點是:要求做到意、氣、身相結合,即意識、呼吸與身體動作相結合,還要求動靜結合、形意相隨、意氣相依。由於鍛煉的著重點不同,後人將著重意識、呼吸的方法稱為氣功,或劃歸為氣功中的“靜功”;以肢體運動為主的方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則劃歸為氣功中的“動功”。兩者都適用於防治內髒器官係統疾病及中老年人保健。
(一)氣功療法
氣功,古稱吐納、調息等。它是祖國醫學遺產中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一種醫療保健活動。氣功按人體內在作用,分為內功和外功;按人體活動的形式,分為動氣功和靜氣功;按外部負荷作用於人體的形式,分為硬氣功和軟氣功。內功以練靜為主,主要用於防治疾病;外功則以練動為主,主要用於強身治病,也用於武術技擊防衛。硬氣功主要通過運氣、閉氣和高度意念集中而做出力量過人的表演,如頭撞石碑、腹托千斤、手折鋼筋等。一般說來,氣功療法主要指內功和外功。它一般通過姿勢(形)、呼吸(息)、意念(神)三方麵的鍛煉,調整機體內部功能,提高免疫力,修補再生能力,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達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氣功療法在我國已有2000年左右的曆史。自漢代至清代,曆代醫書中均有通過氣功進行康複醫療的記載。在20世紀50至70年代,我國氣功以練內氣為主,20世紀80年代後發展為練外氣。目前氣功練習方法很多,在體療中使用較早的是放鬆功、內養功和強壯功三種。
所謂“氣”,主要是指人們所呼吸的空氣和人體內在的“元氣”。“元氣”相當於人體的生理功能、免疫力、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和體內的修複能力。旺盛的“元氣”是維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因素。氣功就是一種鍛煉“元氣”、增強體質的功夫。各種氣功都要求在特定的姿勢下進行一定形式的呼吸,同時要求思想和全身肌肉放鬆,排除一切雜念,將注意集中在身體的某一部位,稱為“意守”。
1.放鬆功
放鬆功以誘導肌肉和精神放鬆為主,也就是靜養“元氣”。其以適當的安靜來保養損耗了的“元氣”,使身體免疫力逐漸增強,被擾亂了的功能逐漸恢複正常。放鬆功適用於導致身體虛弱的慢性疾病、手術後、痙攣性麻痹等,也可作為內養功的準備階段。
練功時,患者采用仰臥位,排除各種雜念,雙眼輕閉,自然呼吸。呼氣時默念“鬆”,吸氣時默念“靜”,並主動放鬆全身,每次練功20~30分鍾。一周後使呼吸逐漸柔和細長,每次練功時間可適當延長(又稱調息功)。氣功的入靜狀態,就是大腦皮質處於內抑製的狀態。依靠內抑製過程的這種保護,使過度興奮而導致功能紊亂的皮質細胞得到複原,使頑固的病理性興奮灶轉入抑製狀態,為恢複健康創造有利條件。
2.內養功
內養功以調心與調息為主,適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肝炎、頑固性便秘、慢性消化不良、肺氣腫、高血壓病、神經衰弱等。
內養功采用仰臥位、側臥位或坐位。開始時用鼻呼吸,吸氣時舌頂上顎,稍停,將舌放下,將氣緩緩呼出。呼吸要求“慢、細、勻、長”且不要憋氣。呼吸時默念“內養功”三個字,念“內”字時吸氣,“養”字時停頓一會兒,念“功”字時呼氣,同時可意守丹田或意守身體其他部位。
3.強壯功
強壯功以調心與調身為主,適用於神經衰弱、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身體衰弱、便秘等。
強壯功的做法與內養功類同,除采用仰臥位、側臥位或坐位外,還可采用盤膝坐或站式。年老體弱者及肺結核患者可用靜呼吸法,用鼻自然呼吸,要求均勻細緩;神經衰弱、便秘等患者可用深呼吸法,呼吸深長,逐漸做到靜細、深長、均勻。
(二)太極拳
太極拳是我國流傳較廣的傳統健身手段,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辨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拳術。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楊、吳、武、孫、趙堡、武當等,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鑒,也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在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
太極拳具有很高的健身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麵。
(1)有利於身體健康。太極拳結合了傳統導引、吐納的方法,著重練身、練氣、練意,三者緊密調協。一方麵可鍛煉肌肉,舒筋活絡;另一方麵又能透過呼吸與動作間的相互配合,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它能增加神經係統的靈敏性,作為有氧運動,可以暢通經絡,改進身體柔韌性、肌力及耐力,同時提高心肺功能。
(2)有利於心理健康。練拳時既要“心靜用意,心無雜念”,又要放鬆,精神隻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極拳本身要求剛柔並重、呼吸調協,各器官的獲氧量相對提高,故練後使人頓感輕快,壓力盡消,情緒穩定;又因練拳後血氣循環暢旺,精神亦抖擻起來,工作效率自然提高。這對講求效率、生活緊張、精神壓力大的現代人來講是非常有益的。
太極拳在治療上有以下特點。
(1)動作柔和、穩定、圓活、緩慢,適用於體弱和慢性疾病患者練習。
(2)動作複雜、前後連貫,有助於訓練協調性和平衡性。
(3)太極拳的動作涉及全身主要關節和肌群,長期練習可增進關節活動度,增強韌帶的功能。
(4)練太極拳時,用意不用力,所有動作都以意識和想象做引導。練習時全神貫注,使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製過程能夠很好地集中。
(5)練太極拳時,呼吸要調整得深沉穩定,勻細柔長,呼吸和動作配合一致。用腹式呼吸能活躍腹腔血液循環,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6)太極拳運動負荷可大可小,老幼強弱皆可練習。某些疾病的患者可以根據病情特點和治療要求,選用其中某些動作或突出某些要領。
太極拳對治療高血壓病、動脈硬化、潰瘍病、神經衰弱、慢性腰腿痛、肺結核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三)五禽戲
五禽戲是一種中國傳統健身方法,據說是由後漢名醫華佗參照和模仿五種禽獸(虎、鹿、熊、猿、鳥)的動作編成的一套導引術。五禽戲又稱“五禽操”“五禽氣功”“百步汗戲”等,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流傳時間最長的健身方法之一。
五禽戲是一種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具備、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仿生功法,與中國的太極拳、日本的柔道相似。但五禽戲運動負荷較太極拳大,常用於外傷導致的關節功能障礙、慢性關節疾病、慢性腰痛等。鍛煉時要注意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呼吸均勻,做到外形和神氣都要像五禽。
練習時可針對某些疾病選用其中的某些動作。例如,發展腰、髖關節活動可練習虎戲,發展靈敏性可練習猿戲,發展平衡能力選用鳥戲,訓練步行能力練習鹿戲,增強肌力則練熊戲。
五禽戲流傳至今已衍化成很多派別,可酌情選用。
(四)八段錦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流傳的一套健身防病導引法。該法形成於12世紀,後在曆代流傳中形成許多練法和風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八段錦動作簡單易行,功效顯著。古人把這套動作比喻為“錦”,意為動作舒展優美,如錦緞一般,又因為功法共為八段,每段一個動作,故名為“八段錦”。整套動作柔和連綿,滑利流暢,有鬆有緊,動靜相兼,氣機流暢,骨正筋柔。對普通人來講,易學易練,容易推廣,故流傳至今。
八段錦由8個動作組成,分別是:“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向後瞧;搖頭擺臂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後七顛諸病消。”八段錦有坐勢和站勢兩種。坐勢練法恬靜,運動量小,適合於起床前或睡覺前穿內衣鍛煉;站勢運動量大,適合於各種年齡、身體狀況的人鍛煉。練習時應做到剛柔結合,意守丹田,呼吸均勻。每段可做兩個8拍,每天1或2次,適用於發展肌肉力量,防治不良姿勢和腰背痛。
(五)練功十八法
練功十八法是在我國傳統體療手段和我國醫學推拿術的基礎上,依據頸肩腰腿痛的病因、病理,整理而成的一套防治頸肩腰腿痛及其他疾病的鍛煉方法。它由3套共18個動作組成。第一套防治肩頸痛,第二套防治腰背痛,第三套防治臀腿痛。每套包括6節動作,每節可做2~4個8拍。
練功十八法的特征是有目的地通過各大關節、肌肉群的柔韌性及力量訓練,來改善軟組織的血液循環,活躍軟組織代謝和營養過程,以防治軟組織攣縮、粘連、退行性改變和萎縮,提高運動係統的功能。其動作具有針對性強、活動全麵、形式多樣、節拍緩慢、動作連貫、簡單易學的特點。
練習時應注意動作正確,要用“內勁”,動作幅度要大,要有得氣感,練功要與呼吸配合。
(六)自然力鍛煉
自然力鍛煉是利用日光、空氣和水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來改善、調節機體功能,提高人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活躍生命過程,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方法。常用的有日光浴、空氣浴和冷水浴等。具體內容參見前麵章節的相應內容。
四、適應性體育活動
適應性體育活動主要是指為不同個體的特殊要求提供改良的體育活動。“適應性”指的是修改的、更正的、根據評價數據做出相應變化的性質。“不同個體”主要指的是某些身體功能受損的人,或者其他有特殊需求的人群,當然也可包括老年人。需要進行醫療體育的人可改良一些體育活動項目來進行功能鍛煉。適應性體育活動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要注意項目改良的科學化、合理化。
第四節 運動處方
一、概念
運動處方是指類似醫生給患者開的醫藥處方,由康複醫生、體療師或教練員根據醫學檢查資料(包括運動試驗和體力測驗),按其年齡、性別、心肺功能或運動器官功能、運動經曆和健康狀況等特點,用處方的形式規定適當的運動內容和運動負荷的方法。運動處方的種類很多,有針對運動員訓練的競技性運動處方和針對一般人的健身運動處方,有針對某些慢性疾病和創傷患者康複期的治療性運動處方和針對健康人的預防性運動處方等。
運動處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國生理學家卡波維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康複醫學的發展以及對冠心病等的康複訓練的開展,運動處方開始受到重視。1969年世界衛生組織開始使用“運動處方”這一術語,使之在國際上得到認可。
運動處方是醫療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製定合理的運動處方是醫療體育的必要過程。運動處方具有目的性強、計劃性強、科學性強、針對性強、普及麵廣的特點,而且簡明易懂,容易被大眾所接受,收效快,是進行大眾健身和康複的理想方法。
二、分類
(一)根據處方的對象分類
根據運動處方對象可將運動處方分為:
(1)康複治療性運動處方;
(2)預防健身性運動處方。
(二)根據鍛煉的作用分類
根據運動處方鍛煉作用可將運動處方分為:
(1)全身耐力運動處方(心髒康複運動處方);
(2)力量運動處方;
(3)柔韌性運動處方。
(三)根據鍛煉的器官係統分類
根據鍛煉的器官係統可將運動處方分為:
(1)心血管係統康複的運動處方;
(2)運動係統康複的運動處方;
(3)神經係統康複的運動處方;
(4)呼吸係統康複的運動處方。
三、主要內容
運動處方的內容應包括運動項目、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運動進度及注意事項等。
(一)運動項目
運動項目主要根據運動者要達到的運動目的而定。
一般健身或為改善心血管及代謝功能,預防冠心病、肥胖病等,可練習耐力性運動項目(即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爬山、上下樓梯、遊泳、自行車、步行車、跑台、跳繩、劃船、滑水、滑雪、球類運動等。
為改善心情、消除疲勞或防治高血壓和神經衰弱等,可選擇運動負荷較小的放鬆性練習、伸展運動和健身操,如散步、太極拳、保健氣功、五禽戲、廣播體操、醫療體操、保健推拿等。
針對某些疾病進行專門性治療,則必須選擇針對有關疾病的醫療體操,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應做專門的呼吸體操,脊柱畸形、扁平足患者應做矯正體操等。
如果是運動係統、神經係統等肌肉、神經麻痹或關節功能障礙的患者,在矯正畸形和預防肌力下降的康複中,可選擇一些力量項目,調整肌力平衡,從而改善軀幹和肢體的形態和功能,如被動運動、助力運動、主動運動、抗阻運動、電刺激療法等。
(二)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對運動效果及運動者安全有直接的影響,掌握適宜的運動強度是執行運動處方的主要措施之一。反映運動強度的指標有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數、心率、代謝當量、自覺疲勞程度等。
1.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數
在運動處方中常用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數來表示運動強度。最大攝氧量(VO2max)是指人體進行最大強度的運動時在一分鍾內吸收並利用的氧氣量。一般認為,運動時的吸氧量達最大吸氧量的50%~70%的運動強度為康複運動中的最適運動強度。
2.心率
心率是指心髒每分鍾搏動的次數。除去環境、心理刺激、疾病等因素,心率與運動強度之間存在線性關係。在運動處方實踐中,一般來說,達最大運動強度時的心率稱為最大心率,達最大功能的60%~70%時的心率稱為“靶心率”或“運動中的適宜心率”。用靶心率控製運動強度是簡便易行的方法,具體推算的方法如下。
(1)公式推算法。通常以最大心率的65%~85%為靶心率。最大心率的推導公式為:最大心率=220-年齡。因此,靶心率=(220-年齡)×65%(或85%)。
例如,年齡為40歲的健康人,其最大運動心率為:220-40=180次/分鍾。適宜運動心率:下限為180×65%=117次/分鍾,上限為180×85%=153次/分鍾,即鍛煉時心率在117~153次/分鍾,表明運動強度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