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醫療體育(3 / 3)

(2)耗氧量推算法。人體運動時的耗氧量、運動強度及心率有著密切的關係,可用耗氧量推算靶心率,以控製運動強度。大強度運動時耗氧量相當於最大吸氧量的70%~80%,運動時的心率為125~165次/分鍾;中等強度運動時耗氧量相當於最大吸氧量的50%~60%,運動時的心率為110~135次/分鍾;小強度運動時耗氧量相當於最大吸氧量的40%以下,運動時的心率為100~110次/分鍾。在實踐中可采用按年齡預計的適宜心率,結合鍛煉者的實踐情況來規定適宜的運動強度。

3.代謝當量

代謝當量是指運動時代謝率對安靜時代謝率的倍數,用MET表示,音譯為“梅脫”。1MET是指每公斤體重從事1分鍾活動消耗3.5ml的氧氣時的活動強度,1MET=3.5ml/(kg·min)。1MET的活動強度相當於健康成年人坐位安靜代謝的水平。任何人從事任何強度的活動時,都可測出其吸氧量,從而計算出代謝當量的數值,用於表示其運動強度。在製定運動處方時,如已測出某人的適宜運動強度相當於多少MET,即可找出相同MET的活動項目,寫入運動處方。

4.自覺疲勞程度

自覺疲勞程度簡稱RPE,是Borg根據運動者自我感覺疲勞程度來衡量相對運動強度的指標,並且是持續強度運動中體力水平可靠的指標,可用來評定運動強度,並且在修訂運動處方時,可用來調節運動強度。自感用力度分級運動反應與心肺代謝的指標密切相關,如吸氧量、心率、通氣量、血乳酸濃度等。

(三)運動時間

為了達到運動的效果,每次運動都必須持續一定的時間。耐力性運動(有氧運動)的持續時間為20~60分鍾,為達到適宜心率,運動時間必須在10分鍾以上。醫療體操的持續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運動中應穿插短暫休息,計算運動負荷要注意運動密度,並扣除休息時間。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決定運動負荷。運動強度確定後,運動強度大時,持續時間相應較短;相反運動強度小時,運動的持續時間相應較長。在相同運動負荷下,年輕和體質好的人選擇強度大、持續時間短的訓練,中老年人及體弱者選擇強度小、持續時間較長的訓練。一般認為,強度小的運動應持續40~50 分鍾,中等強度的運動應持續30分鍾,強度大的運動應持續15~30分鍾。

(四)運動頻率

運動頻率即每天或每周運動的次數。在運動中,運動頻率常用每周的鍛煉次數來表示。頻率與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均有關聯,因此確定時要依靠這兩個變量,而且每周運動的次數受能量消耗的希望程度、參加者的個人喜好和參加者生活方式所影響。一般來講,耐力性運動的運動頻率以鍛煉3次/周或4次/周為宜,即隔一天鍛煉一次,這種鍛煉的效率最高。最低的運動頻率為2次/周。運動頻率更高時,鍛煉的效率增加並不多,而有增加運動性損傷的傾向,小運動量的耐力運動可每天進行。力量性運動的運動頻率一般為1次/天。伸展運動和健身操的運動頻率一般為1次/天或2次/天。當然也可以根據實驗條件進行心髒功能和能量消耗閾值測定,並通過計算來製定運動頻率。

(五)運動進度

運動訓練計劃的實施進度取決於心血管功能、健康狀況、年齡、個體的運動愛好和目的。一般根據運動處方進行運動的人,經過一段時間(6~8周)的運動訓練後心肺功能應有所改善。這時,在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方麵均應逐漸加強,所以運動處方應根據個人的進度而修改。運動訓練造成的體能進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進展階段和保持階段。初級階段不適宜進行長時間、大頻率和高強度的運動,因為肌肉在未適應運動時就接受高度訓練很容易受傷。所以,對大部分人來說,最適宜采取強度較低、時間較短和次數較少的運動處方。進展階段指運動員經過初級階段的運動訓練後,心肺功能已有明顯的改善,而改善的進度則因人而異。一般人的運動強度都可以達到最大攝氧量的40%~85%,運動時間可每2~3周調整1次。這個階段是運動員體能改善的明顯期,一般長達4~5個月。保持階段在訓練計劃進行了大約6個月之後出現。在這個階段,心肺功能已達到滿意的水平,隻要保持這個階段的訓練,就可以確保體魄強健。運動形式上可增加一些有趣的運動,以避免因沉悶而放棄繼續運動。

(六)注意事項

運動處方的內容中有強調某些特殊事項的情況可寫在注意事項中,如進度的安排、運動中自我醫務監督的方法等。

四、運動處方的製定

(一)製定原則

運動處方的製定應嚴格按照製度進行,並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區別對待原則

運動處方必須因人而異,要根據每一個參加鍛煉者或患者的具體情況製定出符合個人身體客觀條件及要求的運動處方。不同的疾病,運動處方不同;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病期,運動處方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功能狀態下,運動處方也有所不同。

2.有效性原則

運動處方應使參加鍛煉者或患者的功能狀態有所改善。在製定運動處方時,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各項內容,要求患者在實施過程中要嚴格按程序完成訓練。

3.安全性原則

按運動處方運動,應保證在安全的範圍內進行,若超出安全的範圍,則可能發生危險。在製定和實施運動處方時,應嚴格遵循各項規定和要求,充分考慮患者身體素質、病情、運動環境等,並仔細介紹處方內容和注意事項,以確保安全。

4.全麵性原則

運動處方應遵循全麵身心健康的原則。在運動處方的製定和實施中,應注意維持人體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以達到全麵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製定處方的常規程序

運動處方的製定程序包括一般調查、臨床檢查和功能檢查、運動試驗、體力測驗、製定運動處方、寫明注意事項。

1.一般檢查

製定運動處方時,首先要了解個體健康狀況、病史、運動史,掌握其健身或康複的目的,收集社會環境、鍛煉環境等信息。具體包括體檢報告、家族疾病遺傳史、既往病史、現有疾病和疾病的診治現狀、運動經曆、運動愛好、運動開展現狀、運動性損傷史、期望達到的健身或康複的目的和要求、生活條件、工作環境、經濟狀況、有無健身指導經曆等。

2.臨床檢查和功能檢查

第二步即進行係統的運動係統檢查、心血管係統檢查、呼吸係統檢查、神經係統檢查等。

(1)運動係統檢查的內容可參見前麵第二節。

(2)心血管係統檢查:常用的心血管係統指標有心率、心音、心電圖、血壓等。心血管係統的功能檢查一般采用定量負荷試驗,如台階試驗、一次負荷試驗、聯台機能試驗、PWC170等。

1)心率:正常的竇性心率為60~100次/分鍾。心率超過100次/分鍾,稱為竇性心動過速;心率低於60次/分鍾,稱為竇性心率過緩,但經過長期係統訓練和運動的人心動過緩,是心功能良好的表現。

2)心音:心髒在一個心動周期內可以產生四個心音。正常情況下,一般檢查心髒時能聽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在檢查少年兒童的心音時,常可聽到第三心音,而成年人出現第三心音時,屬於病理性的可能性較大。在嬰幼兒和中老年人中,心髒正常時有時可聽到第四心音。心髒出現異常的聲音為心髒雜音。在心髒舒張期出現雜音,常表示心髒有器質性病變;在心髒收縮期出現的雜音,可分為生理性雜音和病理性雜音兩類,生理性雜音在少年兒童中較多見。出現心髒雜音時,應進行進一步的醫學檢查,以確定心髒雜音的性質和分級。

3)心電圖:心髒的特殊激動傳導過程可以通過心電圖儀記錄下來。通過對心電圖上的各種波的分析,來判斷心髒的功能。

4)血壓:健康成年人的收縮壓為90~130mmHg,最高不超過140mmHg;舒張壓為60~85mmHg,最高不超過90mmHg;脈壓差為30~40mmHg。

5)定量負荷試驗:具體方法可參考體育測量與評價專業書籍,在此不作詳述。

(3)呼吸係統檢查:呼吸係統檢查的常用指標如下。

1)肺活量:肺活量是測定肺容量最常用的指標,指深吸氣後的大呼氣量。男性正常值約為3470ml,女性約為2440ml。另外可用5次肺活量試驗做進一步評價,即讓受試者連續測量5次肺活量,每次間隔15秒,記錄每次肺活量的結果。5次肺活量值基本相同或有增加者為功能良好,逐漸下降者為功能不良。

2)肺活量運動負荷試驗:先測安靜時的肺活量,然後進行定量負荷運動,運動後即刻測量肺活量,共測5次,每分鍾測1次,記錄測量結果。評定方法同5次肺活量試驗。

3)時間肺活量:時間肺活量也稱用力呼氣量,是指一次深吸氣後,快速用力將氣體呼入肺量計內,記錄其呼氣曲線並計算出呼氣總量以及時間。正常第一秒時間成年人肺活量低於70%,老年人低於80%,表示有氣道阻塞。

4)最大通氣量:指單位時間內所能呼吸的最大氣量,反映通氣功能的潛力。測定時讓受試者快速深呼吸15秒,測定其呼氣量,乘以4為每分鍾的最大通氣量。正常值:男性約104 L,女性約82 L。

5)閉氣試驗:讓受試者安靜地取坐位,分別測量深吸氣後的閉氣時間和深呼氣後的閉氣時間,記錄結果。正常時,吸氣後的閉氣時間,男性為40秒左右,女性為25秒左右;呼氣後的閉氣時間,男性為30秒左右,女性為20秒左右。

(4)神經係統檢查:包括自主神經功能檢查,視、聽、位、味覺等感覺神經功能檢查,淺反射(如角膜反射、腹壁反射、足趾反射等)、深反射(如二頭肌腱反射、三頭肌腱反射、橈骨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神經肌肉功能檢查等。其中神經肌肉功能檢查在康複醫學中有重要的意義,包括坐位平衡、移動平衡、站立平衡、日常生活技巧、步行檢查等。

此外,還應進行腎功能檢查、肝功能檢查、代謝功能檢查等。

3.運動試驗

運動試驗是製定運動處方的重要步驟。運動試驗方法的選擇應根據檢查的目的和受試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目前最常用的運動試驗是遞增負荷運動試驗(GXT)。遞增負荷運動試驗是指在測試過程中逐漸增加負荷強度,同時測定某些生理指標,直到受試者達到一定運動強度的一種運動耐力試驗。測定時采用活動平板和功率自行車。

(1)活動平板運動試驗。活動平板是一種可以改變坡度和速度的步行器,類似跑台。活動平板運動試驗即指受試者在平板機上不停地步行運動,並隨著平板機轉速和坡度的自動改變而逐級增加負荷。活動平板運動試驗有Bruce方案、Naughton方案和ACIP方案。最常用的是Bruce方案,即讓受試者在活動平板上行走,每3分鍾增加一級負荷,依靠速度和坡度調節,共分為7級。運動中不間歇,並用心電圖連續監測。對體質較弱者可增加無坡度、速度為2.7 km/h的運動(據曲綿域主編的《實用運動醫學》,1996)活動平板運動試驗的優點是:運動方式自然,較接近日常活動的生理特點,運動為全身運動,容易測得最大運動強度;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運動強度固定,可直接測得代謝當量值;可供兒童測試,在實驗中連續用心電圖監測,提高了安全性。缺點主要有:測試環境噪聲大,儀器價格較貴,占地麵積較大;運動強度較大時不易測定生理指標,在運動中有直接受傷的風險等。

(2)功率自行車運動試驗。功率自行車運動試驗是讓受試者連續蹬功率自行車,逐步增加蹬車的阻力來增加運動負荷,每3分鍾增加1級,共有7級負荷,在測定的過程中連續用心電圖監測並定時測量血壓。男性從300 kg/(m·min)開始,每級增加300kg/(m·min);女性從200kg/(m·min)開始,每級增加200kg/(m·min)。功率自行車運動試驗的優點是:測試環境噪聲小,儀器價格較低,占地麵積較小;運動時上身相對固定,測量心電圖、血壓等生理指標較容易,受試者的心理負擔較小,運動較安全,適合年齡較大、體力較弱的受試者使用等。而主要缺點有:對體力較好的人,比如經過係統訓練的運動員常達不到最大的心髒負荷,對體力較差,尤其是下肢肌力不足者常不能達到運動試驗的目的;由於局部疲勞,所測得的結果低於活動平板運動試驗等。

(3)運動試驗的注意事項。

1)避免空腹、飽餐後即刻進行運動試驗。運動試驗前2小時禁止吸煙、飲酒。

2)試驗前停止使用影響試驗結果的藥物,如因病情需要不能停藥,在分析試驗結果時應充分考慮藥物的影響。

3)運動試驗前一天內不進行劇烈的運動。運動試驗前休息半小時左右。

4)嚴重的心髒病(如心力衰竭、嚴重的心律失常、不穩定心絞痛和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嚴重的心髒瓣膜病等)、高血壓病、呼吸係統疾病、代謝係統疾病、肝腎疾病、貧血、急性炎症、傳染性疾病、下肢功能障礙、骨關節病、精神疾病發作等,禁止進行運動試驗。

5)注意運動中的監測,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終止運動:運動負荷增加而收縮壓降低;運動負荷增加,心率不增加或反而下降;出現胸痛、心絞痛、超負荷的運動誘發的心律失常;出現頭暈、麵色蒼白、冷汗、呼吸急促、下肢無力、動作不協調等。

4.體力測驗

在運動試驗之後,如果測試無異常,那麼還將進行體力測驗。體力測驗包括運動能力(肌力、柔韌性)測試和全身耐力測試。肌力、柔韌性測試參見本章第二節的相關內容。

全身耐力試驗采用有氧運動,比如定時耐力跑(12分鍾跑)、定距耐力跑(2.4km跑)等。

12分鍾跑測試:參加12分鍾跑測試的人一般要求在35歲以下,身體健康並有半年以上運動經曆,有6周以上的準備練習時間。本書建議準備練習計劃可安排6周,每周練習1~3次,每次練習分4個階段:第一階段12分鍾,以快走為主,中間穿插慢跑;第二階段12分鍾,步行與慢跑交替;第三階段12分鍾,慢跑;第四階段12分鍾,按測驗要求盡力跑。準備練習期過後可進行12分鍾跑測試。測試方法如下:①最好用400m的田徑跑道每隔20m或50m用標誌表示;②測驗前應做充分的準備活動;③測驗中出現不適或異常症狀應減慢速度或停止運動;④完成12分鍾跑後應進行放鬆整理活動,不要即刻停止運動;⑤記錄受試者在12分鍾內所跑的距離。

5.製定運動處方

通常根據以上檢查的結果、健康狀況、體力水平及運動能力的限率等具體情況製定運動處方,按照一定的格式寫出運動強度、運動量、運動時間、運動頻率等內容。一般按照初定的運動處方試行鍛煉,對不適當的地方可進行調整,待適合後要堅持鍛煉3~6個月再行體力測驗。重新製定長期的運動處方,以提高鍛煉效果。

在製定運動處方時,體力的差別比性別和年齡的差別更為重要,體力差別應成為最重要的考慮點。因此,即使不根據性別、年齡製定運動處方,而隻以體力(全身耐力)情況作為基礎來製定運動處方也是可以的。

運動處方按格式依次寫出患者一般資料、臨床診斷結果、臨床檢查和功能檢查結果、運動試驗和體力測驗結果、運動的目的和要求、運動內容、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注意事項、醫師簽字、運動處方的製定時間等。

6.製定運動處方的注意事項

在運動處方中必須同時指出禁止參加的運動項目、運動時的自我監督指標及出現異常情況時停止運動的準則等。在製定與執行運動處方時,必須嚴格遵守循序漸進、個別對待的原則,加強保健,充分注意安全。

運動處方必須嚴格控製。處方製定者要讓患者明確處方的每一條內容和注意事項,而運動中的醫務監督通過定期複查和自我感覺來實現。運動處方的修改要根據各個階段運動效果和疾病的治療進程來進行,一般來說,負荷要有所遞增,運動形式可適當改變。〖=D(〗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百度文庫.世界衛生組織十大健康標準[EB/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f_UsySoDfzvK6SCfae4LjbIUDkj29e0F1vV6S9ChaVhJUxUsSV69AvcbKitbll3 LW4bA4jHVILD4yswg9myIicMoH-n4fLBHU-YW2Hs90Nm.

[2]維基百科. 健康[E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1%A5%E5%BA%B7.

[3]中國營養學會. http://www.cnsoc.org/.

[4]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http://www.bysy.edu.cn/.

[5]成都體育醫院. http://www.scsgkyy.com/.

[6]姚鴻恩. 體育保健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趙鋒. 對體育課教學健康分組的新構想[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1):123-124.

[8]魏俊民.對我院公共體育課生理負荷的測量與分析[J].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49-50.

[9]陳金宗. 喚醒水平對運動成績的影響[J]. 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69-71.

[10]田敏.青少年羽毛球運動員賽前訓練探討[J]. 湖北體育科技,2009 (6):722-724.

[11]蔡文浪,嶽鬆.關於跆拳道比賽醫務監督科學化和規範化的討論[J]. 貴州體育科技,2006 (4):53-54.

[12]張倩,王萍,等.網球肘的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價值[J].中國病案,2013(11):77-78.

[13]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14]姚鴻恩.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5]王安利.運動醫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16]謝敏豪,馮煒權,等.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17]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18]薑麗言,鍾亞平.超量恢複理論在指導運動訓練中的思考[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2):88-90.

[19]徐大成.超量恢複理論受到質疑的幾點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3):68-69.

[20]鄭偉,楊洪波.中藥抗運動性疲勞研究進展述評[J].體育學刊,2010(6):107-112.

[21]柏友萍.中西醫結合:再論運動性疲勞機理[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93-98.

[22]張力為,林嶺,等.運動性心理疲勞:性質、成因、診斷及控製[J].體育科學,2006,26(11):49-56.

[23]楊維益,陳家旭,等.運動性疲勞與中醫肝髒的關係[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17-18.

[24]李建設,牛秀榮,等.運動性疲勞的診斷與恢複[J].邯鄲學院學報,2005(3):17-18.

[25]馮煒權.運動性疲勞及過度訓練的生化診斷——運動生物化學動態之三[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4):498-502.

[26]馮偉.運動性疲勞產生機理與診斷[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2 (1):82-83.

[27]熊正英,柳茜茜.淺談中醫與運動性疲勞[J].山西體育科技,2007(3):44-46.

[28]張立.一種簡易監測運動強度和評定運動能力的方法——RPE等級值[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5(1):41-45.

[29]馮煒權.對運動性疲勞機理的再認識[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4):4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