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北鄉柳青)、灣水(東鄉下灣)、梅溪(南鄉東朱)、稠山(柳青何麻車)、演東(岩南鄉葉宅)、青岩(青雅鄉青岩)、川芳(洋溪鄉毛店)、鳳山(倍磊鎮後洋)、福全(大長鄉翁街)、峻嶺(大塘鄉高嶺)、西竺(紫金鄉清塘下)11所學堂立案。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雲溪(北鄉楂林)、繡川(稠城鎮繡湖邊)、培英(友聯鄉樓下村)、理家(柳和鄉下理家塘)、開智(六和鄉西陳)、新文(岩南鄉曹村)、臨香(香溪鄉官清畈)、誠正(香溪鄉萬村)、蓮湖(香溪鄉畈東)、鯰溪(三友鄉塘西)、敦本(江灣鄉崇山)、洋川(洋溪鄉潛流)、雅溪(倍磊鎮雅端)、三育(義亭鎮後張)、洞門(義亭鎮何店塘)、育英(南屏鎮王村)、沈宅(南屏鎮沈宅)、廣二(蘇溪鎮恬雅)、源泉(永寧鄉前備)、龍崗(寺前鄉前店)20所學堂立案。
民國2年(1913):
·奉令全縣學堂改稱為學校。
·縣政府分別在廿三裏、田心、上溪、蘇溪設立第二、第三、第四、第五4所縣立高等小學校,還有大批私塾被改良為現代學校。
·萃英(東鄉平疇)、肅田(西鄉畈田朱)2所私立高等小學校與重振(江灣鎮下柳村)、青川(南鄉青口)、江夏(稠城鎮後諸巷)、鬆濤(友聯鄉黃楊梅)、道同(六和鄉孔村)、正旭(香溪鄉龍回)、新澤(紫金鄉草塘沿)、蒙養(金岩鄉清塘)、養潛(紫金鄉下駱村)、尚經(尚經鄉尚經)、勤濟(尚經鄉羅店)、梅川(洋溪鄉後房)、厚後(洋溪鄉徐村)、新聞(五指鄉大橋)、彙源(五指鄉楊村)、景儀(五指鄉後金宅)、溪田(南屏鄉溪田)、南陽(五指鄉南陽)、竺溪(五指鄉下水堆)、五峰(五指鄉朱店)、繡峰(倍磊鎮平望)、源亭(雲黃鄉寺前街)、和濟(金岩鄉派塘)、塔山(雲黃鄉塔山下)、東溪(普田鄉寺口蔣)、東源(南屏鄉塘麵)、共和(青雲鄉橋西)、烈塘(蘇溪鎮烈塘)、華南(新新鄉溪後)29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義烏縣議會決定創辦“貧民習藝所”,專門招收貧民藝徒,成為義烏職業教育之肇始。
·縣公署呈請縣議會在義烏城區及四鄉共設立了5個“宣講所”,專門負責社會教育的管理和教學。
·教育科改稱第三科。民國5年(1916年)又複設勸學所。
民國3年(1914年):山陰(南鄉毛店)、槐蔭(五指鄉山雅塘)、抱璞(義亭鎮鮑宅)、發祥(三梅鄉樓下)、群化(青雲鄉安頭)、四教(蘇溪鎮雅兆)、五柳(蘇溪鎮下西陶)、溪北(大長鄉溪北)、陶英(香源鄉何潘山)、霧溪(廿三裏鎮埠頭)、上社(廿三裏鎮上社)、萊峰(五指鄉萊峰)12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4年(191 5年):賢舜(倍磊鎮埠頭)、集英(大陳鎮金山殿後)、南林(江灣鎮諸宅)、介山(三梅鄉楊村)、俊堂(湖鶴鄉俊堂)5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5年(1916年):
·“義烏縣立第五高等小學”改為“義烏縣立乙種職業學校”,開設農科、商科兩個專業。
·椒峰高等小學校(西鄉吳店)及漸摩(東鄉王店)、拱秀(稠城鎮三裏塘)、福田(福田鄉寺後盛)、演溪(岩南鄉陳宅)、西安(廿三裏鎮十一保)、桃汀(廿三裏鎮桃汀)、江春(江灣鎮下街)、紹文(江灣鎮瓦窯塘)、蒙求(江灣鎮童店)、鍾村(洋溪鄉鍾村)、鬆山(止溪鎮寺口陳)、鼎新(蘇溪鎮蔣宅)、西茂(湖鶴鄉鶴田)、潘塘(永寧鄉大塘下)14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6年(1917年):指南(西鄉張家)、崇永(友聯鄉喻宅)、清溪(赤岸鎮清溪)、魯雅(倍磊鎮魯雅)、銅山(上溪鎮餘車)、金穀(青雲鄉王宅)、安定(蘇溪鎮邢宅)、中山(蘇溪鎮龍華)、善溪(摣林鎮善溪)、樹本(永寧鄉蘇街)10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7年(1918年):
·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校創辦,內設女子初等小學校,地點在稠城趕婆橋龔氏宗祠。
·協和(東鄉李塘)、七賢(青溪鄉於宅)、青雲(香溪鄉鵓鴣殿口)、陶成(尚經鄉全宅)、江村(尚經鄉江村)、吳溪(佛堂鎮吳溪後)、隴西(普田鄉田塘)、湖山(南屏鎮苦竹塘)8所初等小學堂立案。
民國8年(1919年):銅峰(西鄉丘阡)、香邱(友聯鄉樓下)、著存(紫金鄉九如堂)、養英(赤岸鎮薛村)、石城(赤岸鎮塔石頭)、安犀(上溪鎮岩口)、崇本(蘇溪鎮齊山樓)、鳳殿(大陳鎮鳳殿塘)、靜居(寺前鄉靜居寺前)9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9年(1920年):麟溪(東鄉崇宅)、鬆友(江灣)、圭麓(友聯鄉張村)、複振(友聯鄉大水畈)、樂安(廿三裏鎮錢塘)、尉初(延嶺鄉蟾埠頭)、藕湖(佛堂鎮樓宅)、雙湖(普田鄉木橋)8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10年(1921年):振新(廿三裏鎮丁店)、培成(金岩鄉西澄)、雙桂(紫金鄉前王)、珍芝(尚陽鄉橋頭)、鶴樓(環溪鄉鶴樓)、柏峰(赤岸鎮柏峰)、蜀塘(倍磊鎮後塘)、石溪(義亭鎮石廳)、通齊(永寧鄉厚澤)、觀成(寺前鄉堂閣)、龍岩(大陳鎮)11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11年(1922年):
·香山(西鄉東河)高等小學校及集英(東鄉傅宅)、文化(青雲鄉徐塘下)、楓林(青雲鄉張宅)、恩戴(永寧鄉杜園)4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縣立甲種工業學校”創辦。
民國12年(1923年):
·“縣立農商乙種學校”創辦。
·義烏最早的公辦幼兒教育機構“義烏縣立幼稚園”創辦,附設於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校內。
·遵照民國政府《縣教育局規程》的規定,義烏又將勸學所改為教育局,何菁任局長,掌管全縣教育事業。
·東青(蘇溪鎮東青)、智育(六和鄉東山頭)、蟠龍(環溪鄉施傅宅)、中和(普田鄉白塔頭)、後新(青雲鄉何店)5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13年(1924):
·義烏縣教育局編印的《義烏教育月刊》創刊。
·義烏縣教育局下令全縣各校一律實行1922年修改的“壬戌學製”,同時對課程作重大調整。
·士全(義亭鎮黃山頂)、永秀(金岩鄉下華店)、秀東(洋溪鄉東山幹)、梧麓(洋溪鄉石壁)、黃坡(普田鄉上湖)5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14年(1925年):榮華(環溪鄉祿集)、重德(友聯鄉馬村)、梘疇(普田鄉肩頭楊)、蛟騰(崇義鄉高塘)、正蒙(湖鶴鄉廣口)5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15年(1926年):求是(稠城鎮北門樓大宗祠)、東山(金岩鄉東崗山)、明德(江灣鎮後山塢)、醒獅(倍磊鎮寺口)、裏山(崇義鄉裏美山)、葛辭(永寧鄉西河)、求實(大長鄉塘頭應)、蘖西(寺前鄉後貽)8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16年(1927年):
·義烏第一所初級中學“義烏縣立初級中學”創辦,填補了義烏中等教育的空白。
·縣立圖書館、公眾運動場、講演所合並,成立“義烏縣民眾教育館”,主管社會教育。
·曲江(江灣)高等小學校與武嶺(稠城鎮)、江北(紫金香江北下朱)、三槐(青雅鄉下麻車)、接雲(永寧鄉上周)、麟塘(大長鄉新廳)5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17年(1928年):
·馮雪峰在縣立初級中學任教國語課,為時半年。
·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校並入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自此,義烏實現男女同校。
·中共黨員吳溶品在中共義烏縣委所在地前洪聚英小學開辦平民夜校,為民眾識字掃盲。
·分水(三梅鄉分水塘)、雅樓(金岩鄉雅樓)、啟智(青雅鄉龔大塘)、雅敷(青雅鄉雅敷)、三樂(江灣鎮八林橋)、剡溪(環溪鄉剡溪)、唯楊(赤岸鎮山口)、西山(崇義鄉雅童)、獻金(永寧鄉遺安)9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18年(1929年):
·義烏縣“識字運動宣傳委員會”成立,並舉辦識字運動宣傳周;各學校開始設置民教部,開展民眾教育。
·元圃(延嶺鄉大元村)、石樓(金岩鄉東陳)、南泉(江灣鎮井頭山)、宏才(上溪鎮後溪)、雙峰(崇義鄉肖王塘)、聚新(三梅鄉下樓)、新義(南屏鎮後宋)、潯陽(蘇溪鎮上西陶)、嵊山(摣林鎮嶺下)9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19年(1930年):梅隴(普田鄉隴頭朱)、塘西(金岩樓山塘)、樊金(青雅鄉樊村)、雲川(洋溪鄉王店)、柳溪(三梅鄉流村)、西嶺(義亭鎮白塘)、樹德(普田鄉車路)、繞溪(倍磊鎮後芹)、俊業(蘇溪鎮新院村)、槐林(摣林鎮朝塘)、維新(摣林鎮宦塘)、求是第二(大長鄉東陶)12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20年(1931年):
·義烏縣立初級中學開始招收附設師範訓練科,成為義烏創辦師範教育的開端。
·華溪(華李鄉華溪)、彰德(永寧鄉後毛店)、2所高等小學校及南湖(三友鄉下朱)、灌智(柳和鄉貝村)、聖心(江灣鎮象山)、稽亭(雲黃鄉稽亭塘)、思棠(崇義鄉西樓)5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21年(1932年):
·義烏縣立初級中學開設民眾識字班。
·梓桑(香源鄉喻宅口)、集成(延嶺鄉德聖廟)、大龍(佛堂鎮官廳前)3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22年(1933年):
·義烏縣教育局施行“優等生免試升學”。
·義烏縣立初級中學附設師範講習科。
·蓮浦(義亭鎮王蓮塘)、三省(南屏鎮下宅)2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23年(1934年):
·義烏縣立初級中學的中國童子軍組織登記為第九零六團,下設11個中隊,有童子軍團員519名。
·惠春(佛堂鎮山腳下)、葛峰(倍磊鎮葛仙)、密溪(蘇溪鎮密溪)3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縣政府為推廣民眾教育,分別在城區、廿三裏、佛堂、上溪、蘇溪設置縣立第一、二、三、四、五區中心民眾學校。
民國24年(1935年):
·義烏縣立初級中學附設簡易師範科。
·在人口稀疏和地處偏僻的鄉村設立一年製短期小學。
·灣前(延嶺下灣)、俊偉(香山鄉夏積塘)2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25年(1936年):泉塘(華李鄉泉塘)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26年(1937年):
·上海私立君毅中學因躲避戰亂遷址到義烏稠城,首次在義烏招收初中畢業生,開設高中班,成為義烏最早的完全中學。民國31年(1942年)改稱“私立中國中學”。
·湘湖師範為避戰亂遷來義烏江灣,為時1個月。
民國27年(1938年):
·馮雪峰在南鄉赤岸創辦“義烏縣赤岸戰時補習中學”。
·義烏縣民眾教育館改組為流動施教團,翌年春恢複為民眾教育館,民國31年(1942年)停辦。
·成立“戰時教育工作人員訓練委員會”,組織戰時教育工作人員在當時的縣立初級中學校址進行訓練。
·金峰(大長鄉西山下)高等小學校與蜀山(環溪鄉塘下楊)、春潭(六和鄉圯橫頭)、如新(義亭鎮雅文頭)、瑞華(普田鄉西樓莊)4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28年(1939年):
·義烏縣政府為弘揚尊師重教精神,在縣立初級中學舉辦隆重典禮,慶祝首次教師節(8月27日孔子誕生紀念日)。
·義烏又擇地設立了15所短期小學。
·縣民眾教育館與縣商會合辦店員訓練班,開展成人教育。
·黃山(崇義鄉黃山)、三梅(三梅鄉夏沿)2所高等小學校及義成(延嶺鄉石塔頭)、李宅(廿三裏鎮李宅)、天成(華李鄉大嶺)、培元(金岩鄉麻車塘)、金聲(江灣鎮上金)、衛林(佛堂鎮下宅江沿)、義合(香源鄉義和)、兆賢(大陳鎮同坑殿下)、光華(崇義鄉長傅)9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29年(1940年):
·“義烏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創辦,校址設於柳青。學校除給學生補習文化外,還對學生進行抗日救亡教育。民國31年(1942年)改名為“義烏私立樹德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
·大成(倍磊鎮倍磊村)高等小學校及西穀(延嶺鄉西穀)、九江(六和鄉塔下洲)2所初等小學校立案。
民國30年(1941年):
·縣國民教育視導員駱華福倡議廢止所有私塾,全縣各初等小學一律改為保國民學校。至此,私塾才完全退出義烏教育的曆史舞台。
·“義烏縣私立中正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創辦,校址設於西鄉畈田朱。翌年更名為“私立大成初級中學”。
·縣童子軍分會理事會籌備處成立。
民國31年(1942年):
·5月21日,日軍侵占義烏。縣立初級中學、私立中正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私立中國中學及一批私立小學被迫暫時解散。
·“義烏縣永寧私立古城小學”創辦,校址設於後宅馬踏石村。
·稠城鎮、廿三裏鎮、環溪鄉、上溪鎮、蘇溪鎮等地新設保國民學校5所。
民國32年(1943年):
·私立中正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在吳店寺口陳村複學。民國33年(1944年)更名為“義烏縣私立中正中學”;民國34年(1945年)又更名“義烏縣私立大成初級中學”。
·成立“強迫入學委員會”,開展學齡兒童及社會失學民眾調查,舉辦民眾補習班。
民國33年(1944年):
·在石明堂村舉行“教育年”開幕典禮。
·在三梅鄉中心國民學校召開全縣鄉鎮中心國民學校校長會議,研討戰時教育計劃,做出增籌學校基金、征集地方教材、辦理社會教育三項決議。
民國34年(1945年):
·駱步秋在東鄉清塘村籌辦“中國中學分部”,下半年停辦。
·中共金義自衛委員會在義西寺口陳村舉辦小教研究會。
·成立“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負責督促各鄉鎮及保甲人員推行社會教育工作,開展社會教育工作研究。
·成立各鄉鎮中心國民學校與保國民學校基金保管委員會。
·縣民眾教育館分別舉辦農民、商人、工人及婦女等有關講習班。
民國35年(1946年):
·省立金華師範遷入佛堂鎮,並設有附屬小學。
·教育部督學程寬正視察縣立初級中學。
·義烏縣教育會登記成立,會址設於縣立初級中學。
·義烏縣立簡易師範學校創辦,校址設於永寧鄉大塘下村朱氏宗祠,縣長朱文達兼任校長。1949年下學期並入義烏縣立初級中學新設的簡易師範科。
民國36年(1947年):
·舉辦抗戰勝利後全縣首屆春季運動會。
·義烏縣教育特種基金保管委員會成立。
·8月,金華師範籌建校舍,校址設於佛堂鎮道院山。翌年12月,校舍落成。
·陳望道到縣立初級中學發表演講。
·縣立初級中學舉行建校20周年校慶。
·縣教育會舉辦全縣小學教具展覽會,大大推動了義烏的教學研究工作。
民國37年(1948年):
·“義烏私立江南初級中學”開辦,校長駱步秋,校址設於蘇溪的殿下村。
·“義烏私立東南初級中學”開辦,校址設於南鄉赤岸馮大宗祠。1949年夏並入私立大成中學。
民國38年(1949年):
·全縣舉行國民教育競賽。
·義烏簡易師範學校首屆學生畢業。
·5月,國民黨結束在義烏的統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
·義烏縣人民政府成立文教科。對教育事業采取“維持現狀,逐步改造”的八字方針。
·原“義烏縣立初級中學”正式成為義烏第一所公辦初級中學。
·金華師範遷回金華,校舍移交給義烏縣私立大成中學。
·樹德中學與中國中學合並為“義烏縣私立樹國中學”。
·義烏大辦冬學,各鄉鎮成立都“民校委員會”,接受學習的農民成為義烏第一批接受成人教育的農民。
1950年:
·義烏縣冬學委員會成立;縣人民政府頒發《義烏縣冬學實施大綱》。
·各中小學開展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中心內容的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義烏縣各初級中學成立保送委員會,號召學生積極響應國家“青年學生、青年工人參加各種軍事幹部學校”,投身國防事業。
·縣農民業餘教育委員會成立。
1951年:
·“稠城鎮工人業餘學校”創辦。
·、成立“中國教育工會義烏縣委員會”。
·“義烏縣工人業餘學校”創辦,縣長兼任校長。
·義烏縣第一次冬學模範大會召開。
·“義烏機關幹部學校”成立。
·“佛堂工人業餘學校”創辦。
·全縣中小學開始推行廣播體操。
1952年:
·學習蘇聯學製,全縣小學學製開始實行五年一貫製。
·蘇溪、北義(後宅)、東河、上溪、赤岸等5個區中心小學附設初中班。
·全縣中小學教師在暑假期間集中參加“思想改造”學習。
·義烏初級師範開設短訓班。
·城陽區中心小學和佛堂鎮中心小學各附設了一個幼兒班,成為建國後義烏最早的公立幼兒園。
·縣立初級中學在原初中教學基礎上,第一次增設高中部,學製3年。
·全縣私立小學由政府接管,全部改為公辦。原鄉鎮中心國民學校也改為鄉鎮中心學校。
1953年:
·“義烏縣立初級中學”正式改稱“浙江省義烏中學”,高中與初中並存,成為義烏第一所完全中學。
·全縣中小學停止招收春季始業班次,一律改為秋季始業;全縣小學停止五年一貫製,恢複“四二製”。
·趙平生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全國掃除文盲委員會委員。
1954年:
·陳望道為私立大成初級中學新建成的學校禮堂題名。
·義烏舉辦第一屆改造迷信職業者訓練班。
·義烏縣召開第一次少年先鋒隊輔導員會議。
1955年:
·開始貫徹執行教育部《小學生守則》20條、《中學生守則》18條。
·義烏縣第一家農村托兒所“稠城解放農業社托兒所”創辦。
·中國科學院設立學部委員製度,馮澤芳、吳晗、陳望道名列首批61名學部委員之中。
1956年:
·義烏市第一次掃盲積極分子大會在稠城召開。
·政府接辦大成、樹國、江南3所初級中學,並命名為第一、第二、第三初級中學。
·部分中小學教師(以小學低年級為主)集中浦江中山中學,學習漢語拚音方案。
·義烏縣第二初級中學(原樹國中學)由稠城遷至義亭開學。
·“義烏師範學校”創建,開創了義烏師範教育的先河,校址設於稠城鎮繡湖邊原樹國中學舊址。1962年下半年停辦。
·成立“義烏縣文教局教研室”,以加強對中小學教學研究工作的指導。
1957年:
·義烏縣第一次應屆中小學畢業生代表會議在縣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議全體代表通過了“告全縣同學書”。
·全縣開展反右派鬥爭。至翌年春,全縣教職員中有96人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79年全部糾正。
·初中設俄語課,初三年級增設農業基礎知識課,初、高中及義烏師範正式開設政治課。
·曙光中學和南山中學2所民辦初中創辦,校址分別設於江灣、吳大元村。
·義烏縣第一所農業中學——徐村農業中學由龔關貴創辦。龔關貴因此獲得“浙江省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
1958年:
·全縣村校教師集中稠城,進行肅反、整風、反右學習。
·義烏聯合鄉首創半日製農業中學,不到半個月,全縣掀起“一個鄉辦一所農中”的熱潮。
·上半年,政府強調學校辦到家門口,不少完全小學延伸到村;下半年,為提高效率和教學質量,許多村校學生又合並到鄉校。
·中小學教師暑假期間集中稠城參加“向黨交心”運動。
·大部分中小學停課,參加煉鋼、淘鐵沙、三秋勞動。工礦企業與鄉村興辦“紅專大學”,開展成人教育,因缺乏教學基礎,不久停辦。
·義烏縣第七初級中學(今上溪中學)在上溪創辦。
·尚陽、摣林、溪華3所民辦初級中學創辦。
·義烏縣衛生學校、義烏縣化工學校、義烏縣林業學校、義烏縣水電學校、義烏縣農技學校、義烏縣蠶桑果木學校等職業學校創辦。
·初級中學、小學一年級以及義烏師範開始教學漢語拚音字母,推廣普通話。
·全縣召開掃盲躍進大會,在全縣範圍開展“萬人教,全民學”的掃盲運動。
1959年:
·各級學校開展保衛“三麵紅旗”(“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學習運動,展開大辯論、反“右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