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學與區中心小學建立中共黨支部。
·義烏中學、廿三裏初級中學列為縣重點中學;稠城公社中心小學、義烏師範附屬小學、佛堂社中心小學、廿三裏社中心小學列為縣重點小學。
1960年:
·全縣中小學廣泛開展“學習劉文學,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活動。
·為增加農業勞動力,全縣各小學動員超齡(16周歲以上)學生離校回鄉務農。
·毛店初級中學創辦,校址設於毛店定力寺。
·義烏縣少年業餘體育學校創辦,校址設於稠城鎮。
1961年:
·楊梅崗農業中學、城北農業中學創辦。
·全縣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教育方針,學校規模開始縮小。
·民辦曙光初級中學停辦。
1962年:
·義烏師範學校停辦。
·毛店初級中學停辦。
·39所公辦小學轉為民辦,部分公辦教師轉為民辦教師。
·義烏縣蠶桑果木職業學校改名為“義烏縣農業職業學校”。1965年又被更名為“義烏縣半耕半讀學校”。
1963年:
·全縣各校開展“向雷鋒同誌學習”活動。
·各縣屬中學校長,各區、鎮校校長參加“四清”運動。
·全縣中小學執行新頒布的《小學生守則(草案)》8條和《中學生守則(草案)》8條。
1964年:
·全縣大力興辦耕讀小學。
1965年:
·“四清”工作組進駐各中小學,學校全麵開展“四清”運動。
·稠城鎮幼兒園創辦。
1966年:
·全縣初中招生實行推薦與選撥相結合的辦法。
·全縣各級學校開展學習焦裕祿活動、開展“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活動。
·學校開始組織紅衛兵,師生走出校門,進行鬥、批、改,破“四舊”運動;停止各科教學,組織戰鬥隊,張貼大字報,進行大串聯。
1967年:
·中學師生停止外出串聯。
·開展“複課鬧革命”。以毛澤東的“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毛主席語錄作為基本教材。
1968年:
·“工宣隊”、“貧宣隊”分別進駐城鎮學校和農村學校,主持學校鬥、批、改;工農兵上講台,開展大批判,建立革命委員會;公社、大隊成立“貧管會”,由貧下中農管理學校。
·小學改為五年製,中學改為四年製。
·清理和下放部分教師,選用在鄉知識青年充任教師,聘請貧下中農任兼職教師。
·在“社社辦初中”的口號下,各小學延伸辦初中班,而初中學校又辦起“帶帽子”高中,出現中學教育發展失控的局麵。
1969年:
·各校開展革命大批判,學生輪流上講台講課。
·各區成立區教育革命辦公室。
·全縣小學下放到大隊辦,1003名公辦小學教師的報酬實行工分加補貼。
1970年:
·全縣8所直屬中學開始招收高中新生,共21個班,851名學生。
·義烏通過推薦方式向上海、浙江的高等院校輸送“工農兵大學生”34名。
1971年:
·“義烏縣工農五七學校”開辦,校址設於後宅新涼亭。1975年4月更名為“義烏五七大學”。
1972年:
·各校開展“批林批孔”運動。
·各中小學貫徹浙江省寧波會議“尊重教師,重視課堂教學”的精神,各校校風改善。
·全縣高中招生采用推薦與考試相結合的辦法。
1973年:
·縣文教局舉辦義烏縣中小學自製教具展覽,有近千件自製教具參加展出。
1974年:
·義烏中學附設少體班,設田徑、籃球、排球、乒乓球等4個體育運動項目。
·從幼兒園到高中開展批判《三字經》、《神童詩》等古書的活動。
1975年:
·“義烏縣工農五七學校”更名為“義烏縣五七大學”。
·全縣各地掀起民辦高中的熱潮,全縣高中數由15所猛增到1977年的95所。
·各中小學開展評《水滸傳》,批判宋江投降派運動。
1976年:
·從東河中學開始部署“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大辯論,然後向全縣展開。
·大陳公社為適應科學種田需要,辦起農技學校,每日給村科技員、生產隊長上農技課和農業基礎知識。
·各校師生慶祝粉碎“四人幫”的勝利,接著開展“揭、批、查”運動。
1977年:
·全縣各中小學恢複學習雷鋒的活動。
·義烏與全國同步恢複大專院校、中專和技校招生考試。1977年冬,國家恢複高等教育招生考試製度,當年全縣有127名考生進入高校學習,263名考生進入中等專業學校學習。
1978年:
·金華專員公署派出籌建小組,重建因國家經濟困難而停辦的義烏師範學校。
·浙江師範學院金華分校義烏教學點招收新生94名,分文、理兩科,學製3年,在後宅新涼亭開學。1980年,中文班並入東陽教學點,物理班並入浙師院金華分校。
·全縣各中小學恢複學生會和少先隊組織,撤銷紅衛兵和紅小兵組織。
1979年:
·“浙江省廣播電視大學義烏工作站”成立,使義烏的成人教育與高等教育實現接軌。
·浙江省建材公司在義烏籌建“浙江建材技工學校”,校址設在城北義烏縣建材機械廠內,這是義烏第一所省屬技校。
·在普通中學和小學教師中試行班主任津貼。
1980年:
·“義烏縣教師進修學校”在後宅新涼亭創辦,原縣五七大學撤銷。
·“義烏第二中學”開始籌建,校址設於稠城湖塘西。翌年秋開始招收新生。
·義烏中學高一年級改二年製為三年製。至1983年,縣屬其他高中全部改為三年製。
1981年:
·義烏中學被列為全省80所重點中學之一。當年秋季,義烏中學高中麵向全縣招生。
·義烏經委工業學校創辦。
·縣職工教育管理委員會成立。
·浙江省教育廳批準在義烏縣農村初中建立17個實驗中心。
1982年:
·整頓民辦教師隊伍,至10月底結束。
·義烏縣職工教育管理委員會等5家單位對1968—1980年期間初、高中學畢業的、年齡在35歲以下的青壯年職工實行文化技術補課,並先後進行2次文化統一考試。
·縣教育局、團縣委在義烏中學大操場召開實現“紅領巾縣”慶祝大會,並舉行少先隊檢閱活動。
·義烏縣幼兒教育研究會成立。
·縣委召開縣教育係統政治思想工作會議,提出“五路進財,辦好教育”的口號,推動了義烏民辦教育的發展。《人民日報》等報紙對此作了報道。
·全縣學校開展“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活動。
1983年:
·義烏縣中等農業技術學校創辦,校址設於新涼亭,開設財會、園藝、建築3個專業班。
·各區設立教育辦公室。
·全國兒童少年工作協調委員會給連續直接從事兒童少年工作滿25年的同誌頒發園丁榮譽紀念章。全縣教育係統940人得到該榮譽紀念章。
·全縣各中小學開展學習張海迪活動。
·《文彙報》頭版頭條發表《義烏縣五路進財辦教育》的報道。
·政府、企業、個人共同集資籌建稠城鎮初級中學,這是義烏第一所集資興建的初級中學。1984年秋該校招收初一新生。
·義烏縣幼兒教師進修學校創辦,校址設在稠城鎮幼兒園。
·義烏縣委召開全縣千人教育工作會議,共商振興義烏教育大計。
1984年:
·縣委下發[1984]第1號文件《關於加強黨的領導,加速開創教育工作新局麵的決定》。
·全縣中小學全麵實行教師聘任製。
·“義烏縣化工總廠職工學校”、“義烏縣啤酒技工學校”、“義烏縣職業學校”、“義烏縣衛生進修學校”創辦。
·2所民辦學校創辦。“義烏縣樹人中學”,設於佛堂區田心鄉後塘村;“義烏縣子光中學”,設於廿三裏鄉下婁村。
·義烏樹人中學創辦,這是浙江省最早創辦的民辦普通高級中學。
·上溪中學改為上溪農村職業學校;城北農中改為城北農村職業學校;楊梅崗中心學校改為蘇溪區農村職業學校。
·經省地普及初等教育驗收團驗收,全縣已達到省政府規定的普及初等教育的的要求。1985年8月,省政府向義烏縣頒發《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證書》。
·“縣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工作站”成立。
·吳晗逝世15周年時,吳晗故鄉的苦竹塘小學更名為“春晗小學”。
1985年:
·由何芹生(何菁之子)發起成立“何菁教育基金會”,設立“園丁獎”和“奮發獎”,每年獎勵師生各10名。
·全縣隆重慶祝建國以來第一個教師節。
·義烏第一所民辦公助幼兒園稠城鎮幼兒園建成並投入使用。
·縣委召開全縣教育工作會議,部署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推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
·稠城鎮第二小學更名為“義烏縣實驗小學”。
·經金華市農民掃盲驗收檢查組驗收,義烏達到“基本無文盲縣”要求,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基本無盲縣”稱號。
·全縣中小學教師中共評選出10名“教壇新秀”。
1986年:
·全縣開始征收教育事業費附加,以支持教育事業。
·義烏首次開展評選“園丁獎”和“奮發獎”活動。黃克凡等10名優秀教師和駱勝武等10名優秀學生榜上有名。
1987年:
·縣婦聯提出“因地製宜,形式多樣,民辦為主,以園養園”的辦學方針,大力興辦幼兒園。
·成立縣中學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和小學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下設職稱改革辦公室。
·城南中學創辦,並開始招生。2002年,該校改稱“稠州中學”並成為浙江省涉外中學。
·廿三裏鎮成立鎮成人教育中心,實行業餘黨校、科普協會、成人教育三位一體,為發展農村經濟提供科學技術等方麵的服務。
1988年:
·義烏撤縣設市。
·為了更紮實地推進《義務教育法》,義烏縣從自身實際出發,提出全縣實施八年製義務教育,作為向九年製義務教育的過渡。
·駱逸群的高考作文《習慣》在全國高考作文評比中獲一等獎。成為浙江省考生中唯一獲一等獎的學生。
·全縣高中實行統招與定向招生相結合的原則,統招與定向比例為“三、七開”。
1989年:
·市婦聯頒布《個體幼兒園暫行管理條例》,並對個體幼兒園進行整頓。
·《義烏市中小學校長負責製暫行辦法》開始實施。
·黃山鄉初中在全市首創“初三分流教育”。1992年時,全市開始推廣“初三分流教育”的經驗。
·義烏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義烏市聾啞學校”創辦。2000年,義烏市聾啞學校更名為星光學校。
·義烏市尚陽鄉官餘小學朱師崔、吳店鄉吳店初中吳璀長被授予省首屆“春蠶獎”,義烏中學吳小妹等6位教師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1990年:
·貫徹《浙江省普通高中證書會考工作會議綱要》,實施普通高中證書會考製度。
·義烏市教育局被評為1989年省級先進縣(市)教育局。
·小學生“三算”等7個課題的試點開始實施。
·製定印發《義烏市初級中學辦學基本綱要(試行稿)》。
·全市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調整學校布局,解決完小村校過於分散、班額下降、師資與經費問題,撤並部分村校。
·義烏市實驗小學被列為全國首批“現代小學數學”實驗基地。
1991年:
·市委、市政府下發《關於籌集資金改善辦學條件的決定》,做出“六路進財”的決定。
·全市初中逐步開設一門職業課,普遍開展“3+X”初中後實用技術培訓。
·市教育局組織編寫的《農村實用知識讀本》第一、二冊在全市初中發行。該讀本包含手工製作、家政、種植、養殖、自行車拆裝與維修、服裝等內容。
·義烏在金華市率先進行初中曆史、地理、生物3門學科的結業統考,並與中考升學掛鉤。
·全市小學開設勞動課,初中開設勞技課。
·全市初中學籍管理實行“義務教育登記卡”製度,杜絕流生。
·市政府發文對全市村小、完小進行布局整頓,全年撤並小學92所。
·“義烏市幼兒教育教學研究會”恢複成立。
1992年:
·市政府明確規定幼兒教育歸口市教育局管理,並對全市幼兒園辦學情況摸底後予以注冊登記及年審。
·市政府撥款1500萬元,用於整頓城區學校布局和解決稠城鎮入學難的問題;為促進小學布局調整,鄉鎮教育經費按鄉鎮人口數和在校生數實行包幹。
·義烏市毛店鎮尚陽、佛堂鎮田心、上溪鎮黃山3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被評為“金華市先進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義亭鎮杭疇村委會被評為“金華市掃盲先進單位”。
·毛店等10所初級中學實行2+1分流教育試點。同時,首次實行初中畢業會考,各初中學校對不參加中考的學生全部進行短期實用技術培訓。
·義烏市撤區建鎮後,撤銷城陽、蘇溪、佛堂、義亭、上溪、廿三裏6個區教辦,建立鄉鎮教辦。
·全市初中學校建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和家長委員會,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德育工作網絡。
·全市實施農科教教育綜合改革,先後在黃山、赤岸等11個鄉鎮進行農科教結合、三教統籌和初三分流試驗。
·中共義烏市委宣傳部、市團委、教育局、文化局、廣電局、科委、科協、青少年宮聯合舉辦“第一屆中學生科技文化節”。
1993年:
·義烏市政府和杭州大學聯合創辦義烏市第一所全日製普通高校——杭州大學義烏分部,開了浙江省縣級市辦大學的先河。1994年更名為杭州大學義烏分校。
·義烏第二中學新校園建成並啟用,校址在江東雞鳴山附近;城北中學建成並招生。
·全市基本實現八年義務教育。
·義烏市設立教研大組、教研中心德育大組、學校德育教研組3級德育教育網絡。
·義烏市實現學校“無危房市”目標。
1994年:
·義烏市成立“校內管理體製改革”、“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辦學體製”3個調研組。擬定《義烏市中小學內部管理體製改革方案》、《義烏市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義烏市社會力量辦學管理暫行規定》等政策方案。
·杭州大學義烏分部更名為杭州大學義烏分校;11月,杭州大學義烏分校舉行新校舍落成典禮。
·改革教師職稱評定方法,試行按政治表現、教學實績、教研論文等全方位打分,經過個人自測、單位聯評、市級考核,按照定向與統評相結合的方法,擇優評定。
·下發《義烏市教育成果獎勵暫行規定》,鼓勵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對取得教育教學成果的集體和個人進行獎勵。
·義烏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立,機構設於教師進修學校內。
·義烏城南中學學生沈駿濤榮獲全國初中學生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一等獎。這是金華市唯一獲獎者。
·義烏市舉辦第一屆校園文化藝術節,並確定以後每2年舉辦一屆。
1995年:
·義烏市退離休教育工作者協會成立,市政府督學吳翼虎任會長。
·義烏市關係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教育局、共青團市委、公安局聯合組建校外輔導員網絡。
·市教育局確定17所首批實行校長負責製試點學校,同時在義烏中學召開校長負責製現場會。
·義烏市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召開,下發《義烏市中小學德育工作評估方案》。
·實施《義烏市教師年度考核製度》,考核分德、能、勤、績4個方麵。
·義烏中學朱望陽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稠城鎮中傅金潮等4人獲第八屆“春蠶獎”教師。
·義烏市被確定為全省15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縣市。義烏市製定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方案。
·毛店鎮萊山學校3年級學生徐食祿為搶救兩名落水少年犧牲。省政授予徐食祿“革命烈士”稱號。
·全市開展評選首屆“十佳教師”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實施,全市開展《教育法》宣傳周活動。
·義烏市鄉土教材《德育基地讀本》試用本出版。翌年,與另一本鄉土教材《可愛的義烏》同時在全市中小學使用。
·義烏中學順利通過省教委的評估驗收,成為省首批14所一級重點中學之一。
·蘇溪鎮機關幼兒園傅鳳香老師被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義烏市通過浙江省“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驗收並被評為全國特殊教育先進縣(市)。
·市城鎮職業學校被省教委確認為省重點職業高中。
·稠城鎮中初三(七)班蔣光同學榮獲全國初中學生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一等獎。
·義烏中學殘疾人畢業生何北泉取得金華市文科高考第一名。
1996年:
·實施《義烏市中小學等級目標管理暫行辦法(試行)》,規定一級學校為義烏市示範性學校;市(地)級以上的示範性學校,在一級學校中推薦產生。
·電大義烏工作站更名為“浙江電大義烏分校”。
·全市中小學實施《義烏市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就學管理辦法(試行)》城區的城南、鎮中、城北以及城郊的一些初中接納外來流動人口的子女。
·義烏中學高三(二)班女同學駱俐倩以687分奪得浙江省高考理科第一名,被保送清華大學計算機係學習。
·教師節前夕,市政府隆重表彰“十佳校長”。
·義烏市中小學實行全麵推行校長負責製,並實行校長崗位津貼。所有推行校長負責製的初級中學都實行中層以上幹部聘任製。
·“義烏市青少年業餘小發明輔導學校”成立。
·中國第一部語文美學專著——《審美心曲》由新疆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為義烏教師葛海有。
·義烏第一屆農村幹部大專學曆培訓班268名村級幹部通過經濟管理大專班培訓畢業。培訓工作委托杭大義烏分校和電大義烏工作站合辦經濟管理大專班形式進行。
1997年:
·從春季開學起,全市中小學實行收費登記卡製度。
·義烏市中小學電化教育順利通過省教委電化教育檢查組檢查驗收。
·義烏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工作順利通過省教委檢查組檢查。
·浙江省教委對全省87個縣市級的教育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義烏市居全省第二。
·廿三裏鎮中心小學通過省級農村示範性小學評估驗收;大成中學通過省級示範性綜合高中評估驗收。
·部分中小學的一年級試行《義烏市初中學生素質發展水平報告單》和《義烏市小學學生素質發展水平報告單》。翌年下半年起,全市所有學校推廣實施。
·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與杭州大學義烏分校聯合創辦貿易經濟大專班。完成學業者並經考試合格後,由杭州大學發給經省教委驗收的大專專業證書,在係統崗位承認其大專學曆。
·舉行義烏市“十佳中學生”、“十佳小學生”評選。
·澳大利亞墨爾本市坎布韋爾高級中學校長Ms。Elida Brerton,副校長Glen Linton來義烏市訪問,坎布韋爾高級中學與義烏中學結為姐妹學校。
·義烏商貿專修學院成立。該學院以成人教育為主,並列入省教委成教招生計劃。1999年7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合並杭州大學義烏分校和義烏商貿專修學院,籌建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義烏中學舉行建校70周年校慶。
·根據省教委安排,義烏市教委與重慶市涪陵羅雲鄉結為幫扶對象。
·義烏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兩基”工作先進縣市的光榮稱號,義烏市教委被省教委評為1996—1997年省級先進縣市教委。
·市政府下發《關於義烏市中小學等級認定的實施意見(試行)》,在全市中小學設一至四級4個等級,其中一至三級每級設甲、乙兩類,四級學校為不及格學校。
·“義烏市中小學生勞動實驗基地”建成。市教委每年統籌安排城區普通高中和初中的新生到該基地參加為期10天的生產實踐勞動。
·義烏市藝術學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