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義烏教育大事記(1 / 3)

南朝·齊

南齊(479—502年)時期:婁幼瑜,字季玉,聚徒教授,不應征辟。他是史料記載中義烏最早的教育家、經學家、文學家。

北朝·魏

北魏(386—534年)年間:義烏最早的官辦縣級教育機構——縣學在烏傷縣縣南創立。唐末五代時傾廢。

乾符三年(876年):樓穎登進士,是史料記載中最早的義烏籍進士。

年無考:賈諒以詩賦等進士,官至禦史大夫。

北宋

慶曆(1041—1048年)年間:縣學恢複。後縣學屢次遷徙。

慶曆八年(1048年):縣令毛維瞻將縣學搬至縣治東麵一百步處。

皇祐五年(1053年):王固登進士。官至恩陽令,有治績。

元祐六年(1091年):宗澤登進士。見《宗澤傳》。

紹聖元年(1094年):王永年登進士。王固之孫,封為安文縣開國男。

崇寧五年(1106年):

·楊與及登進士,官至茶陵主簿。

·楊茂先登特奏進士,官至遂安主簿。

·楊智及登特奏進士。

大觀三年(1109年):

·陳錫登進士。

·楊信及登進士。官至國子監助教。

政和二年(1112年):陳暘登進士。陳錫之侄。

宣和六年(1124年):

·楊晏登進士。官至江州瑞昌主簿。

·楊沔登進士。見崇禎《義烏縣誌》。

南宋

紹興二年(1132年):樓圖南登進士。見《樓圖南傳》。

紹興八年(1138年):知縣張袞在縣北尉司的故址上新建廟學。

紹興十五年(1145年):

·楊定登進士。楊晏之弟。

·楊永言登進士。

紹興十八年(1148年):

·楊昂登進士。楊晏之弟,官至分水縣知縣。

·楊旦登特科進士。官至安吉主簿。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

·王槐登進士。見《王槐傳》。

·陳昭登進士。陳錫之侄,官至複州教授、宣教郎。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

·喻良能、喻良倚兄弟同登進士。喻良能官至太常丞、處州知府,他與何恪(紹興三十年進士)、喻良弼(良能弟)、陳炳(乾道二年進士)四人被永康學派代表人物陳亮稱為“烏傷四君子”。見《烏傷四君子傳》。喻良倚官至臨海丞。見崇禎《義烏縣誌》。

·周懋登進士。官至邵武教授。

紹興三十年(1160年):

·何恪登進士。見《烏傷四君子傳》。

·樓世南登進士。樓圖南之弟。

隆興元年(1163年):

·朱如璋登進士。

·楊起岩登進士。官至真州教授。

乾道二年(1166年):

·宗武登進士。宗澤之孫,官至德興尉。

·陳炳登進士。見《烏傷四君子傳》。

乾道八年(1172年):楊潛登進士。官至直秘閣朝散大夫。

淳熙年間(1174—1189年):鮑公琰於銅溪的東西兩側分別興建建尚書宅、龍華書院,是義烏史料記載中出現最早的書院。

淳熙二年(1175年):葉維休登進士。官至翰林侍讀。

淳熙五年(1178年):

·傅芷登進士。官至仙居尉。

·葉維芑登進士。官至翰林侍講。

淳熙八年(1181年):吳大周登進士。官至福建安撫使兼路軍務。

淳熙十一年(1184年):楊城之登進士。官至西安縣尉。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徐僑登進士。見《徐僑傳》。

·葉蓁登進士。官至太常寺主簿。

·康仲穎登進士。官至吏部郎中。

·吳大成登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權知撫州事。

紹熙元年(1190年):喻不伐登進士。

紹熙四年(1193年):

·朱質登進士。廷試第二名(榜眼),官至太常少卿權吏部侍郎。見《朱質傳》。

·黃耕登進士。廷試第五名,官至台州通判。

·知縣虞汝翼重建大成殿。

慶元二年(1196年):何器登進士。官至廣昌縣丞。

慶元五年(1199年):喻偘登進士。見《喻侃傳》。

嘉泰二年(1202年):

·吳大年登進士。吳大周之弟,官至兵部尚書。

·劉裕登進士。

·傅熙登進士。

·喻演登進士。

開禧元年(1205年):

·朱倞登進士。官至參議。

·吳岐登進士。官至秘書丞。

嘉定元年(1208年):楊忱中登進士。官至中奉大夫。

嘉定七年(1214年):

·楊焯登進士。官至南雄知州。

·康植登進士。見《康植傳》。

嘉定十年(1217年):

·喻國衡登進士。

·李采登進士。官至縉雲令。

·童必大登進士。見《童必大傳》。

·許複道登進士。

·許堪登進士。官至樞密副都承旨知閣門事,封爵東陽郡開國侯。

嘉定十一年(1218年):徐僑於縣南40裏清德裏孝馮祠東辟建東岩書舍,潛研朱子理學、傳經論道。

嘉定十三年(1220年):陳林登進士。官至都昌縣令。

嘉定十六年(1223年):

·虞複登進士。見《虞複傳》。

·朱元龍登進士。見《朱元龍傳》。

·龔應之登進士。官至禮部侍郎。

·樓大年登進士。官至朝奉郎。

·方應龍登進士。官至大治縣丞。

寶慶年間(1225—1227年):虞複於縣東三十五裏華溪滴水岩下建滴珠書院。

寶慶二年(1226年):

·毛炳登進士。官至寶謨閣學士,見《毛炳傳》。

·周勇登進士。官至撫州太守。

紹定二年(1229年):

·楊點登進士。官至台州教授。

·楊貫登進士。官至臨安教授。

紹定五年(1232年):楊樵登進士。官至灘西提點、坑野司幹辦。

端平二年(1235年):

·王世傑登進士。官至秘書丞。

·楊夢高登進士。官至平江府僉判。

·葉謨登進士。官至直閣學士。

嘉熙二年(1238年):

·樓晏登進士。官至新定通守。

·樓子固登進士。官至桐廬縣尉。

·王淵金登進士。官至昭慶軍掌書記。

淳祐元年(1241年):

·朱傑登進士。朱元龍之子,官至將作少監、僉部郎官。

·劉仕龍登進士。見《劉仕龍傳》。

淳祐三年(1243年):虞複歸隱家鄉東岩,開始授徒講學。

淳祐四年(1244年):王邁登進士。官至弋陽縣尉。

淳祐七年(1247年):

·金昌年登進士。官至參知政事。

·高夢虤登進士。

·楊炳登進士。官至淮西製置幹事。

·吳應之登進士。吳大年之侄。

·王若訥登進士。官至院轄。

·商夢鶴登進士。

淳祐十年(1250年):

·王自登進士。

·朱金登進士。官至太平縣令。

·黃夢炎登進士。官至朝散大夫。

寶祐元年(1253年):

·朱謙亨登進士。官至臨安府司理。

·丁頤登進士。

開慶元年(1259年):縣令趙必升在西縣倉故址增建明倫堂。

景定三年(1262年):

·施鬱登進士。官至太常博士。

·朱應象登進士。

鹹淳年間(1265—1274年):石一鼇於縣西北三十裏辟建書院,名曰“講岩”。

鹹淳元年(1265年):

·朱津龍登進士。

·朱夢周登進士。官至雩都縣尉。

鹹淳四年(1268年):

·施南一登進士。

·朱夢魁登進士。官至建德觀察推官。

·朱叔麒登進士。官至朝散大夫。

·朱宗周登進士。官至六合縣令。

鹹淳七年(1271年):龔愷登進士,官至監察禦史。

鹹淳十年(1274年):

·王龍澤狀元及第。見《王龍澤傳》。

·朱炎登進士。官至慈、利州判官。

南宋(1127—1279年)期間:還有朱宗儒、楊仲堪、傅光龍、楊一夔、王秉節登進士,年科無考。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義烏遵詔令開始設立社學。

大德年間(1297—1307年):樓如浚於縣西二十五裏之五雲山下創建五雲書院。

延祐二年(1315年):黃溍登進士。黃溍為著名史官、文學家、書畫家,元代“儒林四傑”之一。黃溍曾居家設帳授學,宋濂、王褘、金涓、傅藻等皆為其門生。

天曆二年(1329年):達魯花赤鐵閭拆舊殿堂,拓基更新,改建明倫堂,擴大規製。

至正元年(1341年):達魯花赤帖木迭兒翻新廟學並重新修葺顏(即顏烏)宗祠。

至正三年(1343年):縣尹周自強在明倫堂之南建築杏壇。

至正年間(1341—1367年):王褘於繡湖之北建華川書舍,為其學文之所。宋濂應邀為其作《華川書舍記》。

洪武年間(1368—1398年):樓宗遠重建蜀山書舍。

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張永誠依詔令繼續開設縣學,因廟學之門廡和明倫堂年久失修而重新翻建。

洪武八年(1375年):詔令設立社學,其時全縣設學舍30所。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建釜山書院,以誨宗族。

洪武十八年(1385年):許性善登進士。官至直隸宿鬆縣主簿。

洪武二十二至二十三年(1389—1390年):傅藻建杜門書院。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教諭張複祖將學宮舊廨廟向西十步處的樂育堂改建為明倫堂。

建文二年(1400年):知縣吳祐修在明倫堂前兩側建設齋舍,有忠孝、尊賢二堂。

正統六至七年(1441—1442年):知縣劉同重修縣學的戟門、明倫堂、學門、齋廚等,使縣學規製重新恢複。

天順八年(1464年):趙勝登進士。官至監察禦史。

成化十一年(1475年):吳福登進士。官至長樂知縣。

成化十四年(1478年):王汶登進士。王褘之子。見《王褘傳》。

成化十七年(1481年):

·李時登進士。官至參政。

·王汶在齊山下建齊山精舍。

正德六年(1511年):李揖登進士。李時之子,官至刑部員外郎。

正德九年(1514年):虞守隨登進士。虞守愚的堂兄。見《虞守愚傳》。

正德十二年(1517年):

·李鶴鳴登進士。官至大理寺右寺丞兼兵科給事中。

·樓觀登進士。官至湖廣按察司副使。

正德十三年(1518年):縣學遷至縣治西北繡湖畔滿心寺故址。

嘉靖二年(1523年):虞守愚登進士。見《虞守愚傳》。

嘉靖十年(1531年):知縣馬致遠奉詔修建敬一亭。

嘉靖十四年(1535年):署事通判汪昉重修廟學齋廡。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宗聖登進士。官至刑部郎中。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吳百朋登進士。抗倭名將,官至刑部尚書。見《吳百朋傳》。

·樓鎮登進士。見《樓鎮傳》。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知縣汪道昆重新修葺縣學。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虞懷忠鄉試不舉,於華溪鄭山頭創建純吾書院。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朱湘登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縣曹棻移儒學門,署事推官王楨重建明倫堂。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署事同知張書紳重修廟學廟門及兩齋。

隆慶二年(1568年):樓懋中登進士。官至刑部山西清吏司主事。

隆慶五年(1571年):

·虞懷忠登進士。官至江西道監察禦史。

·虞德燁登進士。虞守愚之孫。見《虞守愚傳》。

萬曆二年(1574年):龔一清登進士。見《龔一清傳》。

萬曆五年(1577年):黃承贊登進士。官至南刑曹。

萬曆七年(1579年):知縣範俊重修先師廟、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等。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文廟梁柱傾頹,知縣周士英命人修葺如初。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朱懋芳登進士。官至刑部主事。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陳於京登進士。官至龍溪知縣。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金世俊登進士。見《金世俊傳》。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

·金德義登進士。官至刑科左給事中。

·龔彰登武進士。官至薊州總兵。

崇禎元年(1628年):

·龔士驤登進士。龔一清之子,官至溧水知縣。

·虞國鎮登進士。虞德燁之孫。見《虞守愚傳》。

崇禎七年(1634年):傅岩登進士。官至歙縣知縣。

崇禎十一年(1638年):知縣熊人霖立繡湖、青岩、石樓、講岩、稠岩、五雲、釣岩、雲黃、仙屏九大社學,總稱為龍門大社。

崇禎十三年(1640年):丁茂學登武進士。官至南直蕪湖采石磯參將。

順治初年(1644—1646年):南宋名儒何基後裔於何氏家廟西邊空餘地上創建西園書屋。

順治三年(1646年):朱之錫登首科二甲第八進士。見《朱之錫傳》。

順治六年(1649年):金漢鼎、金漢蕙同族兄弟同登進士。時人稱“金氏二雄”。

清順治七年(1650年):署事推官徐振儒建廟門七間。

順治九年(1652年):知縣宋雲梯重建明倫堂。

順治十六年(1659年):知縣郝麟生、教諭徐宏彰重建先師廟。

順治十八年(1661年):駱寧禎登進士。

康熙六年(1667年):龔堂登武進士。官至湖廣沅州水師營參將。

康熙七年(1668年):知縣孫家棟、教諭譚觀成重建西廡。

康熙十年(1671年):廟門因蟲蛀腐朽將傾,知縣於漣、教諭譚觀成捐款重建,並新建更衣所、宰牲房。

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縣於漣複建崇聖、名宦、鄉賢三祠。

康熙十五年(1676年):童楷登進士。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先師廟倒塌,知縣辛國隆與教諭閔圻申、訓導王業澄重修先師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辛國隆、教諭吳觀垣、訓導董奕相捐款修葺先師廟及崇聖公祠、明倫堂,吳觀恒與董奕相還捐製先師神龕。

康熙三十年(1691年):知縣王廷曾、教諭邱克承捐款修葺廟學。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知縣沈曾純於稠城朝陽門內金山嶺頂興辦義學一所。雍正年間(1726—1730年),知縣韓慧基“因舊而新之”,敦請師傅以教貧士。

約康熙五十年(1711年):西門繡川陳氏宗族卓齊公在婺郡試院東側建考試寓所,為與試者提供僑居之所。嘉慶十六年(1811年),該族設文館會。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朱氏裔孫等在九都清溪建紫陽書院。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朱兆琪登進士。官至中書。

約雍正初年(1722年):府庠生陳雲荃在縣北大陳村建義學漱芳書院。

雍正五年(1727年):何懋登武進士。官至鬆江城守營守備。

乾隆元年(1736年):盛可大登武進士。

乾隆二年(1737年):朱英登武進士。官至涼州鎮新城營都指揮使。

乾隆十年(1745年):以義烏人劉連城為首,偕金華八縣赴公車者共募捐千金,於京師(今北京)創建金華會館,以供金華八邑考生食宿。

乾隆十六年(1751年):貢生楊德修帶頭捐百金修複明倫堂。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縣趙宏信、教諭王力鼇、訓導許煜及同鄉毛巨翮、陳麟祥共同捐款重修文廟。

乾隆十七年(1752年):

·賈廷瓚登武進士。誥封武德將軍。

·馮彙登武進士。官至福建金門總兵。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樓克興登進士。官至特簡教授。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改明代建於稠城繡湖邊俞公堤上的“繡湖學社”為“繡湖書院”。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縣謝惇、傅國相、署縣曹署卿重建明倫堂、謁聖門、學門、欞星門圍垣。

乾隆六十年(1795年):鄉人陳鵬祥、楊兆青、陳德廣各捐出百金,增修大成殿、戟門、兩廡椽瓦階石。

鹹豐年間(1851—1861年):義烏鄉賢編寫的方言讀本《穀米豆麥》在縣西一帶私塾中作為基本教材,也作為農民識字速成教材。這是義烏迄今發現最早的地方教材。

嘉慶六年(1801年):知縣諸自穀捐百金,同教諭程瑜、訓導李錫齡重修圍垣。

嘉慶十六年(1811年):陳德調登進士。官至衢州府學教諭。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陳人采登進士。

道光三年(1823年):虞協登進士。

道光十三年(1833年):王芳登進士。官至武英殿侍講,參與編修《大清一統誌》。

道光十六年(1836年):陳昂登進士。

同治十三年(1874年):樓杏春登進士。曆任新城、萬安、建昌、石城知縣。

光緒二年(1876年):朱一新登進士。清末著名學者,見《朱一新傳》。

光緒十四年(1888年):朱一新應張之洞之邀出任端溪書院主講。翌年,移任廣雅書院(今廣州中山大學前身)山長。

光緒十五年(1889年):朱懷新登進士。朱一新之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縣府接到諭令,舊有書院、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學堂,縣學消亡。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吳源出資創辦義烏第一所具有新學性質的學校——民義學堂,並自任教師。

光緒三十年(1904):

·陳虹如倡議改繡湖書院為“義烏官立繡湖高等小學堂”。民國二年(1913年),改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

·金山學堂立案,校址設於稠北金山寺。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稠西(西鄉義亭)、青溪學堂(北鄉山口富)兩學堂立案。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柳滸(北鄉青村)、稠南(佛堂)、時化(江灣崇山)、端本(南鄉喬亭)、愛溪(東鄉何宅)5所學堂立案。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縣官立初等小學堂在稠城北隅金氏宗祠創辦。民國三年(1914年),改稱為“義烏縣立模範初等小學校”。

·吳鬱文在平疇龍門寺創辦私塾性質的延陵書院。民國2年(1913年),改辦為私立萃英高等小學。

·雙岩(赤岸)、聚英(前洪)2所學堂立案。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義烏縣學務局改為勸學所。宣統四年(1912年),撤銷縣勸學所改設教育科。

·縣“簡易識字學塾”創辦。

·稠川(岩南鄉塘下)、梓林(大陳鎮)、複振(友聯鄉楊村)、福田第一(趙宅村)、福田第二(西旺)、福田第三(倉裏村)、大湖(三友鄉下王村)、龍溪(赤岸鎮雅治街)、祥萃(上溪鎮祥貝)、胡氏(蘇溪鎮)10所學堂立案。

宣統元年(1909年):

·遵照學部《奏定教育會章程》的規定,義烏縣成立教育會。

·重英(東鄉青口)、潭西(佛堂林莊)、盤溪(南鄉山盤)3所學堂立案。

宣統二年(1910年):梅林(東鄉李堂)、清河(東鄉清岩傅)、潛溪(六和鄉馬村)、湖心(倍磊鎮舟墟)、龍川(三梅鄉橋頭)、五雲(三梅鄉何斯路)、環川(青雲鄉前王)7所學堂立案。

宣統三年(1911年):

·設立縣簡易學堂,以組織年長失學者與貧寒子弟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