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各類教育方興未艾(1 / 3)

一、高等教育

義烏的高等教育起步較晚,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隻有始創於1979年的浙江師範學院義烏教學點和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義烏工作站,以及成立於1984年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

1993年9月,義烏市政府和杭州大學聯合創辦了義烏市第一所全日製普通高校——杭州大學義烏分部,開了浙江省縣級市開辦大學的先河。當年,學校開設經濟學、財會兩個專業,首屆招收新生100名。學校自行負責基礎課程的教學與管理,專業課由杭州大學各係承擔。1994年暑期,全校師生遷入雞鳴山麓新校區,同時更名為杭州大學義烏分校。自此,義烏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

在全國良好的教育發展形勢和強大的社會需求推動下,為了多元化開辦高等教育,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義烏工作站在1994年增設經濟信息管理等4個專業,開始向多學科、綜合性方向發展。1995年,工作站被批準為“招收注冊視聽生試點單位”,招生人數創曆史最高紀錄。1999年,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義烏工作站更名為“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義烏分校”,省教委還批準學校獲得舉辦大學本科的資格,首批招收本科計算機應用專業18人。學校因此走上了更加規範化的軌道。2003年,學校被省教委升格為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義烏學院,跨入了全省示範性電大的行列。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簡稱自考辦)是負責對自學者進行學曆考試的組織管理和實施的管理部門。199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與電大義烏工作站合署辦公。自學考試辦公室隻主辦考試不辦學,每年考2次,考試命題由全國考委統籌安排,分別采取全國、區域和省級三級命題方式。為了提高自考畢業生的社會地位和待遇,義烏市教委在2000年出台的《關於加強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自考畢業生在就業、工資、戶籍管理、技術職稱評定上享受普通學校相同學曆層次畢業生同等待遇。自考工作依托鄉鎮成人技校,以助考為主線,通過每年2次自考宣傳周等形式,推進自考由城區向農村延伸。2000年以後,義烏市自考辦結合義烏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加強了各項非學曆考試和培訓工作。各專業考試計劃的安排,專科一般為3—4年,本科一般為4—5年。

隨著社會力量辦學積極性的提高,中國小商品城集團公司在1997年借助杭大義烏分校力量,創辦了義烏商貿專修學院(2005年9月更名為義烏自考學院)。學院麵向當地鄉鎮企業、市場經營大戶培養專業人才為主。次年7月省教育廳正式批準成立。1999年,義烏市政府決定合並杭州大學義烏分校和義烏商貿專修學院,籌建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同時,改革辦院體製,走民辦之路。當年便設置了工業民用建築等6個專業,同期開始招生。

2002年1月,市政府決定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由新成立的義烏市教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原市長河教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退出學院的投資和管理,不久,學院體製由民辦轉為公辦,屬省教育廳和義烏市雙重領導。學院麵向全省招生,列入國家統一招生計劃。隨著學院辦學水平的提升,生源日趨充足,質量逐年提高,招生形勢發展良好。2003以來,學校連年擴招,生源質量明顯提高。學院提出未畢業先就業,不僅鼓勵就業還鼓勵創業的辦學思想。

學院根據義烏市及周邊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專業設置與培養方向立足市場,以服務市場經濟發展為宗旨,逐步擴大專業,實現文、工、經濟、管理、藝術類專業協調發展原則,設工商管理、國際貿易、計算機工程、外語、藝術設計、土木工程、現代文秘、旅遊8個係以及公共教學部,下設國際貿易、現代物流等20餘個專業,涵蓋文、工、經濟、管理、藝術5個學科門類,並辦有自考學院,設有浙江大學、複旦大學等遠程教育義烏教學站、成人教育函授點。同時,學院加強校企合作,成立義烏民營企業研究所等5家科研機構,產研結合服務地方經濟,培養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全麵發展學生的知識、素質、技能、能力。在教學內容方法上,實現教、學、研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注重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與應用技能的培養。學院在普通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等級考試合格率連續多年獲全省第一名。

二、師範教育與培訓

義烏的師範教育一直受到重視,1988年“撤縣建市”後,義烏從本地的師資需求出發,采取正規師範教育與在職進修培訓相結合的辦法,為滿足義烏市教育發展過程中人才的需求和教學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建於1956年義烏師範學校是義烏師範教育的龍頭。學校曆經半個多世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為國家培養了近15000餘名教育及各個行業的人才,形成了“團結、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並有一支多才多藝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學校教學、辦公、學生宿舍設施齊全。

義烏師範學校曆來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工作能力和教學基本功的培養,畢業生遍布金華、衢州地區。畢業學生有的獲得曾憲梓基金獎和全國優秀教師稱號,有的成為各學科帶頭人,積極參加義烏各小學的教育改革實踐,為當地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由於金華市所屬各縣市一直存在師資緊張的問題,90年代中期,義烏師範學校函授部還承擔了金華地區的小學教師學曆培訓工作。

因中師升格及教育體製改革的原因,1999年夏,金華市人民政府決定,義烏師範撤銷,並入金華師範後一起再合並到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自此,義烏師範學校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

進修培訓是培養師資力量的另一個重要方式,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上世紀80年代以學曆補償教育為重點;90年代中期以後因大部分教師學曆已經合格,重點轉入到包括教師全員培訓、崗位培訓、“名師工程”建設以及加強教育、教學學術研究等繼續教育和高學曆培訓。

進修培訓的方式包括脫產培訓(如離崗進修)、在職進修(如函授、自學考試)和校本培訓。校本培訓是指學校自身發起和規劃的針對學校和每個教師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把教育教學與研究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的校內培訓。培訓過程中,全體教師既是學員,又是教師。校本培訓的主要載體有集體備課(如1995年開始的“說課”,2000年後出現“教後反思”、“課例分析”等形式)以及師徒結對、優質課評比、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基本功比武等,形式多樣。培訓內容主要有學曆培訓、教學基本功培訓、骨幹教師培訓、新教師培訓、缺門學科師資培訓等。

創辦於1980年的義烏市教師進修學校,自成立之日起一直擔任義烏在職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培訓、學曆補償和提高培訓、新教師培訓、缺門學科師資培訓以及中小學校長的培訓工作。學校堅持為教育行政決策服務,為教育教學改革服務,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的辦學思想,側重現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確立及科研能力的培養。圍繞提高教師素質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形成教研、科研、培訓、技術保障於一體工作模式,負責全市各類學校的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的管理、指導、檢查、評估及優秀成果、先進教育教學經驗的推廣;負責各類學校教師的學曆培訓和教師的教學業務管理;檢查、指導教學實驗及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和研究;協助教育局做好學校領導幹部培訓。學校先後獲得省首批示範性教師培訓機構、省中小學校長培訓先進單位、省普通話培訓測試先進單位、省學習主題構建培訓先進單位、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為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工作,1990年,義烏市教育局開始實施新教師培訓。初中新教師培訓由金華教育學院、義烏市教師進修學校、新教師所在單位“三結合”的方式進行,分別負責教材教法指導、專題輔導和進行幫帶活動。小學新教師則由教師進修學校負責培訓,新教師所在小學協同進行。1997年起,高校分配到中學任教的全部新教師都須參加新教師培訓。

為進一步提升教師學曆水平和能力,義烏市教育局在1995年提出中心校要逐步實現30%的教師具有大專學曆目標。在此後的5年間,全市有400多名參加小學教師參加高學曆進修,市教委與浙江教育學院還聯辦“小教大專班義烏教學班”,到2004年底,義烏市小學教師中具有專科學曆者已達64.71%。

參加高師函授學習是中學教師完成學曆補償教育的主要途徑。金華師範學院等省市教育學院是承擔高師函授的主要高師學院。為此,義烏市教委於1999年與浙江教育學院聯合創辦專升本義烏教學班,通過幾年的努力,全市有近1300名教師取得了本科學曆。至2005年,義烏市初中教師中具有本科學曆的已達59.7%。

從1997年開始,義烏市還啟動中學教師學曆提高培訓,輸送大量教育教學骨幹參加“碩士研究生主幹課程進修班”學習。2000年以來,義烏市教委又先後與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聯辦研究生課程班,同時,高校招收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學位研究生,義烏共有20餘位教師取得教育碩士學位。到2005年,義烏市高中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曆層次的已達30%。此後,義烏市又實施了為期三年的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開展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教育”為重點的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全員培訓,大大提高了農村教師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