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各類教育方興未艾(3 / 3)

1992年,義烏全市有1000多人參加農函大學習,成立農村專業科協153個。毛店鎮尚陽等多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被評為“金華市先進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至1993年,全市23個鄉鎮全部建立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在8個鄉鎮實施農科教結合“星火”、“燎原”計劃試點。1994年,23個鄉鎮全部通過成技校驗收,其中省示範性成技校1所,省一級成人技校8所。1996年,蘇溪、佛堂、赤岸3所鎮成人技校被確認為金華市一級成技校。崗位培訓、科技文化教育等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成人教育格局已經形成。

1997年,義烏市教委對被評為市級先進成人技校和被評為市掃盲先進單位的鄉鎮教辦分別予以獎勵,對掃盲工作麵廣、量大、條件艱苦、成績突出的7個鄉鎮給於經濟補助。至年底,全市有省示範性成技校1所,省一級成技校4所,村級成技校教學點擴大到664所,辦學麵達到80%;全年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到35.35%。

為規範農村成人教育,1998年,義烏市教委對14個鄉鎮的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進行了等級評估。同年,有2166人獲得了農函大結業證書和綠色證書,其中800多名初三應屆畢業生通過農函大和綠色證書工程教材的學習取得了雙證。

21世紀初,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義烏市的成人教育以組織經商務工人員、農村勞動力參加商務英語、電子商務等免費培訓,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著力構建學習型城市,加快義烏的城市化、國際化、現代化教育為主要內容。《義烏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五”計劃》提出,到2005年,農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普遍掌握1—3項實用技術,每戶農戶有1人達到中專及以上水平,幹部、職工及農民年受訓率達50%以上,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達10年以上。

2、職工教育

上世紀80年代末,義烏的職工教育以文化和技術補課為主,之後,職工教育的重心逐步轉為崗位職務培訓和技術培訓。

1991年,義烏市有民辦職業高中1所,供銷、商業、工業等係統辦的職高班5個,還有美容、服裝、摩托、電器修理、口吃矯正等10多個實用技術培訓班。1992年,全市有職工培訓學校17所,在校學生2151人。1993—1994年,教育部門對企業職工以部門、係統為單位實施崗位培訓,受訓人數達4864人。1995年,市委組織部與市教育局聯合舉辦鄉村經濟管理專業成人中專班,對象為機關幹部、後備幹部以及在鄉鎮機關或鄉村工作的適宜到村級領導班子的年輕骨幹;市委還舉辦了“九五”農村基層幹部《鄉村經濟管理專業》3年製業餘成人中專班。

上世紀90年代末期,國有企業普遍改革。為適應改革的需要,成人教育被提上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市政府、市教委、市人事勞動局先後下發了《關於加強成人實用技術培訓的意見》、《關於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組織工作的通知》、《關於加強成人業餘高等學曆進修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強成人教育、努力構建學習型城市的意見》等文件,成立市成人教育中心、市繼續教育中心,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工作正式啟動。市教委和人事勞動局聯合舉辦下崗職工再就業免費培訓班,參加免費再就業培訓的下崗工人全部實現再就業。

進行新世紀後,義烏加快了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為此,義烏市於2000年連續舉辦了兩期免費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班,培訓中出現了父子、姐弟、母女、夫妻同場學習的火暴場麵。全市共有4000多人報名參訓,2600多人獲得結業證書,有近30%的農民受訓後就業。

不久,義烏市教委下發《關於加強成人實用技術培訓的意見》,要求根據產業現代化、城市現代化的要求,努力構建學習型城市,使民眾經過文化學習和職業技術培訓,提高文化程度並具有適應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為此,義烏市正式成立了成人教育中心,承擔組織、協調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企業職工技能培訓,對各鄉鎮成人技校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的業務指導。全市先後舉辦了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班、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班、經商人員培訓班等多期、多種類型的培訓。《義烏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五”計劃》提出,到2005年職工年受訓率達50%以上,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達10年以上。

2001年開始,市委、市政府對參加成人教育的人員實施多種優惠、鼓勵政策,規定自2001年始,凡未取得大專學曆的公務員及事業單位管理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人員,2000年底前男未滿45周歲、女未滿42周歲的人員,在2005年前必須取得大專學曆;單位人員的在職進修情況列入年度創建考核;經單位同意參加函授、自學考試、電視大學學習的在職幹部、職工,在取得國家承認的大專及其以上學曆後,其學費、車旅費可由單位報銷。

從2001年春季招生開始,城鎮待業青年、農民參加各類成人高校業餘學曆進修和自學考試,在第一次取得國家承認的大專學曆時,其學費、考務費的50%予以報銷,其經費在市教育事業費中專項列支;參加市委黨校農村黨員幹部班學習的學員,其學費、考務費分別由市財政幹部培訓費、鄉鎮財政及學員本人各負擔三分之一。市教委還下發《關於大力加強成人教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向社會開放中小學教育資源,加強社區教育創建社區教育學院,加大服務“三農”培訓力度。市教委在《關於大力加強成人教育、努力構建學習型城市的意見》中提出,要建立與義烏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社區教育體係,各類教育機構年培訓量力爭達到本社區常住人口50%以上。

為了實現職工教育的社區化,2002年,義烏市成立了首所社區教育學院稠江街道社區教育學院。2003年底,義烏被列為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2005年,義烏市通過國家級社區教育示範區評估。

隨著職工教育的常態化、多元化,2005年,市委、市府決定撤銷市成人教育中心,成立義烏市民大學。市民大學適度調整了辦學思路,以成人教育為重點,實行開放性教育,並承擔了指導、評價各鎮街社區學院工作的職責。市民大學開展針對不同類型人群所需要的各類教育培訓,之後的三年間,市民大學均開展免費的農民和職工培訓,累計教學班有9000餘個,報到注冊學員60多萬人,結業55萬多人,為義烏市民素質的提高和義烏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指對盲、聾啞、肢殘、弱智等殘疾兒童的教育。長期以來,義烏的殘疾兒童或隨班就讀,或送外地特殊學校學習,或失學在家。1989年,義烏聾啞學校創辦成立,從此改變了義烏特殊教育的現狀。

特殊教育的教學總任務與普通學校一致。其特殊任務是根據殘疾兒童的特殊性,通過訓練掌握一定的生產勞動職業技能,為就業作準備,實現自食其力。198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委等八部委《關於發展特殊教育若幹意見》,確立“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原則,著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積極開展學前教育,逐步發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基本方針。義烏聾啞學校創辦後,專門從小學調入專任教師4人,首屆招生19人。同年,義烏市的盲童少年以全免費方式送省盲童學校就讀。

在義烏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義烏的特殊教育得到了良好發展,1994年,義烏市盲、聾啞、殘疾、弱智兒童入學率達89.7%,鞏固率100%。1995年,義烏市被國家教委、民政部、中國殘聯授予全國特殊教育先進縣(市)稱號。

義烏市聾啞學校成立後,執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製八年製教學計劃。1996年,開始使用九年製聾啞學校實驗課本。設語文、思想品德、數學、常識、律動、體育、圖畫、手工勞動、職業技術等課程。班級編製采用小班化,通常每班12—14人,隨著學生數的逐漸減少,每班學生調整為7—12人。小學附設弱智兒童特輔班(組)編班,采用複式教學方式,加強個別輔導,注重傳授知識,矯正障礙,反複鞏固。教師配製按特教規定1︰3.5(即1個班配3.5位教師),其中教學人員為2.5人。

2000年,義烏市聾啞學校更名為星光學校。學校全麵推行素質教育,加強職業技術教學,開設書法、美術、理發、木雕、烹飪、舞蹈、航模、布藝、刺繡、電工、竹編等課。六年級以上學生采取廠校聯合、廠校掛鉤辦法加強勞動技術教育,並根據學生的興趣,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為學生掌握技能,進入社會就業市場創造必要的條件。

2001年和2002年,該校學生中考升學率居全省同類學校前列。2007年12月,該校參演的打擊樂《星光燦爛》獲省特殊學校學生藝術彙演三等獎(器樂類)。學校多年獲“省殘疾人中專招生先進單位”的榮譽。2008年,義烏市盲、聾啞、殘疾、弱智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100%,有專任教師11人。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