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省教委啟動“名師名校長培訓工程”,義烏有22位名師培養對象參加北師大、華師大專題培訓。同時,義烏市也開展本地的中小學骨幹教師的培訓工作,促進“潛在名師”成長,受訓人數230餘人次。2005年,義烏市教育局與上海部分區教育局簽訂交流合作意向書,當年就共有8位教育骨幹前往上海楊浦中學、控江中學、延安中學等學校見習培訓,從而學到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三、職業教育
職業技術教育是初中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鮮明的辦學特色和高質量的教學,為義烏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一批骨幹專業人才。義烏是一個傳統農業縣,在上世紀80年代末之前,職業學校大多開設種殖、養殖專業,隨著義烏鄉鎮企業和商貿的發展,服裝製作、機械、烹飪、財會、計算機、電子商務等專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1988年,義烏市政府提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要同實施燎原計劃相結合,健全農業、科技、教育三位一體組織,培養新型農民。當年,義烏市便建立了10個麵積為33.3公頃以上和3個麵積66.6公頃以上的青棗高產速生示範基地作為涉農專業的實驗用地。
之後,黃山鄉初中和義亭中學先後試行“初三分流教育”和“高三分流教育”,除了政治、語文、數學等基礎文化課,重點學習農牧專業,兼學農村實用技術,為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和未來的職業做準備。
90年代初,義烏職業教育形成外靠聯辦、內建實體、校企結合、產教結合、產銷結合、長短結合、學以致用的辦學模式。教材借用相應專業的中等專業學校教材,取其應知應會的實用部分。教學內容則根據專業,學習種植、養殖等知識並配合課後實踐,還包括經商常識、工商法規、商品識別和合同協議寫作等實用知識和技能。
1990年,義烏城鎮職業學校首次招收列入分配計劃的技工班,專業為車工、鉗工、食品等,成為金華市第一所附設技工班的職業學校。學生下廠實習時,實行包工廠、包工種、包師傅、包崗位。畢業時,許多學生已成為各行各業的業務骨幹,有的優秀畢業生以技術為基礎,自己創辦企業獲得成功。
經過幾年的試行,全市在1992年開始推廣“初三分流教育”的經驗,有21所學校實行“初三分流教育”,凡是不參加中考的學生全部參加短期實用技術培訓。從1994年秋季開始,全市絕大部分入學的高中新生參加高三分流,按誌願分別接受就業預備教育和升學預備教育。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各高等院校普遍擴招,普通高中教育隨之迅速擴張,為了形成合理的中等教育結構,義烏市幾所主要職業學校的規模也快速擴大,招生人數1994年首次突破1000人,1997年時突破2000人,1998年時更突破了3000人。
根據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義烏市教育局於1995年出台了《義烏市普通高中分流教育實施意見》,全市普通高中實施分流教育。高二年級畢業會考完成後,學生可以選擇進入升學預備班或就業預備班。就業預備班的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教育,掌握一門實用的技能,學校配合職業指導、創業教育和心理輔導等課程,為就業作準備;或者,職業高中畢業後再升入高一級的職業院校或升入普通高校繼續學校,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誌願,有更多的選擇,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環境。
1997年10月,市政府下發《關於大力發展我市職業教育實施意見的通知》,明確了職業教育發展的總目標、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及發展職業教育的各項政策,以及企事業單位應承擔職業學校學生開展實習的任務,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勞動保護措施和必要的實習補貼等。上溪職業學校、城鎮職業學校首開義烏貸款辦學校的先河,職業學校招生人數快速增長。市教委公布了浙江箭環電器機械有限公司等10家單位為首批職校實習基地。此後共有100多個工廠、農場、銀行成為學生的實踐場所。自此,義烏市的職業教育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
1998年,義烏市中學畢業生持雙證率達到95%以上,分流班學生也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參加高等職業院校的招生考試。
此後,隨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三分流教育自然消失。到1998年底,全市聯辦的職業學校尚有工業學校、供銷學校、貿易學校、市委黨校附設職業班、綜合職高附設美術班等5所。1999年,隨著中等教育規模的擴大,職業學校招生首次麵臨生源不足的局麵,社會力量舉辦的職業學校陷入困境。市教委鼓勵往屆生和在職人員就讀職業學校。不久,工業、供銷等5所社會力量創辦的職業學校或撤銷或改變辦學方向,轉為自考助學和各類成人業餘培訓的機構,原有學生全部安置到幾所市屬職業學校。
進入21世紀,義烏市政府重新確立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指導思想,提出要把職業學校辦成技能型人才和現代服務業人才的培訓示範基地。2001年,職業教育實行半義務教育,取消職業學校部分專業的入學一次性讚助費,給予職校新生每人一次性500元學費補助。這一年,義烏市城鎮職業技術學校也成為國家級重點職業技術學校,次年,該校又被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經貿委授予全國職教先進單位稱號,這對於推動義烏的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商貿業的日趨國際化,計算機類、電子商務類的專業快速發展。在教材使用上,各職業學校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2002年,全市共開發了《計算機上機指導》、《電工實習》、《商貿口語》等10門學科的市級校本教材。
根據義烏市的經濟發展需要,2002年起,義烏市中等農技校等3所學校改革招生辦法,試行春季招生,次年,中等農技校更名為義烏國際商貿學校,專業方向也做出了重大調整。至2003年,全市職校在校生總數達11000多人,設12個大類39個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5%以上,大大改善了職業教育的前景。
2004年,義烏市教育局在《關於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的意見》中明確職校專業建設的要求和扶持政策,每年撥專款用於重點示範專業建設。義烏市城鎮職業技術學校的機電技術應用、電子商務成為中等職業學校省級示範專業。之後,上溪中學職業班、國際商貿學校通過國家級重點職校的評估。義烏的國家級重點職校達到3所。義烏市城鎮職業技術學校被省教育廳等4部門確定為浙江省中職學校先進製造業(機電技術應用)技能型人才培訓示範基地。市教育局專項撥款300萬元用於國際商貿學校汽車維修養護專業建設。
為適應社會的人才需求,2006年後,義烏市職業學校中增添了數控、汽修等專業,承擔完成了教育部規劃的教材編寫工作,主編的專業課教材有《機械製圖》及其配套練習冊,《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實用教程》、《體能,隊列與防衛技能》、《消防安全基礎》、《最新汽車自動變速器閥體維修圖案》等,並出版推廣試用。
各校壓縮了文化課,增加突出技能實踐性課時,強化技能訓練教學;注重實用,倡導使用校本教材,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專業課試行項目式、模塊式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向自主協作,探試等方式轉變,注重實踐和動手能力的訓練提高;實習方式采用校內現代化實訓基地和企業生產基地或各行業定點基地相結合,實施考核、考級;還開展選修技能比武等活動。
至2008年底,全市有義烏城鎮職業學校、義烏上溪職業學校、義烏國際商貿學校、浙江建材技工學校、蘇溪鎮農村職業學校5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有10480人、教師682人,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職業教育體係。
四、成人教育
80年代末開始,義烏的成人教育結束了長期以來以掃盲識字為主要內容的局麵,逐步轉向以學技術、學業務為主,教學管理上也逐步實現了規範化、製度化和經常化。農民技術培訓、職工技術進修和再就業培訓成為成人教育的主要內容,特別是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對幫助農民致富成效顯著。
21世紀以來,義烏市的成人教育主要在下崗人員再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中成效顯著,為提高市民綜合素質,構建學習型城市發揮了重要作用。
1、農民教育
義烏在1985年達到“基本無盲縣”目標後,農民教育的掃盲工作進入掃尾階段。至2000年,所有鄉鎮非盲率均在99%以上,掃除剩餘文盲工作基本結束。
1987—1988年,義烏農民教育的重點轉向實用技術教育培訓。高山蔬菜、優質茶葉、雙季田藕等經濟作物栽培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幫助義烏農民致富成效顯著,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義烏“撤縣建市”後,市政府牽頭,多部門協作,把星火計劃、豐收計劃、燎原計劃連成一氣,納入深化農村改革的軌道。黃山鄉的農科教結合、三教統籌和初三分流試點經驗在全省推廣。在此期間,全市共完成重大技術推廣項目200多項,參加人數達3500多人。義烏縣中等農業技術學校舉辦青棗嫁接、速生繁殖和栽培管理、春播育秧等培訓班,取得了良好效果。
為把農民教育更好地落到實處,義烏市政府在1991年按每個農民7分錢的標準從財政中撥出農民教育經費,用於掃盲和農民技術培訓。凡新成立1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中心),給予補助500—600元,用於掃盲和農民業餘教育。貧困鄉農民參加農函大、農廣校等科技學校學習,成績及格,取得結業(畢業)證書的,均可享受20元經費補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