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民營模式的幼兒園吸引了大批有教學經驗的的幼兒教師,迫使私立幼兒園提高待遇,以穩定師資,同時,市場化的運作又調控、降低了私立幼兒園的收費,促使私立幼兒園重新洗牌,一批條件差、管理弱、規模小的幼兒園被淘汰出局,幼兒園辦學體製創新初見成效。至2005年,全市共有幼兒園321所,其中公辦、國有民營幼兒園11所,省級示範性幼兒園3所,金華市A級幼兒園5所,金華市示範性鄉鎮中心幼兒園3所,市級示範性幼兒園14所,義烏市一級幼兒園36所,二級64所。
2008年,市教育局貫徹《浙江省教育廳關於開展幼兒園等級評定和對民辦幼兒園重新審核的通知》精神,倡導以國有民營為主導的幼兒園辦學體製,實施園長公派,教師聘用製管理模式。到2008年,全市有幼兒園282所,其中公辦及國有民營12所,省級示範性幼兒園3所,入園率99.65%。金華市示範性鄉鎮中心幼兒園4所,市級示範性幼兒園14所,義烏市一級43所,二級63所。幼兒入園率均為99.65%。以公辦、國有民營為主的骨幹幼兒園作用的不斷增強,全市基本完成了幼兒園的布局調整。
自義烏撤縣建市後的短短20年時間內,義烏的幼兒教育事業實現了跨躍式發展,從幼兒園數量遠遠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到基本實現了規模化、規範化、現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製度創新,實行多元化辦學。
二、義務教育全麵提升
義烏“撤縣建市”後,為了更紮實地推進《義務教育法》,義烏市從自身實際出發,提出全市實施八年製義務教育,作為向九年製義務教育的過渡。為此,全市小學一律實施五年製;實行小學畢業會考製度,取消升學考試,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畢業後全部升入初中。
1990年,為加快九年製義務教育的步伐,全市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繼續調整學校布局,解決完小村校過於分散、班額下降、師資與經費浪費等問題。次年,全市開展撤並小學和精簡教師工作。全市有小學534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5%,在校鞏固率達97.6%,94.5%的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全市有31個鄉鎮普及了八年製義務教育。
1992年,市政府出台《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若幹意見》,進一步落實八年製義務教育,製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規劃,基本普及初中教育。市政府加大財政撥款力度,進行城區中小學布局調整,城區初中形成城南、鎮中、城北“三足鼎立”,初中學校逐漸向中心鎮與城區集聚,基本緩解了城區入學難的問題。
之後,義烏進一步貫徹《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全市八年製義務教育普及率創曆史最高紀錄,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在完成城區布局的同時,全年撤並村校占原有學校數的三分之一,全市小學數壓縮到337所;開展創辦幾個自然村的學生集中到1所村校的聯校和寄宿製小學,減少代課教師數量;初中也撤消了部分校點,調整至39所,小學畢業升初中入學率提高到了97.7%,初中入學率達95%以上。至1993年,全市基本實現了八年製義務教育。
為全麵貫徹全國、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四級教育工作精神,進一步鞏固基礎教育,義烏市進一步要求普通高中停辦初中,單班小學向完小集中,鄉鎮中心學校小學、初中分設,為此,全市又在1994年撤並了部分小學和小學附設初中點。
至此,義烏市以調整布局、壓縮數量、提高質量的方式基本完成了為全麵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而做的準備。表麵看起來,這一階段的義烏教育並沒有實現大幅度的發展,事實上,這一階段的工作為以後實現質的飛躍打下了緊實的基礎,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預熱階段。
為了高標準實施九年製義務教育,義烏創辦了一批高規格、高水平、高質量的初中,並充分發揮它們示範初中學校的示範帶頭作用,幫助、指導薄弱城鎮、農村的初中建設,逐步實現初中學校管理的科學化、師資素質優良化、辦學條件標準化的目標。在“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驗收與教育強市的創建中,義烏加大投入,加快初中學校的布局調整,發揮規模優勢,提高辦學效益。1995年10月,義烏市順利通過全省“兩基”評估驗收,正常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小學升學率達97.26%,全市小學無流失生,全麵普及了小學教育。
1996年,市教委提出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爭創基礎教育十強縣市的目標。開始全麵推行素質教育,製訂《義烏市中小學等級目標管理暫行辦法》,推行中小學等級目標管理製度,開展省、市示範性學校、特色學校,城鎮、農村甲類、乙類學校及教育強鎮的評估,把等級達標成績作為學校年度考核的依據。通過這項工作,又在前幾年撤並的基礎上撤並小學24所,小學升初中比例達到99%,單設初中增至42所。
義烏市因為在加強初中辦學條件標準化、現代化,學校布局合理化方麵建設卓有成效,基礎教育綜合水平在1997年列居全省第二,被省教委確定為全省首批全麵推行素質教育實驗縣市,並獲得全省“兩基”工作先進縣市稱號。
圍繞推進素質教育,義烏市教委在1998年製訂了《義烏市中小學布局調整計劃》,進行第二輪布局調整,建立寄宿製學校,提出高中向城區和衛星鎮集聚,初中向建製鎮集聚,小學向鄉鎮和中心村集聚的“三集聚”整體布局調整方針,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全市進一步將小學數量調整壓縮為133所,同時,創辦了義烏第一所九年一貫製學校——東塘實驗學校。
1999年,義烏市完成了“五·三”學製向“六·三”學製的過渡,全麵實現了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的目標。全市通過開展創建省級教育強市、教育強鎮評估,加大布局調整力度,農村學校向鄉鎮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積極推行素質教育。因此,義烏市通過了浙江省首批“教育強縣(市)”的評估驗收。
為了實施“強基礎,創特色,現代化”的整體教育發展思路,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義烏市小學在2000年全麵停止招收五年製一年級新生,示範性小學率先按各類示範性小學標準配備計算機,基本完成全市示範性小學的教育網基礎建設工作。全市小學計算機擁有量為80名小學生一台。保聯、實驗等12所小學以及東塘、開發區2所九年一貫製學校成為首批義烏市實施“素質教育示範學校”。同時全市初級中學由1996年的42所調整到32所,城市和鄉鎮各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