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起,社會秩序漸趨正常,中小學開始走上正軌,並在經曆了短暫的學校和學生數下滑之後,開始有所恢複和發展。從1952年下半年起,義烏全縣公私立學校全部由政府接管,改為公立。
之後,隨著形勢的發展,國家、省兩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改革方針的調整,義烏對舊教育的改造也逐步轉向社會主義教育製度的建立上。
二、教師的思想改造和培訓
對教師的思想改造和業務培訓也是對舊教育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1949年解放以後,一方麵,政府選派黨員幹部充實到學校,逐步改組領導班子,建立校務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另一方麵,根據中共中央的“爭取、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的政策,對舊有學校的教職員,除極少數外,全部留用,並配合形勢教育,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推動知識分子自我教育,進行思想改造,從而培養新教育的骨幹。
在建國之初,教師的培訓也以思想改造學習為重點,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業餘分散學習和假期集中輪訓兩種方式。業餘學習側重於時事政策和基本的社會科學知識,使教職工認清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集中輪訓一般在暑假中進行,時間為半個月至一個月不等。內容視當時的形勢、任務而定,側重於係統學習黨和政府的重大政治決策以及對教育改革工作做統一的部署。通過組織參加理論學習,舉辦形勢與任務、黨的方針與政策、共產主義與共產黨等內容的報告會,幫助廣大教職員工澄清模糊認識,逐步跟上時代。
1949年寒假之後的幾年間,全縣教師每年都參加縣人民政府或金華專署組織的思想改造學習。之後,教育部門又組織教職員工學習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並參加“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運動。
隨著教育事業的恢複和發展,舊有學校的教師從數量到質量上都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采取更多的輪訓、函授、短訓班和教材教法學習研究等多種形式培養新教師,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還先後舉辦多期中小學校長培訓班,組織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學校管理,改進學校工作,推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並在廣大中小學教師中開展教育理論的學習,進行“全麵發展,因材施教”的討論,使他們明確學校教育必須堅持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培養目標。
為了強化政治學習和教改工作,義烏縣文教科在1953年開始配備政治學習輔導員,後又建立教學研究室,開展觀摩教學與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各級各類學校建立教職工政治學習製度,廣泛開展思想改造運動,結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的鬥爭,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清除封建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批判親美、恐美、崇美的奴化思想,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1957年,教育局組織教職員工學習毛澤東提出的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
1962年至1965年,縣教育局組織教師學習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對教職員工進行“反修防修”教育,並學習《中小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聯係工作實際,整頓學校工作秩序。這一時期,在全社會運動的推動下,還開展了1955年的肅清暗藏反革命分子運動、1957—1958年的反右派鬥爭、1959—1960年的反右傾機會主義鬥爭等。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受到了傷害,直到1978年才普遍得到平反。
三、新教育方針的確定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其中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因此,新中國確立的教育總方針是:“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教育為工農開門。”在此基礎上,對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宗旨、任務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