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舊教育的改造與新教育方針的確定(1 / 3)

1949年5月,義烏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逐步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在這一時期,黨和政府接管、改造舊有的學校,對舊教育進行整頓、調整和改造後,學校逐步恢複正常秩序。為了辦好社會主義教育,黨和政府提出了“教育向工農開門,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教育方針,並全麵學習蘇聯經驗。1953年後,義烏教育取得了較大的進步,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經過多年努力,義烏初步建立了一套社會主義教育製度。1958年,國家製定了“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並提出“大躍進”的口號,教育事業轉入全麵、大規模的發展。以後連續幾年遭遇大麵積自然災害以及與蘇聯斷交等困難,整個國家麵臨最嚴重的困難,教育事業也因此陷於困頓。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麵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使教育重新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至“文化大革命”前,義烏教育事業雖受到“整風反右”、“大躍進”和“教育革命”等“左”傾思潮和運動的影響,經曆了一段曲折的發展階段,但教育發展的步子並沒有完全停頓,在全國教育形勢的推動下穩步發展,特別是在初等普及教育方麵,從義烏的實際出發,貫徹“兩條腿走路”方針,開展多形式辦學,使學校發展迅速,初步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基本需求,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體係。

一、舊教育的改造

新中國成立前的義烏學校大致分為兩種,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這時的學校大都校舍破舊,設備簡陋,師資不足,經費緊張。新中國成立後,縣政府開始有步驟地對其接管、接收和改造,使之獲得新生。

1949年5月義烏解放初期,縣人民政府針對當時的實際,對本縣教育事業采取“維持現狀,逐步改造”的八字方針,將學校分為三種情況逐步開展實施:(1)改造重點學校,強調改革,調整人事,經費盡可能給予充裕,推行新民主主義教育製度及方針;(2)政令能達的地區,由各區幫助掌握重點學校,指導與逐步改造之;(3)匪特威脅地區,以維持原狀,爭取可能的自我改造。“逐步改造”的內容為“調整一部分人事、民主領導、經濟公開,采用新課本,統一繳費,整治校風。”

在實際操作中,對公立學校實行了全麵的接管。接管工作采取“維持現狀,訓練幹部,了解情況,穩步改造”和迅速複課的方針,對困難的學校撥發救濟糧款,給教職員工預發薪資。對在接管工作和複課過程中進行破壞活動的極少數反動分子,則按政策分別給予處理,並對部分舊有學校進行了必要的改造。

1950年,省文教廳提出了“鞏固和改造公立小學,大力發展民辦小學,維持與扶植私立小學”的工作方針,強調“小學的維持與發展,主要靠民辦公助”,要求各地組織村或鄉的教育委員會,邀請當地農會代表、知識分子代表、開明紳士、守法商民及學生家長代表共同組成,認真整理公立學校財產。當時農村中普遍推行“增產辦學”的方式,由群眾分擔一部分勞力和資金,以其生產所得歸學校,以解決辦學經費。

私立學校在當時的義烏占有更大的比例,情況也更為複雜,辦學質量、辦學條件和經費來源都有所不同。根據黨和政府提出的“積極維持,逐步改造,重點補助”的方針,一般對私立學校采取“管”而“不接”的辦法,仍由原來的機構主持校務,政府幫助他們整頓改造,適當解決學校的困難,以盡快恢複教學秩序。

隨著農村減租反霸、土地改革等社會改革運動的先後開展,絕大多數私立學校的辦學經費更加緊張。不少學校的校董會已形同虛設,辦學基金很多得不到落實。縣政府本著“城鄉兼顧”、“公私兼顧”的原則,一方麵協助學校健全校董會組織,號召教職員工愛生勸學,學生愛校繳費,並發動師生以農墾為主,開展工讀助學,以解決部分學習費用;另一方麵,從政策上給予適當照顧,減免私立學校的房地捐稅,對辦學認真,能艱苦支撐,經費確實困難者酌情給予經濟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