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規定要“給兒童以全麵的基礎教育,使他們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熱愛祖國和人民的、自覺的、積極的成員”。要“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全麵發展教育”。其培養目標在智育方麵,“使兒童具有讀、寫、算的基本能力和社會、自然的基本知識”;在德育方麵,“使兒童具有愛國思想、國民公德和誠實、勇敢、團結、互助、遵守紀律等優良品質”;在體育方麵,“使兒童具有強健的身體、活潑、愉快的心情以及衛生的基本知識和習慣”;在美育方麵,“使兒童具有愛美的觀念和欣賞藝術的初步能力”。
中學教育的宗旨規定為“使青少年一代在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麵獲得全麵發展,使之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自覺的、積極的成員。”1954年又進一步指出,“中學教育的目的,是以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學生,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全麵發展的成員。”中學應對學生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等全麵發展的教育。“其培養目標:要使學生能正確運用本國語文,得到現代科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養成科學的世界觀;發展學生為祖國效忠、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養成其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國民公德和剛毅勇敢、自覺遵守紀律的優良品質;培養學生體育衛生的智能和習慣,以養成其強健的體格;陶冶學生的審美觀念,並啟發其藝術的創造力”。
為了強化學生的勞動觀念,1954年後,全縣各校加強了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習慣的培養,教授給他們一定的生產知識,進一步提出“小學教育的任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勞動後備力量和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使學生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等品德,擁護社會主義,擁護共產黨;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閱讀、寫作和計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自然常識和社會常識,培養良好的習慣;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的發展,具有健康的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勞動習慣。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強調“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個教育方針對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起著根本性的指導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至此,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主基調已經確立,並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然而,從1957年下半年起,由於國內外局勢的急劇變化,國家對形勢判斷出現了偏差,造成“反右派”鬥爭擴大化。隨後,教育部規定,從初一到高三年級全部開設政治課,並指出政治課在全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著各科教學和課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任務和地位,明確要求糾正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忽視黨的領導的傾向,因此,各級學校掀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潮。
1958年1月,毛澤東又提出了“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隨之在全國掀起的“大躍進”運動又產生了浮誇、冒進,違背科學規律,破壞正常教學秩序的的嚴重失誤。
直到1961年,國家提出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才使教育方針得到了糾正,使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在積累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後逐步走上了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