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教職員工的管理(2 / 3)

1914年,稠城教育會成立,歸屬於縣教育會領導,之後,各區教育會也相繼成立。1925年,義烏改選縣教育會,因會長人選意見分歧無法達成統一,會務工作陷入停頓。同時,各區教育會也因經費困難,無法開展工作。

抗戰爆發後,義烏縣政府於1938年成立“戰時教育工作人員訓練委員會”,組織戰時教育工作人員在當時的縣立初級中學校址進行訓練。目的是培養教職員工吃苦耐勞、努力奮鬥、敢於犧牲的精神,使他們確實能擔當訓練民眾參加抗戰的任務。訓練科目有黨義、軍事訓練、各種政治綱領、國際形勢、教育趨勢、戰時教育、兒童教育、義務教育、社會教育等10項。受訓對象有短期小學教職員、社會教育工作人員及回鄉服務的教育工作人員,共計200人,曆時三周。

1939年,縣政府決定整頓縣教育會,派出劉文翮等7人為整理員。之後,各區推選代表,齊集稠城,舉行縣教育會第一次幹事會議。會議通過了四項決議:(1)請縣明示,本縣百年教育積儲金保管情形案;(2)請縣政府恢複私立小學補助費案;(3)請政府改善中小學教師待遇案;(4)教師節應如何籌備案。

1940年,縣教育會組織5個宣講隊分赴各區,宣傳抗戰。

1946年,縣教育會舉行教育會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理事9人,監事3人。會議通過《義烏縣教育會章程》。之後,縣教育會專門舉行會議討論了三個問題:(一)籌集學校基金采用何種辦法;(二)如何增進教員福利;(三)如何編輯小學地方教材。

1947年,義烏縣教育會已有會員927人,鄉鎮教育會28個。同年下半年,縣教育會還舉辦了全縣小學教具展覽會,有35所學校參加,共展出教具1800餘件,大大推動了義烏的教學研究工作。

三、教師的地位和待遇

義烏素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私塾學生入學時,都要對先生行拜師禮。族、村內及學生家有紅白喜事,必請先生上座,待為上賓。

民國初年,由於教育經費緊缺,義烏縣政府側重於對捐資興學者的褒獎,但對個別教師成績顯著者也依據教育部《小學教員褒獎規程》給予褒獎。

1939年,國民政府規定每年的8月27日(孔子誕辰紀念日)為全國教師節。同年,義烏縣政府為弘揚尊師重教精神,在縣立初級中學舉辦隆重典禮,慶祝首次教師節。此後,除因日寇入侵,義烏淪陷而一度停辦外,每年都舉行紀念活動。

在待遇方麵,清末和民國時期基本以薪金的方式體現。清末時,學部對教員訂有薪俸標啊準,小學堂教員分為9個等級,但實際上各學堂常各行其是,並未按規定的通例執行。民國的不同時期,教師的薪金結構有所不同,但主要都由本俸和職俸組成。1935年以前,薪金主要以銀元支付,1935年起改用法幣。抗日戰爭爆發後,因法幣貶值,為使教師待遇少受貶值的影響,往往以學米的方式輔助支付,之後,則幹脆以稻穀、學米方式支付。但總體來說,教師待遇在民國時期呈不斷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