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住在瀼西草堂還算過了一段安靜的日子。一個初秋的夜晚,杜甫在草堂裏寫詩,忽然聽到堂前響起“啪啪”聲,打擾了他的思路。

他以為是宗文的雞舍沒有建好,雞四處亂走,往樹上亂撲騰,就站起身來,循聲走到堂前。借著月光。卻見棗樹下站著鄰居家的老婦人,衣上滿是補丁,手持著長長的竹竿,正用力地敲打殘餘的紅棗。紅棗劈啪地落在地上,老婦人俯下身子去撿,不料一枚紅棗咕嚕嚕往前滾著,竟滾到了杜甫的腳下。

老婦人的目光一路追過來,看到了杜甫,不由地驚慌起來,居然做出逃跑的姿態,但又覺得不妥,就垂下頭去,低低地叫了一聲:“老爺……”

杜甫撿起紅棗,朝老婦人走過去,放在老婦人的手裏。

“以後想要紅棗,盡可以來拿。如果不方便,我讓仆人阿段替你撲棗,給你送去。”

老婦人感激地說不出話來。

杜甫問她:“家裏還有什麼人嗎?”

老婦人聽到這樣一問,臉上頓時露出頹唐的神情,皺紋更加深而密了。

“哪還有什麼人啊。老頭前些年過世了,兩個兒子,一個死在戰場上,一個死在江裏,現在就剩我一個老婆子了。”

“那你平常靠什麼生活?”

“就靠那一點田地啊,稻子是種不動了,就種點菜,吃不完的就挑去市裏賣,換點鹽和米。誰知道,我都這樣了,縣裏照樣還是來催租。唉,現在是饑一頓,飽一頓,胡亂地過日子罷了。”

杜甫聽到這樣的哭訴,心又沉了下去,就走到後廚,將剩餘的一些白米、醃肉裝了個籃子,塞到老婦人手裏。老婦人感激不盡,不住地稱謝,顫顫巍巍地回去了。

此後,杜甫時常接濟她,而老婦人也時常來打棗。

然而,過了些日子,東屯的水稻成熟了,等待收割。從草堂到東屯,有十幾裏地,每天往來,很不方便,杜甫就和家人一起遷到了東屯去了。剛好此時,有親戚吳郎從忠州來,沒有住所,杜甫就將瀼西草堂借給他。

這吳郎到了草堂,就開始了修繕,並在草堂周圍插上了一圈籬笆,將幾株棗樹也圍在當中。那老婦人看到草堂換了主人,又看到隔了籬笆,而那吳郎是個年輕人,英英武武的,走進走出,眼中似乎也看不見她這個老婆子,心裏就害了怕,不敢再來撲棗,此外又沒了杜甫的接濟,日子變得更困頓了。

杜甫偶爾也來草堂,與吳郎相聚,看到草堂外的籬笆,心裏就一咯噔,走到屋後去,遠遠看到了老婦人。

“您最近怎麼樣啊?”

老婦人將自己的苦楚說了一遍。

杜甫看了看棗樹,又看了看籬笆,也沒有當麵和吳郎說,回到東屯後,寫了一首詩,讓人送給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又呈吳郎》

在詩裏,杜甫語氣極委婉。他說,堂前的棗樹,就放任西鄰的婦人去打吧。她是個無食無兒的可憐人,要不是窮困得萬般無奈,哪會來打別人家的棗子呢?所以,看到她打棗時戰戰兢兢的樣子,我們非但不該幹涉,還要表示親善,讓她安心打棗呢。

現在,她看到你是個陌生人,就有些害怕和提防。其實呢,這是她多心了。不過你在草堂外插了一圈籬笆,倒像是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所以,你不如也做些親善的動作。

唉,想想這個世道吧,現在兵荒馬亂,朝廷橫征暴斂,你我四處飄零,一想起來,不免淚流盈巾。而老婦人這樣的普通人家,更是貧窮到骨,我們怎能不小小地關心一下呢?

對身邊的窮苦人,杜甫有著這樣深切的關愛,實在是令人感動的。

後來,奉節人就有了一樣土特產,名叫“杜甫曬棗”。你要問那些曬棗的老農民,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啊?他就會說起杜甫與老婦人的故事。末了還會問一句:你知道這曬棗為什麼這麼甜嗎?然後,他自問自答:就因為有著杜甫對窮人的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