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奈達翻譯理論簡介按照奈達的定義,“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風格)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其中,“對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為尋找對等語服務的。奈達從社會語言學和語言交際功能的觀點出發,認為必須以讀者的反應作為衡量譯作是否正確的重要標準。翻譯要想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必須使譯文從信息內容、說話方式、文章風格、語言文化到社會因素等方麵盡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麵貌。他試圖運用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他根據轉換生成語法,特別是其中有關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語言的深層結構裏進行傳譯的設想。奈達提出了詞的四種語義單位的概念,即詞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關係等功能。這四種語義單位是“核心”,語言的表層結構就是以“核心”為基礎構建的,如果能將語法結構歸納到核心層次,翻譯過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對原語的曲解。按照四種語義單位的關係,奈達將英語句子歸結為七個核心句:(1)John ran quickly(2)John hit Bill(3)John gave Bill a ball(4)John is in the house(5)John is sick(6)John is a boy(7)John is my father。翻譯的第一個階段――分析階段就是拿一個原文句子,追溯出結構最簡單、語義最清楚的核心句,是理解、賞析原文的階段。理解上的錯誤將直接導致翻譯的失敗。這一階段需要注意並非所有相同的語法結構都有相同的語法意義。如his house,his success,his arrest和his kindness這四個英語詞組,在語法結構上可以說完全一樣,可是各詞組中his和後麵各詞之間的關係卻不相同。從語義上說,his house等於“他有房”,相當於第七個核心句;his success等於“他成功了”,相當於第一個核心句;his arrest等於“他被捕了”,相當於第二個核心句;his goodness等於“他是善良的”,相當於第六個核心句。奈達認為,相同的結構之所以意義不同,是因為它們由不同的核心句轉換而來的。若想弄清某一結構的表層意義,有必要追溯到這一結構的深層。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詞的內涵意義。內涵意義是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所附加給語言的或由語言本身產生的感情色彩,它是翻譯中語義分析的關鍵所在。首先,某些詞語與特定的語言使用者聯係在一起,便可能獲得與人們對那些人的態度緊密相連的內涵意義。如,社會上層人物和下層人物,鄉下人和城裏人所用的語言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特點。其次,內涵意義與詞語的使用場合有關。比如,在教堂和酒店使用“damn”(罰……入地獄)這個詞,即使是出於同一人之口,在不同的場合裏所具有的意義也會大相徑庭。再次,內涵意義與語言環境有關,詞與詞之間的搭配可能產生不同的含義。如,在“green with envy”(十分妒忌)、“green at the gills”(氣色不佳)、“agreen worker”(業務生疏的工人)和“green fruit”(未熟的果子)等慣用語中,“green”(綠色)含有貶義或否定意義。翻譯過程中的轉換階段就是從源語思考轉到用譯入語思考的階段,是翻譯進行的實際階段,要按照核心句結構,對內容進行準確的闡釋。翻譯的最後一個環節――重建階段就是譯者從詞法、句法、篇章方麵,對譯作進行潤色,要體現語言的三種主要功能:敘事性、表達性和移情性。奈達在《翻譯理論和實踐》中提出了翻譯的幾個優先原則:(1)內容的一致優於詞語的一致;(2)動態對等優於形式對等;(3)聽到的語言優於書麵語;(4)被讀者使用和接受的形式優於傳統形式。
(二)對奈達翻譯理論的評價
1.貢獻奈達的探索之路是為西方翻譯理論的科學化而不斷開拓
新的疆域的道路,特別能說明西方翻譯論中的語言學派的成就和發展趨勢。20世紀60年代以前,很多學者和翻譯家認為翻譯是一門藝術或是一項技能,他們都沒有從科學的角度研究翻譯。奈達卻認為翻譯是科學,他認為:“正如語言學被看作是描述性的科學,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信息轉換同樣也是科學的描述。”奈達充分利用語言學、人類學、語義學、信息理論、交際理論和社會符號學等科學領域的最新成果來研究影響翻譯過程的語言和文化等因素。他提出的交際翻譯理論和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翻譯研究的學術性和係統地位。奈達把信息論與符號學引進了翻譯理論,提出了“動態對等”的翻譯標準。奈達探索話語語言學和信息論為理論依據的交際功能模式,將翻譯的“等效”作為研究的重點,力圖克服語言學派往往隻抓住結構但對話語交際功能不予重視的弱點。“動態對等”理論在闡述翻譯本質、糾正譯文偏死的傾向中,有著重大的作用,它推動了西方翻譯研究的發展,對多年來西方翻譯家們相持不下的直譯與自由譯之爭,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奈達的交際翻譯理論把現代語言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翻譯理論中來。傳統翻譯理論在表層結構上進行詞語對應、句型對應,而奈達的逆轉換理論通過揭示表層結構進入句子的各個深層結構,可以弄清意思,克服歧義。如用劃分核心句的方法可以發現在“Police are ordered to stop drinking before midnight”這句話中,理解的關鍵是police和stop drinking的關係,究竟是“Police themselves stop drinking”還是“Police stop people from drinking”這樣的句子容易引起歧義。這句話就有兩種解釋:(1)警察被命令在午夜前停止飲酒;(2)警察被命令製止人們在午夜前飲酒。應根據上下文,選擇一種解釋。奈達在翻譯史上第一個把社會效應(讀者反應)原則納入翻譯標準之中。與傳統理論不同,奈達將研究重點從信息的形式轉換到讀者的反應,他極其重視翻譯中讀者的作用。如果譯入語讀者理解譯作的程度與原語讀者理解原文的程度相當,那這部譯作就可以看作是功能對等的翻譯。奈達的“讀者反應”理論強調譯入語讀者接受譯作的重要性,就避免了評論家對作品的主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