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方的翻譯研究發展(2 / 2)

20世紀50年代,布龍菲爾德理論為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理論所取代。喬氏理論有三個觀點:(1)人類先天具有語言能力;(2)語言是由規則支配的;(3)語言包括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該理論對翻譯研究的影響主要在於其關於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論述。語言的不同主要在於各自的表層結構不同,而深層結構則具有共同特點。在上述語言學理論的影響下,形成以沃哲林(C.F.Voegelin)、博靈格(D.Bolinger)、卡茲(J.J.Katz)、奎恩(W.V.Quine)和奈達(E.U.Nida)為代表的美國翻譯理論界的結構學派,其中以奈達最為傑出。四是交際理論學派。奈達是交際翻譯理論的代表。總之,20世紀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最大特征,是翻譯研究被納入語言學,與對比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和語義學等建立起內在的聯係。盡管西方的翻譯理論取得重大成就,但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且並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