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英漢語篇翻譯的策略(2 / 2)

1.情景語境“情景語境指語篇中,特別是口語語篇中某些上下文無法清楚表達的意思,需要參考使用語言時所發生的事件、參與者和時空方式等因素才能貫通起來。”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情景語境可以有兩種含義,一是語篇產生時的情景,如小說寫作時的社會背景;二是語篇敘述或描寫所涉及的客觀世界,及語篇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本文所謂情景語境即是指這後一種。首先,對詞語意義的理解必須借助具體的情境。情境有限定和明確詞語意義的作用,同樣的詞語用不同的語境,其含義會大相徑庭。例如:Our hosts hovered over us.Did we like the caviar?How was the Khachpuri(a kind of bread)?Why weren’t we eating more roast chicken?We were finally saved from certain crise de fio by Aleksandro,just before the shashlik arrived.這個句群描寫的是一群美國人到一家蘇聯人家裏作客的情景,譯好這一句群的關鍵在於將語篇與其描繪的場景聯係起來,把具體的詞語翻譯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家庭宴會:主人熱情招待;致使客人應接不暇,頗感窘迫。比較下麵兩種譯文:譯文1:主人在我們身邊走動著。我們喜歡魚子醬嗎?麵包怎麼樣?我們為什麼不多吃些烤雞?在烤乳羊端上來之前,我們終於被亞利山特羅從信念危機中解救出來。譯文2:這家主人在我們身邊照應著。喜歡不喜歡魚子醬呀?麵包好不好吃呀?為什麼不多吃點烤雞呀?問得我們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直到快上最後一道烤乳羊時,亞力山特羅才給我們解了圍。譯文2之所以優於譯文1,關鍵在於譯者將譯文扣緊語篇情境,加上“問得我們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一句話,突出了情境,並針對具體情景把“We were finally saved”譯為“解了圍”,而譯文1中的“信念危機”和熱情的招待讓讀者不知所雲。

2.文化語境語篇與其文化背景的種種關聯構成其文化語境,任何語篇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成的,也不可能脫離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那麼在翻譯過程中對源語文化成分的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李運興指出試圖將源語文化價值體係強加在譯語文化中是危險的。但是完全將源語文化排除在外也是不可取的,那麼讀者永遠不會了解源語文化所不同於自己文化的那種特點,不同文化間就很難相互了解和溝通。翻譯操作者所能做到的隻是在譯語文化背景下構建起一種相應的文化語境。這種語境是引進產物,它既不是同於源語文化語境,也不是譯語文化中所固有的。

(四)英漢語篇翻譯中的取與舍作出取舍就是作出選擇。有人認為,譯者的具體任務就是進行一係列的選擇,最終讓自己選擇的結果在形式上和內容上最大限度地與原作對等。這種選擇既是必須的,也是有可能的。因為語言的功能是通過語言使用者在語言係統中不斷地選擇得以體現的,同時,語言係統也為人們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語言資源。取與舍與前三點策略是緊密相連的,翻譯中經常發生的是:為了整體的對等而舍棄局部的對等,為了語義連貫而舍棄形式連接,為了保持語篇交際功能的對等而舍棄語言形式上的對等。如何取舍取決於翻譯的目的。語篇翻譯強調要從宏觀上把握原文的意義,譯者在作出取舍時應避輕就重,舍去原文中某些表層語言形式,揭示深層語義內容;舍棄形式結構的對應以求得更大程度的語義功能對等。取與舍的尺度在於合理,在於準確傳達源語語篇的整體意義。所謂“選擇就是意義”,語篇語言學的理論為我們“選擇合適的語言去產生合理的譯文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堅持合理取舍才能求得最大限度地實現譯文與原文的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