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英漢語篇翻譯的策略(1 / 2)

(一)語篇翻譯中的整體與局部關係處理首先,語篇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具有語義的完整性、結構模式的穩定性和交際功能的獨立性。語篇翻譯是從原文語篇理解到譯語語篇再現的整體翻譯過程。在語篇翻譯中要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係。譯者既要確切地傳達各個局部,又要確切地傳達整體,但是確切地傳達各個局部還並不意味著等值的傳達整體,因為一個語篇並不是各個局部的機械總和,而是某種體係。語篇是一個級層體係,位於最高層的是篇章,往下依次是次篇章(或句群,有時相當於段落)、句子、詞組、詞直至詞素。體係中的各個級層之間存在著體現關係。意義則是隨語言層次的上升而產生和逐漸明確的。翻譯中的每一個級層都被納入更高的級層之中加以考慮。詞語受小句的統轄,小句和句子又受句群的統轄,而句群的翻譯則以整個篇章為最後的仲裁。因此,語篇翻譯中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應該是整體統轄局部,局部服從整體的關係。需要指出的是,強調整體並不是說可以不顧及語篇組成成分的字詞句。譯者不能這麼做就好比建築師不能拋開磚瓦一樣。從整體出發構建譯文對於譯者來說,正如建築師在實施建築行為前要描畫藍圖,在動手翻譯之前譯者腦子裏先要有一個“虛構的譯本”。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從譯語中有目的地選擇語言資源,將這個虛構譯本轉變為真實的譯本。

(二)英漢語篇翻譯中的連貫和銜接語篇的整體意義反映在語言形式上,就是句子的結構特點及各種銜接形式。連貫和銜接是重要的語篇特征。沒有連貫的語篇是非語篇。而銜接是實現語篇連貫的重要手段。連貫是語篇中語義的關聯,它存在於語篇的底層,通過邏輯推理來達到語義連接;銜接體現在語篇的表層結構上,通過語法和詞彙手段的使用表現語篇結構上的黏著性。連貫和銜接都是語義關係,前者是語篇深層的語義或功能連接關係,後者是語篇表層的結構形式之間的語義關係。在語篇翻譯的譯者對此應有深刻的了解,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語際銜接手段的適當轉換,最終達到譯語語篇的連貫。對源語和譯語連貫標準和銜接模式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是進行語際翻譯的前提。英語和漢語的連貫標準和銜接模式就各有特點。總的來說,英語語篇的連貫較多的依賴語法、詞彙等銜接手段,屬於“形合”的語言。漢語也運用各種銜接手段實現語篇的連貫,但相對英語來說,漢語語篇的連貫更多地靠意義間的邏輯銜接來實現,是屬於“意合”的語言。鑒於這兩種語言的構句特點,漢語語篇銜接多用人稱主語;多用主動語態句;多用無主語句及主語省略句;多用話題主語;較少注意形式規範,語篇銜接呈隱性;而英語語篇的銜接則多用非人稱主語句;被動句的規範形式與主動句並重;主語一般不能省略;重形式規範,功能和形式規範一般可以達到契合,語篇銜接呈顯形。例如: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that is,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others to be read,but not curiously;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Of Studies by Francis Bacon)譯文:書有可以淺嚐者,有可以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這段英語中用了七個被動語態,句子呈“主語+謂語”的形式構架,在譯成漢語時,這種形式構架轉成了一種語義上的“話題”和“評論”的關係。漢語中和英語中被動句最接近的“被”字句,而漢譯中一個也未出現。可見譯者要生產出符合譯語銜接標準的語義連貫的語篇,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首先,要充分了解源語、譯語的連貫銜接模式,尤其要了解其相異之處;其次,要尊重譯語的連貫銜接標準,這對於譯出符合譯語規範的語篇十分重要。譯者不能混淆源、譯語的銜接手段,更不能將源語的銜接手段強加於譯語。

(三)語篇翻譯中語境與語言的選擇語篇作為使用中的語言是為了達到一定的交際目的,按一定的格式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的語言整體。不言而喻,語篇具有交際功能,但其交際功能必須在一定的語境中依賴一定的語言形式來體現。同一個語言基本單位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義,在英漢翻譯中隻有對語境進行多視角的認知和把握,才能正確分析和理解語篇的意義和功能。成功的語篇翻譯基於對原語語篇的正確理解,而理解語篇意義的唯一途徑是語境的分析。語篇翻譯中的語境可以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