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用不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和典故作為喻體的差異源於不同文學作品的人物作為喻體,烙有民族語言的個性。如“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中的“諸葛亮”表“智者”;而英語裏的Judas常喻叛徒。Shylock表貪婪、殘忍、冷酷無情的守財奴,Uncle Sam喻指American people。有的比喻源於不同的曆史事件或典故。如漢語中的“說曹操,曹操到”、“逼上梁山”,英語裏的meet one's Waterloo和Watergate scandal等等。
4.用植物作為喻體的差異用植物名稱來設喻的差異在英漢語中比較大。如英語的olive ranch比喻和平,willow比喻失落、死亡,wear the willow指失戀或哀悼心愛的人逝世,而在漢語裏均無此意。竹在漢文化裏比喻高風亮節,梅喻高雅純潔,英語裏卻無此比喻義。
5.用宗教作為喻體的差異宗教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社會曆史現象,一種意識形態,必然反映在形象思維過程中。兩個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在比喻聯想上也反映出明顯的差異。如中國人信奉佛教、道教,因此比喻常與菩薩、神佛有關。如“菩薩心腸”、“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而英語國家大多信奉基督教,《聖經》是他們的教義,許多比喻源於《聖經》,如a lost sheep、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as old as Adam、the devil’s advocate。
6.用生產勞動工具作喻體的差異勞動創造人類,因此有些比喻性詞語與人們的物質生產、與使用的工具緊密相關。如中國人以牛耕地,就有了“力大如牛”一說。而英語裏卻說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因為他們早期是用馬耕地。英語國家與海洋有著不解之緣,與海洋漁業習習相關,因此英語比喻中許多詞與海產品、船舶、捕魚等有關,如as close as an oyster、clean the deck等。除此之外,英漢比喻在類別的劃分上也有差異。如漢語辭格裏既有借代又有借喻,屬兩個不同的概念。借代是借甲代乙,著重“代”。借喻是借甲喻乙,著重“喻”。漢語的借代不在比喻範疇之列。英語裏既無借喻也無借代,卻有換喻和提喻,相當於漢語的借代和借喻,都屬於比喻。
(四)英漢比喻差異的成因除了弄清英漢比喻的差異之外,還有必要探究其差異形成的原因,這樣才能更全麵地理解和掌握它們。以下將從文化觀念、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麵闡述英漢比喻差異形成的原因。
1.傳統文化觀念不同鬆、竹、梅、菊是花木中的四君子,在中國人心目中象征堅韌不拔的優良品質;而對西方人來說,卻隻不過是四種普通的植物,沒有什麼特殊的文化含義。在英語裏中“cat”一詞有時用來比喻心地惡毒、令人討厭的女人。如Mrs.Smith is a perfect cat,(史密斯夫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長舌婦)而漢語裏並無此比喻意義。又如“apple”在漢文化裏隻是表一種很普通的水果,而英語中常用來喻指“掌上明珠”。例:Dick said to the dwarf,thrusting his head in at the door,“my pet,my pupil,the apple of my eye,hey,hey!”這裏的the apple of my eye譯為“我的心肝”。
2.曆史文化背景不同一個民族的曆史是其社會發展的如實記載,其中收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反映在語言上尤為明顯。如“暗度陳倉、有眼不識泰山、跳槽”等具有明顯的民族特征,與漢文化密切相關。英語國家的比喻也含其曆史文化背景。如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s boats(背水一戰)、round-table meeting(圓桌會議)、armed to the teeth(武裝到牙齒)。以上這些與英漢兩種語言各自的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翻譯時必須了解更多原語國家的背景知識才能譯得出神入化。
3.宗教信仰不同宗教是比喻的一個重要來源。英語國家主要信仰為基督教,有許多來自《聖經》裏的人物、事件構成具有特定內涵的比喻。如Satan(撒旦)是一條龍,即古蛇,被天使捉拿,捆綁1000年。被釋放後想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國,叫他們聚集戰爭,因此被扔進硫黃火湖裏,晝夜受苦難。後人以撒旦比喻窮凶極惡、壞透了的人。另外還有bear one's cross(背十字架)、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無淚水,難進天堂)等。而漢民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因此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4.情感認知不同不同的民族對同一事物會產生不同的情感認知。如中國人注重孔雀開屏時的美麗形象,把“孔雀”比作“美麗、漂亮”的化身。而英美人注重的是孔雀那高高抬起的頭,他們把“孔雀”比喻為“驕傲、自負”。
5.物質生長、生產環境不同自然環境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環境,而勞動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語言。各民族語言中的一些比喻與物質生長、生產環境密不可分。如中國人發現雨後的春筍長得快,因此有“雨後春筍般湧現”。但竹子在英國不是土生土長的植物,人們對竹子的生長不是很了解,卻認為蘑菇長得快,故有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英國瀕臨海洋,海洋漁業發達,因此英語中出現了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