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修行人第一念見塔,第二念馬上就是起恭敬心,“敬心觀塔”,至誠恭敬,歸自性海。

雖然看起來好像很淺,其實很重要,我們往往無心中間在三寶門中種下了一些惡緣還不知道。

你馬上去評鑒:“哎呀,這個塔太小了,這個塔太難看了!”

你隻能夠說,“做塔的這個工人手工可能做得差一點。”這樣子說是沒有問題。

如果你說,“這個塔太難看了。”馬上就種下一個輕慢的因。這個因很麻煩,將來你會有一個遠離佛法的一個等流果——習氣等流,非常糟糕。

所以要非常如法,非常恭敬才可以。

還有就是凡夫不要隨意為自己去造塔。我就知道有一些出家人,他要過世了,弟子們不管他師父修證功德怎麼樣,都會給他去造一個大大的塔。

這樣子是很不好,因為塔其實是表示修證功德的。好像佛塔是表示佛陀的身、語、意、事業功德。如果沒有什麼實際的證德,後世眾生都來頂禮就很糟糕。

“頂禮於塔”。前麵是“敬心觀塔”,接下來這個是一環扣一環的,實修的繞塔的教授。

【頂禮於塔,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我們要知道塔表示本覺。本覺具足無量的福德、智慧、神通、三昧、辯才,所以是“無能見頂”。

我們“頂禮於塔”的時候,就是始覺的智慧在禮敬本覺的理體,能夠從這個意義上會就是正確的。我們“頂禮於塔”的時候,要知道是頂禮自己的真心,願一切天人都能夠開顯本覺,是“頂禮於塔”。乃至於外相,我們身相沒有頂禮,內心這樣子地觀修,就已經是在“頂禮於塔”了。

所以我們看藏地,他很重視這個塔,乃至於條件有限,他就會壘石為塔,幾塊石頭疊起來,這個代表一個塔。這樣子都有無量殊勝功德,很容易都會有無量殊勝功德。

我們做“擦擦”,做佛塔功德很大。但是做的時候,形象是小小的,但是它已經圓滿地體現了、代表了佛陀的身、語、意、事業功德。

所以經上說,於佛塔一興供養,乃至於一禮一拜,皆得千返生於天上。

這個還隻是有為法之中的善報,一千次都會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成就無為法,能夠開悟,能夠解脫,都是在我們“頂禮於塔”的時候所種下的法緣。

【右繞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這個很重要,在任何時候繞塔不要繞反的,繞塔是右繞,表示隨順於自己的真心本體,隨順於自己的本覺。

什麼是隨順呢?念念都是覺悟是隨順。念念迷失就是違逆,不是隨順。

我們繞塔的時候就要啟發自己:我心心念念都要覺悟,是隨順自己的本體,是“右繞於塔”。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隨時保持正念,不違背真如自性是“右繞於塔”,能夠“所行無逆”,不起貪瞋癡,“成一切智”。

一切智是知萬法本體的智慧,佛陀、菩薩、阿羅漢都證得了一切智,所以繞塔的功德非常殊勝。

經上麵說:以前有個老人,他八十歲了來求出家,沒有人肯收他,那些阿羅漢觀察他五百世之中沒有什麼善根,不能出家得度,不收他。

佛陀知道馬上就給他剃度了,為什麼?

佛陀說:“他很多劫以前做一條蟲子,蟲子給流水一衝,就無心地繞塔一匝。以此善根後來得人身了,轉為人的時候,晚年能夠得度。”

我們繞塔的時候要知道隨順自己的真如自性,要“所行無逆”。如果所行違逆,不能隨順自己的自性,違背自己的真如自性,就會起貪瞋癡。

岐山仁瑞寺就有一個這樣子的公案:

仁瑞寺後山門有一棵槐樹,這棵槐樹有樹神。

清朝末年的時候,我們寺院的祖師——恒誌祖師,他是個開悟的成就者。

那時候大殿裏麵有一個香燈師,他修持也很精進,但是沒有什麼正見,很少去係統地聞思佛法。但是道心很好,很精進:白天就勤勤懇懇、默默無聞,把佛殿打掃得幹幹淨淨,擦拭得一塵不染;晚上就不睡覺,拿個蒲團坐在大殿裏麵,從裏麵把門閂起來,坐在大殿裏麵打坐,夜不倒單。

久了以後,看到一個怪事,就是每到半夜的時候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子,不知道怎麼搞的,門關起來她就能夠進來。

進來以後她就開始念佛、繞佛、拜佛。

一開始香燈師還是能夠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那個女子繞她的佛,他就打他的坐,互相都不幹擾。但是他因為沒有空性智慧,還是有實執的緣故,沒有正見的緣故,後來就妄心起了,貪瞋癡起了。

有一次,女子在繞佛,走到他麵前的時候,他突然伸出兩個手來想抱住這個女子,手一伸,突然女子就不見了。

第二天開始,香燈師就得下一個怪病:他走路走三步,就會兩手一伸,好像想抱住一個人的樣子,然後說,“嗨!”就這樣。然後走不了幾步,又兩手一伸,“嗨!”這樣子。

大家說:這個法師瘋了,怎麼這樣子?

恒誌祖師他就入定觀察,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他就把香燈師叫過來,就帶著他到後山門的槐樹底下去做了一堂供。

然後回來帶他到禪堂裏麵為他開示:要觀察我們的身體是無常的,分分秒秒都在變化,刹那、刹那都在生滅,都在走向死亡。所以是無常的。

第二,我們這個身體不管你怎麼打扮她,她都是不幹淨的,你打扮得再漂亮,也隻是外在的漂亮的一層皮,內在是一個廁所,是染汙不淨的。所以是不淨性。

第三,我們這個身體,不管你怎樣去保養她,她都不能夠久住,都會要病,要衰老,要死亡。所以是苦性,是苦的。

因此她也是無我的,不得自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不是說你想不死她就能不死,你想不病她就能不病,不是這樣子的。

每一個人的身體都是無常的、不淨的、苦的、無我的,有這個四種性質。所以要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以祖師加持的緣故,香燈師這個病馬上就豁然而愈。

可見,如果修行人要起貪瞋癡的時候,就會障礙起了。

在我們這個當代,就現在也有這樣子的一個事情:

仁瑞寺的千手觀音殿,淨心林那邊,原來是一個老法師——道化公,他在那邊住了好長時間。

有一年我從南華寺回到仁瑞寺的時候就跟他聊起來,他就說了一個他的經曆。

他晚年的時候是很精進修行,常坐不臥,然後就做了一個龕子,把床鋪抬出去,天天在龕子裏麵,晝夜都在裏麵打坐,自己修持。

有一天,他就比較昏沉,重的昏沉,就迷迷糊糊好像睡著了一樣,突然之中,他就聽到有一個人在旁邊念“阿彌陀佛”!他睜開眼睛一看,一個白頭發的老人家就站在他麵前。

他就想:“奇怪,我這個寮房門是關的,怎麼會有一個這樣子的人?”

馬上就下座想請問他的時候,老人就一笑,轉頭就走,這個門沒有開他就出去了。

他就把門一打開,就一直看,看他走到哪裏去,就發現他走到觀音殿前麵的銀杏樹跟前,突然就不見了。

銀杏樹距離觀音殿很近,就知道應該那個是銀杏樹的樹神。

所以願一切的修行人,都要能夠“所行無逆”,不起貪、瞋、癡、慢、疑,能夠勇猛精進不散亂、不懈怠,然後能夠“成一切智”!

【繞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我們頂禮塔、右繞塔,然後“繞塔三匝”。

“繞塔三匝”,繞是表示隨順的意思,所以我們“繞塔三匝”就是隨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繞也是表示圍繞中心,“繞塔三匝”是表示我們以三寶為中心,我們以前是以自我為中心,我執很重,現在我們“繞塔三匝”就表示我們要以三寶為中心,以三種菩提心為中心,將凡夫的妄心息滅,然後來修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這個是“繞塔三匝”的義趣。

同時“繞塔三匝”也是表示提醒我們,要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由始覺而悟本覺,成就究竟覺,由修德而顯發性德,成就萬德莊嚴的佛陀果位的圓滿德。這樣子是“繞塔三匝”。

“繞塔三匝”也是表示我們要以般若為中心,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而證入實相般若。

我們現在一邊默念:“繞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這個是文字般若,馬上起觀照,然後證入實相。

這些就是“繞塔三匝”的真實意思。要能夠隨順菩提心,要能夠以菩提心為中心,以般若為中心,以三寶為中心,息滅凡夫的人我執、法我執、息滅凡夫的妄念是在“繞塔三匝”。所以菩提心功德甚深不可思議!

我們繞塔的時候不要隻是從表麵上去分別塔的相,要知道塔的表法是本覺,表法是實相般若,表法是我們的真心,表法是佛陀的身、語、意、事業功德,表法是三寶,這樣子地來觀修。尤其是繞塔是表示隨順菩提心,以菩提心為中心,由願菩提心而起行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是願菩提心,“我以所修諸資糧”是行菩提心。

我們登地以上是初地菩薩,證入歡喜地以後,已經開悟了,已經明心見性了,到達見道位了,這樣子就有了勝義菩提心。

《中觀四百論》上麵有一個偈頌說,

若有建寶塔,高與世間等,

調伏使發心,說福勝於彼。

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有兩個人,一個人他建一個寶塔,建一個高的佛塔。高到什麼程度呢?一直高到塔的塔刹,這個頂端去到色究竟天,“高與世間等”,而且以種種的七寶瓔珞而為莊嚴,當然這個造塔的功德是無量無邊。

但是另一個人,他乃至於度化一個人,讓這個人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來。當然這個菩提心是指世俗菩提心,因為勝義菩提心隻有初地以上的菩薩才會有。所以能夠乃至於一位眾生生起真實無偽的世俗菩提心來。這個功德誰的大呢?是這個調伏眾生,讓他發菩提心,這個人的功德勝於造塔的功德。

有個比方說:譬如有一位長者過世了,他有兩位朋友,其中一位朋友就為這位長者安葬屍體;另外一個就幫這位長者去撫養遺孤,撫養他的子女。

你說這兩個人的福德哪個大?後麵撫養子女這個人的福德最殊勝。

同樣的,佛陀入涅槃以後,我們建塔來供養佛陀的法體、舍利,就好像前麵安葬長者那個人一樣;後麵這一個他能夠教導眾生發菩提心,就是令如來家族種姓不斷,“紹隆佛種”,真實地發菩提心,就是生在如來的家族,就是佛的家族,將來一定會成佛,一定會繼承佛位,是法王子,所以是“紹隆佛種”,令佛陀的教法流傳不斷,他的功德非常殊勝。所以引導他人發菩提心,他的福德勝過建塔功德。

月稱論師說:

以世間究竟,三寶續不斷,

為播續種子,故彼福極大。

就是說能夠讓世間的三寶不斷,佛種不斷,“紹隆佛種”,紹隆三寶,所以他的功德勝於造塔功德。

真實地發菩提心是“心無懈歇”;心裏麵沒有懈怠,沒有停歇,不休不歇是“心無懈歇”。“勤求佛道”,繞塔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真實地發起菩提心來。而且心裏麵不會懈怠是“心無懈歇”;真發菩提心是“心無懈歇”。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巔。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是真發菩提心。

能夠不生退怯,不生厭倦,一定要一直到圓滿成佛,否則的話,決不退縮,是“心無懈歇”。

前麵是“見佛塔時”,一直到“繞塔三匝”,這五個偈子是我們繞塔的時候的教授。

我們以後繞塔的時候,要這樣子去作觀修,就很圓滿了。

這是阿底峽尊者將這個繞塔教授傳承給仲敦巴尊者,非常殊勝的修持!

【讚佛功德,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稱歎無盡。】

我們稱讚佛陀功德,稱歎佛陀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事業功德;尤其是意功德裏麵的智慧功德和慈悲功德,包括了五分法身、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十種殊勝的智力:這些都是非常殊勝的佛功德。

我們“讚佛功德”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佛功德,能夠“眾德悉具”,都圓滿具備,能夠“稱歎無盡”!我們一方麵是稱歎、讚歎、感恩佛陀的功德,而且感念佛陀對我們的恩德,就是大慈悲心的悲德,而且也願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具足佛德!

佛功德經典上麵說有十種——

第一個是,“發心普被恩”。發心圓滿了,願度一切眾生。

第二是,“難行苦行恩”。乃至於投形餓虎。法華裏麵講到,佛陀在因地做菩薩示現為王子,為了救這個餓虎,就會給他吃掉。這個當然是已經登地以上的大菩薩。

第三是,“一向為他恩”。沒有一念是為自己的。

第四是,“垂形六道恩”。“已證滅道,應受無為寂滅之樂,而垂形六道,遍入三塗,教化眾生。”這個是垂形六道。

我們上午講的,菩薩他會示現到種種的眾生裏麵去,好像以前印度一個寺院造一個塔,叫大雁塔一樣。

因為印度出家人都是托缽乞食,眾生供養什麼他就吃什麼,所以也沒有素食。

有一次,有個寺院一位比丘沒有什麼福報,沒有得到食物,肚子比較餓,剛好看到天上有一群大雁飛過來,他就開玩笑說:“這個大雁裏麵如果有菩薩化現的話,一定知道我肚子現在很餓了,他要能夠救度我。”

果然,大雁裏麵有一隻大雁就應聲而落,落在他麵前,菩薩化現。這個比丘就很慚愧,馬上發動大家造一個塔來紀念菩薩化現的大雁。

第五是,“隨逐眾生恩”。好像華嚴裏麵說到須彌音遍淨天王:須彌音遍淨天王是一位天王的名字,他得到一種解脫的法門,叫做“隨諸眾生永流轉生死海解脫門”,隨順眾生在生死海裏麵流轉,而又能夠巧妙地得到成就,得到解脫。佛陀也是如此教化眾生,隨順眾生。

第六是,“大悲深重恩”。見到眾生造惡的時候如割肢體,華嚴裏麵說到的善財童子對無憂德神所說的:聖者,譬如有人唯有一子,愛念情至,忽見被人割截身體,其心痛切,不能自安。

同樣的,菩薩看一切眾生造惡業墮三塗,他很心痛,很生大悲憫心,看一切眾生能夠修善,能夠得解脫,很欣慰。

第七是,“隱勝彰劣恩”。從本上來說,本與跡,權與實。從實上來說,佛陀的相本來是無盡地莊嚴,有十蓮花藏塵數相,十個蓮花藏世界裏麵的微塵,每一微塵為一妙相,這樣子浩瀚無邊的微妙相。但是隨順眾生隻是顯現三十二相,隱勝彰劣相,這個是佛陀的恩德。

第八是,“隱實施權恩”。隱實施權的恩德,本來佛陀他實際證得的,他是為了幫助眾生要成佛道,但是看眾生根機不具備就說淺法,“圓頓一乘隱而不說”,直接成佛的法一開始沒有說,因為眾生不信受;“乃以三乘”,乃至於人天法“教化眾生”,先說聲聞、緣覺、菩薩,這樣子漸次地引導眾生成佛。

第九是,“示滅生善恩”。示現入涅槃,讓眾生警醒無常,不會懈怠。

第十是,“悲念無盡恩”。佛陀化身佛住世的時候,他本來是一百歲化跡,八十歲示現入涅槃,留二十年的福德來庇護,來護佑末法時候的弟子。所以佛陀說:乃至於以後每一粒米都賣到好像珍珠那麼貴,真實修行的弟子以佛陀的福德加被的緣故,絕對不會餓死。

在《大集經》上說,

悲湣眾生故,舍壽第三分。

令我法海滿,洗浴諸天人。

……

假使毀禁戒,悉住不退地。

若有撾打者,即為打我身。

佛陀對眾生悲念無盡,所以我們在讚佛功德的時候,要憶念佛陀的智德、悲德、斷德,種種的功德,然後生歡喜心,生隨喜讚歎心,向佛學習。

【讚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佛陀的相好是讚莫能窮。《普賢行願品》前麵很長的都是講普賢菩薩讚歎佛陀的殊勝功德;然後後麵說,以普賢菩薩智慧力都讚歎不盡佛陀的功德,乃至於十方一切諸佛,讚佛無窮無盡的功德都是讚莫能窮。

這時候願一切眾生“成就佛身”,成就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佛陀的自性身、法身、報身、化身,“證無相法”,就是證入緣起性空,即是與見佛無異,是“證無相法”!

我們能夠如法地修行,能夠與法性相應就是見佛,如同值遇佛陀一樣:

第一是,能夠守持三乘的清淨戒,然後來觀佛身相,則與見佛無異。

守持別別解脫戒、菩薩戒和三昧耶戒,觀佛身相,與見佛無異。

第二是,精進地恭敬念佛、供佛、讚佛,與見佛無異。

第三是,雖然是心在緣外境的時候,《淨行品》裏麵教導,處理一些事情,在生活裏麵修行,心是有散亂,但是馬上能夠在每一件事情的當下能夠直觀心性,觀我們心性的本體。這樣子與見佛無異,都是見真心,見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就是見法身佛。

第四是,自己已經成就了,已經無煩惱了,生死自在了,完全可以安住在寂滅樂的境界之中了;但是要倒駕慈航來利益眾生,“六道垂形”,是與見佛無異。

第五是,不散漫,精進地修持善法,與見佛無異。

第六是,以清淨心,為利有情廣發善願,是與見佛無異。

這裏就把第九大類學習圓滿了。

寤寐安息時願

接下來是第十大類,寤寐安息時願,就是我們休息了,睡眠的時候要善巧發願,有三個偈頌。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我們睡以前,晚上洗腳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具足神足通的威力,能夠地、水、火、風無礙,能夠轉變!

這樣子種種的神足通的威力都具足,這樣子做一切利眾的事業就有大雄力了,就能夠所行無障礙了。菩薩獲得了勝義菩提心以後,就是登初地以後,就能夠自在圓滿地去利益教化一切眾生,去圓滿一切利眾的事業。

因為初地菩薩他已經生起了勝義菩提心,所以他的真心本體是能夠現觀,就能夠盡虛空、遍法界,能夠利益眾生,心已經得自在了。所以就獲得十種自在:

一個是壽自在。壽命得自在,想住世多久都可以。

第二是心自在。

第三是財自在。

第四是業自在。

第五是生自在。他想投生何處,想投生到哪一道都可以,好像我們說轉世活佛這些。

第六是願自在。

第七是解自在。

第八是如意自在。

第九是智自在。

第十是法自在。

這樣子的十種自在。

在彌勒菩薩的《大乘經莊嚴論》裏麵對他的體性,他的種種的性相、功用、事業都有很詳盡的解說。如果是要樂廣,就可以詳細地學《大乘經莊嚴論》。

一地至七地是相似的十種自在,八地到十地是真實地得到十種自在,獲得佛果位以後是得到圓滿的十種自在。

我們洗腳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具足神足通,都能夠得到十種自在,能夠“所行無礙”!

迅速地積累利眾的事業,透過六度萬行的事業來積累福德智慧的資糧,圓滿成佛,是“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這個“隱”字一般都是通假,都是與“穩”相通。接下來就是睡覺了,睡覺的時候,一個是要作獅子臥——吉祥臥,再一個是願一切眾生“身得安穩”!

身,按照威儀的要求不會去翻來覆去,能夠安穩,氣脈調柔。

“心無動亂”,心裏麵沒有散動,不會去掛念白天的種種事情,不會去起實執。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裏麵就說過了:如果問題能夠解決得了,何必擔憂呢?如果問題解決不了,擔憂又有什麼用呢?所以不應該去起憂慮,應該放下,心很清淨來入睡眠。

其實有很多方便法,睡眠的時候是要入“睡光明法”:在睡眠的時候,心能夠融入到法爾清淨的自性光明之中去,融入到光明的狀態之中去。這樣子在睡眠的時候都能得成就,都能起遍行,都能開智慧,都能夠迅速地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

睡眠的時候其實是很好修的時候,因為白天我們清醒,我們的身見,我們的實執很重。哪些時候容易修呢?睡眠的時候,睡著了,對身體的執著小了,這時候身心容易分離,容易修;再一個就是病得很厲害的時候,如果有正念也容易修;再一個就是死亡的時候,身心要分離了,這樣子容易修持。

所以“不修而成佛法我獨有”是蓮師的教授。他有兩個不修而成佛法,都是在死亡的時候得到很大的加持力,看到功用,看到效果,中有教授和破瓦法,都是無修而成佛法。

同樣的,我們睡眠時候也是很好修的時候,要有善巧方便的人,得到竅訣,在睡眠裏麵修是用功少而效果很快,很快地能夠顯發自性的光明。尤其是那個“攤屍法”,很快地能夠生起自性光明來,在自性光明中間再成就幻身。

如果是睡眠的時候在做夢,要能夠夢中知夢,夢中轉夢,夢裏麵要把自己作本尊觀,觀自己是本尊:夢裏麵見到山,本尊就穿透這個山;夢裏麵見到水,本尊也能夠無障礙地進入水;見到火,也能夠無障礙地穿過火。這樣子就在我們醒過來的時候,我們的心對於四大的實執就容易破掉。

如果是睡眠中間,夢中間生起欲望的時候:如果是男眾應該觀金剛杵反轉過來向內收;如果是女眾,乃至於一切人都可以馬上保持本尊觀,放光消融掉。這樣子也是能夠讓我們容易悟入自性光明,能夠能量不消耗、不浪費。

這個是睡眠時候,“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睡醒來了怎麼觀?

半夢半醒的時候就觀想,一切的空行護法搖著鈴,搖著手鼓把我們喚醒過來。一醒過來馬上就觀修,觀一切眾生都從無明之中醒過來,從生死輪回的迷夢之中醒過來,然後以安祥喜悅和覺醒的大智慧來打開我們的心眼。要有一種緊迫感,使命感,要能夠馬上發願,發菩提心,在一言一行之中去運用佛法走向覺悟,去利益眾生,保持菩提心。

我們上午說到,早上起來容易起愚癡;白天容易起瞋恚;晚上容易起貪欲。如果我們能夠按照《淨行品》的教導,這些煩惱都容易降伏。所以“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都覺醒過來,從生死迷夢之中覺醒過來,從無明暗夜之中覺醒過來!

“周顧十方”,要發菩提心: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稱性起修,稱法界體性而來修,做的一切行為都成為妙行,都成為普賢行,一一行都能夠遍滿十方法界,如普賢菩薩一樣,虛空無盡,眾生無盡,我此行願無有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