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諸資糧,為利有情願成佛。
諸位善知識:首先請大家發起菩提心來!為了一切如母有情能夠共入毗盧性海,同登華藏玄門,所以我們今天下午進入到《華嚴經·淨行品》的第八次學習,應該也是我們圓滿的一會。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如果得到的食物是很粗糙,味道非常差的,飲食的美味雖然不可得,三昧的法味卻要得到,我們在這個地方把自己的心轉過來:雖然世間的美味不可得,我們要成就正受。
三昧是正受,正當的、正常的享受是在等持之中,在定慧等持之中,在三昧之中,在三摩地之中;三昧是正受,不同於飲食的受,飲食的受是物理現象,三昧正受與前麵的那個得美食的時候的“心無羨欲”這個境界都是稱法界體性,都是圓融體。
其實每一個偈子都是這樣子的:不管是從順境導入,還是從逆境導入,總而言之,無論是順境與逆境,我們都要歸入到毗盧性海,都要歸入到一真法界,都能夠引到圓融不再對立。
我們世間法來說,是得美食與得不美食,這個是對立法;如果我們導入到一真法界之中,真如自性之中,就不再對立了,就是圓融體了,就是一真法界。
從順境中來是“心無羨欲”;從逆境中來是“諸三昧味”。
我們得到不美食的時候,心裏麵也沒有分別,也沒有動念,而是願眾生都獲得三昧正受,以三昧為食!
所以一切都是圓融的,每一個偈子就開示我們都是不管在一切人事環境和物質環境之中,都是圓融無礙的,都是華嚴的事事無礙法界。
願一切眾生都獲得“諸三昧味”!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得到柔軟食的時候,好像吃麵條、吃稀飯,這個時候我們願眾生用大悲來熏心,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的智慧花果!
這樣子讓我們身心調柔、清淨,堪受正法。
菩薩是“大悲所熏”,並且因為“大悲所熏”,他能夠廣度眾生。
在《中觀四百論》上說:
如善巧良醫,少有不治症;
獲巧力菩薩,非所化甚少。
好像醫術精湛的神醫一樣,很少有他不能夠治療的病。菩薩修習大悲法門,所以六度和四攝法?都能夠增上,大雄力、威力能夠增上,不論眾生的根器如何低劣,煩惱如何地嚴重,菩薩都能夠以種種的善巧方便而為教化,能夠引導他們走向解脫之境,得到成就。
佛教裏麵有一位護法——六臂瑪哈嘎拉,是出世間的智慧護法,他以前是一個很凶暴的世間神,殘害很多眾生。觀世音菩薩以“大悲所熏”,示現,就以同事攝接近他,做世間神的妻子,漸漸地改變他的心相續,讓他深信佛法,並且修持證悟空性。然後他就發誓願成為佛教的智慧護法,外現威猛相,內懷慈悲心,非常有力量。還有我們漢傳佛教所說的觀世音菩薩的化現,有馬郎婦觀音。
這些都是以種種的方便,因為“大悲所熏”的緣故來教化眾生。
我們得到柔軟食的時候,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大悲心!
【得粗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得到粗糙的、不好吃的食物,也要轉變內心:願一切眾生“心無染著”!食物不好,但是我們也不起瞋恨。也因為不貪著、不貪愛的緣故,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絕世貪愛”,不起對於世間的執著和貪戀!
因為貪愛是輪回之本,但是這個“絕世貪愛”,修持也要能夠隨緣自在,不要走極端。
我看在修行人裏麵有兩種極端:有一些是因為貪戀世間的享受,所以就會去舍戒還俗;也有一些他是雖然很想修持,但是他又走到另一個極端,沒有正知正見的智慧,一味地去折磨自己的身體。
我就有看到過好多,出家人身體很差,非常虛弱,可能四五十歲就好像七八十歲一樣了,穿很多衣服都還覺得冷,走的時候,往往好多都是死於營養不良:這樣子應該也是走到另一個極端去了。
其實不管你得柔軟食也好,得粗澀食也好,都是要讓這些世間的事情轉過來成就出世間法,成就解脫法,不要起分別心。
趙州八十猶行腳,隻為心頭未悄然,
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
趙州禪師他年紀很大的時候,還要去行腳參方,為什麼?他其它一切時間都能夠圓融無礙,都能夠心境圓融,但是唯有在飲食的時候,還有一點點的分別念,所以他還會去行腳參方。
我們對這些要能夠轉化過來,世間一切都是苦,所以要“絕世貪愛”。
不管你高低貴賤,種種人,都一定是被煩惱痛苦所逼惱:有一些受用很豐富,然後也有權勢,一切資具自在,但是他身體雖然沒有苦,為心所苦——心裏麵有種種的壓力、恐懼、憂愁;福德、福報不夠的人,是因為資具不夠,而從身體上麵也生起苦來。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正在用飯的時候,要作這樣子地觀修: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以“禪悅為食”,以法喜為食!
《俱舍論》上麵就有說到段食、觸食、念食、禪悅食、法喜食等等,九種食。
段食,是好像我們人道的眾生,一天吃三頓,一段一段地吃;觸食,好像鬼神,你要供鬼神的東西,它聞聞這個氣味就飽足了;乃至於色界天的天人以“禪悅為食”;乃至於修行人,能夠心如如不動,能夠以法喜為食。
北宋時候的無門慧開禪師有一首偈子說,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任何時候隻要我們心無掛礙,隻要我們的心不分別、不執著,就能夠時時處處都得自在。
我們出家人在用齋的時候,成就禪悅食,古德的教誨是要食存五觀——
一個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算一下我今天修持有沒有功德,然後知道一粥一飯、一縷一紗,當思來處不易,是很多人付出了很多的勞動才能夠成就,所以我們要惜福。
第二是,“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看我的德行是不是應該要接受供養,有沒有資格接受供養,我是不是懈怠放逸了。
第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不要貪戀食物的味道,而要由世間味進入到法味。
第四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但是也不可以走到一個極端,要借假修真。我們也要護持好這個身體,隻要不執著於她就好了。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是第五觀。
其實儒家孔子也說:“君子無終食之者違仁。”
吃一頓飯這麼短的時間絕對不會違背仁義。
任何時候都能夠保持仁慈,佛弟子更加應該能夠知福感恩,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在用齋的時候都要能夠以大悲三念來熏心,來熏習大悲,來體會三昧飯的真味。
這個是我們得到飯食的時候,這樣子地發願。
【若受味時,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前麵是開始吃飯,現在是正在吃飯了。感受到飲食的滋味的時候,不要隻是口感的滿足,更加要能夠“得佛上味”,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覺悟的無上法味,得到甘露醍醐般的滿足;不僅僅是像一般人這樣子得到五穀雜糧的口腹之欲的滿足,而是得到“甘露滿足”,甘露妙法的滿足。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我們平時用齋的時候,念這些偈頌都從《淨行品》而來。吃完飯以後不要去留戀,不要去回味。
世間的凡夫,不會吃飯的人,他心要麼就停留在過去,吃飯的時候心裏麵老是在想別的事情,當下這一頓飯,反而忘了好好地去體會,好好地借這個境而來修自己的心;要麼心就在妄想未來,好吃的想著下次再來這裏吃,不好吃的想著我下次到哪裏去吃,總是不能夠活在當下,不能夠安住身心。
再一個方麵就是“飯食已訖”以後,就不應該貪戀塵境,吃完了就算了,不應該要去回味。
世間人就是說齒頰留香,吃完飯以後還留香,還去回味,那就說明心裏麵還是塵境未斷,還是為塵境所染,有貪戀。不管是美食還是不美食,凡夫眾生都會貪染在塵境上,於美食生貪念,於不美食生挑剔。
我們要能夠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所作皆辦”,好像吃飯吃好了一樣,我們修一切修行都圓滿了,“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覺悟的法要具足,在當下,在現前這一念,都圓滿地修一切法,都與真心本體相應,就是修一切法了。這樣子就是“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用完飯以後,要為施主祝福,要回向。
佛陀住世的時候,那些大阿羅漢,比丘,他們托缽以後都是做一個回向——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這樣子地來祝福,來回向;這個也是說法,這是最簡易的說法。
所以其實在吃飯的時候可以修行,《金剛經》裏麵世尊為我們作了一個榜樣——“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些都是以無言的身教來開示我們:
一個是佛不住佛相,佛陀示同凡夫,和光同塵,而且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這樣子,在日常生活之中啟發我們覺悟;“是真佛隻說家常”,就在日用雲為裏麵啟發我們的心,讓我們覺悟;“道也者不可須臾離”,應該是與我們的真心本體隨時隨地都相應。
我們接受供養圓滿了,要為眾生說法,這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得無盡辯”,有無窮無盡的辯才,得到四無礙辯——辭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種種的無盡的辯才!
華嚴上常說的——
於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什麼是“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呢?你在吃每一粒飯的時候,都能夠轉大法輪,都能夠與真心相應。
我們要知道:如來其實就是自性,就是我們的真如自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佛的智法身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的;毗盧遮那,遍一切時處,光明遍照,遍一切時處,一切時處都有佛陀的智慧光明。
所以我們現在要反過來,要回轉過來,要從一切時處,每一件事之中,每一個角落,回歸到我們的真如自性裏麵來。所以說佛法就在我們眼前,不用另外去尋找,另外去尋找,你用的是妄心。
迷時人逐法,悟時法逐人。
迷昧的時候,人向外去尋逐佛法;但是心執著於法就失去法,執著於心就失去心。你一起執著就失去法了;執著於心就失去心;一起執著,你這個心就變成妄心。
其實法應該就在當下,在每一個念頭裏麵,每一件事裏麵,一舉一動裏麵都是佛法,都是轉大法輪,是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廣宣法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廣宣法要”。由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佛乘,圓滿無誤地演說,是宣說法要。我們第七大類就說圓滿了。
還歸洗浴時願
接下來是第八類,還歸洗浴時善巧發願,有五個偈頌。
【從舍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接受供養了,已經說過佛法了。所以現在要離開了,這時候要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廣義來說,我們探親訪友的時候,要離開的時候,我們從自己家裏麵出來的時候,都可以如是地發願。
這一願與前麵的剛剛托缽進去那個願剛好是相對的:前麵那一個願說,“入其家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剛進人家家門的時候是要“三世平等”,沒有分別心,“得入佛乘”,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直接修成佛之法,暢佛本懷,紹隆佛種,進入佛法的大海;現在要離開了以後,也願一切眾生都有所成就,能夠深入佛陀的智慧海,一切種智之海,得到佛陀一樣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佛學辭典裏麵有一些是不太圓滿,好多辭典裏麵就解釋說,一切智是阿羅漢的智慧。其實這個說法不圓滿,因為不單單是阿羅漢有一切智,菩薩也有一切智,佛陀也有一切智。
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深入佛陀的智慧海,能夠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當願眾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還歸洗浴的時候,願一切眾生入一切智慧之海!
我們的身體在水裏麵,也就觀修一切眾生在佛陀智慧的大海裏麵,“知三世等”。
“知三世等”,是知道過去、未來、現在三心不可得,都是由諸法空相之中虛妄、分別、執著而起的觀念。大家都妄執這個,就產生了這個觀念,所以就有了時間是凡夫的虛妄、分別、執著而起的觀念。
“入一切智”,入一切智慧之海!在沐浴的時候要這樣子地發願。
聖天論師他是根器很好,“入一切智”。他本來是王太子,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提婆菩薩,生下來就具有不共的悲心,而且有大智慧。年紀稍微長大以後,年輕就舍棄王位出家,學習經、律、論三藏。
後來就去朝禮各大聖境,到了南天竺的吉祥山,現在我們說是龍樹山,遇到了龍樹菩薩,他就去拜見菩薩。
龍樹菩薩想看看他的根器,就知道這個人根器應該還可以,就命令侍者拿一個缽,端一缽清水,不說話,就去端給聖天論師。
聖天論師他馬上能夠了知龍樹菩薩的意思,他就拿起一根針投到缽裏麵,這個針馬上就沉到水底裏麵去了。
其實,龍樹菩薩的意思就是說,我的顯密佛法如大海;提婆菩薩馬上就回答,其實他用這個動作就回答說,我能夠窮盡地學習您的顯密佛法,能夠窮源盡性,能夠了達深義。
龍樹菩薩就很歡喜,知道他確實是堪受正法的法器,就盡傳顯密佛法的教授。
這個是“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在洗澡沐浴的時候,不單單是我們的色身要清洗無垢,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地也要無垢、清淨。
不單單是身無垢,而且心無垢,讓我們的心無垢的方法:
一個是保持正念,消融妄念,這個是“時時勤拂拭”的功夫,是第一步的修法。
更進一步是邪正是對立的,當妄念連根拔掉的時候,正念也就消融了——“邪正俱打卻,菩提性宛然。”好像對治貪欲,有一些貪欲是從緣而起的,這一類的貪欲,從緣而起的貪欲容易對治,我看到這個物品我就生貪欲,我沒看到它就沒有這種貪欲,這個容易對治——“遇境則有,離境則無”;但是有一些是往昔串習的同類因,從因而起的貪欲就難以斷除,要能夠修空性智慧,來斬斷實執的根。
還有就是一些方便法,比方說我們一邊沐浴,心裏麵可以觀修百字明,這些都是可以。
願一切眾生能夠“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當願眾生:舍離眾惱,一切皆盡。】
盛夏的天氣,非常炎熱的時候,願一切眾生能夠消除內心的熱惱,消除煩惱,不被傷害!
其實隻要轉變心,一切不如意的外境都不能傷害我們。
無垢光尊者說:
遭遇危害遇正法,得解脫道害恩大。
厭離痛苦遇正法,獲得永樂苦恩大。
我們對於痛苦生起厭離心來,這時候我們得遇正法了,所以讓我們能夠得到永恒的快樂,得到解脫。
非人作害遇正法,獲得無畏魔恩大。
如果說是一些鬼神,非人來幹擾我們,我們很痛苦,這樣子有這個因緣能夠遇正法,遇佛法,我們能夠獲得心無畏懼,無有恐怖,所以是魔成就我們的,他的恩德也很大。
人等瞋恨遇正法,獲得利樂瞋恩大。
有些人瞋恨我,讓我生煩惱心,然後值遇到佛法,信樂佛法,現在能夠得到利樂了,所以他們對我的恩德也極大。
猛烈惡緣遇正法,獲無變道惡恩大。
他人勸告遇正法,獲精華義勸恩大。
其實種種的緣能夠讓我們進入佛法,能夠心開意解,這些都不能惱害我們,而且還有恩德;否則的話,我們就會因之而起煩惱,而起貪瞋癡,而墮三惡道。所以要把一切都歸到心的解脫。
【暑退涼初,當願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涼。】
逆境的時候是願舍離眾惱,現在遇到順境,很舒服的天氣,我們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證無上法”,身清涼,身舒適,我們的心也清涼!
習誦旋禮時願
底下是第九類,習誦旋禮時願,有十偈。
【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誦經的時候我們如何去修呢?
最初前行是要發菩提誓願;中間是要能夠保持正念,隨文入觀;結行是要回向,要入空觀,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誦經的時候,這個第九大類其實都是指我們的修行法門。我們拜佛、誦經、繞塔、讚佛相好,這些種種都是我們大家平時所修的法門,這時候也要能夠善巧用心。其他的都是在生活之中修。這個是專門把修行的法門也提出來,也是將修持融入生活。
誦經的時候願我們都能夠“順佛所說”,隨順佛陀所說的教法,不會違逆,能夠依教奉行,不會當作耳邊風,“總持不忘”!
對一切佛法的要義都能夠總持,都能夠不忘失。並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每一件事之中,在每一個念頭之中都能覺悟,後念覺即是佛,後念離境即是菩提:這個是“總持不忘”。
在每一個念頭之中都覺悟,就能夠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在每一件事情之中都能夠修慈悲與智慧,修悲智無礙行、止觀雙運行、妙達三觀行、十度齊修行、四弘誓願行:這個就是總持。
在每一件事情,哪怕是我吃飯、洗手、上樓梯,這些都能夠圓滿具足修這個五大行,悲智無礙行、止觀雙運行等等。
不忘,是不忘失正念,不忘失菩提心,念念不忘三寶。
【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我們在禮佛的時候,瞻禮佛陀相好莊嚴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都能夠打開內心的智慧眼和清淨的法眼,能夠見到諸法的法性,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這樣子是“見一切佛”。
怎樣子能夠“見一切佛”,一切佛的體性都是與我們相同的——不生不滅的真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我們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見一切佛”,就是見法身佛。
大乘的佛子應該是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千手千眼,通身手眼,具有六種眼——
第一是,能見世間色法為肉眼。
第二是,能見眾生種姓為天眼。知道眾生宿世的作為。
第三是,能見有情根機為慧眼。能夠見到他的根機的利和鈍,能夠知道契他的根器而布施甘露法雨。
第四是,如理見諸法故為法眼。見到諸法的法性是法眼。
第五是,無有障垢故為無礙眼。不管見到什麼色法都毫無障礙,一切色法、一切境界、一切境緣都不能障礙我們,“凡所見色,即是見心”,心遍一切處而無有障礙,所以我們得無礙眼。這是說“得無礙眼”,就能夠“見一切佛”。
第六是,能見法界故為遍知眼。能夠現見法界本體之眼是遍知眼,是“見一切佛”。
【諦觀佛時,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前麵是我們見佛。然後接下來是諦觀佛。
我們拜見佛像的時候不要隻是去分別佛像的大小,一定不要起凡夫的分別念,而是諦觀,能夠一心不亂,能夠與佛的智慧相應是諦觀:願一切眾生“皆如普賢”!
普賢菩薩——普賢身量等虛空,他代表了遍一切處,無所不在。所以我們“諦觀佛時”,也願一切眾生皆能夠成就如普賢菩薩一樣的等虛空的身量!
其實也就是說,稱性起修,全修在性。能夠稱法界體性而起修,不是拘泥於事相上的修持,乃至於我們獻一花一果,都是能夠運想緣念全體的法界去做普遍的供養,是“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從這個偈開始,這五個偈頌是關於我們繞塔的教授。
塔,其實佛塔就代表了佛陀的身語意功德:我們塔裏麵要造佛像是佛身功德,要供經書是佛語功德,塔本身就表示佛意功德,佛陀的身語意功德都圓滿具足。眾生能夠見佛塔,就種下解脫的因,佛塔是佛意功德,所以身語意與度生事業的功德都具足圓滿。所以繞塔、禮塔的功德是非常大。我們能夠見佛塔是多生累劫的福報。
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佛陀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利生事業功德,能夠具足圓滿,“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
這裏麵其實就已經在開示我們實修的方法。
我們第一念是見塔,第二念就是觀塔。
凡夫第二念他就會落入到意識的分別,就會分別這個塔大、小、高、低,塔的形象,就會去起凡夫的分別念,這樣子馬上就與塔不相應了。
我們要“敬心觀塔”。第一念見塔,第二念馬上就起恭敬心。
第一念的見塔是六根對殊勝的塵境,是我們的眼根對殊勝的色塵。第二念,凡夫馬上會起第六意識的分別,五俱意識跟著就來了;但是我們修行人應該要馬上把它轉過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悟到我們見佛塔就是見佛,就是具足見佛陀的身、語、意、事業,這些功德都具足地見到了,具足地頂禮了。
佛教很注重塔,以前的寺院是以塔為中心。我們現在是以大雄寶殿為中心,以前都是一個塔在正中間,周圍就是一些僧寮,大家圍繞著共修。現在南傳佛教好多也還是仍然是以佛塔為中心,為什麼?佛塔其實是圓滿地具足了佛陀的功德。
我們不要去起凡夫的分別念。你要知道,你一起凡夫的分別念,就是世間法,還可能是染汙法,不單單是功德要打折扣,還可能會產生輕慢的過失。
一見到佛塔馬上分別:“哎呀,這個塔太小了!”
這樣子的凡夫的妄念一起,恭敬心就打折扣了,輕慢心就生起來了。這是不懂得佛法。
阿底峽尊者有一個教言。
有一次,有個人就捧了一尊文殊像來給阿底峽尊者評鑒,說:“這尊文殊像造得怎麼樣啊?”
阿底峽尊者就回答說:“文殊菩薩所有的像都是莊嚴的,不過這尊像做的手工有小小的欠缺。”
不管示現什麼像都是莊嚴的,都是文殊菩薩的利生事業。不過做的這個人手工欠缺一點。這樣子說就是正確的。
然後很恭敬將這尊文殊像舉到頭頂上去頂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