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汝應觀法王,法王法如是,

色相無有邊,普現於世間。

佛身一一毛,光網不思議,

譬如淨日輪,普照十方國。

諸位善知識:首先請大家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來!為了自他一切眾生都能學習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慧,在生活之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不廢佛法而行世法,能夠依照佛法以佛法為指導,來做好世間的事業,所以我們要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今天進入到《華嚴經·淨行品》的第七次學習。

昨天下午我們已經講到了“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願我們每一位同修都能夠速疾地成為如來的法王子!也願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從法化生”!

接下來我們看下麵這個偈頌:

【若見長者,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長者就是指社會賢達。如果我們見到社會各界的名流和社會賢達的時候,要這樣子地善巧用心:願一切眾生都能有明斷善惡的大智慧,都能夠業果如理取舍,有世俗正見,而“不行惡法”,不造罪業!這個是最基本的。

提婆菩薩說,先遮止非福,就是先不造惡,先有世俗正見。中間就通達無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知道這樣子修,就是整個的菩提道次第都修了。

我們要能夠願一切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長者,佛教裏麵,出家人說長老:有耆年長老,法性長老,戒臘、戒德長老。有一些是年紀很大了,我們尊稱他為長老;有一些是戒臘很高了,出家時間很長了,我們尊稱他為長老;還有一些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他悟入空性智慧,圓融無礙,所以我們也稱他為長老,法性長老。

這裏麵的長者,應該也可以包含長老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指一切的社會賢達,能夠幫人主持公道,能夠明斷事理的人,大家都很尊敬他們,很相信他們的人。

我們見到他們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有業果如理取舍的智慧,能夠不造惡,“不行惡法”!

怎麼去“不行惡法”?怎麼去斷貪瞋癡呢?

我們要知道貪瞋癡它生起的這個次第。

月稱菩薩說過:

當知惑次第,修持對治法,

方能治煩惱,如醫治疾病。

好像醫生去幫人治病一樣,首先要知道人家有什麼病。同樣的我們要對治煩惱,首先也要能夠知道這個煩惱的次第,施設對治的方便。

在《四百論·明斷煩惱方便品第六》有說:

初時愚癡生,中間起瞋恚,

末後生貪欲,每日三時起。

一般的凡夫每天早上的時候愚癡多一點,偏重一點。一早上起來就開始打妄想,我今天要計劃做什麼,希求成就什麼,然後有一種執著於萬事萬物實有的心。

三毒煩惱裏麵癡最重,為什麼?貪裏麵也有癡,瞋裏麵也有癡。其實就是一種實執,執著於萬事萬物實有,所以才會去打妄想,去做種種計劃,起種種希求。所以早上起來是愚癡增盛。

然後整個白天都是瞋恚比較重,忙忙碌碌地去追逐名與利,勞碌追逐。但是因為福報不夠,智慧也不夠,所以就會有種種的困擾,種種的不如意,所以很容易起瞋恨心,很容易發脾氣,整個人都心浮氣躁。

到晚上的時候,貪欲心就會很熾盛,容易起來。

有一些是因為白天已經有所收獲了,有些事情辦成了,晚上回來一總結,因為他執著於實有的緣故,就更加會起貪欲,希望明天賺得更多,明天更順利,這是因於物質而起的貪欲。

還有一些是因為放逸,哎呀,今天終於結束了,很放逸,然後就會起男女的貪欲。

所以貪瞋癡在一天之中,我們要了解它什麼時候容易起什麼煩惱,所以就容易去生起對治的方便,去按照佛法,按照佛陀的教導來對治它,能夠“不行惡法”。

我們一早起來的時候要能夠發菩提心:願一切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一早起來就應該這樣子發願:願我今天度過很有智慧的、很覺醒的一天,不會去起實執,不會去一味地貪求!

白天的時候,我們依《淨行品》的開示,見到種種人我們都能夠修安忍,都能夠如如不動,都能夠會相而見性。所以外在的相沒有什麼圓滿不圓滿,外在的相雖然有種種缺陷,隻要我們內心圓滿,一切都是圓滿的,因為外在的相是虛幻的。或者我們按照《入菩薩行·安忍品》來修習安忍。這是白天應該要著重的。

到晚上的時候,應該要修習空性智慧,作寶瓶觀,我們這個人的身體是暇滿難得勝過摩尼寶,觀想她是一個寶瓶,想想我這一天往寶瓶裏麵是裝了煩惱的垃圾呢?還是裝了福德、智慧與慈悲的種種的功德呢?

如果是裝了七聖財,裝了種種的功德,我們“修道歡喜,自慶不傲”;如果是有造作種種惡業,要按照四正勤來斷惡修善、來懺悔,懺罪積福。這樣子就能夠做到“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接下來是:

【若見大臣,當願眾生:恒守正念,習行眾善。】

前麵一個偈是斷惡,這個偈就是“習行眾善”。

大臣是執行國家政策的人,廣義上來說,是指一切的執行者。所以“若見大臣”,並不是說你看到那些大小官員才去念修這個偈頌,當然也是。但是廣義來說,一切的執行者,我們看到他們的時候都可以心裏麵念這個偈頌。

看到一切做具體事務的:好像收電費的,收水費的,送牛奶的,送報紙的,送通知的……總之日常生活之中跟我們接觸的這些人,他是來執行一些具體事務的。我們見到他們的時候都能夠“當願眾生:恒守正念,習行眾善”!

大臣要正念來處理事務,不生邪念,不要貪汙腐化。同樣的,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不被貪瞋癡三毒所腐化,不被六塵所誘惑,不會貪戀五欲。眾生造貪汙就是貪戀五欲。

大臣管理人民的時候要能夠大公無私。所以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無我利他——

總之何處行何事,當察自心何相狀,

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

這樣子是“恒守正念,習行眾善。”

學到這裏,我們第六大類的五十五個偈頌就學習圓滿了。

到城乞食時願

以下就是第七大類,到城乞食時善巧發願,有二十二個偈頌。

【若見城郭,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城郭,以前的城市,為了保護安全,冷兵器時代,所以他就會造很高的城牆,有外牆,有內牆,乃至於在裏麵還有王城。

廣義地來說,其實我們現在來修這個偈頌,是看到一切圍牆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修。乃至於我們看到高速公路和馬路兩邊防護欄的時候,我們都可以善巧用心,因為這些欄杆也是保護安全的。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持好佛戒,佛戒如城郭,能夠防範貪瞋癡三毒的攻擊,能夠防止內心去起分別,執著,能夠防止犯罪!

所以我們守護佛戒,就是如見城郭一樣,應該願一切眾生心無所屈,不為煩惱妄念所動!

能夠持戒清淨就“心無所屈”,心裏麵沒有恐懼,沒有驚慌,信心、道心都能夠無能勝,都能夠增上。

心裏麵如果有所屈就會懈怠。懈怠之相有很多種:

第一個是雖然生起了無常心,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但是跟家人,跟朋友談天說地的時候,就會隨他們的分別念而懈怠,耽誤修法。所以這個時候要提起正念來,念修此偈,“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得堅固身”就是證入空性智慧,成就金剛不壞身,悟入不生不滅的法身。這個是不可壞的堅固身,“得堅固身”。法性身、空慧身是堅固身。

第二個是雖然領悟到經論智慧,並且對三寶也有恭敬心,有信心,但是整天都是忙忙碌碌去做一些瑣碎的事情,占用了寶貴的時間,不能夠腳踏實地修持。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要念修此偈,猛醒回頭,放棄去經營那些瑣碎的事情。

蘇東坡有一首詞裏麵說,“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雖然是這麼說,但是凡夫眾生很難做到。

白居易詩上說: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癡人。

所爭的那些名利就好像爭奪蝸牛角上的那一點點空間一樣,微不足道。我們的身體又很脆弱,石火光中寄此身,好像電光石火一樣,一刹那就滅了。為什麼還要把寶貴的人身去浪費呢?本來這麼難得的一個解脫的機會,而且一刹那就可能會失去,我們為什麼還會不去修持,不去求解脫呢?這樣子是很愚癡,不開口笑是癡人。

第三個是雖然已經了知到今生的瑣碎事情都是毫無意義的,都是煩惱之因,但是因為親情牽扯的緣故,不能夠舍棄今生今世。

在這個時候就要修持輕現世、重解脫,要修持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雖然事上我們能夠去做好它,並且就在做事裏麵修行。關鍵是我們的心不要執著在外境上。所以要能夠不可得為世間意。所以不是說事相上放下,什麼事都不做,而是我們的心不分別、不執著,心放下。

第四個是雖然具有甚深的法要傳承,法本也有,萬事具備,他心裏麵也很想修、很羨慕修法,但是不能夠實修。要念修此偈,提起正念來。

第五個是雖然廣聞博學,但是不能夠利益自他,不能夠付諸於實踐。所以要念修此偈,起實修,成為一切眾生依靠的城郭。

第六個是雖然懂得諸法實相,“雖懂實相見解平庸死”,雖然他有很殊勝的見地,諸法實相呢,他都通過推理,通過學修已經理解了,有了解悟了;但是不能夠依見起修。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要念修此偈,來實證不生不滅的堅固身。

“得堅固身”是成就空性智慧,“心無所屈”是能夠不懈怠、勇猛精進。城郭能夠保護城裏麵的眾生不受傷害。同樣的,我們要守持佛戒,保護我們的法身慧命不受傷害,保護我們的正知正念不受染汙。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恒喜樂。】

看到首都的時候要修此偈。

城郭是外城,王都是內城,好像紫禁城,是皇帝所居住的地方——內城。

首都是政治經濟文化薈萃之地,是最繁榮、最發達的地方,是全國的中心。所以我們如果引申開來,一切的中心都是王都,都是“若見王都”,都可以修這個偈子。

我們每一個人家裏麵有一個中心是客廳。我們全家人都會聚集在客廳裏麵討論、談話、交流,所以我們進入客廳的時候要念這個偈子,“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恒喜樂。”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聚集六度四攝的功德善法,心裏麵恒生喜悅和法喜之樂!

對佛弟子來說,佛堂是他的中心,所以我們進到自己的佛堂拜佛的時候,要這樣子地來善巧用心。對於生意人來說,公司是他的中心,到公司的時候也應該要念修——“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恒喜樂。”

不單單是成就世間事業和集聚世間的財富,而且要積累七聖財的功德。世間財富是生滅法,積累再多也是一場空。七聖財、功德財是出世間善法,能夠恒隨我們,能夠讓我們走向解脫。

“功德共聚”,首都是聚集全國的人才和物質精華之地,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聚集福德智慧的功德,心恒時與功德法相應就可以成就永恒的解脫之樂!

【見處林藪,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

林藪,小森林,小片的樹林;也可以指我們修行人的阿蘭若處,離開人群的寂靜處,便於我們清修。

我們看到樹林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得成就,都能夠證解脫,為諸天及人讚歎崇仰!

我們一直說依止靜處,但是我們首先一定要懂得實修的竅訣。如果你沒有懂得實修竅訣,沒有樹立正知正見,沒有懂得佛法,你就去一味地住於寂靜處,那隻是虛耗光陰,毫無意義。

無垢光尊者就說過,“沒有懂得佛法就妄想閉關,妄想住山,是惡劣法器。”就列舉了惡劣法器的幾種形象,我們比較一下,看我們是哪種根器?

第一個是雖然長久修行,但是沒有調伏自心,縱然居住於靜處,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好像樹林中的野獸一樣,雖然長年累月地沒有離開過樹林,寸步不離都在深山之中,但是仍然它的心性還是很暴惡的。就比喻如果我們心相續沒有調伏,也沒有懂得調伏心相續的實修的竅訣,一味地就覺得這個世間太吵鬧了,我要去找一個地方靜修。這樣子的人是虛耗光陰,毫無意義。

第二個是雖然表麵上通達經論,但是不能降伏煩惱,令貪、瞋、癡、慢、疑五毒滋長,也是毫無意義。

好像鸚鵡一樣,雖然會說人話,會模仿人的語言,但是毫無意義。

如果隻是表麵通經論,不能夠用之於實修就是被經所轉,口念心不行,雖然學了很多經論都毫無意義,甚至於學得多了以後,他還增長慢心。所以麥彭仁波切就說過,“言不為主修為主,不修僅說如鸚鵡。”

第三個是雖然出家依止了師長,依止了具德的上師,但是不知道求法,虛度光陰,隻是每一天都迷迷糊糊做一些瑣碎事情去度日,不懂得修心竅訣。

就好像一個人到了大河邊,仍然還會渴死一樣的,已經有很多修心竅訣可以求,不懂得求法,並且也沒有興趣,隻是懶散懈怠度日:這樣子是惡劣法器。這個大江、大河、大海裏麵的水再多對他也沒有任何意義。

第四個是雖然求到了修心的竅訣,但是不能夠用之於實修調心——攜帶無義如藥方。

好像我們做功課一樣,每天拿起經本來念一念。然後就想著一定會有一個什麼功德從天而降,沒有用來修心,隻會打這些妄想。那些隻是種一個解脫的遠因。所以一定要明白,一定要實踐。

第五個是雖然獲得了修行的暖相,但是沒有進一步地證悟深層的心性本體,修行無義如同入外道。

他有一些傳承,也有一些實修竅訣,也有做了一些實修,去觀修氣脈明點,並且還獲得了一些證量,好像空中能夠飛翔,入火能夠不燒,入水能夠不溺,這些種種的神通,入地能夠無障礙。但是要知道這些神通不是解脫的正因,所以不要一味地求這些生圓次第,而應該是先修好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慧,唯有智慧才能夠讓我們得解脫。

第六個是雖然修苦行,身體也勉強安住不動,但是內心沒有真實地生起出離心、菩提心的功德,這種苦行和修靜坐都是毫無意義。

好像旱獺一樣,草原上有一種旱獺,冬天的時候它會挖一個洞,在洞裏麵三個月不動,如如不動;冬天來的時候青蛙也會找一個地方去冬眠,也會不動。

你打坐能夠像青蛙一樣三個月不動嗎?能夠像旱獺一樣三個月不動嗎?就算是能夠,如果你的心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也是毫無意義,因為不是解脫的正因。

所以我們要知道見到樹林的時候要精進修行,要能夠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得解脫,得到為天人之所尊敬,之所歎仰,但是也要先知道實修的竅訣,要聞思修行。

【入裏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到村落裏麵去托缽乞食的時候,要這樣子地發願。

廣義來說,裏,是裏廛,是村落,現在城市裏麵應該說就是一個小區。我們每當進入到一個小區的時候,我們要善巧用心:願眾生都能夠入一真法界,心裏麵沒有分別執著的障礙!

乞食——佛陀製定出家人的乞食法,是最多可以連續托缽七家。

拿著錫杖,振錫杖,如果這一家有人供養就好;如果沒有再走第二家,乃至於第七家;如果到第七家都沒有,就不能夠繼續去托缽了,應該要馬上返回來,那就說明自己今天這個福報不夠。心裏麵應該沒有障礙之相,所以要入一真法界,“心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