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諾巴就抬頭一看,欸,很奇怪!他就說:“我看得懂啊!”心裏麵還有一點看不起對方。

然後女人就哈哈大笑,好像很嘲笑他的樣子,然後再問他:“你真的懂得這個經裏麵的修法嗎?”

那諾巴說:“我懂得。”

女人馬上就痛哭流涕,並且說:“你騙人。”

然後那諾巴這個心就很受震撼,他就知道確實這個經中的深意他沒有徹底通達,沒有真正地了知佛密意。然後就舍棄班智達之位,去到處求法,以十二種苦行求見諦諾巴尊者。我們現在所流傳下來的那諾六法修證次第就是從諦諾巴尊者這邊求得的。

那個外相以世間的凡夫來看是很醜陋,又年紀很老的這個女人,其實是空行的化現來教化、來點醒那諾巴的。所以要有平等心。

【見慚恥人,當願眾生:具慚恥行,藏護諸根。】

看到有慚愧、知廉恥的人的時候,看到這些善人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具慚恥行”,都能夠有慚愧心、羞恥心來起精進修行!

“藏護諸根”,就是要守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要守護,讓它們不放逸、不懈怠,是“藏護諸根”。

淨土宗的祖師省庵實賢法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裏麵有開示,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去修慚恥心,有慚恥心,“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雲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

我的真如妙心與釋迦如來是一樣的,無二無別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他無量劫就早已經成佛了,我現在還是迷昧顛倒做凡夫呢?釋迦如來他為了度化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已經化身八千次,“累吾化身八千返,為汝說法四九年”,八千次在我們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來度化、來教化我們,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是迷惑顛倒,尚做凡夫呢?要有慚恥心,要有慚愧心,要有羞恥心。

“又佛世尊則具備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係、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

非常可恥,覺得很有羞恥心,為什麼?你看釋迦牟尼佛他心地本具的智慧、神通、三昧、辯才通通開發出來了,所以萬德莊嚴;我們外相是煩惱相、業障相、生死纏縛相,雖然心性本體是一,但是相天壤之別,用呢?一個是迷,一個是悟。所以我們現在要起慚愧心、羞恥心,精進修持,“藏護諸根”。

“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

就是說我們本有的真如妙心好像無價的摩尼寶珠一樣沒在淤泥裏麵。雖然外相呢,外麵有淤泥,但是外相有淤泥的緣故,摩尼寶珠的光明顯發不出來;但是內在呢,內在的珠子會受損害嗎?不會。

我們因為沒在淤泥的緣故,她的光明顯發不出來的緣故,我們視同瓦礫,丟掉她好像瓦片一樣,不加愛重。

什麼是丟掉我們本具的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心向外去攀緣,向外去求。不知足,不滿足,智慧也不夠,福報也不夠,什麼都是不夠,所以才需要不斷地向外去求。因為本具的摩尼寶的心性智慧,這種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顯發不出來。

所以要以無量的善法來對治煩惱,好像一個摩尼寶珠被濯,清洗。清洗以後懸在高幢就能夠洞達光明,映蔽一切。

“可謂不辜佛化,不負己靈。”不會辜負佛陀對我們的教化,不會辜負自己本具的靈性,本具的真如妙心。

這個是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裏麵的第七種因緣——不負己靈。

能夠這樣子地具慚恥,有慚愧心,有羞恥心,起精進行,“藏護諸根”,守護六根,不放逸,不懈怠。

【見無慚恥,當願眾生:舍離無慚,住大慈道。】

看到那些無慚無愧,恬不知恥的,狂妄囂張的那些惡人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舍離傲慢心,舍離我執,知慚識愧,“住大慈道”!

因為沒有慚恥的人他所做的事情會傷害眾生,他很狂妄,很囂張,會傷害眾生。所以現在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舍離無慚”,就能夠給眾生帶來快樂,“住大慈道”,慈能與樂!

菩薩對於那些無慚恥而造惡業的人是倍加悲憫,不會舍棄。《中觀四百論·明菩薩行品第五》,上麵說了一個比方:

如母於病兒,特別覺痛愛,

如是諸菩薩,特意湣惡者。

比方是一個慈悲的母親對於有病苦的兒女是特別地疼愛,如果沒有生病,她還不會特別關注。菩薩特別悲憫那些煩惱熾盛、經常造惡業的有情,菩薩會特別地加持護念他們,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引導他們走向覺悟。

以前有一位母親,她生育了六個兒女,前麵五個都品行良好,都有謀生的技能,都比較美滿。但是最小的兒子就品行很惡劣,經常到外麵去造非法的惡業,去闖禍。母親對前麵五個孩子還不是特別關注,對最小這個兒子卻是特別地關心他和擔憂他,非常害怕他會受到國王的懲治而遭到殺害,所以非常擔憂關注他。

這其實是一個比方。同樣的道理,三界之中,那些有智慧的、煩惱輕微的有情,菩薩對他們稍微加以引導,他們就能夠自主地走向解脫的正道;但是那些愚癡無知、煩惱熾盛的有情呢?如果不對他們特別地悲憫護念,他們是極難擺脫墮落惡趣的悲慘命運。

因為他自己惡業太熾盛,煩惱太熾盛,業障太重了,所以如果不是特別地去悲憫他們,護念他們,他們要脫離三惡道,脫離悲慘命運是很困難的。

所以月稱菩薩說:

一切大悲尊,視眾雖平等,

尤於愚劣者,卻更生悲憫。

我們看到月稱菩薩這個開示,應該很慚愧!“尤於愚劣者,卻更生悲憫。”我們是諸佛特別悲憫的頑劣的兒女,乃至於學佛多年還是法不入心,還是散亂懈怠,而且毫不慚愧,勞斯菩薩久遠劫來常垂加護。所以我們要能夠猛醒回頭,要能夠看破放下,要能夠與不生不滅的真心本體相應,看一切法都是我的真心。

這樣子就是真正地按照文殊菩薩的教導在修行,能夠“舍離無慚,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前麵是文殊師利菩薩開示我們,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的時候要善巧用心,我們遇到各種相貌、各種打扮、各種職業、各種嗜好、各種性格、各種心願,種種的,形形色色、千差萬別的有情眾生的時候,我們要能夠善巧用心。接下來就是告訴我們托缽乞食的時候遇到的各種狀況,我們要能夠善巧用心。

從“若得美食”這個偈開始,一直到“若說法時”,總共是八個偈子,都是指我們受用種種食物的時候要善巧發願。

得到美味的食品供養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滿足其願”!我們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心想事成,都能夠知足常樂,都能夠由世間的快樂上升到解脫的法樂,滿足其正法心願。

“心無羨欲”,羨:羨慕。怎樣子透過吃飯來做到心中沒有對立,沒有分別,沒有羨慕呢?這個文殊菩薩開示我們怎麼吃飯。

“心無羨欲”,第一個我們要知道美食和不美食是相對法。如果我們要執著於這個是好吃的,那個不好吃,我們在哪裏?在娑婆世界。為什麼?有對立。如果我們修證到了“心無羨欲”,那是統一的,就是當下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圓融無礙的,是與不生不滅的真心本體相應的。我們祝願任何的有情眾生吃任何食物的時候,都感到同樣好吃,獲得滿足,心無羨欲。好像佛陀一樣,佛陀三十二相裏麵,他有一相是任何食物到了佛的口中都能夠轉變成為無上的醍醐美味、醍醐妙味。

第二個我們怎麼修要知道。飲食美味與否其實隻是個人的感受。比方說有些人喜歡吃榴蓮,他就感覺榴蓮很香;有些人不喜歡吃榴蓮,就認為是不美食,好臭,聞都不想聞。但是其實都隻是他們個人的感受而已,與榴蓮的本身無關。其實凡夫眾生做任何事情都是隨著習氣產生對立、分別,而流轉世間,不知道回光返照。

比方說飲食的時候,有能吃的我,有被吃的食物,就有主觀和客觀的對立,有了心與境的對立就起分別,就心隨境轉了,接下來就分別這個食物是喜歡吃的,還是不喜歡吃的。所以我們要能夠“心無羨欲”,就轉變為圓融統一的境界,心能轉境就心境和合,心境合一。

但是心境和合還不究竟,因為你有一個心來轉境,就表示心和境還是有對立。所以進一步是心與境都交融,能所雙亡,感覺不出它們的存在。所以由吃飯的有為法而巧入無為法,巧入諸法法性才是圓融統一的境界,才是“心無羨欲”。

有些人他就起懷疑了,說:“既然無分別,怎麼知道到底是好吃還是不好吃,到底是美食還是不美食?”

反過來說,如果你能夠知道是美食,就是有分別。既然是有分別,為什麼還要說無分別呢?還要說不分別呢?

如果說你這個食物好吃不好吃都不知道,你就跟木頭一樣,跟石頭一樣。

或者還有一些人他就偏到一邊去了,就說:“既然要心不貪著,所以隨便吃一點就好了。”對於食物的這個判斷真的就麻木不仁了。

這樣子修對嗎?其實是錯誤的。這些知見都是凡夫的知見,我們要提升。吃飯的時候怎麼去修呢?“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首先,我們的舌根接觸味塵,是舌根的根性對現前的味塵直接地接收,由觸而生受。我們十二因緣法,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這樣子觸而生受。好吃與不好吃,好吃是樂受,不好吃是苦受,能夠敏銳地來判斷,這個是正常的。六根的根性,隻要是你沒有去加上第六意識,把第六意識裏麵的五俱意識沒有跟上去,我們隻是簡單地一個根與塵相接產生受,這個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你應該更進一步要回光返照就對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能夠敏銳地判斷,修行人他應該判斷這個食物是美食還是不美食,他是很敏銳的,不是麻木不仁的。所以修行是為了恢複我們生命自然純真的本性,不是扭曲的、麻木不仁的。

其次接下來第二步,聖與凡的差別就很大了,轉變就在這個地方。

凡夫他因為受,這個是樂受,那個是苦受,因為受他就生愛,對於好吃與不好吃的受,他進一步就產生喜歡與不喜歡的主觀的意識。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好吃不好吃,喜歡不喜歡,這個是兩回事。

你喜歡不喜歡,就已經主觀意識參進來了,就有愛憎,就有取舍。對於喜歡的多吃一點,所以就由受而生愛,由愛而生取。取,多取一點,多吃一點,取舍心是輪回心啊!就在這個裏麵,就在吃飯的時候你就種下了輪回的因。這個是執著於實有的凡夫心,所以六道輪回在目前,繼續輪回受苦的業因你就種下來了。

修行人他吃飯的時候怎麼樣?他是能夠回光返照,能夠返觀我能夠嚐味道的這個六根根性是什麼。舌根接觸味塵,產生好吃與不好吃的樂受與苦受,但是也就到此為止了,受不會去生愛,也就到此為止。要回過來,保持智慧的覺照,不會跟著去起,“哎呀,這個喜歡,那個不喜歡,這個多吃一點,那個少吃一點。”不會起塵勞之心,不會妄分取舍。無者無二相,沒有取舍之相,無諸塵勞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故色。”達摩祖師曾經開示我們。

“心不自心,因色故心。”我們遇到色法,去判斷它,這個判斷力從哪裏來?這個都是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的無位真人,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但是凡夫他跟著就會入流,跟著就會順生死之流,就會由受而起愛,由愛而生取,所以就流轉生死了。

修行人已經有受了,他之後馬上提起智慧覺照來,來判斷,來返觀——我能夠起樂受、起苦受的本體是什麼?我能夠知道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它是什麼在起作用呢?它的本體是什麼?

這時候就是入流亡所,對於外境的食品不執著了,亡所了。

更進一步怎麼觀修?就想著,我的舌根在吃食物的時候有了知的功能,我不吃的時候,這個了知的功能存不存在呢?照樣存在。六根根性是不生不滅的。好像我現在在說話,你聽到聲塵,聽不到任何聲音的時候,這個能聞的聞性在嗎?照樣存在。這個《首楞嚴經》裏麵有很詳盡的解說。

所以我們眼睛要在明暗裏麵做得了主,耳根要在動靜的聲塵裏麵做得了主,舌根也要在味塵裏麵做得了主。

我們要知道,不管你在吃,還是沒有吃,根性是照樣存在的,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你就怎麼樣?無不從此法界流,能夠判斷的這個作用是從一真法界流出來的。無不還歸此法界,你現在入流亡所,對外境的判斷,外在的相就了然不生,就歸到真心本體上來,就無不還歸此法界了。

所以說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凡所嚐味,都是見心,外在顯現的一切境界都是真如自性的妙用,就是無不從此法界流。所以這個是心能轉境。更進一步能所雙亡,能所俱泯,達到圓融統一的境界,就是無不還歸此法界,就是就路還家。

所以禪師說:什麼是禪?饑來吃飯困來眠,都是禪機。

有些人說:吃飯誰不會呀?普通人都會。

禪師就說:凡夫吃飯的時候是不會吃,吃飯的時候都有千般計較,萬種分別,都是習氣。分別它好吃不好吃,喜歡不喜歡,多吃一點,少吃一點。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想著其他的事情,想著過去的事情,還想著未來的事情。“哎呀,這個好吃,我下次再來吃。”或者“這個不好吃,我下次要到哪裏去吃。”都是在想未來。心從來沒有能夠在當下,而是不緣過去就緣未來,總在妄想之中,塵勞就起來了,顛倒夢想就起來了,所以都是習氣的奴隸,習氣造就了我們。後來我們變成了習氣的奴隸。

修行人在吃飯的時候要能夠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不會說好吃的特別多吃一點,不會這樣子的,心中間沒有取舍的主觀的取向,沒有主觀的願望,這個是戒學;心中間沒有喜歡不喜歡的分別念,這個是修定學,“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沒有喜歡不喜歡,心裏麵就不亂,就不迷惑顛倒了,就是自性定;透過吃飯的時候而見到六根的根性,見到真如妙心,安住一真法界,這個是斷無明,就是修慧學,所以“心地無癡自性慧”。會吃飯嗎?在吃飯裏麵修戒定慧,在吃飯裏麵由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

你心和境有對立,有能所,就是娑婆世界。能夠“滿足其願,心無羨欲”就是圓融統一的,就是普賢境界,就是稱法界體性而起的修持,就是安住於一真法界,就是極樂世界。

我們一定要消除一個錯誤的見解:有些人以為,娑婆世界是不好的,極樂世界是好的,極樂世界比娑婆世界好一點,好像美國很發達,我們國家還不夠發達,所以我要移民到美國去。

這樣子想是不圓融的見解。為什麼?這樣子說法也是不夠圓融的說法。

如果說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是對立之法,那就搞錯了。六祖大師說,東方人心惡,求生西方,西方人心惡,求生何國?不是說六祖大師他不信淨土法門,他是深信淨土法門,他隻是告訴我們要持戒念佛,要能夠心地清淨,要能夠斷生滅的相續心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圓融,有二元對立就很難了。

我們一定要知道,如何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呀?如何能夠安住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世界,你以生滅心去求生是很難的。所以我們透過吃飯,能夠達到圓融統一就是進入極樂世界。

好了,我應該是已經給大家供養了醍醐美味,願大家都能夠享用!願一切眾生得美食時,“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下午兩點鍾我們就是最後圓滿的一講。

一起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