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心裏麵有障礙是什麼相呢?心裏麵有障礙就會有種種的貪瞋癡。
第一個是如果沒有舍棄今生,就會在寂靜處呆不住——前麵說我在寂靜處去學習,去看書幾個月。但是他後麵就開始打妄想了,老是在做計劃了,沒有斷掉對世間的貪執,幾個月以後就會妄念紛飛。
第二個是未通宗法自心為法縛。執著於自己這個宗派,不知道一切法門都是工具,他就會對其他的宗派有一個貶低的心,很容易就造謗法的業:這樣子是心有障礙。
第三個是未生禪定墊上坐不住,坐墊上麵坐不住。
第四個是沒有善妙的對治竅訣,所以不能夠戰勝散亂。都是心有障礙。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前麵是“入裏乞食”,願眾生“入深法界”。比丘托缽到了人家門口的時候要這樣發願。
引申來說就是我們探親訪友的時候,或者是辦事的時候,踏進門之前要善巧發願:願一切眾生入於“佛法之門”!
“佛法之門”,首先是什麼門?皈依,其次是發菩提心,再次是灌頂。
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皈依三寶,入佛教之門!願一切眾生都能發菩提心,入大乘佛法之門!願一切眾生都能受灌頂之法,入大乘密宗之門,樂空雙運,樂上生空空愈廣,證入更廣大的空性智慧,光明和幻身雙運,入金剛喻定圓滿成佛!都是入一切“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到了人家家裏麵去接受供養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進入佛乘!直接成佛的法,是我們心裏麵所喜樂的,不會停滯於化城,不會去單求自利,不會去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之果,而是普願眾生同發無上菩提心,求成佛道,最後連成佛也不執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樣子是“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三世平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現未三心不可得,這樣子是“三世平等”。
我們最初的發心,中間的廣修六度,最後的自性徹底開發,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都是不要起實執,而是能夠以如幻的智慧來起如幻的修行,並且證入空性智慧:這樣子是“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在這個意義上麵也說,初發心即成正覺,這個是華嚴的教義;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都是“三世平等”。最初發心是依於我們的真如妙心而起;中間的修六度萬行,也是依我們的真如妙心而修;最後圓滿成佛,也是徹底顯發我們的真如妙心。所以說也是“三世平等”。
【見不舍人,當願眾生:常不舍離,勝功德法。】
要去托缽的話,我們總會遇到兩種人,一個是願意布施,願意供養的人;還有一種是不願意的。
遇到那些不願意供養布施的人,不舍的人,要當願眾生不舍離殊勝的解脫功德之法!
心裏麵不要起反感,說:“哎呀,這個人這麼小氣,業障重,沒福報,不懂得供養福田!”這樣子就是你自己有分別心,有執著心了,你的心不清淨了。既然他是不舍世間的食物,你就要同時祝願他和一切眾生“常不舍離,勝功德法”。這樣子是善巧用心。
“勝功德法”,所以我們就知道不是人天福報,而是解脫,而是超出三界之法。究竟處是指圓滿成佛之法。
要成就“勝功德法”,也需要掌握學修的竅訣:
一個是,為利眾生堅持菩提心。五大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和六大明點菩提心。尤其是現在來說,我們對於世俗菩提心一定要堅持,要起實修。
第二是,為積二資安住波羅蜜。要安住於六度而修積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第三是,為修智慧精通諸法語。為了成就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我們要精通如來的三藏十二部,要知道一切佛法都是一個補特伽羅成佛所必需。
第四是,為修禪定居於寂靜處。
第五是,為舍諸行行持頭陀行。為舍棄世間無義的諸行,要行持十二頭陀行。
第六是,為成勝果恒時敬上師。為成就最殊勝的果位,要恒時恭敬上師。
這樣子能夠成就“勝功德法”。
【見能舍人,當願眾生:永得舍離,三惡道苦。】
遇到那些能布施,能供養的人,也願供養的人和一切眾生都能夠不單單是舍食物,而且要舍離內心的貪瞋癡!這樣子就能夠永不曆三惡道苦。
《中觀四百論》上麵說:
隻顧未來利,不顧生命盡,
誰說自賣身,稱汝為智者。
隻是顧今生今世未來的那些名與利,而不會顧及到生命將要滅盡,不會恐懼失去寶貴的解脫機會;隻會去用這個難得的機會來換取世間的名與利,好像賣掉自己的身體去換將來的名利一樣,實在是愚癡,好像拿摩尼寶去換糖果一樣,實在是沒有智慧。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看到空缽,托缽七家都沒有供養,這時候要這樣子地善巧用心。引申就是看到一切空的器皿的時候,我們看到水杯,看到碗是空的,都可以這樣子地發願:願眾生“空無煩惱”,“其心清淨”!
成就清淨心——如鏡映物,事來則應,事去則無,不起執著、分別,如“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不會去留戀,有事就不怕事,無事不找事,不起貪瞋癡。
所以未得供養的時候,空缽而歸的時候要不起瞋心。引申起來說就是我們事業不順利的時候,小人很多,辦事失敗的時候,我們都應該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自身不要起煩惱,要明白起瞋恨心,做事不順要起瞋恨心,它的過患要能夠明白。經典上麵說過一個公案:
過去的古佛燃燈佛時候,當時有兩位修外道的梵誌——一位叫做賢慧,一位叫做愛法,是兩兄弟。他們同時就皈依了燃燈佛。
賢慧梵誌對於燃燈佛有極大的信心,他就很恭敬地跪拜在地上,將頭發散開鋪在地上,請佛踩著他的頭發走過去。
佛陀當時就為他授記說:“你將來過九十一個大劫將要成佛,德號是號為釋迦牟尼。”
他另外那個兄弟愛法梵誌,在那個時候他就生起了瞋恨心來,就以惡語罵燃燈佛,說佛不應該踩在賢慧的頭發上。以此瞋恚惡口的因,愛法就墮落於旁生道之中受九十一個大劫之苦。
後來因地的賢慧已經成佛了,成為了釋迦牟尼佛,愛法梵誌仍然還在旁生道之中,轉生為一條非常巨大的大鯨魚在深海之中。
有一次有一群商人就入海采寶,其中有一個商人眼睛就很尖,他就說:“你們看,哎呀,海的前方有一座高山,那個山裏麵好奇怪,有兩個太陽!”
他們很高興,以為可以到高山裏麵去采寶了;但是後來等到海船靠近的時候才發現糟糕了,為什麼?
那個不是高山,也不是什麼兩個太陽,而是一條很巨大的鯨魚,兩個太陽是它的兩個眼睛。
然後鯨魚也發現了這個大船,它就馬上吸海水,讓這個船順著海水流到它口裏麵去。
正在非常危急的時候,商人之中有人是皈依佛陀的,馬上就大聲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鯨魚一聽到,馬上就想起九十一個大劫之前與釋迦牟尼佛同為兄弟,但是因為起了一念瞋恨心的緣故,一直在墮落。所以它就回憶起九十一個大劫的痛苦的經曆,就知道了一念瞋心起的過患,所以就絕食而死。
因為它對於過去的惡業有懺悔心,對於釋迦牟尼佛有信心,所以以此功德就轉生為人。後來長大以後,就值遇到本師釋迦佛,在佛陀晚年的時候,能夠在佛陀座下出家,能夠成就阿羅漢道。
我們做事不順利的時候,要能夠願一切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要憶念起愛法梵誌這個公案。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如果很順利的時候,我們去托缽乞食,看到缽中盛滿了食物,有人供養恭敬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這樣子地來觀修:要願眾生成滿一切善法,不單單是滋養色身,還要長養法身!
也引申為我們用餐的時候,在盛飯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不單單是物質享受非常豐盛,能夠滋養色身,而且具足修習圓滿的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等等一切的善法來長養法身慧命!
我們做事情事業很順利的時候,不單單是願我們能夠成就世間事業,而且願我們在修行道上也能夠非常順利,“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當願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得到人家恭敬的時候,要希望他走向覺悟,要祝願他早日開悟,早日成就!這個是最好的回向。願一切眾生“恭敬修行”,並且普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佛法在恭敬中求,為什麼?至誠恭敬了,我們就與真心本體相應。
如何正確引導有情修持、修行,“恭敬修行,一切佛法”來出離輪回呢?
《中觀四百論·淨治弟子品第八》上麵,聖天菩薩開示我們:
先遮止非福,中應遣除我,
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
在引導有情修習正法出離輪回方麵,佛陀他有種種的極為善巧的菩提道次第。
對於初入佛門者,是先跟他說有,你先跟他說空,他容易有一個斷滅空。先跟他說有——先跟他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樣子他很有歡喜心,然後他不會去造惡業了,他會努力去為善。所以要先遮止這些非福德善行的惡業。
先開示他作惡一定會墮三惡道,修善法能夠生人天,給他說因果法門,讓他們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成為下士道的法器。
中間就宣說人無我,為他們抉擇五蘊非我等等法門,“照見五蘊皆空”,能夠斷人我的偏執,能夠成就人無我,能夠破實執,能夠證得偏空涅槃:這樣子是成就中士的法器。
“後遮一切見”,斷法我執,成就法無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無定法,不要執著。
法,我們要知道,一直強調法隻是工具,隻是讓我們更好地在生活之中能夠很圓融,很善巧,具足慈悲與智慧,這樣子教導我們的一種工具,一種教材,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生活中間去實修。
馬祖道一禪師說,“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取善舍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開示我們:如果你要取善舍惡,都是說明有造作法,都是有為法。因為你執著於它實有。
當然,我們最初肯定要能夠先身心調柔,要身心清淨。更接著我們連法也不執著。如果你要去觀空入定,也是造作法,有為法,都是不究竟之法。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這個就是一針見血了。我們所見的一切外在的境界,對於開悟的人來說都是見到我們的真如妙心。
“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迷則迷自本心,悟則悟自本性。”如果我們隨順我們不生不滅的理體就是悟;隨順我們貪瞋癡的情念就是迷。
所以我們得到人家恭敬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恭敬修行,一切佛法”!先不造惡,修行善法;“中間遣除我”,能夠成就人無我;“後遮一切見”,斷法我執,乃至於成就一切種智!
這樣子地來按菩提道次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遇到不恭敬的人的時候,心裏麵想:不恭敬我沒關係,希望你不要去做壞事。這個是凡夫最初的修心,應該要這樣子修。
更進一步,應該是遍緣法界,稱性起修,願一切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並且我們自己反觀自心,我們自己對一切眾生都要能夠保持恭敬心,不管他的外相是怎樣子的,善也好,惡也好,都要能夠恒持恭敬心。
因為要知道:
第一個是因為一切眾生他的本性與佛無二無別。
第二個是一切眾生都曾經在過去生之中做過我的父母,對我有極大的恩德。“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於我有極重恩德。
我們要知道“孝名為戒,亦名製止。”要孝順一切眾生,幫助他們走向解脫。
第三個是各類眾生之中都有菩薩的化現,所以你要以凡夫的分別執著,不一定就造了極重的惡業。
我們昨天說,菩薩為了幫助度化那個國家的那些狗,他會示現做一條狗。經論裏麵有很多,說菩薩示現為蝴蝶,示現為水牛,示現為老虎,示現為豬,示現為種種,都是為了看到那些畜生道的眾生機緣成熟了,得度的因緣成熟了,所以就會示現去接引它們。
西安大雁塔是模仿印度的大雁塔來建的,印度大雁塔也就是因為紀念一位示現為大雁的菩薩而造的。
所以菩薩以神通觀察眾生得度因緣成熟以後,就會毫不猶豫地示現下劣形象來度化惡道的眾生。好像麥彭仁波切就說過,“我死以後不會去轉世做活佛,而是轉為飛禽野獸。”
以這個饒益眾生,以菩薩的大智慧,他知道哪種方式是最能夠利益廣大眾生的,所以自心已經得到自在神通的菩薩,他不一定是安住在淨土之中,也不一定是恒時顯現莊嚴的菩薩相,而是隨順因緣。
譬如說:曾經有一位國王,他喜歡微服私訪去出遊,有一個因緣就與一個貧女相好了,這個貧女就生下一個菩薩轉世的男孩。
男孩子長大一點以後,鄰居的那些小孩都看不起他,歧視他,都罵他是一個野種,連父親是誰都不知道。
小孩子回去就問他的母親,他母親就告訴他:“你的父親是國王。”
小孩子就問:“為什麼您不帶我去見國王呢?您也會有一個依靠,我也能夠得到教育。”其實這個因為他是菩薩示現,他是為了度化這個國家的人來善巧示現而已。
然後母親就說:“我是一個很低賤的貧女,如果我去的話,國王他可能會翻臉不認人,反而會傷害我們。”
小孩子一直纏著,一定要去。這個母親因為愛小孩的緣故,就沒辦法,帶他去了。去到的時候,國王正坐在大眾之中處理事情,很多人圍繞著,貧女遠遠地就用手勢告訴國王,這個是你的孩子。
久了國王就看見了,看到遠處有一個女子麵熟,用手勢就告訴他那是他的小孩子,他心裏麵就明白,但是他不願意,不好意思承認,他就轉過身去,把臉扭到一邊去,對那邊說話去了。
小孩就馬上拉著他母親,也跟著國王轉,也轉到那一麵去了。然後在那一麵,貧女又是用手勢告訴國王。國王還是不理她,又轉一麵。
這時候小孩子就跟母親說,要母親說出這個真相。貧女雖然不願意,但是她為了小孩子的緣故,她也不顧一切,就壯起膽把這個事情說出來了。
國王果然就很生氣,命令這些侍衛把貧女抓起來,這個時候男孩子突然就飛到虛空之中,然後顯現種種的神變,跏趺而坐……現種種神通變化。
男孩子在虛空之中再問國王說:“怎麼樣?我是不是你的孩子啊?”
國王就慌忙,馬上就從寶座上站起來合掌祈禱說:“您是連帝釋天都會恭敬的聖者,何況是我呢?”
這樣國王就接受了王子的教化,王子以佛法調伏全國的人都歸於正道。
在很多的經之中都有種種的菩薩示現的公案。所以在一切人之中不一定都有菩薩的示現,你不要看他好像很苦惱,或者怎麼樣子,不是的。
那諾巴尊者也是如此。那諾巴尊者本來學習佛法已經學得很通了,已經是印度很著名的班智達,但是他在實證上麵沒有跟上來。
有一次,他正在看經論的時候,就有一個又醜又老的女人走過來,就問他說:“這個經你看得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