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生生世世不離師,恒時享用勝法樂,
圓滿地道功德已,唯願速證金剛持。
諸位善知識:首先請大家糾正聞法的動機,以無上的菩提心來聞法!為了幫助一切如母有情眾生能夠速速從六道輪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脫出來,所以我們今天進入到《華嚴經·淨行品》的第六次學習。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昨天我們已經講到了見種種人的時候,我們要怎樣善巧發願,見到那些樂著人要怎麼發願,見到無樂人要怎麼發願,見到貪著享受的人要怎麼發願,看到那些打扮得珠光寶氣的人要怎麼發願,乃至於看到那些很樸素、很淡雅的人要怎麼發願來修。
接下來是“見歡樂人”,看到那些生活在順境之中,事事如意的歡樂人,看到這些在順境之中很快樂的人的時候,我們要怎麼發願呢?要願一切眾生“常得安樂”!不單單是現在快快樂樂,而且要能夠永遠快樂。怎樣才能夠永遠快樂呢?“樂供養佛”!
佛陀是一切眾生的良福田。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度眾生,所累積的、所成就的福德智慧是浩瀚無邊的,乃至於一毛孔功德都勝過一切世間天人、乃至於轉輪聖王、聲聞、緣覺的功德的總和。所以我們如果能夠“樂供養佛”,就能夠“常得安樂”,而且不單單是事相上的以財物來供養佛,最殊勝的是如法修行是“樂供養佛”——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普賢行願品》是講道後普賢,其實是已經圓滿成佛,已經成就佛境界的道位普賢的境界,所以說的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普賢菩薩《行願品》是放在《華嚴經》的最後麵,最極圓滿,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我們心性的本體、本覺。這個現相呢,外在的相是極樂世界。所以我們求生極樂,其實就是歸到我們的真如性海裏麵去。
《行願品》裏麵列舉了七種法供養:
第一是如說修行供養,世間的財物供養是有為法。有為法一定是有生就有滅的,所以以財物供養雖然福報很大,但是還會有窮盡的一天。世間最可尊貴的是智慧,而不是財富,唯有智慧才能夠讓我們超出生死輪回,智為能度,信為能入。所以願我們時時心與法相應,是“樂供養佛”。
第二是利益眾生供養。《華嚴經·十地品》上麵說,“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救護一切眾生是“樂供養佛”,諸佛菩薩如花果,眾生是樹根,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智慧花果。
第三是攝受眾生供養。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這個四攝法來攝受眾生。有些眾生他對於佛法一開始沒有信心,對於你也沒有信心。我們如果能夠以四攝法來攝受他,讓他對你有信心了,你再跟他說佛法,他容易接受,容易依教奉行。所以攝受眾生供養是“樂供養佛”。
第四是代眾生苦供養。
能夠以同體大悲來代眾生受苦。所以經論上說佛菩薩看到眾生造罪業的時候,就好像自己的肢體受到傷害一樣的,生大悲心,生憐憫心。
第五是勤修善根供養。對世間的一切都能夠無貪、無瞋、無癡,是勤修善根供養。對世間的五欲六塵不起貪欲心,這個是成就無貪善根;對一切不如意的境界不起瞋恚心,是成就無瞋的善根;對一切事理通達明了,業果如理取舍,是成就無癡的善根;精進修法是成就菩薩的善根。勤修這些種種善根是“樂供養佛”。
第六是不舍菩薩業供養。菩薩的事業是教化眾生。
第七是不離菩提心供養。
修好這個七種法供養是“樂供養佛”,就能夠永永遠遠都非常快樂,恒時安樂。所以說我們看到那些生活在順境裏麵的人的時候,要生歡喜心,要隨喜他們的福德,並且也祝願他們和一切眾生都能夠“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看到那些生活在逆境之中,痛苦煩惱的人的時候,我們也要生起大悲心來,願一切眾生能夠“獲根本智”,能夠得到空性智慧,知道一切都是法性本空的!
所以那些痛苦其實也是法性本空的,不執著於它,痛苦雖然煩惱、障礙、傷害,雖然能夠傷害到我們的身體,讓我們的身體不如意,但是我們的真心本體是不會受傷害的。所以能夠“獲根本智”以後,就能夠“滅除眾苦”。
如所有智是根本智,了知萬法本體的智慧;盡所有智是後得智,是了知萬法森羅萬象的智慧。一個是體,一個是相,所以如所有智是了知本體,盡所有智其實就是盡所有相。
“滅除眾苦”,悟得諸法空相,就能夠“滅除眾苦”,但是這個悟諸法空相斷的還隻是粗的煩惱。證得空性,開悟,斷見惑,這個所斷的還隻是粗的煩惱。還要斷細惑,還要成就一切種智,才是究竟的永遠斷滅,永遠斷盡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斷這個兩種生死才是究竟圓滿的“滅除眾苦”。
所以見那些不如意的人的時候,要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其實凡夫眾生有執著就會有痛苦,放不下就會有痛苦。在五台山講《華嚴經》的夢參老和尚就講了一個很淺顯的故事。
老法師年紀很大了,八十多歲,解放以前,他年輕時候,他家鄉東北有一個土財主,每天都很憂愁。雖然財產很豐富,但是放不下,很執著,很憂愁。
給他家裏麵放牛的小孩子,反而天天很快樂,天天唱歌,出去也唱,回來也唱。
土財主的夫人就跟他說:“你看看,你為什麼那麼擔憂幹什麼?你看放牛那個小孩子他都天天那麼快樂,他什麼都沒有都那麼快樂!”
土財主就說:“我有辦法讓他不唱了,明天我就可以讓他不唱。”
很奇怪,果然第二天這個小孩子就不唱歌了,好像低著頭悶悶不樂的樣子,這個夫人就很奇怪。
晚上就對土財主說:“真的是怪,你有什麼本事讓他真的馬上就不唱歌了?”
土財主說:“那還不容易嗎,明天我又可以讓他唱起來。”
第二天果然他又唱起來了。是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這個土財主說要讓他不唱歌,就是讓他有一個執著心。
他偷偷地放一個元寶放在牛吃草的地方。
放牛娃一看,撿到一個元寶,他心裏麵老是想:“這個拿來怎麼用呢?我是拿去買衣服呢,還是買田地呢,還是幹什麼呢?”一天到晚就是打妄想。
第二天晚上土財主又到放牛娃那裏去,跟他說:“我昨天不見了一個元寶,是不是你撿到了?”
這個人還老實,“哎呀,我命苦啊,你看,沒有福報享受,我還是老老實實交給他吧!”拿出來了。
沒有執著了,放下了,馬上第二天又唱起來了。
這個是凡夫眾生心有掛礙,看不破,放不下,就會有眾苦。願我們都能夠“獲根本智,滅除眾苦”,悟到諸法空相,能夠看破放下!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前麵是看到那些快樂的人,生活在順境的人和生活在逆境的人,快樂的人和痛苦的人。這裏麵是看到身體健康的人和看到身體有病的人,都能夠善巧方便地來發願,既幫助這些眾生,也能夠增長自己的慈悲與智慧。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看到身體健康的人的時候,我們要發願,要善用其心,願一切如母眾生都能夠身體健康,心靈健康,靈性健康,入諸佛如來的真實的大智慧!
“永無病惱”——沒有身體的疾病之苦,沒有心靈的煩惱之苦,沒有靈性的業障之苦,所以能夠“入真實慧”。
“入真實慧”,可以說淺,可以說深:淺來說是見道的智慧,沒有見道以前的慧不是真實慧。開悟了,見道了,見惑斷盡了,沒有邪知邪見了,見地真正正確了,破除實執了,悟得諸法空相了,這樣子見道的智慧是“入真實慧”。說深一點是金剛心慧是“入真實慧”,不單單是斷一切粗煩惱,而且斷一切細煩惱,斷習氣,斷隨眠煩惱,斷俱生無明,這樣子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徹底究竟地斷盡了是金剛心慧,是“入真實慧”。
能夠入見道智慧和證金剛心慧是“入真實慧”,這樣子就身體健康無病苦,心靈健康無煩惱,靈性健康消除業障,顯發自性本具的無量德能。
所以我們看到那些身體健康的人的時候,這個文殊菩薩的大智慧,看到什麼人都可以善巧方便來發願,來“即事而真,當相即道。”
看到生病的人的時候怎麼發願呢?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看到生病的人的時候,或者我們去看望生病的親友的時候,要如是善用其心:要願一切眾生能入空觀,知諸法空相,“知身空寂”,不為病所惱,“離乖諍法”。
乖諍就是鬥諍,就是不調和。身體有病就是四大乖諍,四大不調和。地大偏多就有骨質增生,頸椎肥大,或者是腫瘤;水大不調就有腹瀉、水腫、肝腹水、感冒、流鼻涕都是了,乖諍了,這個是水大不調乖諍法;火大偏多就上火、發炎、肝炎、心肌炎、發燒,都是乖諍法,火大的乖諍法。
更進一步,其實乖諍是指我們內心的乖諍。我們內心中間執著於自己的凡夫知見,不肯轉變自己的凡夫知見,很執著,我執很重,有人我執,法我執,這個是乖諍法;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乖諍法。
要能夠證入空觀,能夠開悟見道,能夠離乖諍法,好像我們東土禪宗二祖慧可禪師斷臂求法。
但是斷臂求法,雖然是斬斷一個手臂去求法,但是還沒有開悟,所以還是很痛。就去請問達摩祖師說:“乞師與弟子安心(我這個心不能安)。”
這個大家都知道了。祖師回答:“將心來,與汝安(把你的心找出來,我來幫你安)。”
“覓心了不可得(心到底在哪裏啊?了不可得)。”
實相無相無不相,諸法空相,所以了不可得。開悟了,見道了,馬上就心能轉境,馬上就安心了。所以“知身空寂,離乖諍法”,我們就可以憶念二祖求法這個公案,修行人應該將自己所遭受的一切病苦都轉為道用,是“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第一個,生病的時候能夠了知,這個生病能夠滅盡我們宿世所造的惡業。現在我越是勇猛精進修行,可能重報輕受,現在提前受報,這樣子心裏麵有正知正見,不會生煩惱。
玄奘法師的師父——戒賢論師,就是這樣子。他是印度最著名的高僧,那爛陀寺的住持。但是晚年的時候得到一種很痛苦的病,觀世音菩薩教化他,在夢中加持他,讓他知道這個是宿世的惡業重報輕受。所以患病能盡輪回之惡業,能夠清淨我們輪回裏麵以前所積的惡業,現在受苦是了苦。
第二個,能洗滌無明煩惱的汙垢。
在病苦的催逼下,修行人能夠生起大慚愧心,能夠從內心深處至誠懇切懺悔業障,所以患病能洗煩惱之汙垢。
第三,能夠激發對三寶的信心。
身體健康的時候,經常總是懈怠、懶惰,找種種借口說,我還有什麼什麼事情沒有做完,沒有時間念佛修行,總是覺得來日方長。“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都為他人忙。”忙忙碌碌都是一些世間的瑣碎事情。現在病了以後,能夠真實地激發對三寶的信心。所以人常想病時則道念自生,人常想死時則情念自息。
能夠念無常,對世間的貪執就容易息滅,能夠想生病的時候的那種痛苦,就能夠有緊迫感來修行。一旦生病才知道四大假合的軀體是脆弱得不堪一擊,好像水麵上的水泡一樣的,任何一點點違緣,馬上就滅掉了。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地脆弱,隨時受到無常的威脅,隨時可能死亡。隻有三寶才是真實的依怙之處,所以對三寶生起真實無偽的恭敬和信心來。這樣子佛法才容易融入自心,心才容易入道,心與法相應,所以患病則能激發敬信心。
這個都是我們能夠將這個病苦轉為道用,患病能盡輪回之惡業,能洗煩惱之汙垢,能激發敬信心。
第四是生病了能夠促使我們精進修行。
對於人身難得、無常迅速有痛徹骨髓的切身感受。平時理論上知道,但是心裏麵還是悠悠緩縱,一旦生病病得很重,就真實地切身感受了,有切膚之痛了,所以患病則能促進勤行善,精進修行善法。
第五個,患病能夠令我們獲得解脫的正道。
有很多人他是因為生病的因緣才信佛,才進入佛門,才深厭輪回,才皈依三寶,所以患病能令值遇解脫道。
第六是通過患病的苦受來增強我們追求解脫的意誌,能夠精進修行。
我們患病以後,對眾生的苦才能夠更加地感同身受,能夠生起大悲心、菩提心,精進自利利他。所以說要轉違緣為道用,轉病苦為道用,所以“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要能夠真實地“知身空寂”,這個身見是很難斷的,要知身空寂,要斷身見不容易,能夠真實地不執著於這個軀殼,能夠現觀,不是理上知道,不是口頭上知道,不是心裏麵這個思惟推理知道,而是真實地現觀“知身空寂”:這個是上根利智者。
我們印度禪宗的四祖優波毱多尊者,就是這樣子的一個利根智慧的眾生、大心眾生,他就是因為悟得“知身空寂”才承繼祖師位,知道這個身體是有生有滅的,但是在我們這個生滅的身體之中有不生不滅的真性,真如妙心。不是離開生滅法另外去找一個不生不滅法,斷色去覓空,那樣子是錯誤的,是“法塵分別影事”。
這位優波毱多尊者知道身有生滅,真性不生不滅,所以得到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的讚賞,得到他的認可,而付以《傳法偈》,得到祖師位。所以印度禪宗的傳承次第是初祖摩訶迦葉、二祖阿難陀尊者、三祖商那和修、四祖優波毱多。
優波毱多是印度吒利國人,十七歲的時候就跟隨商那和修尊者求請出家,為尊者做侍者。
有一天,商那和修尊者就要試一下優波毱多的根器,就問他:“你今年多少歲了?”
就回答:“我十七歲。”
商那和修就再問他:“是你的身體十七歲呢?還是你的心十七歲呢?”
優波毱多根機很利,他馬上就反問:“師父,您老人家年事已高,頭發已經變白了。請問您是頭發變白了呢?還是您的心變白了呢?”
師父就回答說:“我隻是頭發變白了,不是我的心白了。”
優波毱多馬上就應聲回答:“我身十七,非性十七。”
我的身體十七歲,不是我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十七歲,我這個真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我身十七,非性十七。”
“和修知是法器”,商那和修知道這個人是堪受正法的法器。“後三載,遂為落發受具”。過了三年,二十歲了,就給他正式剃度,為他受具足戒。然後付以《傳法偈》:
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這個《傳法偈》如果展開來講意思就很浩瀚了,我們隻是略說一下,大家能夠有一個悟處就好。“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這個非不是否定,而是突破,突破世間法的森羅萬象就能夠見到諸法的法性,凡夫生滅心能夠突破,能夠突破凡夫生滅心的分別執著,就能夠顯現不生不滅的真心本體。
我們昨天說要斷凡夫的生滅相續心,能夠斷就能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成片了,雖然隻是一片,隻是一小片把這個生滅相續心斬斷了,但是他已經是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淨土了。
所以我們想想,對比一下,就應該很慚愧:你看優波毱多尊者二十歲就能夠承繼祖師位,我們學佛很多年了都還是業重凡夫;優波毱多尊者十七歲就能夠“知身空寂”,我們現在可能四十歲了,還不能夠“知身空寂”,還有身見,真是慚愧得無地自容。優波毱多尊者隻是學佛三年,馬上就能夠承繼祖位,我們學佛三十年,還不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子真的要生懺悔心。
要知道外在的身體生病還是小事,我們的心生病才是糟糕的事情。我們的心有貪瞋癡,心有執著,執著於一切外境是實有的,這個實執是最糟糕的。
聖天菩薩,就是提婆菩薩的《中觀四百論》上麵說,開悟的聖人看一切沒有開悟之前的凡夫,看這些分別執著很重的凡夫,好像我們正常人看精神病人一樣。
為什麼?我們的心生病了。
我們的心要能夠破除執著,破除實執,就是“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
看到那些相貌端正,相好莊嚴的人的時候,一切人見他們都容易生歡喜心,所以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於佛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來!
“見端正人”,端正,不要執著於這個文字相,不要以為端正隻是說相貌端正,這個當然是;但是更重要的是道德端正,智慧莊嚴。雖然外相不一定很莊嚴,隻要智慧莊嚴就是端正人。“見端正人”就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於佛菩薩生淨信!
東晉時候有一位大德——道安法師,他的長相是不太莊嚴,而且個子又矮小,又很黑。剛剛出家的時候他的師父不太重視他,很多弟子,不太器重他,也是讓他跟隨大眾一起去出坡,勞動,做事,也沒給他說什麼法。做了好久,他也任勞任怨去做。
他有一天就找一個空隙來拜見師父說:“師父,您老人家賜一本經給弟子讀一讀,學習一下好嗎?”
他師父就從經架裏麵抽了一本小品般若讓他去學。早上請去,晚上回來他就把經又送回來了。你看,他不是全部看經,而是跟大家一起勞動,有空的時候,大家休息他就在旁邊看經,利用空隙時間他就學會了。
晚上他就到師父這裏來,送還經本,師父問他:“你看了嗎?”
他說:“我看了,而且我會背了。”
師父笑一笑,不相信。但是也不說他。
然後他說:“弟子再請一本經,再學。”
這次師父又抽一個分量大一點的,十萬偈頌的經書給他看。四句就一個偈,十萬偈頌你想有多少!
第二天晚上他又送過來了。師父問他:“你看了嗎?”
他說:“我看完了,而且會背了。”
師父忍不住了,他說:“是嗎?我考一考。”
果然從頭背到尾,一字不漏。
從此以後,他的師父就非常器重他,知道這個人根機是非常好。
道安法師是我們中國淨土宗初祖慧遠法師的師父。在國家比較亂的時候,他就由北方到南方來,道安法師在湖北的襄陽住了相當長的時間。
他剛剛來襄陽的時候大家還不了解他,當時有一個最知名的名士,全國聞名的,叫做習鑿齒,是一個儒家的飽學之士。
道安法師去拜訪他,習鑿齒這個人有學問,也很傲慢。
他初見麵就很傲慢地說:“四海習鑿齒。”
就說我習鑿齒這個人大名鼎鼎,名聲四海都周知,四海之內,全國都知道我這個人,名氣很大。
道安法師馬上降伏他的慢心,就說:“彌天釋道安。”
你隻是四海聞名,隻是全國聞名嘛,我是天上都知道,不單單是人間知道,天人都知道的釋道安法師。
然後他們兩個就談論了比較長的時間,都很投緣。
從此以後道安法師大家都很崇敬他。並且我們這個出家人姓釋也從道安法師開始。
以前的人出家都是跟隨師父姓,師父姓王就跟著他姓王,姓李就跟著他姓李。道安法師就說:“百川歸海,同一鹹味,萬姓出家,共名釋種。”都是釋迦如來的弟子,所以都應該姓釋。
並且我們解釋這個經文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也是道安法師在講解經典的時候開始采用的。後來其他的經論翻過來才發覺道安法師這種解釋經的方法與印度祖師的密意是完全相同、相應的。
所以“見端正人”,應該是不單單是外相莊嚴,而且是道德端正,智慧莊嚴。
“於佛菩薩,常生淨信。”我們要對佛菩薩的智德、斷德、悲德,要生起清淨的信心來。在提婆菩薩的《中觀四百論·明菩薩行品第五》上麵說:
菩薩初發心,勝過大地上,
一切眾生類,轉輪王福德。
這個是指初地菩薩,初地菩薩是聖人,是見道了,他生起了勝義菩提心。所以我們沒有登初地之前,我們的菩提心隻是世俗菩提心,初地以上,開悟了,見道了,才能夠真實地生起勝義菩提心。初地菩薩生起勝義菩提心的時候,他的福德是浩瀚無邊、不可思議的。縱然大地上麵的一切有情眾生都成為轉輪聖王,轉輪王的福報是凡夫裏麵最大的,一切眾生都成轉輪王,這些所有轉輪王的福德的總和加起來,也無法跟初地菩薩發勝義菩提心的功德相比較。
雖然是轉輪聖王,但是他隻是能夠得到今生今世的暫時的利益和安樂。歡喜地的菩薩他生起了勝義的菩提心,對於所有眾生都能夠施予生生世世的、暫時的人天之樂和究竟的解脫成佛之樂。能夠引導他們真實地發菩提心,走向成佛,能夠開悟,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所以生生世世都能夠賜予一切眾生暫時和究竟的安樂。所以說初地菩薩發起勝義菩提心來就已經勝過一切眾生都成轉輪聖王的福德。所以可見真實生起勝義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初地菩薩他的內心非常喜悅、非常快樂,因為他真實地生起勝義菩提心來了,這種快樂是無可言喻、難以形容的!
打個比方,譬如關在監獄裏麵,已經被判了死刑的人,突然一下被釋放,獲得自由了,他的內心安樂是無法形容的。同樣的,初地菩薩他從三賢位登上見道位,就從六道輪回的牢獄之中徹底地解脫出來了,獲得了自由,獲得了度一切眾生的能力。以前在世俗菩提心階段,不能夠去利益教化一切眾生,現在見道了,能夠獲得了度一切眾生的能力了,所以內心歡喜無比,滿自己的本願。所以初地就名為歡喜地,發起初心歡喜地,也稱為極喜地。
月稱菩薩說:
於橫生大悲,非橫生大慈,
是故諸聖者,無有罪惡門。
菩薩對於那些蠻橫的、粗暴的、難調難伏的眾生,會以大悲方便去度化他,悲能拔苦,幫助他消除痛苦;對於容易調、有信心的眾生,菩薩會以大慈心去度化他,慈能與樂。所以菩薩於一切眾生的對境麵前,麵對一切眾生的時候都不會去造惡業,隻會積累善業資糧。
《中觀四百論》是龍樹菩薩的弟子提婆菩薩(也稱為聖天菩薩)所造的。這個修學中觀的人,《中論》、《中觀四百論》和《入中論》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四百論》都是一些實際修持中觀的竅訣,所以很重要。我們依這些竅訣來修就是“方便為究竟”,用力少而成就大。
【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看到那些相貌有一點點對不住觀眾的人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莊嚴自心,不造惡業!
凡夫的相是業報相、煩惱相,這個外相就可以顯露他的內心,也可以看出他的健康狀況。如果看一個人這個眉毛很稀薄,這個人是六親無靠,沒有什麼親人能夠幫他。看一個人下嘴唇很厚的時候,這個人是欲勝於情,男女的欲望很重。乃至於男眾,看他的鼻子就可以知道他的福報,他的智慧,他的身體狀況,他的精力是否充沛都可以知道。這些外相其實都是因果所成就的,但是相由心生,相隨心變。
我們看到那些醜陋人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不種惡因,修習善法!
一個是在三寶麵前要謹慎。三寶是良福田,造極小的因就有極大的果,好像善和比丘——
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位國王經過祇園精舍,就聽到一位法師在唱梵唄,音調非常和雅,非常美妙,所以國王生起歡喜心來,馬上就進來拜見佛陀說:“佛陀,弟子想見見剛才唱梵唄的那位法師,並且弟子還想供養這位法師。”
佛陀就說:“你要供養這位法師可以,但是你先把供養的東西拿出來,先交供品,再見這個法師。”
國王覺得很奇怪,說:“為什麼?我見了他我照樣會供養他,為什麼要把供養先拿出來呢?”
佛陀說:“如果你見了這個法師,你可能就不想供養他了。”
國王就按照佛陀的這個教導就把供養先拿出來。
佛陀再讓那個比丘出來。果然一看,國王就不生歡喜心了。為什麼?這位法師雖然說梵唄音聲和雅,非常美妙,但是身材非常矮小,然後也比較醜陋。
國王是凡夫,他有執著、分別心,所以不生歡喜心,就問佛陀:“這是什麼樣子的因果呢?”
佛陀就說:“迦葉佛入涅槃以後,當時這位善和比丘是一個國王的大臣。國王就安排他去監工,去監督修造一座佛塔來珍藏迦葉佛的舍利,這個佛塔建得很高,工程很浩大,很辛苦。這位大臣就口出怨言,說,‘哎呀,這個塔造那麼高幹什麼?那麼辛苦,無非就是藏一點骨頭嘛。’這樣子說,但是因為國王的命令,他還是沒辦法,還是把這個高塔建好了。建好以後,他見了這個很莊嚴,很巍峨,所以馬上心轉變過來了,生歡喜心,馬上自己就打造一些銅鈴掛在塔上,層層塔都掛上。和風吹過來,鈴聲在響的時候,就令一切眾生都能夠提起正念,都能夠瞻禮佛塔。所以因果真實不虛,以嫌這個佛塔太高,工程太浩大,所以感得身材非常矮小醜陋;以這個銅鈴獻上佛塔的功德,都能夠生生世世音聲和雅美妙。”
這是三寶麵前要謹慎。對於眾生麵前也是要謹慎,不要起貪瞋欺詐之心。如果以狡猾的惡心來欺騙他人,實際上是欺騙自己。為什麼?業果真實不虛,惡一定會招感惡報的。如果能夠無我利他,實際上就是真實地成就自己的慈悲與智慧的功德,所以度眾生是真實地度自己。
第二,如果是殘暴地傷害眾生,實際上是害自己;以善心利益眾生,是利他成自利。
諸苦生於欲自樂,諸佛生於利他心,
由此自樂與他苦,確當交換佛子行。
第三,如果以嫉妒心、惡心誹謗他人,實際上就更顯得他自己人格很低下——“來說是非者,就是是非人”。如果能夠以六度四攝無我利他,隨喜讚歎他人,乃至於一塵一渧的功德,實際上都是在積累自己成佛的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