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是穿製服的人,接下來我們看到那些穿便服的人的時候,怎麼發願呢?願一切眾生要方便而不隨便,要身心調柔而不放逸,“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身語意三不造罪,身、語、意三門清淨;離欲不執諸世間,不會執著於世間;具足正念並正知,有害痛苦皆遠離。是“遠離一切,不善之業。”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
我們經常看到那些互相辯論的人,乃至於互相爭執,看到大街上有兩個人在吵架,或者我們佛弟子之間都有意見,看到他們的時候怎麼辦?
你不要跟著跑進去參加一份子,去蹚那個渾水。你要馬上修心——“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內心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斷見惑!願那些正在辯論,或者正在吵架的人,那個辯論是無益的辯論。我們辯經這個辯論是好的,是幫我們開智慧的。世間人為世間瑣事,大家都是我執、我慢很重,互相吵個不亦樂乎,看到那種人的時候怎麼樣?我們要願他們,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斷見惑,都能夠具足正見,“於諸異論,悉能摧伏”!
摧伏什麼?摧伏凡夫眾生的知見,摧伏眾生的妄執,摧伏眾生執著於一切萬法是實有這種實執,摧伏眾生的貪瞋癡的無明,最重要的是摧伏眾生的不正見。
因為見地不正確,見地是錯誤的,所以我們的心難以轉過來,所以最重要是斷見惑。
為什麼我們要反複講斷見惑呢?因為這個是最重要的,見地的確定是至關重要,修行成敗的關鍵就在於見地,見地如果不能樹立起來,不能有正知正見,哪怕你累劫勤苦也是意義不大。
要能夠“於諸異論,悉能摧伏”,維護正法的純淨,保護眾生的法身慧命。尤其是佛弟子,我就看到很多,所以我看到“於諸異論,悉能摧伏”,我就覺得很有感觸,對我們佛弟子非常重要,佛弟子如果不能夠摧伏異論,往往修行就難以前進,就會停滯不前,就會徘徊,就會困惑。
比方有些人說,“為什麼我學佛多年,還是有很多不幸的事情發生啊?”“為什麼我皈依多年了,我還是很多病苦啊?”“為什麼我每天誦經,我的事業還是不發達呀?”乃至於“?為什麼我出家了,天天念佛,我還是煩惱妄念很多?”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啊?問題出在自己的見惑,“我到底臨命終時能不能夠往生淨土啊?”
反正一大堆的問題,每當我聽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就覺得:“哎呀,你看,對於那些正見不堅固的佛弟子來說,樹立正知正見是至關重要的。真是可憐!用了那麼多的時間,竟然隻是在形式上麵去學會了拜佛、誦經、念佛,但是對於佛法的真實義不了解。”
願解如來真實義是斷見惑。所以可見聞法的重要性,一定要珍惜聞法的機會,要護持正法,要護持眾生的法身慧命。
為什麼學佛多年還有不幸的事情發生呢?一切不幸之事都來源於自己宿世的業力,所以說“一切不幸來源於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佛陀尚且會示現頭痛三日,示現金槍馬麥之報,何況是凡夫呢?
佛陀示現是為了告訴我們因果不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看,琉璃王攻打迦毗羅衛國的時候,釋迦族的人被屠殺殆盡,佛陀的神通智慧浩瀚無邊,你能說他不能夠保護釋迦族嗎?或者他不願意保護釋迦族嗎?佛陀願意去看著他們釋迦族的人被琉璃王殺掉嗎?絕對不是。
在佛陀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大慈悲心之中,是平等地護佑一切的眾生。但是如果眾生惡因、惡緣都成熟了的時候,佛陀也是無能為力了。
你看釋迦族為什麼會被琉璃王殺掉呢?惡因、惡緣都熟了。
惡因是什麼?宿世無量劫前,這些被屠殺的釋迦族人都曾經吃過一條大魚,這個琉璃王就是那條大魚的轉世。釋迦牟尼佛無量劫前,他也是這個大村莊裏麵的人,他雖然沒有吃魚,但是在魚頭上敲了三下,現在成佛了,都要示現三天頭痛。這是惡因。
還要有惡緣,惡緣是什麼?
惡緣是現在今生今世琉璃王他還是小王子的時候,被送到迦毗羅衛國來學習。
因為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種姓很高貴,琉璃王的父親就求迦毗羅衛國賜一個公主嫁給他,釋迦族的人自己很傲慢,不願意把公主嫁給他,他們就找了一個奴婢之女冒充公主,送給琉璃王的父親,然後生下了琉璃王。
琉璃王回到舅舅這個地方,到迦毗羅衛國這邊來學習的時候,釋迦族的人對他很不客氣,很輕慢他,侮辱他,羞辱他,說:“這個人是賤種所生。”
他是小孩子好玩,爬上佛陀的那個說法的寶座。那些釋迦族的人馬上很粗暴把他拖下來,並且把他拖出去。他腳所走過的地方都要把那個土挖掉,挖地三尺。
這樣子這個幼小的琉璃王心裏麵就種下一個仇恨的心,就說:“我將來繼承王位以後,一定要消滅你們。”
這樣子今生今世不能與人為善,也就造下了一個惡緣。
現在惡因惡緣相遇了,“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你看看,雖然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他將五百釋種送到天上去。但是琉璃王退兵以後,再一看,五百釋迦族的人在大缽裏麵都化為血水了。因為無濟於事,惡報到了。惡因惡緣相遇了,感惡果了,這個不管你躲到哪裏去,是不可以避免的。
所以佛弟子一定要具足正見,如何去具足正見呢?應該有幾個方麵——
一個是惡因惡緣都成熟了,現在惡報現前的時候,要歡喜承受。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懷疑——“哎呀,佛菩薩那麼慈悲,是不是對我不慈悲呀?”那樣子你是沒智慧了,你惡因惡緣都成熟了,肯定有惡報,所以要坦然麵對。“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隨緣把那些舊業消了,受苦是了苦,消了就好了;“更莫造新殃”,你在受苦報的時候不要再去起貪瞋癡,又造三惡道輪回的業。
第二個是善因善緣成熟了,善果現前的時候不要生驕慢,不要因為很順利,更加放逸去造惡業,要能夠勤勉地廣種善因,培植善緣。
第三種是惡因雖然有,但是惡緣還沒有成熟的時候要保持正念。保持正念就能夠不造惡緣,你什麼時候都與人為善,什麼時候都有正知與正見,就會不造惡緣,就身心清淨了,雖然會有惡因,但是因為沒有緣惡緣,所以也不會感惡果。
打個比方,雖然你有一把黑豆子,但是你不把這個黑豆子放到土裏麵去,也不給它陽光、水分,你放一百年它都不會結果。但是如果你把黑豆子放在肥沃的土壤裏麵,然後又去澆水,又有陽光,你一邊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千萬不要讓這個黑豆子生起來,不要讓它發芽,不要讓它開花。”可能嗎?不可能。為什麼?你有了因,有了緣,肯定會有果。
所以我們保持正念很重要。天台宗有很詳細的解說,說一切眾生到底是性善還是性惡。
第四種是平時我們要能夠痛念無常,精進修法。這樣子是明白了這一句竅訣——“一切不幸來源於自己”。
第二是為什麼皈依多年還會生病呢?
“一切痛苦來源於宿業”,以前造過殺生業,肯定會感短命、多病,這些苦報;以前有犯過偷盜業,肯定會招感饑寒、貧窮的苦報。
學佛以後我們怎麼去轉呢?不要成為宿命論者,要能夠轉。
一個是要多放生;第二個是不要殺生,不要再結冤仇了;第三個是飲食要調好;第四個是要靜坐,練習一下靜坐,把身體的四大調和,這樣子可以減輕病苦;第五個是萬一有病苦的時候,要善巧方便轉違緣為道用,利用這個病苦來激發我們的出離心,知身是苦,知身空寂,激發我們的菩提心,對一切眾生的苦感同身受,顯發我們的空性智慧。這個生滅的身體是空的,是虛幻的,要由生滅的身中顯發不生不滅的真性。在我們生病的時候都是可以觀修。
這樣子就可以重報輕受,可以減輕病苦。為什麼?就好像半杯鹽,你再加半杯水,這個水一定是不能喝的,太苦了。但是鹽雖然沒有減少,你把半杯鹽倒在一個大桶裏麵去,一桶水,那水能喝嗎?能喝。鹽雖然沒有減少,但是水多了。
同樣的,我們做很多善業的時候,修很多善法的時候,我們將自己心轉變的時候就能夠轉違緣為道用。
還有比方說,為什麼誦經多年了,好像我福報增長不快,事業還是這個樣子?
“宿業亦依暫時外緣生”,要懺罪積福,要修積七聖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與慧財,每一個都可以修很多的福德。
不能展開說了,就說這個信,你要是深信佛身一毛孔功德都勝過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乃至於轉輪聖王、有學、無學聲聞和緣覺他們的這些功德加起來的總和,還比不上佛一毛孔的功德。這樣子的話,我們多在佛前積福懺罪,那是信財。
先有七聖財,才能夠容易增長福德,成就世間財。
為什麼說我每天念佛,還是煩惱妄想很多?因為你不知道妄念是本空的,你執著於煩惱妄念是實在的,所以它才能夠傷害你,才能夠讓你覺得苦啊!要能夠知道馬鳴菩薩所說的:妄本空,真本有,了妄本空,知真本有。
所以“惡緣由自分別動念生;妄念亦隨迷亂外境生”,一切的惡緣都來源於自己的分別心。
為什麼會有惡緣?因為你自己有分別心,一切的分別心,一切的分別妄念都是因為自己的實執,自心隨逐於迷亂顯現的外境,執著於外境是實有,所以就產生分別妄念。
其實外境是相雖有而體無,體就是空性。好像鏡子,一切人走過來,一切動物走過來,一切鳥飛過來,這個鏡子裏麵明明了了顯現出來,這是相,顯現這些人、動物,種種的相。但是它的體有沒有?沒有。
但是這個比喻是不得已的一個比喻,鏡子它還有一個實體。實際上我們明白相有體空,緣起畢竟空,這個諸法空相是真實相。
我們臨命終時到底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迷亂外境遮障解脫道”,要斬斷攀緣外境的生滅相續心,你隻要斬斷了,隻是一小段的念佛成片都能夠往生;再一個要具足信、願、行,要深信極樂世界就是我真如自性的家鄉,這樣子你一定能夠往生。
你以為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家,就心有疑慮。要知道,要能夠悟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回歸我們本覺之家,就很有信心。你自己的家,一定能夠隨時隨地,隨時隨刻想回去就回去,“自是不歸歸便得”,想回去就可以回去。
好像法華裏麵的“窮子喻”,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舍父逃走。同樣的,我們自性功德寶藏,本覺功德寶藏是大富長者,但是我們的妄念舍父逃走,讓我們貧窮孤露,本具的福德智慧不能顯發出來。
我們要知道隨時隨地可以回去,為什麼?那是我們自己本覺的家。
念阿彌陀佛,能念之心就是始覺,觀照的智慧,所念之佛就是本覺,實相的理體。所以以始覺念本覺,成就究竟覺,就是不二法門。“是心作佛”是始覺,“是心是佛”是本覺,始本不二。所以我們有這樣子的信心怎麼會不往生呢?一定往生。
所以要記得我們這幾句竅訣:
一切不幸來源於自己;一切痛苦來源於宿業;
惡緣由自分別動念生;妄念亦隨迷亂外境生;
宿業亦依暫時外緣生;迷亂外境遮障解脫道。
能夠知道都是迷亂顯現的外境,沒有實體,我們就當下解脫,當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看到那些吵架的人,那些爭論的人,那些困惑的人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能夠斷見惑,能夠長養法身慧命!
【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不矯威儀。】
看到從事正當職業,正命自活的人的時候,願一切眾生能夠遠離五種邪命,能夠清淨自活!
長養法身慧命是“得清淨命”。
五種邪命。“能離五邪,方為正命”,這個出家人要能夠離五種邪命——
第一個是詐現奇特。故意做很奇特的樣子,裝模作樣,裝神弄鬼,顯得他很有修持的樣子,這樣子是邪命活,是詐現奇特。
佛教界有一句話叫做,“和尚不作怪,信眾不來拜。”這個就很糟糕,這個是僧俗都沒有正知正見。
這出家人沒有正知正見,他故意裝模作樣去作怪;居士他也沒有正知正見,看到那個詐現奇特,以為這個人真有本事,真有修證,馬上迷迷糊糊就跟著去,跟著去頂禮,去拜了,也不管他正和邪。這個就僧俗都沒有正見,都很糟糕。
第二個是自說功德。以傲慢心,為了求利養的緣故,自己稱讚自己。“哎呀,我有什麼什麼修行功德,我打坐又看到光了,又看到什麼了……”這個都是邪命自活。
如果是說佛菩薩的功德,令眾生生清淨心,這個是善巧說法。
第三個是占相吉凶。這個是邪命活。給他人去打卦,算命,預言吉凶是邪命活。
第四個是高聲現威,令他敬畏,假裝威儀。有人來了故意裝模作樣,坐得很端正,一走了,馬上就很放逸,這樣子是假裝的。是邪命活。
第五種是為名聞利養之故而說法。他不是為了令眾生解脫,內心沒有慈悲與智慧,隻是為了讓我名氣很大,讓很多人來供養我。這樣子的是邪命活,這樣子是販賣佛法,沒有悲智,是邪命。
所以“見正命人”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得清淨命”!
世間來說,是要以正常的職業來養活自己和家人,從事正當的職業,不要做那些殺生,賣魚鉤、漁具、漁網這些;乃至於受菩薩戒不得沽酒,不要賣酒。
要遠離這個五種邪命是正命,正命而活。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內心清淨,長養法身慧命。這樣子是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不會去矯飾自己,去假裝威儀之相。
【若見於王,當願眾生:得為法王,恒轉正法。】
看到國王的時候,總統的時候,要這樣子地念這個偈頌。“哦,那我們很少有機會了。”不是,其實要廣義地來說,什麼是王呢?世間有成就的人,在他那個領域有成就都可以稱為王——比方說石油大王、成衣大王、電腦大王、手機大王這些,有成就,在他那個領域有影響就是王。
見到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裏麵有成就的人的時候,我們要這樣子地發願:願一切眾生不單單是成為世間財富之王、世間事業之王、世間成就之王,而且願一切眾生還能成為法王,恒轉正法。
於法自在,善能說法是法王;圓滿成佛是法王。證入空性智慧,證入不生不滅的本體,就沒有生老病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個不同於世間的王,世間的王容易被人篡奪王位,法王不怕被人篡位。
怎麼修才能“得為法王”呢?
第一個是自己修持佛法,具足內證功德和殊勝的法相。
第二個是自心能夠摧伏煩惱怨敵,是勇士之王。
第三個是引導眾生走向解脫是人中之王,好像國王一樣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第四個是降伏我執之魔,降伏人我執、法我執,斷實執,成為具大威神力之王。
第五個是勤修福慧二資糧,成為富翁之王。內在的內證功德很豐富,福德智慧精進地去修積,就是七聖財很豐富,是富翁之王。
第六個是徹底地斷除自己的一切過失和煩惱,成為眾生的大醫王。
能夠這樣子是“得為法王,恒轉正法”,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能夠恒時地在語默動靜之中都為眾生說法。
【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看到王太子的時候,王位繼承人的時候要這樣子地發願。
廣義來說的話,一切的學者,一切的學生是王子,因為他們是繼承人類文明,是繼承人。所以看到這些學生的時候,也可以念這個偈頌,你家裏麵有個小孩子讀書,送他出門都可以念這個偈子——“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一切的技術人員是王子,因為他們能夠繼承工巧明。一切的歌星、演員,乃至於那些聲韻學家、詩人,這些是王子。為什麼?他們繼承聲明。一切的醫生是王子,他們繼承醫方明。
其實一切的佛弟子更是王子,能夠繼承內明,能夠繼承解脫的方法,走向菩提覺悟之法。所以內在本具智慧顯明,顯現明了,究竟證悟,弘傳佛陀智慧之法,這樣子都是佛弟子的責任。所以一切佛弟子是王子。我們師兄弟見麵的時候,也可以念“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更廣義地來說,一切人都是王子。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去競選總統,這樣子的話,他都有可能去繼承王位為王子。所以說看一切人都可以修這個偈頌——“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依佛法的真理而生活,而成長,成為法王子!
我們前麵講了一個公案,是印度的祖師商那和修如何去度化四祖優波毱多。商那和修他也是法王子,他怎麼去繼承法王之位呢?
我們知道印度祖師傳承,大迦葉、摩訶迦葉,二祖阿難,三祖商那和修,四祖優波毱多……
三祖商那和修他是怎麼去承繼王位的呢?他怎麼從阿難尊者這邊得到傳承呢?
阿難尊者,我們都知道他是斛飯王之子,是佛陀的堂弟,多聞第一,總持法藏。後來阿育王作偈子讚頌他:
麵如秋滿月,目似淨蓮花,
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
一切佛法都如百川歸海一樣流入阿難心。所以阿難尊者對我們眾生的恩德極大。阿難尊者尤其是對於出家的女眾恩德極大:因為阿難尊者請求的緣故,佛陀才開許女眾出家。
阿難尊者,阿難陀,慶喜。他出生的時候剛好是佛陀成佛的時候,這邊接到佛陀成佛的喜訊,那邊又得到斛飯王生了一個兒子的喜訊,所以就給他取名為慶喜,雙喜臨門。為佛侍者。
大迦葉尊者到雞足山,持佛衣缽,等待彌勒佛下生成佛。在摩訶迦葉尊者到雞足山入定之前就已經把祖師位傳給阿難了。
阿闍世王,我們學《觀無量壽經》已經明白了,他以前是很不好的一個人,不孝順父母,把他父親都活活餓死了,因為這樣子引起了佛說《觀無量壽經》的這個法緣。但是後來,他晚年知道懺悔,受皈依了,很崇信佛法。
有一天,阿闍世王就來拜見阿難陀尊者,說:“尊者,您看,如來入涅槃的時候我沒有機緣親眼瞻禮佛陀。大迦葉尊者他在要去雞足山入定之前,我也沒有見到他老人家最後一麵,所以我覺得很可惜。阿難陀尊者,如果您老人家將來要般涅槃的時候,願垂告別。”請您來跟我告個別,告訴我。
“阿難許之”,同意了。
後來阿難陀尊者他年事已高,就很少為大眾說法了,都是由那些弟子們再去輾轉教化。
但是有一天,他在經行經過一片竹林的時候,就聽到一個年輕的比丘在念一個偈子,是他的徒孫。
比丘在念什麼呢?
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
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阿難就覺得:“哎呀,糟糕了,念錯了!”
他把徒孫叫過來說:“你念錯了,如來的法不是這樣說的。是說——
若人生百歲,不聞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聞之。”
你看一個水老鶴,看一個動物有什麼用啊?關鍵是要能夠聞生滅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破除凡夫眾生的執著,不要有實執。是生滅法,是生滅不已的,不要在虛幻的生滅不已的法裏麵去起貪瞋癡,要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所以“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聞之。”哪怕你隻生一天。活了一百歲,如果聽不到如來的妙法,那都很可惜;哪怕你隻生一天,你有機會有幸聽到佛說生滅法,破除眾生的實執,讓眾生證入諸法空性,能夠知諸法空相,悟入法性。這樣子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後來這個年輕比丘就去問他的師父,說:“師父,師公跟我說那個偈子您教錯了,應該是念,‘若人生百歲,不聞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聞之。’”
他師父沒有開悟,沒有證道,就很要麵子,他說:“哎呀,你不要聽他的,阿難陀尊者他已經年事已高,已經老朽了,昏聵糊塗了,他教錯了,你按照師父教的沒錯,你照念!”
這年輕比丘也沒智慧,以後又還是這樣子照念。
下一次阿難又在那裏經行,又經過那片竹林,還是看到年輕比丘在念,“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阿難就想:“哎呀,緣份已經盡了,教化眾生沒有什麼緣了,也不聽,也不信受了。”
他就決定入般涅槃,然後他就專程去到阿闍世王的王宮,因為他想起來,我以前跟阿闍世王有個約定,我要有信用,就去王宮告別。
去到的時候是中午,阿闍世王緣份也差一點,正在午睡。到了王宮門口,守門的人就說:“大王正在安寢,不可以聞。”我不可以把尊者您來這個事情去稟報他。
阿難就回答:“俟王覺,當為我說。”等到國王醒來了,你幫我告訴他,轉告他,我要到吠舍離那個地方去般涅槃了。
阿闍世王中午睡覺就做了一個夢:一開始夢很好,夢到一個很莊嚴的寶蓋,七寶瓔珞而為嚴飾,千萬億眾共襄瞻禮,無量眾生都在圍繞,都在瞻禮這個寶蓋。但是突然之間就一陣狂風暴雨過來,馬上把這個寶蓋的傘柄吹折了,那些七寶瓔珞都掉到地上來了。
他就驚醒過來,一驚醒過來以後,這個守門人就進來告訴他,具白上事,說:“阿難尊者剛才來向您辭行。”
阿闍世王他對阿難尊者很有信心,就失聲號慟,如喪考妣,痛哭流涕;馬上就一直追趕阿難陀尊者,追到吠舍離城,那個恒河邊,因為恒河的這邊是屬於阿闍世王的,那一邊是屬於吠舍離王的,阿難尊者在恒河的中間,兩個國家以河為界。
他一路追過去,看到阿難陀尊者在恒河上空跏趺而坐,現神通。
王作禮說偈——為阿難陀尊者作禮,頂禮尊者,然後就說一個偈子,勸阿難尊者繼續住世。就說:
稽首三界尊,棄我而至此。
頂禮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裏麵最尊最貴的人天導師阿難尊者,禪宗祖師,您舍棄弟子而來到恒河上空,棄我而至此。
暫憑悲願力,且莫般涅槃。
請您以您的大悲心和度眾生的願力,暫時能夠聽弟子的勸導、勸請,不要般涅槃。
那一邊吠舍離王也聽說阿難陀尊者來了,他也很高興,馬上也帶了很多的大臣和軍隊守在河的這一邊。
他也勸阿難尊者不要入涅槃,就說:
尊者一何速,而歸寂滅場。
願住須臾間,而受於供養。
爾時阿難見二王勸,乃說偈言,阿難陀尊者看到兩個國王都勸他住世,就說法:
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
涅槃當我淨,而無諸有故。
你們兩位國王不要為我般涅槃這個事情去悲哀、去苦惱。要知道一切的示現都是有生必有滅。“二王善嚴住”,勸你們都能夠一定要善巧方便來修習善法,來莊嚴自身,來安住身心,以善法為莊嚴,以福德智慧為莊嚴。
這個時候就山河大地六種震動。因為尊者要示現般涅槃了,所以六種震動。
雪山之中有五百仙人,睹是瑞應,飛空而至。在雪山裏麵修道的五百仙人,他們看到這個瑞相,六種震動,馬上就以神通力飛空而至。
禮阿難足,白言:“我等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
阿難受請,為說大法。
這五百仙人是阿難陀最後度化的弟子,而且五百仙人裏麵,最後度化的這批弟子裏麵就有一個是法王子,是承繼祖師位。
五百仙人裏麵有兩個人根機很利,智慧很廣大:一個是商那和修,一個是末田底迦。聽聞阿難陀尊者說法,現場就證得大阿羅漢的果位,馬上見惑、思惑都斷盡了。
阿難知為法器,他讓這個前麵已經證得果位的五百大阿羅漢,那些大弟子為眾仙人出家受具,為他們受具足戒。並且就當場傳法給商那和修,而告之言:“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囑摩訶迦葉。迦葉入定於雞足山中,而付囑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我現在要示現般涅槃了,所以我把這個正法眼藏傳給你。
他就有個傳法偈(祖師傳法位都是有個傳法偈):
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什麼是“有法”?什麼是“無法”?什麼是“無無法”?
“有法”其實是指緣起。我們現在這個傳法,開示,都是開示佛法,令眾生以這個因緣,以這個緣起令眾生覺悟是始覺。
“無法”是不要執著於法。法無定法,要由相而見性。
“無無法”是功德聚,是圓滿自性本自具足。
所以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從法化生”,為法王之子,為王子,能夠“紹隆佛種”!
然後阿難尊者傳法以後,就踴身示現十八般神變,在恒河的上空就示現般涅槃了。然後阿難尊者就想,我如果般涅槃在一邊,在一個國家,兩個國王肯定會起爭奪。他就在恒河上空的中間示現般涅槃,然後自己身上就出火把法體燒掉了。
很奇特的!一燒掉以後,這個舍利子兩邊就分了,自然地落到恒河的兩邊。然後兩個國王都收取舍利來建塔供養。
我們去印度朝拜的時候,看到一個阿育王石柱在吠舍離,那是阿難尊者石柱,獼猴池也在那個地方。就是吠舍離王為了供養阿難尊者的舍利而所建的塔,後來阿育王在那個地方立一個石柱來紀念。並且他的舍利,人間是這兩個國王所供奉;然後天上的天人也有請到天上供養;娑竭羅龍王也請到龍宮裏麵去供養,因為在恒河上空示現般涅槃的,有一些就給龍王請走了。
這樣子是為王子。
所以我們佛弟子之間互相見麵要修這個法: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為王子!我們家裏麵有小孩子讀書,也願他成為王子!我們看到一切人都願他成為王子!
“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明天上午九點鍾我們繼續學,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