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一切對境麵前都要能夠“於不善事,不生樂著”,常修善法。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前麵的端正和醜陋人是從相上看的。報恩人和背恩人是從心地上看的。看到那些知恩圖報的人,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知佛菩薩的恩德!
報恩人,中國從古到今都很注重於一個人要知恩報恩,要有義氣。你看韓信受漂母一飯之恩,以黃金來回報——在溪流邊洗衣服的一個婦女隻是給他吃一頓飯,在他困頓的時候,他都一直記得,不忘記,以後知恩報恩。
春秋戰國時候楚莊王也是這樣的。
他有一次大宴群臣,突然中間這個蠟燭滅掉了,有一個將領就趁機調戲楚莊王的妃子。
妃子馬上就把這個將領帽子上的帽纓摘下來了。蠟燭點上以後就在楚莊王麵前告狀,說:“剛才有個人無禮調戲,我把他的帽纓摘掉了,馬上檢查就可以知道到底是誰。”
莊王這個人很大量,馬上就命令所有的武將,把帽子上的帽纓通通摘下來,就不追究這個事情了。
後來有一次,楚國與其他國家打仗的時候,楚國戰爭失利,楚莊王非常危急。這時候有一個將領就挺身而出,奮不顧身,血戰突圍,把楚莊王救出來了。救出來以後楚莊王就說要賞賜他,很感謝他。
武將就很誠實,說:“我其實就是多年以前那次宴會上被那個妃子把帽纓摘下來的那個人。一時糊塗,蒙王保全,莊王很大量,不計較,能夠保全我,所以我一直希望能夠報恩,現在終於給我一個機會。”所以說:人至察則無侶,水至清則無魚。這個是世間法所說,知恩報恩,“見報恩人”。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於佛菩薩,能知恩德”,《中觀四百論》上麵說:
諸佛所動作,都非無因緣,
乃至出入息,亦為利有情。
諸佛身語意三門所做的一切,所有的日用雲為,一舉一動,無一不是為了利益眾生,每一件都是利益眾生的因緣,乃至於一呼一吸都是利益眾生的事業。
在《三摩地王經》上麵說,佛陀在呼氣的時候,佛陀呼出一口氣,這個氣在地獄中間就變為密布的濃雲,變為烏雲,然後從中降下甘露,息滅地獄的毒火,使地獄的眾生獲得清涼安樂。
你看僅僅是呼吸都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利益眾生的功德,何況是佛陀的名號、佛陀的身像、佛陀的說法,更加是饒益有情的、甚深不可思議的、奧妙的佛事業,事業功德!
所以月稱論師就說:
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語意,
無有為自利,唯行利他眾。
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從來沒有一絲一毫是為了自利,乃至於佛陀的名號更加是甚深不可思議利益眾生。
比方來說,譬如說一位國王剛剛得生太子,國王為了慶祝太子降生,一定會宣布大赦天下,把牢獄裏麵的那些犯人都釋放出來,天下的人聽到這個消息都生大歡喜心。
同樣的,佛陀的聖號傳到有情眾生耳中的時候,有情眾生就能夠從六道輪回的牢獄之中解脫出來,生大安樂。僅僅隻是聽聞到名號都能夠讓眾生種下一個解脫的因,能夠超出六道輪回,生大安樂。所以月稱菩薩就稱讚佛功德說:
何人若聽聞,如來此名號,
悉皆解脫故,彼亦成佛因。
隻是聽聞到佛名號都一定會究竟成佛,已經種下成佛的因了。
你看世間的,世間人對我們有小小的恩德,一個正常的人都會一定要知恩圖報,要報答他,何況是諸佛菩薩無量劫以來教化我們,利益我們,開示我們的這樣子的深重恩德呢?我們更加要知恩報恩,要能夠知佛菩薩的恩德。如何是知恩報恩呢?
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
若不傳法利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
這是菩薩和祖師的開示。
我們乃至於將佛菩薩頂戴經過塵點數劫,無量大劫,讓佛菩薩坐在我們身上做床座,乃至於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這些都難以報佛恩,唯有傳法利益眾生是報佛恩。所以自利利他,如說修行是報佛恩。
有些說,“哎呀,傳法這個很難。”其實我們一舉一動能夠為眾生做好榜樣,實踐佛陀的教法,能夠令眾生生歡喜心都是傳法。乃至於以歡喜心對他念一句阿彌陀佛都是傳法。
佛菩薩對於我們的恩德是極深極重,所以要看到那些知恩圖報的人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菩薩的恩德浩瀚不可思議,乃至於可以去示現異生,畜生道。
在經論上麵講過一個故事,說有一位菩薩,知道有一個國家,整個國家的狗都要遭難了,所以菩薩就示現做一條狗。
國王在出遊的時候,他的馬車停在路邊被一些野狗把馬車的鞍咬爛了。國王就很生瞋恨心,下令把全國的狗通通抓起來,集中起來,然後所有的狗都殺掉。
這時候,示現為狗的菩薩就來到國王的馬車麵前,國王正在盛怒之中,馬上就下令手下捉住這個狗要打死它。
菩薩所化現的狗就作人言,說人話,“國王啊,我跟您辯論一下,如果您贏了的話,您打死我沒關係。”
國王說:“可以。”
菩薩狗就問:“您為什麼要把所有的狗都集中起來殺掉呢?”
國王說:“因為那個狗把我馬車的鞍咬斷了。”
菩薩狗就問國王:“隻是一條狗把您馬車的鞍咬斷了,您就要殺掉所有的狗。是不是您的國家有一個人犯罪,您要把所有的人都殺掉呢?”
國王啞口無言。
諸佛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行的是什麼?本來已經解脫了,但是為了利益眾生故,乃至於在凡夫眾生看起來極下賤的畜生道都會去示現,都會去利益眾生,示現為狗,示現為大雁,示現為一切的、各種形態、各種種類的眾生,去隨緣利物,去和光同塵,利益眾生。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就曾經說過,“我要是涅槃以後,會到新龍那個地方去示現做一條狗。”
新龍那個地方的人要注意了,有可能他們那個地方的某一條狗是菩薩化現。
不要以為說菩薩一定是坐在大殿裏麵,寶相莊嚴才是菩薩,各行各業都有菩薩。無我利他,那些科學家無條件地去研究,做種種的物質發明來讓眾生的生活更方便,物質更豐富,這個裏麵有菩薩化身。
現在的科學說,“哎呀,這個地球上麵能源有限,石油如果再采多少年就會盡了,太陽再照多少年就會滅了……”這樣子很悲觀。其實我們要知道,我們修學藥師法門就毫不悲觀,而且很樂觀,為什麼?一定會有菩薩化現的那些科學家來發現新的能源和有新的發明,讓一切眾生都能夠恒時安樂。
一定要有這樣子廣闊的心量,乃至於所見的一切眾生裏麵,乃至於一群螞蟻裏麵都可能有菩薩的化現。所以要“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看到那些忘恩負義的人的時候要這樣子發願。
譬如說有一個人,他有困難了就來找你,你幫了他的忙以後,他不單單是沒有回報,沒有感謝,還在背後去惡意中傷你。這個時候你不要生氣,要記得念這個偈子:“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不要生瞋恨,遇到這種人也要能夠轉變自己的心,利用這種對境來修行。
其實一個人如果是私欲很重,就往往會背恩,所以中國古時候曆來都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子都抓盡了,跟著打獵的這個狗就要殺掉它煮來吃。
你看越王勾踐,他在兩位大臣範蠡與文種的輔佐之下打敗吳國,一打敗以後,馬上就翻臉不認人了。
範蠡這個人就很有智慧,馬上就走了,全身而退,不會留戀榮華富貴,並且還勸文種說:“你要早點走啊,越王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
文種不聽,果然沒多久越王勾踐就召見他說:“文種大夫,很感謝你給我獻了十條計策,我隻是用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還有七條我現在沒用處了。你看看我的父親在陰間,他可能還很苦,你能不能夠把你這個七條計策獻給他?”就賜劍讓他自盡了。這樣子,越王勾踐是背恩人。
很多了,一個人貪欲很重都是這樣子的。曆代的那些開國的國君,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殺戮功臣。私欲很膨脹他就會背恩,他一心一意要保護自己的利益,要保護家族的利益,他就會背恩,就會去殺戮功臣。比較好一點的是北宋的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比較柔和一點。
但是那些背恩人,應該說有些時候也是適得其反。朱元璋殺戮功臣以後,後來他的孫子建文帝因為沒有人輔佐他,就不能夠保有天下。這個是“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發心菩薩看到惡人的時候要不生瞋恨,為什麼不生瞋恨呢?知道是他的煩惱驅使他那樣子,他不能做主。
《中觀四百論》上麵打了一個比方:
如鬼執雖瞋,醫者不生惱,
能仁觀煩惱,非惑係眾生。
也就是說,好像被鬼魅纏身的那些精神病人,雖然他會無緣無故對醫生去發脾氣。但是醫生他不會去惱怒責怪,知道這個發脾氣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他鬼魅纏身沒辦法,精神不正常,所以會無緣無故對醫生發脾氣,醫生對他好,反過來還要對醫生起瞋恨。所以醫生會對這種精神病人更加生起憐憫心來,而會對他加強治療,希望他早日康複。
同樣的,佛菩薩遇到那些蠻橫的、野蠻的、難以教化的眾生的時候,也會觀察他,他去造惡,起貪瞋癡,起瞋恨心,是因為煩惱驅使,自己不能自主,不能做主的緣故,所以不會對他起瞋恨,反而更生憐憫——“見有罵者,反生憐憫”。
在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安忍品》上麵說: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盡,
況於他人身,絲毫無損傷?
就是說,你看那些煩惱很重的人,他本來平時很愛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但是煩惱來的時候他都會去自盡,會去自殺。煩惱太重了,太痛苦了,所以他平時愛惜的身體和性命都不珍惜了,何況是對其他人呢,你說他能夠毫無損傷嗎?不可能,他一定會受煩惱的驅使去傷害他人。
故於害我者,心應懷慈湣。
所以對於傷害我們的人不要生瞋恨,要懷慈悲心、憐憫心,覺得他很可憐。
比方說獅子,在獵人去獵殺獅子,攻打獅子的時候,獅子就會比較有智慧,它不會像狗一樣。
狗,你要拿石頭去砸它,你就遠遠地去拋一個石頭,狗以為是你給它食物,以為是個饅頭,它就會去追逐那個石頭,石頭狗。
廣欽老和尚老是用這個比方來說,眾生好像石頭狗一樣,拋一個石頭過去,這個狗就追過去了,以為是一個饅頭,跑到麵前來一看,哦,一塊石頭,毫無意義。同樣的,眾生不停地追逐名利,就好像狗追逐石頭一樣,得到以後也是毫無意義。
獅子它不會像狗一樣去追逐那個石頭,它會認識到傷害的來源是獵人,就會直接向獵人進攻,消滅損害的來源。
同樣的,透過這個比喻可以明白,菩薩他在遇到眾生傷害的時候,他不會去瞋恨眾生,他會認知傷害的來源是煩惱,是眾生心中的煩惱。所以眾生不過是被煩惱魔所驅使、所奴隸的工具而已,所以不會去瞋恨眾生,而是會對眾生更生憐憫心,幫助他治療生病的心,幫助他降伏煩惱。
月稱菩薩有一個很透徹的偈子說:
此非眾生過,此乃煩惱過,
善察具智者,於眾不生瞋。
這個不是眾生的過失,是煩惱的過失,所以對眾生不生瞋恨心,反生憐憫心。眾生不是我們的仇敵,不應該對他生瞋恨心,貪瞋癡三毒才是我們的仇敵。
所以修學菩薩行的修行人,我們現在學習《淨行品》的大眾,在麵對傷害的時候,麵對那些忘恩負義的人的時候,要如是地降伏自心,“於有惡人,不加其報”,並且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如是地悟入,能夠開智慧,增長慈悲——“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沙門,譯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故號為沙門。在《華嚴疏論纂要》裏麵又說:又可以譯為止息。止一切惡,息滅一切迷惑顛倒,能夠修習一切善法。也就是說,我們看到那些修行人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像沙門一樣“調柔寂靜”,最為第一,“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我們每一個偈裏麵都有“當願眾生”,看到某一類的人,我們要願一切的眾生都能夠心轉向佛法,心走向解脫!“當願眾生”,這是告訴我們要發菩提心。當然我們現在隻能夠發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包括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是願菩提心;“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是行菩提心,其實這個應該包括了利他心和成佛心,有這個兩種心是菩提心。
無垢光尊者他的教言就開示我們,如何才能夠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呢?要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個是緣有情的大悲心,也就是利他心;第二個是意念菩提心功德,對於菩提心功德能夠了知;第三個是意念佛陀的功德,所以才能夠生起希求佛果的成佛心。
這個是“當願眾生”。“為利有情願成佛”是我們這個所有偈頌裏麵“當願眾生”的意思。
“調柔寂靜,畢竟第一”。“調柔寂靜”對於修行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第一個,要積累善法功德,需要身心“調柔寂靜”,心寂靜,身調柔。
第二個,精進修持正法需要身心“調柔寂靜”。
第三個,行持無上菩提時需要身心“調柔寂靜”。
第四個,是為無量父母眾生,為了幫助他們得解脫,幫助他們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安樂,發起殊勝廣大的菩提心的時候,需要我們自己身心“調柔寂靜”。
第五,恒時修習法性時,也需要身心“調柔寂靜”。如果心有散亂的話,本有的法性,也就是諸法實相就難以現前。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心清淨了,心“調柔寂靜”了,諸法實相就現前了。
第六,就是當我們厭離輪回而生起出離心時,也需要身心“調柔寂靜”,才能夠令我們的出離心更穩固。否則親情一牽扯,我們出離心馬上就退失了,因為我們身心沒有“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能夠如此行持就能夠趨入成佛之道,就能夠成為佛陀的法王子,所以是人中最為第一。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婆羅門譯為淨裔。印度婆羅門教,現在稱為印度教,他們就自稱為是清淨梵天的後裔。
婆羅門教的教義就宣揚四種姓,四種階級。現在印度仍然還是有四種種姓製度,四個階級,而且等級很嚴格。
婆羅門他們就宣揚四種種姓說:婆羅門種姓是最高尚的,是清淨梵天大梵天王的頭所生出來的;刹帝利種姓就是國王和武士,這個階級是梵天的手所生出來的;吠舍,就是平民老百姓,工商業者,這些是梵天的身體所生出來的;首陀羅是最下賤的奴隸,是梵天的腳所生出來的。這是他們所宣揚的,認為他們自己是清淨梵天的後裔。
但是其實廣義來說,我們“見婆羅門”,是看到一切行為清淨的人的時候,要這樣子地來發願:願一切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梵就是清淨,能夠永持清淨行。按照《淨行品》來修,就能夠當相即道,由相見性,這個就是“永持梵行”。
宗喀巴大師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於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善惡之業,一切都是隨發心而轉的,所以身語意三業之中以意業為主。大乘的菩薩戒稱為內戒,內心的這個意要淨治。因為無我利他,所以不可以對眾生起瞋恨心,這個以降伏瞋煩惱偏重,所以大乘的身語善業是為了淨治內心。
佛弟子如果不了解善惡都是依心而轉,他往往就容易起執著心,往往就不知道怎麼去判斷善和惡。
以前印度有一個裸形外道,他到神廟裏麵去頂禮神像的時候,神廟殿堂很狹小,頂禮麵前神像的時候,他的臀部就碰到了後麵的神像上。
旁邊就有人告訴他:“你這個樣子做不如法了,你看你一邊造善業,一邊又造惡業。”
外道聽了以後內心就很矛盾:“我怎麼辦呢?”
不知道如何取舍。這是因為他不懂得其實一切善惡業都是心而生的緣故,要知道善惡依心,就不會有這個疑慮了。
所以月稱菩薩說:
若心意清淨,諸業亦極善,
是故諸智者,以淨心造業。
以最極清淨的菩提心來成就菩薩的利生事業,是以淨心造業。
《中觀四百論》上麵提婆菩薩開示說:
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
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意自在的緣故,一切都能夠轉為妙善,乃至於表麵看起來好像不如法,其實是妙善法。
好像釋迦如來因地殺一個強盜救五百商人。
好像迦葉佛時候,有一位登地以上的大菩薩,為了教化外道,他就故意示現到外道裏麵去,先以同事攝跟他們去學外道法,然後故意就犯口業:“說,哎呀,那個光頭沙門,沒有什麼解脫法。”
這個其實他意是很清淨的,不是誹謗佛法。但是他是為了暫時地隨順這些外道的緣故,讓他們對他有信心,然後再引導他們走向解脫的緣故。所以雖然是這樣子說,但是他的意是為了幫助這些外道進入到迦葉佛的佛法中來,所以不但是沒有過失,還有善巧方便的功德。這個是“永持梵行”。
梵行是心清淨則一切清淨,是“永持梵行”。
如何去“離一切惡”呢?一定要從煩惱初起的時候,煩惱一露苗頭就拔除。
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願疾嗬斥令消除。
【見苦行人,當願眾生:依於苦行,至究竟處。】
看到那些清廉自奉的人,看到那些內心不被外境所誘惑的人的時候,我們要願一切眾生“依於苦行,至究竟處”!
“依於苦行”是什麼?不是說你故意吃得很差,或者穿得破破爛爛,不是這個樣子。如果你內心很執著,你外相這麼做還是沒有什麼意義。有些人學佛,這個飯吃不完他也不倒掉,餿掉了他還是照樣吃,這樣子是沒有什麼意義。
關鍵苦行是什麼?苦行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內在不受六根的欲望所驅使,外在不受六塵所誘惑是“依於苦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依於苦行”。
所以苦行,我們說修十二頭陀行是苦行,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苦行。知道一切外相都是無常性、不淨性、苦性、無我性,這樣子明白是透徹地了知放下執著,放下實執是“依於苦行”。
月稱菩薩說:
諸法皆無常,無常皆不淨,
不淨皆痛苦,痛苦皆無我。
好像人的身體一樣,刹那刹那在生滅,分分秒秒都在走向衰老,所以這個是無常性,這個我們容易明白:具有這個有漏無常的身體,不管你怎麼樣去保養她,去愛惜她,最終她是會顯露出令人厭離的本質,最終她會要死亡,要腐爛,這個是不淨性。乃至於現在都是九孔常流不淨,都是一個外表漂亮的廁所。這樣子不淨性,因為不淨而生起厭離心來,因為不淨,能夠作損惱。不論你怎麼樣子去保養,都最終會要老、病、死,所以有苦性,這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是苦性,是不如意法。因為有苦性,所以是隨外緣而轉的,不得自在,不得自在所以就有無我性。
聖天菩薩在《四百論·明破淨執方便品第三》上麵說:
總於一事上,無常與不淨,
苦性及無我,四性皆容有。
任何一個事物上,任何一種有為法上,不管是你的身體也好,還是一朵花也好,任何東西,任何有為法都一定同時有四種性質——無常、不淨、苦、無我,四性皆容有。
這個是“依於苦行,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誌行,不舍佛道。】
操守很好的人。這個苦行是難行道,要修苦行不容易;但是操行,要道德操守比較好,這個是易行道。我們看到那些有道德操守的人的時候我們要這樣子地發願。
操行人,道德操守比較好的人。從古至今那些忠臣都是操行人:你看嶽飛,“精忠報國”;你看於謙,“要留清白在人間”;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是玉潔冰清的,有操行,有道德操守的人。見到這些操行人的時候,要“當願眾生:堅持誌行”堅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誓願,堅持他的誌行、誌願。誌是指菩提誓願。行是行菩薩道,能夠堅持行菩薩道。
所以看到這些道德操守好的人,我們很恭敬他。更進一步,我們要把心轉到法上來,要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堅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誓願,和堅持修六度萬行的行菩薩道。
勇猛心好發,持久心就難持,難能可貴。一下子發起勇猛來,這個容易;你要長久地堅持,“堅持誌行”就不容易。
捐軀報國易,持久修心難。一下子去熱血沸騰,捐軀報國,這個還容易一點;要持久地去修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若論修行本來易,欲除妄想真的難。要真的把這個妄念轉過來,要真的破實執,這個是難事,這個是見道位才做得到的,所以要堅持誌行。
“不舍佛道。”要念念不會舍離覺悟之道,心心念念,時時處處保持覺悟,每一個念頭都讓它成佛。前念迷即是凡夫,後念悟即是佛,後念悟即是“不舍佛道”。所以願我們念念覺悟,就是念念成佛。
此身行善即是解脫之舟,此身造惡即是輪回之錨,所以此身是善惡的奴仆。尤其是末法時期,我們如何去“不舍佛道”?要依戒、定、慧,要修三無漏勝學。尤其是在末法時期能夠勤修戒定慧,更是功德不可思議的。
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上麵說,“經塵沙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於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於彼。”末法時期,哪怕你隻是持一條戒,而且時間很短,隻是一日一夜,這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後天早上我們可以受八關齋戒,一日一夜是容易持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議。乃至於恒沙劫裏麵,正法時候恒沙劫無量佛前去做種種供養,不如在末法時期短時間受持佛戒,這個福德都能夠勝於彼。這樣子來漸次修學,“不舍佛道”。
【見著甲胄,當願眾生:常服善鎧,趣無師法。】
甲胄,就是盔甲。以前打仗,冷兵器時代,要保護自己身體不受傷害,近身肉搏戰的時候,要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傷害,頭要戴盔——帽子,鐵帽子;身要披甲、盔甲——甲胄。
以前冷兵器就說是“見著甲胄”,看到那些穿戴著盔甲的軍人的時候我們要這樣發願。現在引申出來,學佛法要圓融,就是指看到一切穿製服的人的時候,我們要如是發願。
穿製服的很多了——你看,我們在路上看到交警,我們做生意看到稅務局的人來了,工商局的人來了,都是穿製服的,種種,一切人要執行公務他都會穿製服。
看到這些穿製服的人的時候,也要能夠用來修心,願一切眾生都要穿上精進的製服,對付煩惱的大賊!
行善法不能堅持,這個是大賊,這個是我們內心的魔障,所以要穿上精進的製服來降伏懈怠的魔障。要穿上柔和忍辱的製服,要反觀自心,要如如不動,這個是“常服善鎧”。
我們佛弟子,行菩薩道的人在修行的時候要穿戴上六種盔甲,保護自心不受魔障——
第一種盔甲是慈愛的盔甲、大悲心的盔甲。以弘法為事業,利生為己任,而勇猛精進去救護一切如母眾生,並且幫助他們獲得無限的安樂,這個都需要我們先戴上慈愛的、慈悲的盔甲。
第二是宏願精進的盔甲。我們要精進才能夠完成自己自利的聞、思、修,以及身體力行地廣利眾生,無論是自利還是利他,都需要依菩提誓願來勇猛精進,才能夠不退屈、不退轉。
第三是大悲的盔甲。不忍心看到眾生受苦,所以要救度眾生脫離輪回險道,幫助他們拔苦予樂,是大悲的盔甲。
第四是智慧的盔甲。我們要斷除自他一切眾生的無明癡暗,就需要依靠聞思經論,需要有智慧,所以要戴上智慧的盔甲才能夠斷除魔障,不受魔障幹擾。
第五個是安忍的盔甲。要具有大乘菩薩的心胸,心量寬廣猶如虛空,遇到任何的境界都毫不退轉是安忍的盔甲,乃至於成就無生法忍。
第六是方便的盔甲。我們身語意三要常行清淨,要毫不放逸,行持善法,是方便的盔甲。
“趣無師法”。有師法是有導師的指導、引導而走向覺悟,是始覺。無師法是顯發性德,本自具足是無師法,無為法是無師法,成佛是無師法。所以願我們一切眾生都能夠由有師法“趣無師法”,由外在的師長的導引生起始覺來,而顯發本具的不生不滅的本覺是“趣無師法”;由有為法而契入無為法是無師法;即有念而入無念,因往生而證無生,這樣子是“趣無師法”。
可見我們淨土法門的妙處:我們外在雖然顯現是有念“阿彌陀佛……”但是能夠很巧妙地暗合道妙,巧證無生,因往生而證無生,超出輪回,成就無生法忍。所以這個是“趣無師法”。
我們看到一切穿製服的人的時候,要願一切如母有情都能夠穿戴上慈愛、宏願精進、大悲、智慧、安忍、方便的善鎧,這個六種善鎧都穿起來。這樣子就能夠遠離魔障,開顯本自具足的性德,乃至於圓成佛道是“常服善鎧,趣無師法。”
所以“常服善鎧”是修德,“趣無師法”是性德;“常服善鎧”是觀照般若,這個六種善鎧都是觀照的智慧,“趣無師法”是實相般若。所以其實每一個偈頌都可以這樣子地導歸自性。
【見無鎧仗,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