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眾生莫能測,

普令其心生信解,廣大意樂無窮盡。

一切法性無所依,佛現世間亦如是,

普於諸有無依處,此義勝智能觀察。

諸位大德,首先請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來聞法!為了自他一切眾生皆能悟入毗盧性海,同登華藏玄門,所以我們今天進入到《淨行品》的第五次學習。

昨天已經講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一醒過來,一睜開眼睛應該怎樣觀修,怎麼發願,乃至於洗麵、漱口,行走,穿衣服種種,如何善巧在這個生活之中去將每一件事情都轉變為修持,由事而達理,由相而見性。

昨天我們學到了“見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我們在走上坡路的時候要善巧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提升自己內在的慈悲與智慧,斷見惑、思惑,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超出生死輪回!

這個超三界,首要的是我們的心要轉過來。我們的心,怎樣子才能夠出三界?最起碼要能夠斷見思惑才是真正地超出三界。我們見地的錯誤的認識轉化了,我們的煩惱斷了是斷見思惑。同時,應該我們的身體也會轉化過來,修行人修行法門,身心一定是相依的。如果我們的心轉過來以後,能夠將身也會轉過來,我們欲界凡夫粗濁的色身能夠轉變為色界天人的色身。

應該怎麼做呢?

如果我們的心仍然還是欲望很重,我們是在欲界之中;欲望比較淡泊,但是對於外相的光明相好還是很執著,心是在色界;乃至於如果執著於空,心還是在無色界,沒有超出三界。所以我們升高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接下來我們看: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我們在走下坡、下降的道路的時候也可以作觀修:就觀修一切的眾生都能夠其心謙下,有平等心!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我們的內心非常謙虛,因為我們知道一切眾生從本性上都是平等的。

在佛的眼中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在凡夫的眼中看一切眾生都是凡夫,乃至於他看到佛陀化現也會錯認為凡夫,因為他自己內心不清淨的緣故。所以我們要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好像海納百川一樣,能夠虛懷若穀,能夠增長無貪、無瞋、無癡,對於外在境界的種種五欲六塵沒有貪念,對於不如意的事情沒有瞋恨心,同時能夠了達事理,能夠業果如理取舍,無貪、無瞋、無癡。

【見斜曲路,當願眾生:舍不正道,永除惡見。】

我們見到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彎彎曲曲道路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舍離內心的彎曲,舍離內心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些不正見都能舍離。

我們看到彎彎曲曲的道路的時候要反觀自心:我們是否還有自私的心呢?是否還有分別執著的心呢?並且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不分別、不執著,能夠斬斷生死輪回的根。

無垢光尊者就是我們昨天所說的龍清巴,他在《竅訣寶藏論》裏麵有開示修心的竅訣,如何去永除惡見。

向內反觀自己之六法

——觀己輪回之根已斷否?

觀察自己內心的輪回之根是不是已經斬斷了。分別執著是輪回之根,有執著所以就有三界;有分別還會有變易生死。所以要斷執著才能斷分段生死;要斷分別才能夠斷變易生死,將微細的惑都斷盡才能斷變易生死,隨時隨地反觀自心。

——觀己於親怨有貪瞋否?

這個是我們觀察,反觀自心的第二個竅訣。我們如果還是對親人有貪著心,對於怨敵有瞋恨心,這樣子是我們墮落到三惡道裏麵的禍因。仍然不能夠怨親平等,還會有分別執著,這樣子是我們內心的彎曲路、斜曲路。

——第三是,觀己出門之時有貴物否?

如果帶了一些貴重物品,心裏麵執著、擔憂,就心有掛礙,心有掛礙就會有妄想顛倒。

——第四是,觀修行時獲得道相否?

我們在如法用功修法的時候是否已經獲得道相呢?道相其實就是道風。修行人透過內在的修持證悟所產生的這種離塵脫俗的氣質,能夠調柔自心,心與法相應,這樣子是獲得道相。

——第五是,觀利他時退失信心否?

在利益眾生的時候會不會心生退怯、心生退轉呢?

——第六是,觀臨終時出現淨相否?

觀察自己是否已經為臨命終時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能否隨時隨地觀無常,然後內心是否已經清淨,生滅的相續心是否已經斬斷?

如果凡夫的生滅相續心不能斬斷,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很困難了。哪怕隻是念佛成片,也是將生滅的相續妄心斬斷了一小片,才能夠生到凡聖同居淨土。這樣子就可以判斷我們臨終時能否出現淨相。

按照這六個方麵來觀察,是能夠永斷、永除惡見。

這個其實都是講我們遇到物質環境的時候要善巧方便,用它來修心。後麵我們會講到遇到人事環境,見到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的時候,我們怎樣子將他轉變為修行。

【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看到筆直的道路的時候要觀修: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直心是道場。內心清淨、正直,不會預設立場,不會自己很執著於一個自己的見解。

其實佛法所說的正直不同於世間人所說的正直,佛法所說的正直,正,我們看上麵是一橫,底下是一個止,止於一心不亂才是為之正;直是與真如自性相應,沒有扭曲,這樣子是正直。

我們如果用佛法來觀察世間人,往往一個隨和的人,其實他內心還是貪欲比較重;一個外相比較正直,很有正義感的人,其實他內在的分別心、瞋恨心都比較重。一定要觀察根器來調伏,然後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其心正直”,說話做事都不欺騙人是無誑;對待那些福報比較大,有地位、有資財、有權勢的人,不會去諂媚他;對於貧窮孤露的人不會去輕賤、輕視他,心行平等。對於上位者不諂媚,對於下位者不驕慢是“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看到道路上麵很多灰塵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能夠遠離心地的塵垢,得法眼淨,能夠獲得清淨的佛法。

我們應該大家都聽說過,有一位大阿羅漢就是因為念“掃塵除垢”而成就的。

佛陀住世的時候,在舍衛國有一位婆羅門,他之前生了幾個兒子都很小就夭折了,無計可施。

剛好他附近住了一個老太太,她就知道了,就對他說:“如果你再生小孩的時候就通知我一下,我可以幫你。”

後來婆羅門他太太果然又生了一個兒子,就請老太太過來了。

老太太來了以後就為這個嬰兒沐浴,然後在他口裏麵放一點點酥油,用白布把他包起來,就交給一個幫忙的女孩子,就說:“你抱這個嬰兒到大路的交叉口上去,如果有沙門和婆羅門經過的時候,你就抱著他向這些沙門、婆羅門敬禮,並且說,‘此嬰兒敬禮於諸聖者足下!’然後到晚上看看,如果這個小孩子還活著就抱回來,如果死掉了就找個地方把他埋掉。”

婆羅門家裏麵請來這個姑娘做事情很認真,真的就抱著他到大路上去了。

一開始有幾個外道走過來,這個姑娘就抱著他去禮敬這些外道,婆羅門,然後這些外道就祝願這個小孩子說:“願這個嬰兒能夠活下去,能夠長壽,能夠滿父母親的心願!”

後來遇到幾個比丘,這幾位比丘也是這樣子祝願他。

後來遇到了釋迦佛托缽回來,佛陀就祝願他:“願他能夠滿足父母的正法心願!”

一直到晚上這個小孩都活著,然後就抱回來。所以他的父親就給他取個名字叫做摩訶槃陀伽,就是大路的意思。他長大以後比較有智慧,一開始因為他父親是婆羅門,也就修學婆羅門的四吠陀,都能夠精通,能夠說為教化其他的婆羅門學習吠陀的那些咒語。

後來婆羅門又再度得到一個兒子,又請老太太過來,又是按照他哥哥那樣子沐浴,用白布包起來,然後又找一個來幫忙的女孩,說:“抱他到路上去,請那些沙門、婆羅門為他祝願。”

但是這次請來這個姑娘就比較懶惰,她嫌麻煩,就沒有跑到大路上去,就走到一條很小的路上麵去了,就站在那裏。因為路很小,人跡罕至,一天由早站到晚都沒有一個人過來。

佛陀他是遍知一切的,馬上就知道了。佛陀就故意走到小路上去,然後也就為剛出生這個小孩子祝願,說:“願他能夠滿足父母的正法心願!”

然後晚上還是活著,就抱回去了。婆羅門就給他取一個名字叫做槃陀伽。前麵是摩訶槃陀伽是大路,這個槃陀伽就是路。他長大以後,去學習那些字母都很愚鈍,學不會,所以那些同學們就嘲笑他,譏笑他,就給他取個名字叫做周利槃陀伽——小路上接受人祝願的,很愚鈍的,這樣子叫周利槃陀伽。

摩訶槃陀伽隨佛出家以後,很快地能夠精通經、律、論三藏,然後成為大阿羅漢。

他的弟弟在父母親都過世以後,家財也耗盡了,所以就跑來跟隨哥哥出家。他的哥哥就教他念一個偈子:

身語意三不造罪,離欲不執諸世間,

具足正念並正知,有害痛苦皆遠離。

這樣子的一個偈子,他就教他念誦,然後三個月之中他反複反複地念,總是背會第一句,去背第二句的時候,第一句又忘記了,翻來覆去地學不會。有一些看牛的牧童,小孩子在旁邊聽都聽熟了,都會背了,反過來還教他。他的哥哥就嗬斥他,把他趕出去了。

他就哭泣說:“我現在沙門也不是了,婆羅門也不是了,不知道怎麼辦。”

佛陀就以遍知的智慧馬上顯現在他麵前安慰他,然後就跟他說:“你宿世業障的緣故,要好好地培福懺罪。”

就讓他來掃地,然後讓他念“掃塵除垢”。但是就這四個字都學不會,學會了“掃塵”就忘記了“除垢”,學會了“除垢”就忘記了“掃塵”。這樣子一直反複反複地念……

然後突然有一天,他業障漸漸地減薄了,所以他就能夠靈光一現,內心智慧光顯現,他就反觀,“佛陀讓我念‘掃塵除垢’,讓我掃地,到底是掃外在的塵土,還是掃內心的塵土呢?”

這樣子如是思惟就豁然大悟,然後就斷內心的愚癡,斷見思惑,成就阿羅漢道。然後就說偈——

此塵是貪非塵土,塵乃貪名非塵埃,

諸智者眾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

乃至於:

此塵是瞋非塵土……

此塵是癡非塵土……

這樣子地成就。成就以後,佛陀為了彰顯他證悟的功德的緣故,就安排他去為比丘尼說法。因為比丘尼半月半月請比丘教誡。

那些比丘尼聽說是派周利槃陀伽來,就很不開心,說:“哎呀,你們看,我們這些女眾給人家輕賤到什麼程度啊!那個三個月都背不了一個偈子的人,他竟然能夠來為我們這些三藏法師來開示佛法。”

心裏麵都生起一個輕視的心。有些比丘尼就故意搭一個很高的法座,然後又沒有梯子。另外的比丘尼就故意要看笑話,就跑到舍衛城中去宣布說:“明天有一位大阿羅漢、大聖者,來我們女眾道場說法,你們如果是都來聽法的話就可以開悟,可以成就。”

第二天,果然舍衛城中有成千上萬的老百姓都過來。周利槃陀伽托缽乞食已竟,內從禪定而起,外由幾位比丘陪同來到女眾的道場說法。

看到法座很高,他就入定觀察一下:到底是恭敬心的緣故,還是故意看笑話的緣故?定中就知道了。所以他就施展神通,做一個手勢壓一壓,法座自動就降下來。上了法座以後就先入定,踴身虛空現種種的神變之後再說法。

說:“姐妹們,法師們,你們要知道,我以前三個月都背不會的這個偈頌我要用七天七夜的時間都講說不盡!”

然後就詳細地開演了一句,講得非常透徹,非常圓滿。然後有無量的眾生確實都因為他的說法而悟入,有一萬二千聽眾都能夠見諦。

這樣子是因為修“掃塵除垢”的時候,能夠清淨心地。同樣的,我們見到道路上麵很多灰塵的時候也應該如此,也應該念誦這個偈頌,要“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成就內心的清淨,如法修持,能夠得解脫。

【見路無塵,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見到雨過天晴,路上幹幹淨淨的時候,很清爽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保持大悲心,能夠以甘露法水來滋潤心田!

路無塵,比喻我們心地清淨無塵,無煩惱,堪受正法。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聞到正法,能夠以大悲心去饒益一切眾生,去弘揚正法。見到道路很清淨的時候,沒有塵土的時候,也要這樣子地發願。

佛教在過去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在將來一定是解決人類精神問題的必由之路。現在雖然科技很發達,但是因為所依的東西太多了,內心的眾苦煎迫反而更重了,所以是富而不樂。

我們要能夠學修佛法來提升人的品質,來解救精神的困境,這樣子是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看到很艱險的道路的時候,要願眾生能夠住正法界!

“若見險道”,險道,一方麵是指道路艱險,有陷阱,有猛獸,有傷害,這樣子是險道。其實更重要的,六道輪回是險道,我們要超出輪回;第三種也可以說人間險道是人心險惡,沒有聞到正法的時候互相算計,互相防範,所以貪瞋癡習氣都很重;第四個方麵是指二乘的險道,二乘眾生單求出離,遠離眾生,不願意去主動地利益教化眾生;第五是菩薩的險道,有悲心但是智慧力不夠,想去度他,但是沒有能夠度化他,反而被他所障礙了,這個是菩薩的險道。

看到險道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其實是指願九法界的眾生都能夠住正法界,離諸罪難。唯有佛陀已經圓滿超出,脫離險道。

“住正法界”就是心與法相應,證量是六種果相。我們的心與法是否相應呢?照這個六種果相來考量,“自心與法相應之六法”,自己的心已經與佛法相應以後就會出現六種果相。

第一是,貪執自滅猶如拋屍衣。

我們的貪欲心,一切的貪執煩惱自然息滅,好像拋棄屍陀林的糞掃衣、破爛衣衫一樣,不會有任何的執著,屍陀林之中的裹屍布是沒有任何人會去貪執它。

第二是,悲潤相續猶如獨子母。

慈悲心越來越深切,大悲甘露滋潤心田,所以對一切眾生都無條件地關愛,好像慈母關愛獨生的兒子一樣。

第三是,自生功德猶如春大地。

自然能夠產生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等的無量功德,好像春回大地的時候萬物複蘇,草木生長一樣。

第四是,恒時修法猶如寶劍輪。

心與正法相應,所以自然能夠恒常地修習正法,在一切時、一切處心都能轉境就是恒時修法,法喜充滿,智慧廣大。好像旋轉的寶劍之輪一樣,寶劍在不停地旋轉,萬物一接觸到它馬上就被斬斷了,同樣的,一切的妄念分別能夠隨時被斬斷。在一切時都能保持正念是恒時修法猶如寶劍輪。

第五是,迷現自解猶如蛇結開。

要知道我們外現的一切境界其實都是因為我們的迷亂心而顯現出來的,所以這個時候能夠住正法界的修行人,他已經能夠迷現自解了。外在顯現的,因為迷亂心而顯現的一切境界,對這些境界都不執著,知道都是我們的錯覺而產生的,迷亂心而產生的,所以一絲一毫的執著都沒有了。好像蛇打的結自然能夠解開一樣,一條蛇,你把蛇身打幾個結,你一放下自動地就打開了。同樣的,你不需要去斷煩惱,你隻要歸到真如自心上去,自然一切的執著就斷了,一切的迷亂就解開了。

第六是,徹悟實相猶如商主歸 具如是量即為最勝士

自然能夠徹悟了解諸法的究竟實相,顯露本地風光,開發自性無窮無盡的功德寶藏,一切的無量福德、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三昧辯才都能夠徹底地開發出來,好像商主入海采寶,從寶洲滿載而歸一樣,一切的功德都圓滿具足了,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都能夠顯現出來,這樣子是能夠住正法界。

具足這個六種果相是自心與佛法相應,是住正法界的大德,能夠離諸罪難,不造一切罪業,遠離一切厄難,度一切苦厄。所以我們看到險道的時候,這個險道不一定是看到一條路很危險,而是我們看到一些人心險惡,也可以念這個偈頌:“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我們看到自己內心還有貪瞋癡,所以這個就是內心在三惡道之中,這樣子要“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在隨時隨地都可以觀修這些偈頌,所以每一個偈頌如果展開來說都是無量無邊的。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眾會聚集的時候,大家聚合的時候,或者開會的時候,一般的凡夫總是一起說長道短,說是說非,種種的廢話說得很多。這時候要馬上提起正念來,要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說甚深法”,並不是說那些很深奧、很難懂、大家都聽不懂的法,而是能夠歸入真如自性,與自性相應的法是甚深法;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修,在生活中間覺悟的法是甚深法;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是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就是不會很嚴肅、很呆板的,而是在聚會的時候寓教於樂,能夠在很輕鬆自在的氛圍之中巧妙地啟發大眾走向覺悟,不會去很呆板地說,不會去掃大家的興,而是一切和合,寓教於樂。

第二,一切和合是說事理和合,性相和合,由一個很小的外在的事相能夠啟發眾生悟到內在的理體,能夠轉變內心,這樣子是一切和合。由境界相能夠說到真如性,是一切和合。

【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大柱,我們去印度朝拜的時候知道,印度有一種獨特的建築,就是在一個很空曠的一個地上,在中間去立一根柱子。而這個柱子底下是一個蓮花瓣,就比較大,中間比較小一點,上麵又是個蓮花瓣,又比較大一點,兩頭大,中間小一點,一根柱子。然後頂上或者立一個獅子,或者立一匹馬,這樣子的石頭雕刻的石柱。阿育王石柱就這樣子的。然後在柱身上麵刻上文字,刻上碑文。

其實這種習俗是根據他們的世界觀而來的,這個石柱就代表須彌山,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就是四大部洲,這是表法。但是其實要有中心,就會一定有邊地,所以是有一個對立。因此看到這些柱子的時候,乃至於我們看到那些建築物任何柱子的時候,我們都要能夠善巧發願,“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離我諍心”,是消除我執、我見、我慢,消除以自我為中心。要學習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恒順眾生,將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眾生為中心:最初發菩提心是依於眾生,中間依於眾生修學六度萬行,圓滿成佛是為了更好地利益眾生,所以最初、中間和最後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能夠離我諍心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夠消除對立,能夠不與一切人起諍論,就是無有忿恨。內心的對立消除了,圓融一味了,就是無有忿恨。

底下的是: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佛陀住世的時候那些修行人都是在野外的樹林裏麵修行,人多了以後再建立一個講堂,周圍都是大家搭一些小房子去各自修行,稱為叢林。

現在傳到中國來有十方叢林、法門叢林、子孫叢林,都是指大寺院、大道場。我們看到這些大寺院、大道場的時候要這樣子發願。乃至於我們看到樹林的時候,也可以這樣子發願。

叢林是修行人趨向覺悟的地方,叢林、寺院之中有住持三寶。然後每一位修行人都能夠走向覺悟是自性佛寶;都能夠行八正道是自性法寶;都能夠心與法相應,內心清淨是自性僧寶。所以自性三寶和住持三寶都具足,我們諸天及人所應敬禮。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開發本具的自性三寶!

見到叢林的時候,應該這樣子地來善巧用心。

【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看到山的時候,我們可以觀修:願一切眾生他們的善根能夠超出!

善根怎樣子超出?怎樣子能夠增長呢?“諸修行人自然之六法”,自然增長善根的六種方法。

第一是,依止靜處自然增善法。

依於人跡罕至的寂靜處,能夠遠離一切的憒鬧散亂而精進專注地聞思修行,舍惡境故漸減惑,然後能夠善自增,能夠功德增如上弦月,好像上半月的月亮一樣自然地不斷增長,身語意的一切善法功德都能增上。這個是善根超出,增長善根的第一個方法。

第二是,讚歎他人自然起信心。

能夠口出妙音,隨喜讚歎他人的種種功德,沒有嫉妒,沒有我慢,所以自然正法容易入心,自然對於上師三寶能夠生起信心來。如果不能夠隨喜讚歎他人,內心就有嫉妒、分別、計較,自己心相續就染汙了,心與法不相應了,自然就信心退失。

百法裏麵,五位百法,心所法五十一個,善心所有十一個——

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

輕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這是十一個善心所:信心是善心所,慚是善心所,愧是善心所,無貪,無瞋,無癡,乃至於輕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這樣子我們能夠增長信心是善根超出。

第三是,調伏自續自然增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