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其實一切法門都可以歸到三無漏勝學上來,我們能夠斷取,斷愛,斷無明,這樣子也就能夠超出生死輪回。
所以我們見流水的時候也要這樣子地觀修:願一切眾生“得善意欲”,斷取,斷愛,斷無明,“洗除惑垢”!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看到有人在修剪花園,或者在耕種,或者在侍弄花草,這些都可以這樣子地觀修:願眾生在心地的菩提園中剪除貪、瞋、癡、慢、疑、不正見的六根本煩惱的雜草,然後生長善法,長菩提苗!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看到無憂樹林的時候,乃至於我們看到一切樹林的時候,都能夠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永離貪愛的竅訣也是有六個,“擊中要害竅訣之六法”,能夠讓我們永離貪愛,能夠擊中我們凡夫眾生的要害的竅訣:
第一是,一般會執著於家人和親人,所以首先能夠斬斷這種貪愛——
家人猶如集市之過客,不知何時分離應修法。
因為因緣和合,所以暫時相聚在一起的六親眷屬,猶如在集市之中萍水相逢過路的客人一樣,所以要永離貪愛。“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必分離”,肯定會要有離散的時候,所以要永離貪愛。斷除對家人的貪戀,勤修走向解脫的正法。
第二是,親友猶如柳枝聚小鳥,不知何時分散斷愛戀。
親友也是好像暫時聚在一起,聚在一個樹林子裏麵的小鳥一樣,“夫妻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所以都是無常之法,要永離貪愛。
第三是,壽命無常猶如草露珠,故當勇猛精進修正法。
是斷對身體的貪愛。人的壽命也是很無常的,所以好像草上的露珠一樣,陽光一出來就蒸發了,所以我們要勇猛精進來修行正法,知道人命無常,國土危脆,以精進心來修法。
能夠念無常,這個法對於我們的心與法相應有很大的幫助。最初、中間和最後都有幫助:最初我們因為憶念無常,所以心能夠入道,能夠產生緊迫感,知道我隨時隨地都可能會死亡,這樣子的話,就有一個緊迫感;中間如果懈怠的時候,憶念無常,馬上能夠精進起來;最後也因為憶念無常而能夠得成就,我們畢竟解脫以後,消除恐懼感了。所以能夠讓我們修法成就。
佛陀說,一切眾跡中象跡為最上,一切諸法中無常法第一。一切動物的那些腳印,象的腳印是第一的,同樣的,修行人心要入道要憶念無常。
第四是,多言迷亂敵起如鸚鵡,當禁無稽之談諸綺語。
要是散心雜話,多言雜語的話,就會產生種種的過咎。一個是說明內心不清淨,“人平不語,水平不流”,內在的妄念不斷地起伏,所以才會言語很多,散心雜話很多,所以要禁止這些無稽之談,毫無意義的妄言;而且讓我們的心更加迷亂,而且是起鬥諍之因,講人我是非容易產生爭論、爭執。
所以那些修行成就者他成就以後,我們看阿曲喇嘛——阿曲尊者,他是虹光身成就,他到晚年的時候,那些弟子們問他,他就原話回答。你要問他“什麼是法?”他就答你“什麼是法。”就這樣子的原話。他已經沒有什麼很多的言語。
第五是,修法猶如海島取寶珠,切莫廣弘耳傳之竅訣。
耳傳竅訣不適宜廣泛地弘揚,不適宜很廣泛地去講。因為那個是甚深法,一般普通根機低劣的人是不能夠契證的,所以隻能夠密傳給殊勝根器的修行人。
如果是隨便地傳,沒有珍惜的心,並且容易產生謗法的過咎。並不是吝法,而是因為眾生的根器不具反而會形成一個障礙。其實最秘密的是我們的心。能夠將不生不滅的真心顯現出來,一切萬法都具足在其中了,所以要好像海島取寶珠一樣地珍惜。
第六是,長期相處亦見佛有過,故勿與諸人共居住。
對於那些心相續還沒有調柔,沒有調順的,普通的修行人來說,不要跟他們長期一起共處。因為各自的分別我執都很強盛,就容易觀過失。
心沒有調順,好像佛陀住世的時候,善星比丘做佛的侍者做了二十四年,但是因為他內心不淨的緣故,就妄見佛陀都有很多的過失,就滋生惡念,口出惡言,就說:“佛陀也沒有什麼,就除了頭頂一個圓光相之外,跟我們也差不多。”然後這樣子地生惡念。
並且佛陀提醒他要懺悔,也執迷不悟,七日之內,地就裂開,深陷阿鼻地獄。
這樣子都是要能夠永離貪愛,不要執著於這些,不要執著於家人親友;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身體;不要執著於那些言語很多;也不要執著於不根據眾生根器地去傳法,尤其是甚深法,要永離貪愛;也不要執著於這些道友一起長期相處。這樣子能夠永離貪愛,就能夠不生憂怖。
“此乃殊勝心語當恭聽。”能夠逢苦不憂,能夠遇逆境不生怖畏,能夠讓我們超出輪回。
所以看到樹林的時候,要這樣子地來善巧發願。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趣佛菩提。】
我們到公園裏麵去遊玩的時候要這樣子地將自己的心轉變過來。所以《淨行品》其實非常好,淺者見淺,深者見深,能夠背下來就非常殊勝。
有一位西域的三藏法師,他唐朝時候到大唐來,唐高宗就拜他做師父。這位法師就說,他是看到有一個人能夠講修《華嚴經》就很讚歎,說:“在我們那裏《華嚴經》是最殊勝的法要,如果說是能夠學修持誦《淨行品》,就已經具足地在行持菩薩戒,他不需要另外更受菩薩戒,而是文殊菩薩已經幫他受了菩薩戒了。”這樣子地讚歎,並且說,“乃至於持誦《華嚴經》的人他洗手的水,有一滴滴在蟲子的身上,蟲子死亡以後都能夠生到忉利天去。”所以雖然看起來這個字麵都很淺,其實有無量的深意。
公園之中花木扶疏,百卉爭妍,願一切眾生也都能夠法門無量誓願學!一一法門都能夠修到“趣佛菩提”,這個就是修“法門無量誓願學”,就好像公園裏麵百花盛開一樣,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修六度萬行,都能夠圓滿成佛!
上麵的都是講物質環境之中我們如何善巧地將凡夫心轉變為佛心,如何保持觀照,以觀照般若照空妄念成真念,將凡夫執著外境實有的妄念轉變為與一真法界相應的真念,轉變為悟一切法是諸法性空,這種空性智慧的真念。都是這樣子地善巧用心。
底下就是講人事環境了。在人際交往之中,我們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種各樣的人的時候,我們怎麼去善巧發願呢?
【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看到那些珠光寶氣,打扮得很莊嚴,很端嚴的人的時候,我們內心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由外在的莊嚴而入內心的莊嚴。相由心生,相隨心轉。我們不單單是要外在莊嚴,內在這個氣質更重要,“腹有詩書氣自華”。看到嚴飾的人的時候,我們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內在的福德智慧,像佛一樣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於我們看到嚴飾人的時候,要能夠憶念《華嚴經》。
祖師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我們看《華嚴經》都是講佛陀果地上的萬德莊嚴,這個萬德莊嚴我們都有,自心中間都圓滿具足,不過不能顯發。
所以舉果修因勸信分,講了佛地不可思議的種種萬德莊嚴以後,讓一切眾生都生起歡喜心來,都願意成就佛陀這樣子的相好莊嚴和無量的神通三昧、智慧辯才。佛陀到底怎麼證得的呢,我們就要修這種因。
不讀法華,不知佛陀救世之苦心。《法華經》裏麵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彰顯了佛陀的密意,是為了讓眾生直了成佛。
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要抱本修行,這個修行上的曆程如何成就,有哪些陷阱,如何超越這些誤區,一定要學通《首楞嚴經》。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所以我們看到嚴飾人的時候,馬上就能夠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像佛那樣子的相好莊嚴,無窮無盡!這個是見到這一類人的時候,要這樣子的。看到嚴飾人如果你有正念,就好像讀《華嚴經》一樣了,能夠馬上憶念《華嚴經》。
【見無嚴飾,當願眾生:舍諸飾好,具頭陀行。】
看到那些不事修飾,不怎麼打扮,淡雅自然的那些人的時候,願一切眾生“舍諸飾好”,不要去奇裝異服,招搖過市,要恢複到我們自然的狀態。
“具頭陀行”,頭陀翻譯為抖擻,抖擻精神而修行苦行。十二種頭陀行——樹下坐,日中一食,著糞掃衣等等。但是現在什麼是頭陀行?最重要的是不起妄念是頭陀行;離貪瞋癡是頭陀行;內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頭陀行;能夠甘於寂寞,淡泊名利,能夠不攀緣是頭陀行。
我們要向法常禪師學習。大梅法常禪師在馬祖道一禪師會下,得個入處——聞法悟入。
他去請教馬祖道一禪師,問他說:“什麼是佛?”
馬祖很直接答他:“即心即佛。”
他又問:“什麼是心?”
“即佛即心。”
馬上他就悟入了。悟入什麼?即心即佛。
什麼是佛呢?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是真佛,是法身佛。三十二相的化身佛是隨順眾生機緣而化現的。所以華嚴裏麵有個教義就說,要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為什麼?乃至於化身佛的法界都是有為法,有生就有滅,有化現就有入涅槃,所以要能夠安住於一真法界之中,不生不滅的真心是法身佛。
再問,既然是即心即佛,那麼什麼是心呢?“即佛即心。”
什麼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呢?我們前念已滅,後念未生,這個念頭與念頭中間的空當,它是心體湛寂,心體圓明,靈明不昧。這尊自性天真佛就是心,所以說“即佛即心”。
“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惠明禪師馬上在六祖大師啟發之下,馬上就悟入了。這時候善的念頭也沒有,惡的念頭沒有,這個中間靈明不昧的,不是你的真心本體是什麼?就是你的真心本體。這一尊本自具足的自性天真佛就是你的心,“即佛即心”。
法常禪師言下大悟,馬上他就“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妄心息滅了,馬上就入深山去專修,去清淨修持。
然後到最深的山裏麵去,作了一首偈子說: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鬆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去處,又移茅屋向深居。
“我以荷葉為衣,以此荷葉我就衣服用不盡了。有幾棵鬆樹,我吃這個鬆針就食有餘了。世間人剛剛知道我的去處,我馬上又往更深的山裏麵去。”這樣子具頭陀行,不攀緣,淡泊名利,甘於寂寞,這樣子清淨地專修。
後來馬祖道一知道了,就想試試看法常禪師到底是不是真開悟了,就派個出家人來試他。這個出家人就專門來找到他,就問他:“頂禮法師,法師在這裏專修什麼?怎麼修?”
法常法師說:“我以前拜訪馬祖道一禪師得個入處。道一禪師開示我,‘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所以我得個入處以後,我現在能夠安住修行。”
這個僧人他是道一禪師派來專門考驗他的,他就故意說:“哎呀,你可能搞錯了吧!現在馬祖道一禪師不是那麼說了,他說是‘非心非佛’,不是說‘即心即佛’。”
法常法師他就說:“這個老和尚,專門用這個舌頭來哄騙眾生,我不管他什麼‘非心非佛’,我還是‘即心即佛’。”
這個僧人回去告訴馬祖道一禪師。禪師就很高興,很欣慰地說:“梅子熟了。”也就是說法常禪師是真正地開悟了。
能夠悟入的時候,也能夠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舍諸飾好,具頭陀行。”
我們看到那些淡雅自然的人要這樣子地發願,願他們都能夠不重視外在的這些莊嚴,而能夠內心以智慧、以慈悲為莊嚴,能夠如如不動,不起妄念來修頭陀行!
其實我們見任何人都要能夠透過相而見到性,不管他是嚴飾人也好,還是簡樸的人也好,都要能夠由外相而見到他本具的佛性。這樣子才能夠心行平等,才能夠怨親平等,不起愛憎,要這樣子地來修就是正確的。
蘇軾在杭州做知州的時候就作過一首詩,是寫西湖的:
波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什麼時候看都是好的。同樣的,我們看一切人,不管他是打扮得珠光寶氣也好,還是很淡雅也好,很樸素也好,我們都是由相而見到性,不管是見到任何人都要能夠欣賞他內在生命力的綻放。祝願他內心的智慧之花能夠燦爛地盛開,能夠“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月之皎潔”,能夠無怨無悔地活在人間,能夠勇猛精進地走向佛道!即人間而成佛道,即人間的待人接物、日用雲為而顯發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出世間,不要以為是離開這個世間還另外有一個什麼出世間,我們的心清淨,當下的世間就是出世間。一定要這樣子地來體悟。
【見樂著人,當願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舍。】
看到那些貪著於享樂的人,願一切眾生要能夠轉世間的欲樂之境為出世間的清淨法樂,得到法喜,得到輕安自在。
“歡愛不舍”,以法自娛,歡愛不舍,修行人要依六種竅訣來生起歡喜心,對於佛法“歡愛不舍”。我們的心,心心念念與法相應是“以法自娛,歡愛不舍”。“依六重要生起歡喜心”:
第一是,深深生起敬信困難故,精勤改變自心極重要。
末法時期的眾生,他要真實地在內心深處去生起對於上師三寶的恭敬和信心,以及對於業果如理取舍的信解是極為困難的,所以說“生起敬信困難故,精勤改變自心極重要。”
我們誕生的時候已經經過了胞胎之苦,有胎障的迷惑,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心相續又受到了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些種種八法、八風的染汙,所以總是會顛倒執取,都會執著於實有。所以我們要斷習氣,要樹立正知正見,這個是極為重要的。
第二是,妄念現為助伴困難故,生何憶念解脫極重要。
眾生無始以來,他的六根本煩惱都非常頑固,所以要想將分別的妄念轉為修行助伴是很困難的,除非是上根利智以外,普通的修行人很難真正做到妄念現為助伴。
華嚴都是在講妄念現為助伴,將一切妄念都轉過來,能夠莊嚴我們的真如自性。但是下手之處應該是平時在任何念頭生起來的時候都要認知它是真如性海裏麵顯現出來的浪花,好像水上刀痕一樣。大手印竅訣裏麵比喻說,妄念如水上刀痕——你拿出刀來在水麵上劃一下,或者寫個字,它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無所生,滅無所滅,都是歸到水的本體上去。
一切的念頭都是生無所生,滅無所滅,都歸到我們真心的本體。能夠明白這個比喻就知道,水上刀痕是隨劃隨消的,同樣的,我們的妄念也是隨處出生,當處就滅盡的。所以生起任何念頭的時候都要體認這個就是我們自然解脫的本性。所以這個竅訣其實是很重要,“妄念現為助伴困難故,生何憶念解脫極重要”,都要知道是自然解脫——“歇即菩提”。
第三是,器情現為淨刹困難故,了知如夢如幻極重要。
了知器世間都是佛淨土的體性,我們娑婆世界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的體性是不是一樣的?是一樣的。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為本體,有情皆為佛菩薩的體性,體性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但是因為我們生生世世流轉六道,熏染了強烈的執著心,所以福薄障重,業深慧淺,難以真實地現量地見得、現觀,要依靠經論,要依靠教理來了知諸法如夢如幻,本體清淨,體空相有,所以我們要如實地去觀修極重要。
第四是,證悟解脫同時困難故,勵力精勤觀修極重要。
在五濁惡世之中,眾生的根器比較低劣、愚鈍,要證悟解脫是困難的,所以要求取直指心性的竅訣,勵力地精勤如法觀修是極為重要的。
所以淨土法門是當機的,乃至於禪宗、大手印法、大圓滿法,也都是非常當機的。透過這些直指心性的竅訣,我們也能夠知道,成就這些妄念現為助伴,情器世間都現為佛陀的淨土。
第五是,直接利益他眾困難故,修學發願發心極重要。
沒有真實的修證功德,沒有真修實證,而想直接地利益眾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沒有度眾生就被眾生所轉了,自己心還動了,這樣子要直接利益眾生是很困難的,所以要精勤地修學經、律、論三藏教義,發廣大的菩提心,要修學,發願,發心,發菩提心極重要,雖然我們行菩提心可能做得不夠,但是我們願菩提心一定要真實地生起來,乃至於透過學修空性智慧,趨向成就勝義菩提心。
第六是,凡心無有貪執困難故,漸漸知足少欲極重要。
隻有見道位的菩薩才能夠斷除現行的煩惱障,俱生煩惱要到七地才能斷盡。“不動地前才舍藏”,不動地是第八地。也就是第七地才斷盡俱生煩惱。
所以你看七地以下的聖者、菩薩,都還有細微的煩惱沒有斷,所以凡夫要想真的內心不被貪欲、瞋恚、愚癡這些煩惱所束縛是很困難的。你見惑沒有斷,這些貪瞋癡肯定會束縛你,所以是很困難的。
我們不能頓斷的話,要能夠從比較削弱它開始,要能夠削弱無始以來的貪瞋執著,就要修學知足少欲的高尚風範,好像大梅法常禪師一樣。
按照這樣子的六種竅訣來於佛法生起歡喜心來,就是“以法自娛,歡愛不舍”,所以看到那些很執著於享樂的人,樂著的人,貪圖享受的人,也照樣可以我們用之於修心,“修學此義速得殊勝果”,要對於佛法生起歡喜心來,這個很重要。
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在降洲有兩個少年的女子,她們依止一位比丘尼法師修學華嚴,想依師剃度。但是華嚴還沒有學完,比丘尼就圓寂了,端坐而化。兩個童女就每一天到尼師的墳前去哭泣,求剃度。
經過了三年,因為這位比丘尼是專門修學華嚴的,這兩個小女孩一直在那裏守那個墳三年,然後很奇妙地就從那個墳上麵突然生出五朵紅色的蓮花來。她們就很歡喜在那裏禮拜。突然之間就有一個梵僧,一個印度那種相貌的出家人在她們麵前,就問她們:“在這裏做什麼?”
她們就說:“我們依師學華嚴,想求剃度,但是師父已經圓寂了。”
梵僧就從懷裏拿出一個磚頭,這個磚上麵就刻了一尊佛像,就跟她們說:“你們把這尊佛像供在你們那個小寺院裏麵,天天去禮拜,誦《華嚴經》,你們就會很快地滿願。”
就很奇特,她們把像供在供桌上麵,每天誦華嚴,看到這個磚像就一天一天往上長,十天以後就有一丈多高了。
刺史知道了,就帶人過來看了一下。然後帶著那兩個女子,就順著蓮花把墳挖開,發現蓮花的根就生在比丘尼的舌頭上。然後就把它連根都拿起來,把蓮花和磚都送到京師,交給武則天。
武則天聽到這個奏文以後就很歡喜,馬上召見這兩個童女,親手為她們剃度,然後就賜給她們三衣、瓶、缽這些,並且為她們建一個寺院,號為天女寺。
所以能夠如法持誦,這樣子的感應是非常多。我們前麵說過了,如果能夠持誦《華嚴經》,乃至於就誦《淨行品》這一品就已經是菩薩淨戒具足,就已經是文殊菩薩親自為受菩薩戒,不需要複受菩薩戒,這個是由西域來唐的、唐高宗的國師親口所說的。如果有人能夠乃至於誦《華嚴經》,洗手水都能夠讓蟲子命終以後生忉利天。
【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前麵是那些貪圖享受的人,我們看到他也能夠發願,要他把這個世間的樂轉變為出世間的樂,轉變為解脫之樂,“以法自娛,歡愛不舍”,如何於法生歡喜心,我們也講了六個竅訣。
底下就是對那些無樂著的人,對這個物質享受很淡泊的人,看到他們的時候也要生歡喜心,要願一切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其實《淨行品》是文殊菩薩大智慧心中所流露出來的,所以看到一切境界,看到一切人都是圓滿的。不管你貪圖享受的人也好,淡泊名利的人也好;不管你大樹也好,小花也好;不管你河流也好,井水也好……什麼東西都是圓滿的,都是我們修心的助緣,都是令我們開悟的助伴。
很多修行人都能夠做到這一點,民國時候的弘一律師也是如此。
有一次,他出家以前的一個同事,都是大學的教授——夏丏尊,有一次就陪弘一律師一起用齋。
他吃了一個菜,覺得:“哎呀,這個菜好鹹!”
弘一律師就淡淡一笑說:“鹹有鹹的味道。”
另外一個菜就很淡,“哎呀,這個菜一點味都沒有,好淡!”
弘一律師還是說:“淡有淡的滋味。”其實就是說什麼都是好的,什麼都是圓滿的。
我們修學文殊菩薩這些開示的《淨行品》也是如此,看到那些沒有什麼嗜好的人,能夠願一切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凡是有為的、有相的都是生滅無常的,所以不要貪戀不舍,是“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如果有貪戀就是心被境界所轉了。境界所轉就有迷惑。迷惑就會顛倒造業,顛倒造業以後就招感苦果。這個就是惑業苦循環了;也就是愛、取、有——因為迷惑了,所以就有“愛憎”,有愛憎就會有“取”,有“取”就會造業,造業就會有“有”。
世間人說女的懷孕了,說,“她有了。”
“有了什麼?”
“有了小孩。”
這裏麵說“有了”,是說有生死輪回,你超不出生死輪回。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下一次的輪回又開始了,所以就有輪回。所以要能夠“心無所樂”,所以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好了,明天繼續學習,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