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調伏自己的心相續,自然善法和無漏的勝妙功德都能夠增上,一切功德依於心地。

第四是,積累七財自然遣貧窮。

這個是我們要修法的順緣,資財無缺,受用圓滿無缺,要能夠修積聖者的七聖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這個是聖者的七種聖財,功德法財。有累積七聖財,自然能夠遣除貧窮,為什麼?內在智慧增長了,外在一定能夠做事情處理得很圓滿,自然能夠知道如法地積福懺罪,所以福德也增長了;福德增上自然就能夠遣除貧窮,能夠增上無窮無盡的福報,乃至於顯發本具的無量福德。

我們看如來的福德那樣子地浩蕩,但是我們自性中的這個福德與如來的福德是無二無別的。這個世間,盡世間所有人,包括轉輪聖王、有學、無學聲聞和辟支佛,他們所有的福德加起來,還比不上佛陀一個毛孔的福德。如果我們能夠調伏自心,能夠積累七聖財,自然也能夠顯發本具的福德。

第五是,功德增上自成佛子嗣。

能夠不斷地積功累德,能夠修積善法,自然能夠成為佛陀的法王子,能夠荷擔如來家業。這樣子是成為佛陀的子嗣,從佛口生,從佛心生。

第六是,護佑眾生自持佛子行 如此行持之士極鮮少。

以大悲心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拔苦與樂,弘法利生,是行持大乘佛子的殊勝菩薩行,這個是善根超出。

願我們都能夠依這個六種竅訣來利益一切眾生,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依此而修行,能夠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我們以後見到任何山的時候,都可以這樣子地來觀修。

“無能至頂”:見高山時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依住靜處,讚歎他人,調伏自心,積七聖財,功德增上,護佑眾生,成就殊勝的善根,好像高山一樣善根超出,如巍峨的高山,將來就能夠成就佛陀的無見頂相,無能至頂。

就由外在的山很高,我們就可以觀修到佛陀的無見頂相。

佛陀的頂上肉髻相雖然隻有四指,四個手指這樣子地橫排這麼高,但是這是在凡夫眼中看起來。曾經有一位菩薩他就一直往上看佛陀的頂上肉髻相到底有多高,一直往上飛了無量的佛土都不能夠到達,不能夠看到佛陀頂上肉髻相這個頂在什麼地方,所以稱為無見頂相,這個是佛陀無量浩瀚的、累劫所修積的福德所成就的。

底下是:

【見棘刺樹,當願眾生:疾得剪除,三毒之刺。】

看到荊棘樹和刺叢的時候就發願幫助一切眾生斷貪瞋癡。

外在的這些荊棘和刺,雖然能夠傷害我們的身體,但是那個是很小的痛苦。但是眾生內心的貪瞋癡會將他們一次一次地拋到三惡道之中去受難以忍受的劇苦。所以我們看到外在的荊棘樹和刺叢的時候,發願幫助一切眾生剪除“三毒之刺”。

貪瞋癡三毒是我們不共的仇敵。眾生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他不應該成為我們的仇敵,不應該對眾生有怨恨心,要怨親平等,並且我們依靠他們能夠成就福德智慧,所以我們要有感恩心,他是我們的善知識,是我們的恩人。我們的仇敵是貪瞋癡。

普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剪除“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當願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看到枝繁葉茂的大樹的時候,要依這個偈頌來觀修: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見樹葉茂”:一方麵是指外在的這棵樹,它的生命力很旺盛;第二個方麵是比喻人的生命之樹。人的生命力如果不足呢?就會坐困愁城。所以我們佛弟子不要越學越死氣沉沉,那樣子就應該是已經走偏了,一定要將我們內在的旺盛的生命力顯發出來。

有些人身體很羸弱,他就整天忙於去調理、服侍自己的身體;有些人他事業很困頓,他就整天都焦頭爛額;有些人情執很重,他就整天都會神魂顛倒……這些人的生命之樹都是枯藤老樹,所以願他們都能夠提升自己,能夠“以定解脫”。

“定”——

第一是指提高修養是定。

諸葛亮《戒子書》上所說的,“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淡泊明誌就是定,寧靜致遠就是慧,這是“以定解脫”;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是“以定解脫”;從對於世間法的名利的貪執之中解脫出來,是“以定解脫”,這是最淺的。

第二是世間定——四禪八定。

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這些是四禪;乃至於往上的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地定,這些是無色界的四定。

第三是出世間的定。

成就佛陀的九次第定、十遍處、八勝處,這些都是“以定解脫”。

第四是自性定。

我們能夠安住於自性,安住於法爾清淨的一真法界之中是自性定,是“以定解脫”,這是最殊勝的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如法地修學,能夠令自他都身心安樂是“而為蔭映”,蔭映自身和一切眾生都能夠安樂;我們如法修學,能夠不惱害眾生是“而為蔭映”;我們修學六度萬行,幫助眾生是“而為蔭映”;你看從古至今的那些聖賢都是蔭映眾生,釋迦佛他的教法引導了無量的眾生走向解脫是“而為蔭映”;中國的孔夫子他的儒家的哲理也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中國弟子,也是“而為蔭映”。

所以要開發我們內心本具的無窮無盡的生命力,能夠“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前麵是看到樹,這裏麵是看到花。看到花盛開的時候就知道,花是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才會盛開,這時候要反觀一下:我們的生命力有沒有開花,內心的智慧花有沒有盛開呢?要當願眾生見花生歡喜,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內心智慧花開,成就神通,“神通等法,如花開敷”!

神通,有報得的報通,有依通,有邪通,有定通,乃至於我們說三明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

通,其實就是通達無礙,以什麼來通達無礙呢?以智慧力。我們生命力能夠顯發開發出來的時候就神通成就了,最大的神通是佛陀的十種智慧力。我們內在的自性能夠顯發是最大的神通,我們能夠頓悟成佛是最大的神通。

“如花開敷”。神通不單單是指外在的那些神變,如果是我們內在的這種生命力能夠展現出來也是神通,好像那些畫家畫畫畫得很好,他就不單單是著眼於繪畫技巧的表現,那個隻是畫匠。如果能夠全身心地融入,他的作品就能夠展現他內在的生命力,也是一種三昧,也是一種神通。

“如花開敷”,花開見佛悟無生,內心智慧花開,般若花開就能夠見諸法實相,這個時候是真正地見佛。

我們看《金剛經》上所說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為什麼說不能見如來?因為如來是指性德,是指法身佛,是指一切眾生不生不滅的真心本體。

外在的能夠隨順因緣來度化眾生所顯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化身佛,也是依緣而起,隨順眾生的機緣而顯現的,然後積薪既盡,應火須滅,也會示現要入涅槃。所以真正的如來是指不生不滅的真心,是指諸法的法性,三十二相的化身如來不過是暫時清淨的現相。

所以我們要願一切眾生見花開的時候能夠顯露不生不滅的真心,能夠內心般若之花燦爛地璀璨地盛開,令一切眾生,見者、聞者皆生歡喜!我們看到花開的時候要這樣子地來善巧發願。

【若見樹花,當願眾生:眾相如花,具三十二。】

前麵的是指草本的花卉,這裏麵是看到樹木的花盛開的時候,善巧的修法。

好像木棉樹盛開的時候很燦爛,好像梨花樹開的時候……這些,看種種的樹花開的時候,都能夠善用其心,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依菩薩六度萬行的因花來成就佛果位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前麵是看到開花,這裏麵就講結果。看到果實的時候,要能夠善用其心,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菩提果!我們學了《淨行品》以後,我們吃蘋果應該這樣子地念誦,來觀修: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證菩提果,“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獲最勝法”,什麼是最勝法呢?禪宗裏麵就講“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頓悟成佛之法是最勝法。

怎樣子能夠讓我們本來清淨的菩提自性能夠現前,而直了成佛呢?也有六個竅訣:清然住、明然住、燦然住、昭然住、無邊清然住和凝然住。

能夠做到這六種安住,是讓我們本來清淨的菩提自性現前,“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心清淨了,諸法實相現前了,我們開悟了,頓悟了。

“宣說現前自性之六法”,讓我們菩提自性能夠現前的六種法。

第一是,分別之時自明清然住。

我們要認識心的本性、本體是不生不滅,法爾清淨的,我們凡夫眾生不可能不起分別念,但是產生分別念的同時,我們要能夠認識它的本性,當下安住,這個就是“清然住”。

譬如大海裏麵波濤洶湧,波浪掀天,這時候我們要了知到浪花的體性仍然就是海水,浪花的外相千差萬別,但是本體都是海水。同樣的,我們的分別念產生的時候,去看種種的外相,但是我們要知道,本體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

第二是,無念之時不滅明然住。

當我們處在心性無念之時,也不是真實入定,也不是掉舉昏沉,而是在自性不滅的境界之中安住,是“明然住”。

認識到分別念的本性,當下安住,是“清然住”;然後認識到無分別念的本性,在自性不滅的境界之中安住,是“明然住”。

第三種是,顯現之時自明燦然住。

顯現外境山河大地、我、人、眾生,這樣子一切種種色法境界相的時候,我們的心無執著,自明顯現地安住,是“燦然住”。

其實這些大圓滿的竅訣跟禪宗,跟顯教的經典都是相通的。《圓覺經》上麵也有講,“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其實都是一樣的,這四句與這裏麵六種安住之法都是相通的。“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是自性“燦然住”,任何時候我們的心都不會去攀緣外境,就是“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心無執著燦然安住。

具體用的方法就是回光返照,就是舍識用根,對一切的顯現的外境都用六根的根性來照見它,不要用六識去分別它,就是“燦然住”。

第四是,執著之時皆明昭然住。

產生能取、所取的妄心執著的時候,也不會去息滅這個妄心,而能夠明了它的本性,昭然而住,要知道能取、所取都是自性所顯現的。前麵是顯現的時候“燦然住”,就已經是能夠不著相。不著相以後,在任何的時空之中都能夠不攀緣外境,心裏麵不起妄念。

但是不著相是不是就說能離相呢?那也不是,離相也不對。要不著相、不離相,實相無相無不相。所以也就是我們《圓覺經》上所說的“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因為你息滅妄心的念頭仍然還是妄心,還是妄念。所以對妄念怎麼樣?不隨它,不壓製它。隨它跑是凡夫,就會起貪、瞋;壓製它就是小乘;所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第五是,入定之時無邊清然住。

入自性大定的時候沒有分別念,也就是“無邊清然住”。入自性大定就能夠知道這個世界是妄想境,時間、空間都是妄想境,凡夫妄執而產生的妄想境,一切的境緣,一切的山河大地、人、我、眾生都是妄想所蘊積的。《首楞嚴經》上所說的,無明為風,執著為金,知見為火,愛欲為水,妄現山河大地。

無明為風,為什麼會有無始無明呢?最初無明是怎麼樣呢?因為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明的,本來就是法爾清淨的,但是我們不能夠體認到自性,真如妙性,一念無明妄動就覺上生明。我們自性本來法爾清淨,但是我要了解,我起一念要了解這個法爾清淨的這個自性,這樣子就有了能所對立了,“無明一念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全部顯現出來了。所以是無明為風。

執著為金——一切眾生有執著,所以世間就有堅硬、堅固的東西,這個就為金,就形成地大。

知見為火——大家見解各不相同,就有對立,就有爭執,就有碰撞,要碰撞就有火花。

愛欲為水。地、水、火、風都有了,妄現山河大地。所以我們能夠入自性大定就能夠知道,原來整個世界都是妄想境。那就怎麼樣?我們就能夠入自性大定,就能夠“無邊清然住”,知道境界相都是妄想境。雖然相是妄想境,但是它的體性還是真如實性。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所說的,了妄本空,知真本有。我們知道妄本空,它是無根的,所以我們能夠毫無畏懼,能夠不怕煩惱,能夠轉變它,因為它本來就是妄的——了妄本空。

知真本有——我們正麵的慈悲、覺照,這些是由本覺理體上所顯的,所以我們能夠了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相是妄的,體是真的。所以我們在自性大定之中能夠住妄想境不加了知,知道妄想境是虛幻的,所以就不會去頭上安頭,去分別取舍,不分別取舍妄想境,不會去分別外在境界的美惡好醜,就是不加了知,就是“入定之時無邊清然住”。

第六是,散住等時無障凝然住。

“了知此要趨至瑜伽頂”。自心既無外散,也無安住;無住而住,無住為本。無住而住,既無外散,也無安住,無有障礙地在法爾清淨的一真法界之中安住,就稱為“凝然住”,也就是《圓覺經》上所說的“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沒有二元的對立,就是既無外散,也無安住。

華嚴上就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一真法界而幻現的,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我們入自性大定就能夠還歸此法界。

“散住等時無障凝然住”就能夠知道這些,知道安住心性的六種竅訣,如實修行就能夠趨至大瑜伽的頂峰,就能夠“獲最勝法,證菩提道。”所以我們在享用果實的時候,要能夠願一切眾生都成就佛果位的勝妙果實,能夠隨時隨地提醒自己,在一真法界之中安住!

【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從這個開始,接下來五個都是隨事善巧發願,都與水相關。

一切水都流歸大海,所以我們勤學法門,長養善根,入佛一切種智之海。水流相續不斷,所以我們綿密用功不間斷,能夠“入佛智海”。“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精進修學,好像水流不斷一樣地去修學。水流是遷流不住的,所以我們生心而無住,無住而生心,入佛一切種智之海。

【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陂,是池塘或者山坡的意思。用於地名就是好像湖北有個黃陂;但是在這個用於說池塘的時候就是陂澤。

見到大湖泊的時候就觀修:願眾生都能夠悟佛“一味之法”!

大湖裏麵是由各支的小溪流流到大湖裏麵,沒有流入大湖之前,每一條小溪的水味都各個不同,流入以後就同一味了。

願一切眾生在種種的差別因緣之中,進入佛門以後都能夠速疾地證悟諸佛圓融“一味之法”!

證悟空性是圓融“一味之法”,都能夠速疾地證悟空性,能夠斷見惑——斷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些都能夠轉化,都能夠證入空性。

【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看到池塘和沼澤地的時候要善巧用心,沼澤裏麵有種種的植物、動物,都能夠各取所需,都能夠得滿足。同樣的,我們看到沼澤,也能夠願一切眾生成就如佛一樣的語功德。四無礙辯——法無礙辯、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成就無量辯才!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能夠“巧能演說”佛法,能夠契理契機,幫助各種根機的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這些怎麼修?你看這個汲井,原來是井水,家家戶戶門前有一口井,去打井水。現在我們喝自來水,照樣可以觀修,我們用那個飲水機,按下去就可以心裏麵默誦:“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要能夠善知方便,我們乃至於在喝稀飯的時候,也可以“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不單單是滋養我們的色身,而且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而且加持我們“具足辯才”。

看到水井的時候,願一切眾生能夠成就無礙的辯才!井水它是地下水源,所以不易枯竭,源源不斷,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開發源源不斷的自性功德寶藏,能夠樂說無礙,善能開演無量法門!

【若見湧泉,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當我們看到泉水往外湧流的時候,願眾生能以種種的善巧方便增長善根,趨向佛陀的薩婆若海!

所以這個是在外在的環境。我們看到水井,看到湧泉,看到泉水,看到大河,看到樹,看到花,看到道路,這些種種物質環境,我們都能夠善巧方便來增上我們對於三寶的信念,能夠念念不忘三寶,就是已經到了十信位的初信位。

“若見湧泉”,泉水湧出來的時候,我們也願一切眾生他的智慧、善根湧現出來!

湖北當陽有個玉泉寺,是天台宗的祖庭,也有這個湧泉,我們看到湧泉的時候也可以這樣子地意念: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關公(關羽)就是在那個地方受戒,能夠成為佛教的護法神,這個也是我們佛教的大德,能夠以方便來教化他,讓他開悟,讓他來歸心佛法,讓他成為佛教裏麵的伽藍護法。

【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梁。】

我們看到橋梁的時候,過武漢長江大橋的時候,乃至於我們在城市裏麵看到立交橋的時候,這些都能夠馬上轉過來,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好像橋梁一樣地無分別心!

橋梁是無分別的,廣度一切,不管你善人、惡人、男人、女人,不管你一切眾生都平等地讓他們通過。同樣的,我們見到橋梁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怨親平等、“廣度一切”!

橋梁能夠跨越河流,能夠跨越交通繁雜的地段。我們見到橋梁,也願一切眾生能夠超出生死輪回的大河,將我們每一個念頭都轉過來——覺悟,就能夠在心心念念之中超越生死的河流!

所以解脫成就一定是在當下。如果當下我們的念頭轉不過來,有一個念頭就有一次的生死輪回,有一個妄念,有一念貪心就有一次餓鬼道的業報;有一念的愚癡心就有一次的畜生道。如果我們妄念不能轉,怎麼去超出生死輪回的大河呢?

不要以為生死輪回的大河是在我們死亡的時候才降臨,我們在人道是雙道,既是受報道,也是造業道。人道,我們得到暇滿人身就是得到了一個超出輪回的一個很殊勝的機會,一定要好好珍惜。所以看到橋梁的時候,要提醒自己,要幫助一切眾生超出生死輪回的大河。

打一個比方,好像有一個人,他犯了罪,關在監獄裏麵要關一百年。關了五十年以後,有一個機會可以給他放風,給他自由活動,有半天的時間。

這個人如果好好珍惜這個半天去立功贖罪呢?他後麵的五十年就可以得自由了。如果他也沒有好好去修善法,迷迷糊糊度過了以後的話呢,半天過去以後,他還要繼續再受五十年的失去自由,監禁之苦。如果是他用這個半天反而造了無量的惡業,他就是還要加重受懲罰的時間。這個其實就是比喻我們得到人身以後,在六道輪回裏麵好不容易有半天放風的時間,我們好好用來修習善法就可以超出輪回,乃至於頓悟成佛。

雖然我們是為佛弟子,但是迷迷糊糊度過了,那我們臨命終時還是要再入惡道,再受輪轉之苦。如果我們是造了極重的惡業,那我們要墮地獄之中長劫難得出離。

所以一定要非常珍惜,要有一個緊迫感。看到橋梁的時候要這樣子地發願,超出生死輪回的大河。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看到流動的水的時候,我們要願眾生都能夠“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流水不腐,我們洗衣服在流水裏麵洗,洗一切的物品,這個汙垢馬上就給流水衝跑了。同樣的,我們看到流水的時候也要願一切眾生能夠“得善意欲”,能夠洗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的垢染!

如何去“得善意欲,洗除垢染”呢?

我們看緣覺,他們怎麼成就的?是因為觀十二因緣法,順觀生死、逆觀還滅而成就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樣子地順觀生死,三世因果,逆觀就還滅。就是說這個十二因緣好像一個鐵鏈子,十二個環相扣,你隻要隨便斬斷其中一個環,整條鏈子就斷掉了。同樣的,我們隻要十二因緣之中能夠突破一個,就可以超出輪回。

在佛陀不住世的時候,他是看到花開花落,悟世無常,這樣子契入的稱為獨覺;佛陀住世的時候稱為緣覺。

我們如何去修呢?十二因緣法裏麵哪幾個環節比較容易斬斷呢?

根器比較低劣的人,他是斬斷愛。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最低劣的眾生,他是去斬斷這個取。怎樣子去斬斷取?他不會妄取。怎樣能夠不妄取呢?他能夠持戒。能夠修戒無漏學而得成就是下等根器的眾生。他不妄取,雖然內心裏麵還會有分別念,還會有愛憎,但是他不妄取,能夠持戒清淨,這是由修戒無漏學而成就的。

好一點點根器的是斷愛。是斷愛憎的分別心,然後斷了以後能夠成就定力,是修定無漏學而成就的。

根機再好一點是斷無明。是修慧無漏學而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