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皈依眾,梵行四威儀。願我遍遊諸佛土,十方賢聖不相離。永滅世間癡。

皈依法,法法不思議。願我六根常寂靜,心如寶月映琉璃。了法更無疑。

皈依佛,彈指越三祇。願我速登無上覺,還如佛坐道場時。能智又能悲。

三界裏,有取總災危。普願眾生同我願,能於空有善思惟。三寶共住持。

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

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

諸位善知識:首先請大家導正聞法的動機,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來聞法,為了自他一切眾生都能夠悟入毗盧性海,同登華藏玄門,所以我們今天進入到《華嚴經·淨行品》的第四次學習。

剛才我們一起念的是北宋時候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王安石所寫的《望江南·皈依三寶讚》。

“望江南”是一個詞牌名,大家都知道,比較早的是唐朝時候的白居易,曾經懷念他在杭州的那種風光、風景,所以就作了很多的《望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之後王安石很巧妙地用這個詞牌作了《皈依三寶讚》。

前麵的三首都是分別禮讚僧寶、法寶和佛寶,第四首就是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有出離心。

三界都是無安,猶如火宅,所以“普願眾生同我願”,都能夠皈依三寶,然後“能於空有善思惟”,能夠悟入緣起性空。事實上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這個是成佛的三主要道。

昨天我們已經講到了第二大類,出家受戒時,我們應該善巧方便、善用其心所修的淨行。

【受和尚教,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親教師,也就是根本上師,和尚的意思翻譯為親教師,或者翻譯為力生,因為上師的加持,我們成就道業,道力因師而生,所以稱為力生。

接受親教師教誨的時候,我們要這樣子地發願:願我們能夠開發本具的不生不滅的智慧!世間人也都知道要希望能夠增長智慧。然後一切眾生,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都希望能夠智慧廣大。

誰也不希望被人家批評為愚笨,有很多罵人的話都是說這個人很愚笨:武漢、湖北人說,這個人好像苕一樣;湖南人就說,又是一個二百五了;廣州人就是說癡線佬。其實都是罵人的話,都說這個人比較笨。

所以都希望能夠開智慧,怎樣子能夠開智慧呢?要能夠“入無生智”。我們普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當願眾生”,幫助眾生就是圓滿自己的修行;成就眾生就是成就自己的福德智慧,開發自己本具的性德。

“入無生智”,一切法無所生,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然這個相上麵是法有生起,但是實際上它的本體是不生不滅的,所以稱為無所生。那生滅的隻是虛妄的相,能夠悟得就可以證得無生法身;因為無所生,所以就無所滅,就能夠成就無滅的報身;因為不生不滅,中間也同樣無所住,就是成就無住的化身;這些自體都是不可分離的,就是自性身。我們“入無生智”就能夠在一切萬法之中成就法身、報身、化身、自性身,成就佛陀的四身。

“到無依處”,我們通過親教師的啟發,對萬事萬物有正確的認知和開放的接納,就能夠將生命化成無限的喜悅和安祥,就能夠恢複我們心靈真如妙心的本來麵目,證入不生不滅、離緣獨立的真心,所以說是“到無依處”。

無依處是指實際理體,指真如妙心,是先天地而有的,離緣而獨立的。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具足戒在小乘來說是指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和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但是在《淨行品》之中,究竟的是指受菩薩戒。我們能夠如法地受持菩薩戒,“具諸方便”,就能夠轉煩惱,證菩提。成佛的時候就是“得最勝法”。

“具諸方便”,我們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以後,如何去“得最勝法”呢?如何去“具諸方便”呢?

在《修心七義論》上麵有很多的方便:

一個是“初後修二事”。最初和最後——每一天早上和我們休息以前都要修持。早上的時候發願:我今天一切身、語、意三業都不離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晚上睡眠之前就反省:我今天有沒有身、語、意不清淨的地方?有沒有退失菩提心的地方?如果有的話,馬上懺悔,如果沒有犯的話,就“修道歡喜,自慶不傲”,希望以後能夠更加增上。

“二境皆應忍”。順逆二境的時候,我們都應該要修習安忍度。順境不驕慢,能夠回向眾生;逆境,我們不退怯、不怯弱,能夠成為我們道業的增上緣,能夠更加勇猛精進。

“當學三種難”。當行三難事,在發菩提心,受持菩薩戒的時候有三種難事:一個是煩惱最初起的時候,我們要覺察它很難,就需要保持智慧的觀照;覺察以後要對治它很難,就需要煩惱一露苗頭就拔除,用善法來對治;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用《淨行品》來對治,雖然對治,但是很難斷根,就需要用數數串習的方法來轉化。

“取三主要因”。讓我們能夠精進不退轉的三種主要的因素:第一個是值遇良師,遇善知識;第二是自能如理修學;第三是具足修法的順緣。

“修三不退失”。不退失恭敬上師、不退失菩提心、不退失守護菩薩戒。

“成就三無離”。身、語、意三業不可以須臾離開善法;不應間斷修;沒有獲得正解,沒有見道以前應當專心一意恒常修學。

這個是“具諸方便”,就能夠“得最勝法”。最勝法就是圓滿成佛。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按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再到妙覺就圓滿成佛。

坐禪觀時願

接下來是第三大類,坐禪修止觀時應該善用其心所修的淨行,有七個偈頌。

【若入堂宇,當願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前麵我們講了在家的修行和出家以後應該要接受基本的訓練和受持的戒律,接下來就是講修學止觀。

“若入堂宇”。我們進入禪堂或者佛堂時,這時候就要提早收攝身心,觀想自他一切眾生頭頂上都有三寶加持,形成智慧光明的寶蓋,能夠遮擋貪瞋癡煩惱的塵土,能夠除去我們的怖畏,讓我們身、語、意三業清淨。這個是“若入堂宇”。

我們到佛堂拜佛,到大殿裏來禮佛,乃至於在自己家裏麵佛堂去誦經之前,就可以念誦這個偈頌:“當願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升無上堂”。無上堂是指最清淨的地方,從華嚴來講就是當願眾生入普光明殿;以淨土來講就是當願眾生入極樂世界,這個是“升無上堂”。

怎樣才能夠“升無上堂”呢?

其實娑婆與極樂在我們自己身上就可以發現:我們的色身是有生、老、病、死的,這個不是我們的能力能夠控製的,是自然的規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無常的,不斷生滅變化的,這個在不斷變化的就是娑婆世界。

但是在我們生滅變化的色身之中還有不生不滅的法身,不是我看、我聽、我在念佛,而是有一個法身真我透過眼睛在看,透過耳朵在聽,透過嘴巴在念,聲音有起有落、有生有滅,但是我們自性如如不動,能聞的聞性不動。所以《首楞嚴經》上麵教導我們:六根對六塵要用六根根性,舍識用根,眼睛在明暗的色塵裏麵做得了主,耳朵在動靜的聲塵裏麵做得了主。“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當下就是在極樂世界。所以當我們能夠由色身轉入法身,就叫做“升無上堂”。

事實上,《淨行品》上麵的每一個偈頌都是在教導我們由事相而悟入理體,由生滅法悟入不生不滅的真如性,都是在教導我們“升無上堂”。所以禪宗裏麵有一位祖師說,有一位無位真人在汝等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其實就是開示我們如何“升無上堂”;淨土法門裏麵念阿彌陀佛,同樣的也是教我們“升無上堂”。

我們能念的心是始覺,開始覺悟了,知道要念佛了,要走向覺悟,能念的心是始覺;所念的佛是本覺。由始覺而念本覺,始本不二,證入不二法門,成就究竟覺,就是“升無上堂”;能念的心是觀照般若,所念的佛是實相般若,即念他佛,成我自佛,即念本覺,成今始覺,而證得究竟覺,念念彌陀念念覺,聲聲喚醒本來人,就是“升無上堂”。所以淨土法門其實也是大般若宗,所以我們修習淨土要能夠以般若為前導,以淨土為歸宿,將來一定能夠往生極樂。

禪宗裏麵講無念為宗,真如自性起念,還念真如自性,這個是“升無上堂”。

所以無念不是沒有念頭,而是不執著念頭,這個念頭當下歸入真如性海。因為我們知道這個念頭是從真如性海裏麵來的,所以真如自性起念,還入真如自性,這樣子是無念為宗,是“升無上堂”。華嚴宗裏麵講: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是“升無上堂”。

所以我們在到大殿去的時候應該要這樣子念,我們在自己家裏麵佛堂,進去要拜佛的時候,要念誦這個偈頌:“若入堂宇,當願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念念都能夠背塵合覺,是“安住不動”。

凡夫眾生很容易被塵境所轉,無法安住在無上堂中,事實上我們可以這樣說,就是說,沒有見道,沒有開悟的人都無法“安住不動”。但是如果能夠保持正念,可以相似地“安住不動”。所以要透過多聞法來起實修,來斷見惑,開智慧,就能夠念念消歸自性。

相上麵雖然有生滅去來,但是能夠不取於相,取還是執著的意思,能夠不執著於外相,如如不動,是“安住不動”。

所以可見我們明白《淨行品》的偈頌以後就可以知道,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其實並不難,轉念就是。在生滅的色身之中能夠見到不生不滅的法身真性,就是由娑婆入極樂。

所以我們普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進入寺院禮佛的時候,在自己家裏麵佛堂誦經打坐的時候,都能夠“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展開來說,其實堂宇並不一定是局限於佛堂或者大殿,而是一切能夠啟發智慧,讓眾生覺悟的地方都是堂宇,都是佛堂(佛堂——覺悟的場所)。

所以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升無上堂,安住不動”,不壞世間法,而證真實法!

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

色聲全露西來意,觸目菩提法法真。

能夠真正見道就可以知道,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全體顯露祖師西來意。我們觸目所見的一切外境都能夠引導我們覺悟,能夠觸目菩提就是法法皆真,一切法都與真如自性相應,法法真。這樣子是“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進入佛堂以後要鋪上坐墊或者拜墊,這個叫做“若敷床座”。

其實是講我們做修持之前的準備工作。還包括我們整理佛堂,清理香灰,換水,獻供品,點香,種種,全部都屬於敷床座。在做的時候,一邊做一邊要念這個偈頌:“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敷演一切善法!

善法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善惡相對的善,而是指止妄歸真,入一真法界,稱為善法。如果以凡夫的妄想心來看,有分別、有選擇就不是善法。如果能夠保持智慧的覺照就能夠了知,大道堂堂遍滿十方。

所以我們祖師大德,禪宗裏麵開悟的聖者都會說,穿衣吃飯都是禪機。為什麼?在這個裏麵能夠保持智慧覺照,能夠悟入真如妙心,就是“觸目菩提法法真”,無一法不是我心,無一物不是我體,就是“入普賢不思議解脫境界”,一切行為都成為普賢行。

我們終日見色聞聲都是體悟到達摩祖師的西來意,一色一香全露遮那妙體,都能夠見到毗盧遮那佛妙體,都能夠顯露我們不生不滅的法身;六根六塵全彰法界真心,都是真如妙心。

所以我們昨天所說的那個比丘尼看梅花而開悟:“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就是透過梅花就能夠見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不需要向外求玄,去求玄求妙,心向外求就是轉求轉遠。所以南嶽慧思大師說: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

但自己求,莫從他覓。

覓亦不得,得亦非真。

向外求的,不管你怎麼玄妙的法,如果不是歸入真如自性的話,都是虛幻的;如果能夠由此而悟入就是“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就是見到諸法實相。其實真正的清淨行必須是見諸法實相以後悟後起修,從諸法實相而起的行門就是一切所行清淨,才是真正的淨行。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剛才我們是敷床座,已經整理好了佛堂,周遭的環境都整理好了。現在要調適身心,所以“正身端坐”,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坐菩提座”,坐覺悟之座!

我們在靜坐的時候,如果迷惑顛倒,打妄想,那個是無明座、糊塗座,就不是覺悟菩提座了。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坐覺悟之座。“心無所著”,心不被塵境所係縛,不被塵境所轉,就是“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善根堅固”:善根是指看一切法,遇到一切境界都能夠見到它內在本質的這種能力,稱為善根。我們修淨行生根了就稱為“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不動地是八地菩薩,魔不能動,不動地前才舍藏,不動地已經是修道位的第八地了。

我們把腿子盤起來的時候要這樣子地善用其心。

【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修定是為了以定來降伏我們的妄心。我們聞法以後,理上明白了,但是智慧力就好像風中的燈燭光一樣搖擺不定,就需要以禪定力來降伏妄心,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以禪定力來降伏妄心,這個有很多的善巧方便,有很多的方法。比較殊勝的,比方說大圓滿法的三大休息:《大圓滿心性休息法》、《禪定休息法》、《虛幻休息法》。

《心性休息法》和《禪定休息法》都是以修持禪定而獲得解脫的法門,《大圓滿虛幻休息法》就是修持幻觀而成就解脫的法門。三休息裏麵又以《心性休息法》為根本,她有很多具體的以定伏心的方法。

比方說心性休息法有九十二導引,配合顯宗的三乘來修習止觀;又有二十二導引配合密乘的四續部——作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四部的生圓次第的修習;又有二十七導引配合大圓滿的修習。這些都是能夠“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從見地上來說,三大休息法——《禪定休息法》是為了破眾生對“有”的執著,這個是基礎法。我們沒有見道、沒有斷見惑之前,雖然理上明白,但是遇到外境我們仍然還是執著於它實有的,對“有”的執著是很堅固的,這個妄想心是很頑固的。所以透過修習《禪定休息法》就能夠見空性。

——《虛幻休息法》是為了破對“空”的執著,認清“空”也不可執著。

——《心性休息法》是為了避免落入到“空”、“有”兩邊的執著,幫助修行人進入到離戲的大中觀見,產生顯發本具的法爾清淨的大智慧。

其實說三大休息法,休息就是我們禪宗所說的“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其實寧瑪的大圓滿法跟我們漢地漢傳佛教的禪宗都是同一淵源,都是屬於文殊菩薩不可思議的法門。

我們漢地的禪宗在六祖大師以前都是以《楞伽經》來印心,寧瑪的大圓滿法也是以《楞伽經》作為根本經典,都是闡述如來藏思想,以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作為本修因。

三大休息法的作者是龍清巴尊者。尊者生活的時代是元朝中葉以後。他在甚深的禪定之中親見了蓮花生大師,蓮師給他賜一個法名叫做無垢光,所以尊者的著作署名都是無垢光。

尊者專門弘揚寧瑪大圓滿的心髓法的教授,兩大心髓法教授——包括《空行心髓》、《無垢心髓》這些,應該說是寧瑪非常重要著作非常多的一位大德。著有《大圓滿三大休息法》、《三自解脫法》、《三心要》和《七寶藏論》。這個都是“以定伏心,究竟無餘”的善巧方便,以定來降伏我們的妄心,到妄心徹底斷了,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斷盡了才能夠稱為“究竟無餘”,圓滿成佛才是“究竟無餘”。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修定能除愆,能夠止息我們的妄心;修觀能樹德,心調柔以後能夠開發本具的心地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見如實理”,修觀的時候,其實止觀雙運是不可以分離的,但是作兩個偈頌來說。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見如實理”,什麼是“見如實理”呢?

禪宗有一個公案我們經常提起的,說有一位大德開悟以後,成就以後,他上堂的時候就為大家說法,說:“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後來得個入處,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現在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最初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個時候是凡夫的知見,凡夫的生滅心,以生滅心執著於世間相,執著於山和水都是實有的;後來得個入處以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個時候就是已經“見如實理”,已經證得實際理體了,已經斷見惑了,已經知道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已經悟入了。

看山不是山——知道山是因緣聚合幻化出來的,它的本體其實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現在隻能夠解悟,聽了以後明白,但是沒有現量地證得,沒有現觀。雖然說他已經悟入了,但是這時候還是不究竟,因為不能夠空有圓融無礙。

更進一步能夠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就是入了華嚴的事事無礙法界,體悟到理遍於事,理能成事,事事無礙;才能夠體悟“坐微塵裏轉大法輪”,“納須彌於芥子”,都能夠真正地現量地證得。在一粒微塵裏麵有無量諸佛轉法輪,這個是圓滿地成就“見如實理”,入事事無礙法界。

“永無乖諍”。永無乖諍就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已經事事無礙了,諸法千差萬別,世間森羅萬象,但是能夠了知都是唯心所現。

凡夫眾生隨情執著,所以頭頭障礙,而起乖諍,有對立就有矛盾。修行人隨智觀照,則法法圓通,無一物不是我體,無一法不是我,所以就能夠“永無乖諍”。我們善巧用心,隨智觀照,保持觀照般若非常重要,能夠照空妄念成真念,轉得凡心即佛心,就能夠“永無乖諍”。

在《華嚴經傳記》裏麵也有講一位法師的修行成就,唐朝時候九隴山有一位比丘尼法師——

“專精華嚴,入山受持,二十餘年。”到深山裏麵專門持誦《華嚴經》二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