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未來生極樂,所以學佛;為了懺悔過去的業障,所以來做功課。我就問她:“你為未來而學佛念佛,為過去做功課,那麼你有沒有考慮過要為現在做一些功課呢?”
“哦”,她從來沒想過。所以一下子就呆在那裏了,張口結舌,答不出話來。
其實什麼是現在應該做的功課呢?我們要“知家性空”,性空相有,相上麵要做圓滿,心裏麵不執著,這樣子就能夠“免其逼迫”。不然的話就有矛盾、就有衝突、就有逼迫。
我就告訴她,“好好地體貼關心你的先生,這個是你現在要做的功課!每一天接送小孩子上學和放學,甚至於抽一點時間陪小孩子一起看足球賽,陪小孩子到公園裏麵去玩一下,讓他能夠感受到母親的愛護,比較有安全感,這個是你現在要做的功課!”
其實這個就是我們在家菩薩要修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個就是很重要的功課。不要因為說隻記得懺悔過去、期待未來,而忘掉了今生今世最重要的,今生今世,此時此刻。
所以我們也要為現在做好功課,有一句俗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會念嗎?要善用《淨行品》的智慧,把自己家裏麵這本經讀懂了、讀通了、念熟了,就是在生活之中行菩薩道。我們要知道家裏這一本經和佛堂上這本經是一樣的深奧,不可思議!
怎樣子念好家裏這本難念的經呢?怎樣子去“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呢?
文殊菩薩開示我們四個原則:第一個是以感恩心麵對家人;第二個是以四攝法做好家務;第三個是以空性慧脫離家累;第四個是以普賢行住真如家。
第一個,是以感恩心麵對家人。這個是我們真實地“知家性空”。
家人對我好,我不起貪執,這是達摩祖師《二入四行》“四行”裏麵的“隨緣行”,“喜風不動”,對我好,我也不起貪執,隨緣。
家裏人對我不好,我那麼關心他,他一點都不領情,我也如如不動。為什麼?“知家性空”啊!“逢苦不憂”,這是“報冤行”。
然後“冥順於道”是“稱法行”。與家人相處,能夠人情練達,一切都做得很圓滿,都能夠無私無我地去關心他,然後又心與佛法相應,心裏麵不執著、不分別。這個是“稱法行”,與法相應。
“無所求行”,對家人不生貪愛留戀,心無掛礙,如如不動。我們有緣住在一起,都在這個家庭裏麵,不管是夫妻也好,兒女也好,有緣的時候珍惜這段緣,將這段緣轉變為善緣、法緣、佛緣,但是心裏麵毫無所求。這樣子就會充滿感恩心,無論好與壞都感恩。
感恩心應該包括這個四種行,是以感恩心麵對家人。
第二,以四攝法做好家務,一切家務我們在做的時候都可以修四攝法。
布施攝,我們做家務的時候歡喜奉獻,毫無怨言,把我的精神、體力、時間都去做,一邊做的時候一邊發願——願我能夠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樣子是布施攝。
愛語攝呢?做家務的時候能夠承擔,以承擔代替指責,以關心代替批評,令一切人生歡喜心,這個是愛語攝。
利行攝,好像我們《淨行品》裏麵開示的:“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我們飯做好了,家裏人一起來吃飯的時候,我們心裏麵念這個偈頌,馬上就能夠轉變為佛法,這個是利行。家裏人洗澡的時候,我們也是幫他們準備好,然後心裏麵也可以念這個偈頌:“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我們拜佛的時候也回向家人都能夠與佛有因、與佛有緣。我們在家裏麵供奉觀世音菩薩,我們要知道外在有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內在我們的心與法相應,這樣子我們就能夠不被世間所纏縛、不生執著、不受逼迫,這個是利行攝。
同事攝是隨順家人的要求去一起參加一些活動,但是內心都將之轉變為佛法,令他們生歡喜心。
第三、以空性慧脫離家累,是我們要知道性空相有,因為相有,所以我們要將一切都做得最好,讓家人生歡喜。
我經常聽到佛弟子有一句話,說“眾生易度,家人難度。”其他人好度,勸他信佛皈依馬上就來了,我勸我家裏人反而還勸不動。為什麼?要知道問題不是出在他,而是出在自己。因為我們自己的心沒有與佛法相應,我們不能夠給眾生做一個好榜樣,我們的心裏麵還是有貪瞋癡,我們的慈悲和智慧沒有體現出來,所以家裏麵的人不能夠心悅誠服,所以就不能夠相信。這個是我們自己的過失啊!
我們如果能夠做得好,做好榜樣,能夠體現佛菩薩的悲智,能夠歡喜自在,一句俗話說,“菩薩、菩薩,年年十八!”隨時都是歡喜自在的相,當然一切眾生都會接受,都會生歡喜心,都會心悅誠服。因為是相有,所以我們要珍惜緣份;因為是性空,所以我們不執著、不貪愛,就能夠脫離家累。
第四、以普賢行住真如家。“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普賢行是稱法界體性,而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都去修習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安住在一真法界之中。所以我們的心應該安住在真如自性之家,真如自性是我們真正的家鄉,是一切萬法的本源,先天地而有。所以以普賢行住真如家。好像龐蘊居士、維摩居士、勝鬘夫人一樣,能夠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在欲行禪、火中生蓮。所以我們學習這個偈頌:“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希望我們能夠實踐文殊菩薩教導的這四個原則,“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將家庭轉變為修持的道場,我們能夠在這裏麵行菩薩道!也祝願一切的佛弟子都能夠念好家中這一本難念的經,讀通了、念熟了,這樣子是真實地學好了《淨行品》的這個偈頌,是知道了如何在生活中間修行。我們有智慧眼就能夠知道生活之中到處都是佛法,處處都充滿了佛法!也祝願所有的佛弟子的家都能夠轉化為菩薩之家!也祝願法界一切的眾生都能夠“以文殊智,修普賢行,住真如自性之家”!真如自性是家鄉,不生滅心是本體,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心本體上。
第二個偈頌是: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我們做為子女去見自己父母的時候,就可以誦修這個偈頌,是在家行孝願。
孝為百善之先,孝為至德之本。《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梵網經菩薩戒》也說,“孝名為戒,亦名製止。”我們都學過的《地藏經》更加是佛門的孝經了。所以我們要孝事父母,養父母之身,讓父母親衣食條件更好,對父母親很恭敬。然後要養父母之誌,實現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大孝中的大孝是幫助父母超出六道輪回。這是孝事父母。
在孝事父母,拜見父母的時候,要“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我們要發菩提心,像佛一樣將一切眾生都視為獨子,所以救護他們;一切眾生都是我過去的父母,所以我要孝養他們;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所以平等恭敬他們。所以我們見父母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善事於佛”,向佛學習,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讓覺悟的智慧光明照徹我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讓我們生命的時時刻刻和所行的每一處都充滿智慧光明,那就是光明遍照,就是“善事於佛”了。智慧呢?不但是讓我們自己過覺悟、慈悲、有智慧的生活,又能夠照耀一切眾生,自利利他,幫助眾生,這個就是“護養一切”。
孝親者,如道丕,
為養母,自忍饑。
父捐軀,為報國,
丕苦求,骨躍出。
這個是楊仁山居士修改的《佛教三字經》上麵所舉的古德孝順父母的例子:道丕法師是李唐的後裔,生在五代之末的後周。唐朝以後、北宋之前有一個五代十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他生在後周時期,七歲的時候就出家了,十九歲的時候長安兵亂,所以道丕法師就背著自己的母親躲避到深山裏麵去,靠托缽乞食來養自己的母親,食物不夠就自己忍受饑餓,讓母親得到飽足。
局勢稍微平靜一點以後,母親就跟他說:“你的父親戰死在戰場上麵了,你要去把他的遺骨找回來。”
他就很孝順,去到戰場上麵,見到遍地都是屍骨,就不知道到底哪一具屍骨是自己父親的。他就至誠地祈禱三寶,得到靈感了,他父親的屍骨自動地就跳起來。他就把自己父親的屍骨就背回來。還沒有到家的時候,前一天晚上他的母親就夢到自己的丈夫回來了,果然第二天道丕法師就將父親的遺骨背回來了。
更重要的出家的孝順是要能夠辭親割愛,識心達本,深入無為之理,直趨解脫要道,自己能夠得解脫,幫助一切父母眾生都能得解脫。這個是“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底下是: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夫妻相處的時候,彼此都能夠永離貪著,不執著、不貪戀,所以就能夠將這種貪愛境轉變為解脫法。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在家菩薩在享受五欲之樂的時候,要誦這個法偈,將心轉過來。“五欲”,我們說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這個是小乘的說法了。凡夫得到五欲的時候會生起貪愛之相,就好像被箭射中了一樣,被自己的內心的貪欲控製住了。在家菩薩享用五欲的時候,要能夠心不為境界所轉,如如不動,要拔除貪欲之箭,就能夠心安身穩,所以願一切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其實五欲六塵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麵對五欲六塵時,不能保持覺悟的清明的心。問題不是出在外境,不是出在五欲六塵,而是出在我們生病的心,因此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做心靈的革命。佛教裏麵的戒定慧三無漏學,都是讓我們的心更堅定、更深刻、更廣大,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能夠徹底地開發出來。所以在家菩薩得五欲時,要願一切眾生拔除內心貪愛之箭,心安身穩;麵對五欲時要善巧用心,將之轉化為恰當的用、全體的大用、不可思議的妙用。這個是“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恰當的用,最淺的,比方說財、色、名、食、睡,這個世間的財物,佛教導說應該分為四份:一份用來供養父母,以報洪恩;一份用來培育子女,盡責任心;一份用來維持事業,開源節流;一份用來造福社會,廣種福田。這樣子是善用其心。對財物不貪著,能夠恰當地用,就能夠拔除欲箭。儒家也說“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憂道不憂貧”。
麵對食物的時候不貪美味,為療形枯,能夠有更高的追求。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親近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去行正道。這個是恰當的用。
第二是全體的大用。我們透過五欲六塵,了知五欲六塵是虛幻的相,是唯心所現,我們真如妙心所顯現的,唯識所變的,所以要由相而見性。白居易作過一首詩《僧院花》:
欲了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
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方便風開智慧花”,其實也就是說我們透過這個花的相,啟發我們的智慧,而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性,成就我們自心本具的般若智慧花。我們逢緣對境的時候,遇到五欲六塵的時候,能夠由相而見性,就能夠“拔除欲箭,究竟安穩”。所以這個財、色、名、食、睡的五欲裏麵的這個色,不單單是指男女之色,更是指一切物質,色法;乃至於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我們麵對六塵境界的時候,要按照《金剛經》的教導,“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麵對六塵的外境,我們生心而無住。
凡夫眾生不可能不生心,但是生心以後不要分別執著,要破除遍計所執性;不對外境妄起分別、執著,要了知外境唯心所現。這樣子就能夠將五欲六塵的外境轉變為全體大用。開悟以後,見道位以後,已經破了遍計所執性,心無所住而又能夠生心,無住而生心,善巧地利用五欲六塵來度眾生。這個是將五欲轉變為不可思議的妙用。
很多祖師都是因為六塵的觸發而開悟的。
有一個梅花尼,她看到梅花而開悟,這個是因為色塵而開悟的,這個就是已經將色塵轉變為全體的大用。開悟的詩說: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聖圓通章》,二十五聖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加七大,在這個裏麵開悟證圓通。其中有一位大阿羅漢——優波尼沙陀,他就因為觀色塵而證圓通。“優波尼沙陀”,尼沙陀就是近少,就是微塵近於虛空。“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我也是曾經看到佛示現修苦行成佛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我怎樣子成阿羅漢道的呢?
我是因為觀色法的不淨相而悟道的,看到一切色法不幹淨、人身九孔常流不淨、一切外境都是不淨,這樣子“生大厭離”。“悟諸色法,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無二,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這個是將色塵轉為全體大用而成就,而成大阿羅漢,優波尼沙陀是五百阿羅漢之一。
第三是轉為不可思議的妙用。好像極樂世界,六塵皆演妙法:鳥鳴在說法;水流聲在說法;風吹樹動在說法;一切五欲六塵都在說法。能夠令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保持正念,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妙用!
好像我們的藥師法門:色法、心法、息法。色法是在飲食中間修行,是秘密禪;心法是在睡眠中間修行,是祖師禪;息法是在呼吸中間修行,是如來禪。呼吸、睡眠、飲食每個人都少不了,就可以將它轉變為修行,就可以在這個裏麵得成就、得解脫、能夠用它來度眾生,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妙用!所以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善巧用心,在五欲六塵之中不為所染,不斷走向覺悟清淨的菩提道!所以我們在家菩薩,享受五欲的時候,要“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第五個偈頌說:
【妓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
在家居士菩薩在聚會,好像說慶祝生日,或者其它喜慶的事情,聚會上麵很高興地唱歌娛樂的時候,要誦修這個偈頌:願一切眾生轉世間樂為“以法自娛”的出世間快樂,能夠了知世間的快樂不真實。
要把心轉過來,心不轉變過來,你這麼念效果不大。曾經有一位居士她也是告訴我,這個人很坦誠,她就告訴我她內心的一個小秘密:她就說,她暗地裏覺得很苦惱,因為她總是覺得聽人家唱歌比聽人念經要更愉快,更好聽。暗地裏就覺得感到很羞愧,覺得是不是我修行有問題,為什麼我還是覺得聽人唱歌好聽一些,誦經我覺得不好聽?這個人很老實。
我就告訴她:“沒關係了,你如果覺得聽人家唱歌,這個歌很好聽,你就好好去聽。你聽經的時候覺得不如唱歌好聽,那是因為你對經文的義理不了解,你沒有得到內在的啟發和內心的感動,你無法領會經中的慈悲與智慧。其實如果你真正能夠領會的話,你會覺得誦經比唱歌更好聽,在這個中間體會到諸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我們唱《三寶歌》、聽《叩鍾偈》,如果你能夠體會這種內在的慈悲與智慧,內心心與法相應,能夠內心感動,能夠轉變,這樣子是能夠受到啟發的。”
我們要在“妓樂聚會”的時候,要能願一切眾生“以法自娛”,要透過唱歌的聲塵去開發內在的慈悲與智慧、開發內在的完美,然後我們也能夠由這個而開悟、而成就。
有一位禪師他怎麼開悟的呢?他就是聽到歌樓上一個歌女在唱歌:“你若無心我便休”,他馬上就豁然大悟了。你看,這個好像我們聽流行歌曲一樣的,他一聽就開悟了,為什麼?“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我們的心不執著於五欲六塵,這個唱歌、妓樂,它是一種聲塵,你不要執著於它,“你若無心我便休”。我便休是什麼?這個“我”是指妄想、煩惱,當下就休歇,當下就停止下來。“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心不執著於五欲六塵了,透過這個塵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了。所以妄想狂心,當下休歇,是“你若無心我便休”。
所以其實善用其心的人是一個很活潑的人,佛弟子一定要很活潑,很自由自在地活在世間,不要顯得很呆板、很僵硬。尤其是在家菩薩,不是說好像學佛以後,一定也不能唱歌、也不能打扮、要好像臉色灰白這個樣子。不是這樣的,很死板人家看到你就怕了,應該是很靈活、很圓滿的。為什麼?五欲六塵其實不能障礙我們,障礙我們的是我們生病的心,我們的凡夫心。把心轉過來,一切都可以成為解脫的因緣。所以要“以法自娛,了妓非實”,是在享受六塵的時候,能夠轉六塵為菩薩道。能夠“以法自娛,了妓非實”,既能夠在這個中間去隨順眾生、廣度眾生,又能夠成就自己的道業。
第六個偈頌是:
【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宮”,古時候是指國王,皇帝住的宮殿;“室”,是一般老百姓住的房子。現在來說,宮是指公共場所,博物館、少年宮、乃至於商場、銀行,一切的公共場所。我們願一切眾生進入公共場所和回到自己家裏麵的時候都能夠保持正念,內心清淨,就能夠轉娑婆為極樂、轉穢土為聖地。所以我們回到家裏麵就要念這個偈頌,我們去逛商場也可以念這個偈頌:“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一百四十一願都是在一切時、一切處,鍛煉我們保持正念,能夠轉世間境界為出世間境界。“妻子集會”是貪愛的世間境界,如果能夠冤親平等,就能夠入一真法界,入出世間境界;五欲是眾生境界,能夠“拔除欲箭”就能夠入出世間境界。所以每一願裏麵,都包含兩個方麵:一個是願一切眾生成佛;第二個是願一切眾生除去貪瞋癡,永離穢欲。穢就是執著,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用六識起分別、執著,就是穢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能夠舍識。用六根的根性,眼睛在明暗裏麵作得了主,耳朵在動靜裏麵作得了主,返聞聞自性,就能夠將凡夫的生滅心轉過來,與不生不滅的真如本體相應,就是“入於聖地”。
聖地在哪裏?是不是指印度的八大聖地、中國的四大名山?是,但是更重要的是指我們內心的清淨。內心清淨了,一切地方都是聖地;內心不清淨,去到聖地也會起貪瞋癡,造業。所以要“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器世間是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個五欲六塵都屬於器世間。智正覺世間是指本體,是指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能夠明白的話,就能夠將世間法轉變為出世間法。我們如果執著於享受的五欲六塵,我們的心(我們是有情世間),我們的心就跑到器世間去了,就有執著、就有障礙、就有分別。我們的心能夠善用其心,能夠善巧發願,就能夠由器世間升華到智正覺世間。所以這個都是文殊菩薩開示我們的巧妙方法。
我們明天繼續學習。大家一起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