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首先是稱讚提問的智首菩薩。智首菩薩他不是自己不懂,而是為了幫助眾生,以大悲心來開啟法會、來提問的。提問的目的是為了令一切眾生獲得解脫的利益——“多所饒益”。
“多所安穩”,是為了令眾生心安身穩。
心安就是轉迷成悟。一念迷我們就將清淨的自性變成神識、虛妄、分別、執著;一念悟就能夠了知塵自生滅、自性不動、當下心安,當下就萬法歸一,歸到不生不滅的真如法性上。
身穩就是轉染成淨。我們心安了,心有正知正念了,自然所做的一切身語意業都能夠轉染成淨。
“靜則萬法無生,動則萬善具足”,這是“多所安穩”。
“哀湣世間”。佛菩薩看世間一切眾生都是可憐湣者。人活在這個世間不覺悟是很悲哀的事情。沒有聞到佛法,想要擺脫痛苦,想要追求快樂。但是凡夫眾生所用的方法通通都是不究竟的,乃至於錯誤的——好像有一些人,他沒有學佛,比較有時間,他就去打麻將、賭博,以為這個可以帶來快樂,一開始可能會贏一點點,但是後來就輸得更多,乃至於沉迷其中,受無量劇苦。
內在顛倒見循環,外在災難不斷。都是因為迷失了本具的真心本性,去追逐虛妄的外境——迷真逐妄。生活在錯覺之中,用錯誤的凡夫的知見和生滅心去止息痛苦,結果隻能夠是從苦入苦,從暗入暗,所以是可憐湣者。
“利樂天人”。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是希望能夠得到文殊菩薩的開示。文殊菩薩開示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得聞究竟的涅槃之樂、解脫之樂的方法,所以“問如是義”。
底下是文殊菩薩正酬所問,正式回答智首菩薩的提問。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若諸菩薩善用其心”。文殊菩薩稱呼智首菩薩為“佛子”,佛的心子,心同佛心的弟子。
首先是總的回答,如何能夠圓滿前麵所提的一百一十個問題呢?總的方法就是四個字——“善用其心”。
我們為什麼有障礙?因為我們不善用其心,我們有分別執著。佛菩薩為什麼能夠安住在一真法界?因為能夠善用其心,就能夠心清淨了、心圓滿了。所以一切外境無不圓滿,無不圓滿是大圓滿,都是因為善用其心,這個是總的方法。
在逢緣對境的時候能夠善巧發願,能夠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我們每一個偈頌都是善用其心,所以我們能夠善用其心,就知道一切生活中間到處都是佛法——要坐電梯,我們就願一切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坐電梯這個小事情就變為佛法了。“升正法樓”就是我們的心性能夠提升。能夠大徹大悟,所以能夠“徹見一切”。
善用其心是一個總綱。我們修學佛法最根本的是要從修心上下手,如果我們的心清淨了,一切外境都不能障礙我們。心不清淨就處處都是障礙。所以我們要止息自他所有的痛苦,必須要治療我們生病的心!我們的凡夫心、生滅心,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生死輪回、招感痛苦的根源。我們的心有紛擾的情緒,心念有煩惱,這是我們一切苦難的根源。所以息心就是息災。所以我們要學習《淨行品》,來知道如何如法地起心動念。
我們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嗎?我們不可能,凡夫階段不可能不起心。但是如何正確地去起心呢?要學習《淨行品》,要善用其心,並且依之而修持,就能最有效地用好我們的生命——以慈悲來觀照眾生;以智慧來斷除煩惱;每一天都過得歡喜自在。這個是我們今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世間人追逐的財、色、名、食、睡,一切的享受,我們在無始的輪回之中都曾經享受過,經曆過這些暫時的快樂,並且享受過無數次,沒有哪一種新鮮的、暫時的安樂我們沒有體驗過。
我們唯一的沒有體驗過的大安樂,就是透過止息苦因而生起的究竟安樂。我們要止息苦因、要止息煩惱妄想、要止息生生滅滅的煩惱心,就要善用其心。一旦我們證得恒常的大安樂,止息一切苦因,就絕不會再次受苦。因為我們心相續之中的苦因斷絕了,所以我們解脫的大安樂就永遠會持續下去。這個是我們此生此世最重要、最值得做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善用其心。
“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這個是總顯所成德。勝是獨尊,妙是不著相。我們要不著相、不離相,實相無相無不相,德無不備稱為勝。一切德行都圓滿具備稱為勝。障無不盡稱為妙。這個“獲一切勝妙功德”是總答,總的回答一百一十問裏麵的總問十種三業。
底下是各別的回答。
“於諸佛法,心無所礙”,是回答“雲何得生處具足?”等等。
這個是堪為法器,我們成為佛弟子的條件。我們對於佛法“心無所礙”,就可以“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所以是回答別問的第一段。
“住去來今諸佛之道”,是回答“如何成就眾慧?”安住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佛法之中,就能夠成就種種智慧。
“隨眾生住,恒不舍離”,是回答“雲何得因力?”等等。這是講菩薩修行的資糧,常以眾生為所緣,能夠圓滿修行的資糧。最初因為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而發菩提心;中間依於眾生、度化眾生、成就眾生,所以要修六度萬行來積累福慧資糧;最後成佛是為了更圓滿地利益眾生。所以“隨眾生住,恒不舍離”,不舍離善用其心,不舍離利益一切眾生。
第四段是“如諸法相,悉能通達”,就是回答“雲何得十種善巧,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等等。對一切法、一切事、一切物都能通達,要善用其心。
首先要有信心:第一個是信自己以及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第二是信一草一木、一沙一塵都是普賢境界;第三是信我們這個講經的道場、法會就是普光明殿,信來學習聽聞《華嚴經》的人都是佛菩薩;第四是信我們舉手投足、起心動念,所做的一切都是普賢行。這樣子能夠“如諸法相,悉能通達”。
第五是“斷一切惡”,就是回答前麵別問裏麵的第五段所問的“七覺支、空、無相、無願”。依七覺支來揀擇、來生起智慧。
第六是“具足眾善”,就是回答第六段的問題,“雲何圓滿六度四無量心”。
第七“當如普賢,色像第一”,是回答第八段的提問,“如何能夠得到自受用的外相,十王擁護?”我們能夠如普賢菩薩——普賢身像如虛空,無所不在,普賢的意思就是諸法實相,這裏麵是指法普賢。為什麼說“色像第一”呢?因為諸法實相是最美的。我們所見的色相外境都是如夢幻泡影,所以諸法實相現前,自然就是第一了。所以稱為色像之中為第一。
“一切行願皆得具足”,這個是回答第七段“一切行願,要至佛果位才能具足”。佛果位他的果地功德以得到十力——十種殊勝智慧力為代表,這個是成就了自受用的內相,成就佛的十力。
晉譯的六十華嚴裏麵,沒有這一句“一切行願皆得具足”,用的另外一句“成就如來一切種智”——內具種智,外具妙相,這個兩種都是同在果地圓滿。
第九是“於一切法,無不自在”。因為對一切法都了知,都自在,所以能為“眾生為依、為救、為炬、為明”,這是回答第九段。怎麼樣子能夠於法自在呢?觀一切諸法皆空,一切諸法的相就障礙不了你了,就能夠於一切法都自在;能夠把握,能夠證得體性,所以外相就障礙不了你了。
第十是“而為眾生第二導師”。晉譯六十華嚴裏麵是譯為“而為眾生第一尊導”。這是回答第十段“雲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
為眾生做第二導師。第一導師是釋迦牟尼佛。我們能夠善用其心,獲一切勝妙功德,就是僅次於佛的第二導師。第二導師就與諸大菩薩都平等了——為眾生做第二導師。所以我們能夠修學好《淨行品》呢?就能夠為眾生做第二導師,與諸大菩薩為善友。
【佛子!雲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怎樣子去善用其心,才能夠獲得一切勝妙功德呢?
善用其心很重要,有三個原則。
一個我們要知道,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上麵的開示,叫做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樣子我們就很有信心。
本覺本有——就是我們正麵的思想,我們慈悲、智慧、覺悟、歡喜,這些都是從我們的本覺理體上麵顯現的,是與本覺理體相應的,所以是本有。所以我們這些慈悲、觀照、覺悟、寬容,這些種種都來源於我們的本覺理體,來源於我們的佛性,是本有的。所以正麵的思想都有無窮的潛力,隻要我們不斷地練習,就能夠達到更高的境界,乃至於福慧圓滿成佛道。
不覺本無——我們的執著、分別、妄想,負麵的情緒,煩惱,這些都來源於我們的錯覺,來源於我們的錯誤認識。錯覺是本無的,所以說“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眾幻滅無處”,我們的煩惱滅了,它滅到哪裏去了?滅無處啊!“成道亦無得”,隻要我們透過聞、思、修,消除無知,就能夠消除所有的負麵思想,開啟智慧。“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破萬年愚”。我們本覺本有,所以我們隻要透過聞思修,增長悲智,就能善用其心,“獲一切勝妙功德”。
古德說,“隻緣眼中有翳,妄見空裏花紅。”眼睛有病,所以看到虛空中間有一朵紅花,那你是不是消滅這個紅花呢?不需要。它是虛幻的,你隻要治好你的眼睛,自然就不會看見了。同樣的,有黃疸肝炎的人看到一切都是黃的,那是不是都是黃的呢?不是。而是他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肝有病。自己的肝炎治好了,自然看一切都恢複正常。所以隻要治療好我們生病的心,一切外境都不能障礙我們。
如何在生活之中治療好我們生病的心呢?就按照文殊菩薩在《淨行品》之中的開導。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上麵說,“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世間的事情並不能障礙我們,障礙我們的是我們生病的心,我們的凡夫的生滅妄心所產生的錯覺。我們因為這種錯覺,所以執著於外境是實有的,去起分別、執著,不知道它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所以執著於虛幻法才有煩惱。所以“不可得為世間意”,不要起世間的這些凡夫的妄心,世間的事情可以照做,並且做得更好。
這個是第一個原則。
第二個原則是我們要知道正麵的思想是解毒劑,能夠清除我們妄心之中的妄念和負麵情緒。隻要我們不斷地加強解毒劑的功效,就能夠消除煩惱與妄念;就能夠不受煩惱妄念的折磨。能夠保持正念,消融妄念,這樣子就能夠不斷地加強正麵的思想的力量。
打個比方,黃豆代表正麵的思想,黑豆代表負麵的思想、負麵的情緒。我們要讓黃豆生長,讓黑豆不長的話,你隻要把黃豆放在適合的土壤裏麵,有陽光、有水分,它就會不斷地生長;黑豆不要給它放在土壤中間去,不給它那些緣。
我們隨時隨地提起正念來,我們的妄念就能消融,最根本的解毒劑就是洞見生命的真象,證得空性智慧。
第三個原則就是我們的真心是法爾清淨、不生不滅、離緣獨立的。真心不屬迷悟、不受染汙,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但盡妄緣,即如如佛。但是理上知道容易,真實地去相應就難,“若論修行本來易,欲除妄想真是難。”所以要在點點滴滴,生活之中都去善用其心,轉變自己的念頭,將一切世間法都轉變為出世間法,能夠按照一百四十一個修行方法去做,就能夠成就一切勝妙功德。
底下的偈頌總共有一百四十一個,都是菩薩教導我們善巧發願,每一願都是深廣如海。為什麼會是一百四十一呢?我們知道文殊菩薩在第二會裏麵是講十信法門,每一信都有十個,十信圓融,一一具有十,就成為一百個;再加上四十一位,四十一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個就有了四十,再加上一個等覺菩薩,就有四十一。都能夠按照《淨行品》的方法去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漸次地修行,加起來就是一百四十一。
法身大士他修證的四十一位,一一位所有的惑障由修《淨行品》都能令清淨。所有殊勝的修行法門,法身大士的修行法門都由修《淨行品》為基礎,所以稱為淨行。能夠依之而修持,能夠令一切法門得成就,所以稱之為《淨行品》。
最上的妙覺佛果位是體證了、圓滿證得了本來清淨,所以就不在這個範疇。
所以總共有一百四十一個偈頌。可以分為十大類:
第一類是在家時善巧發願。有十一個偈頌:“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一直到“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這個是在家菩薩逢緣對境應該善巧所發的誓願,所修的淨行。
第二大類是出家受戒時所發的誓願。有十五個偈頌:從“舍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一直到“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第三大類是坐禪觀時所修的淨行。有七個偈頌:“若入堂宇,當願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一直到“舍跏趺坐,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這是我們坐禪觀,打坐的時候善巧發願。
第四大類是將行披掛時的淨行。我們穿衣服的時候,走路的時候,應該怎麼修淨行呢?有六個偈頌:“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到“著僧伽黎,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第五大類是澡漱盥洗時所修的淨行,有七個。我們洗澡的時候,洗手的時候,洗臉的時候,這些怎樣去修淨行呢?“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到“以水洗麵,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第六大類就比較多,有五十五個偈頌。是乞食的時候,在道路上行走的時候,看到一切眾生的時候,他所修的淨行。從“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到“若見大臣,當願眾生:恒守正念,習行眾善。”
第七類是到城乞食時候所修的淨行。有二十二個:“若見城郭),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一直到第六頁“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第八大類是還歸洗浴時所修的淨行。我們托缽乞食回來,應該如何善巧方便,善用其心,發願修淨行?有五個偈頌:“從舍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到“暑退涼初,當願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涼。”
第九大類是我們誦經的時候,繞塔的時候,見佛相好的時候所修的淨行。有十個偈頌:“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到“讚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第十類是我們睡眠安息的時候,休息的時候所修的淨行。有三個:“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到“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所以可以說,每一類的人他遇到的事情都可以善巧方便轉變為佛法。我們由早上醒來到晚上睡覺,每一件事、見到每一個人,都可以轉變為佛法。
在家時願
我們先看第一個,先學第一大類在家時的淨行,這個對於我們在家菩薩是最相應了。有十一個偈頌。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優婆塞戒經》上麵說,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難得。
家是逼迫性。我看這個很有體會!看我們這個信眾好多來的時候也是哭哭啼啼,家裏人生病,她也哭哭啼啼,夫妻吵架也是哭哭啼啼,兒子不聽話也是哭哭啼啼。為什麼會哭呢?此是苦逼迫性呐!因為覺得痛苦,所以我看到這個我心裏麵就會念這個偈頌——“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三界都是苦啊!無有不苦時,逼迫性。這個願是總舉在家時應發的願。
我們看這個家字,上麵一個寶蓋,好像一個房子一樣,底下一個豕,是小豬。你不覺悟的話就好像關在一個小範圍的這個小豬一樣。家是集聚貪愛情執的處所,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一切的人情世故,互相都以家庭為大本營。凡夫眾生一輩子都以家為中心、為依靠、為港灣。他的精神也大部分是為了這個家:少年時候在家中父母的關愛下成長、青年時候要成家立業、成年以後要養家糊口,一輩子都是為家而忙碌,被家庭纏縛住了。所以要“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家是因緣所生法,有緣份走到一起來了就組成一個家: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所以可見是因緣和合而組成的。所以它的自性是空的、是性空的、是體空的,體性空,體空但是相有。我們要舍相歸性,不起執著,就能夠“免其逼迫”。
所以家也是在家菩薩他修行的處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在家裏麵,我們隻要不貪戀,保持覺悟,就能夠不違世間法,世間法做得很圓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這些,乃至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做得很好。但是內心不執著,善巧地將世間法轉變為出世間法,將情緣轉變為法緣。這是“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如何去做呢?我們說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女居士,她學佛有一段時間了,然後她就跑過來訴說,她皈依三寶學佛以後的煩惱。
她說她的家庭生活跟她的學佛修行有衝突、有矛盾,所以她在其中掙紮,覺得很痛苦,她就覺得:“我沒有學佛之前,好像還沒有這麼多煩惱。學佛以後煩惱好像還多一些了。”
為什麼呢?她就說:“我每天要做早晚功課,早課一個小時,晚課一個小時,所以我就不能接送小孩子上學和放學。以前都是我接送,我現在要做功課,所以我不能接送。所以先生就很不滿意,他就認為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麵。所以搞得夫妻關係就很緊張。然後跟小孩子關係以前還處得很好,現在也處得不好了。因為小孩子喜歡看電視轉播足球比賽,但是我要看那些講經的VCD,所以我要看的時候,他就不能看足球賽了,所以經常就為這個發生一些爭執。久了以後,小孩子也因此而不相信佛教,講話的時候對佛菩薩也很不禮貌。所以我聽了以後就更加痛苦了。然後我的家公家婆他們逢年過節一定要殺雞,來拜祭祖先,那我不能夠違背自己的信仰,我就不能去殺雞,那如果不做就要吵架。所以就弄得雞犬不寧,過年都不開心。”
她就覺得這個有矛盾、有衝突。然後她就說:“我其實很想度他們都來學佛,但是他們因為排斥我的緣故,也排斥佛教,所以我們之間不能溝通,格格不入,甚至於好像水火不相容一樣。您看我應該怎麼辦?”
這個是因為沒學會這個偈頌,不能夠“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不能圓融。
然後我就問她“你皈依三寶了。你為什麼要學佛呢?”
她就說:“哎呀,人生是苦海啊!所以我希望將來能夠超出六道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再問她:“那麼你現在為什麼要每天都去做早晚功課呢?”
她就回答說:“因為我覺得自己業障很重,所以必須要天天做早晚功課來懺悔過去的業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