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普賢身相如虛空,依真而住非國土,
隨諸眾生心所欲,示現普身等一切。
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係,無能盡說佛功德。
諸位善知識,首先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願一切如母有情能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所以我們今天進入《淨行品》學習的第三講。
大家看到法本的第二頁,我們講到了一百四十一種淨行,可以分為十大類。
第一大類是在家時所修的十一種淨行,昨天我們已經講到了第六“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我們講了在家菩薩在家中行菩薩道的四個原則:以感恩心麵對家人;以四攝法做好家務;以空性慧脫離家累;修普賢行,住真如家。
我們接下來看第七個偈頌。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舍諸偽飾,到真實處。】
瓔珞,在帽子頂上叫做瓔;掛在身上叫做珞。實際上瓔珞是指所有的裝飾品。
在家菩薩戴裝飾品的時候,戴耳環、項鏈、戒指這些種種裝飾品的時候要能夠提起正念來,願一切眾生都能警覺,這些裝飾品是虛假的莊嚴。
要“到真實處”,自性清淨是真實處;成就戒定慧是真實的莊嚴,隨順真理,稱法界性而修一切法是“到真實處”;升華自己的人格,提升內在的慈悲與智慧是“到真實處”。所以這個是要能夠“舍諸偽飾,到真實處”。
其實還有一重,瓔珞是指我們在生活之中麵對社會大眾的時候所體現自己的形象,這個是瓔珞。所以這一願也是能夠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舍離假麵具。
直心是道場。以福慧為莊嚴,以悲智為瓔珞,願我們一切的佛弟子都能夠直心、直行,不會去扭曲自己!
第八個偈頌是:
【上升樓閣,當願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
你看,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在生活之中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轉變為佛法。我們在爬樓梯的時候,或者我們在乘電梯的時候,要如何將它轉變為修行呢?
世間法說,“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我們能夠登高,就能望遠,就能高瞻遠矚。
佛弟子乘電梯的時候,應該是將這件事情轉過來:願一切眾生都能“升正法樓”,看得更遠;能夠“徹見一切”,徹見法界!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提升內在的智慧,能夠明了自己的真心本體,大徹大悟!這個是“升正法樓”,所以就能“徹見一切”。有了遍知的智慧,所以能“徹見一切”。
這一百四十一頌,每一個偈子都是如此:告訴我們如何將生活提升為佛法;如何由事相而深入到理體;如何由修德而顯發性德;如何在每一件事情,一舉一動之中去保持覺悟,由始覺而顯發本覺。
每一個偈頌都是由事而到理,由相而到性,由近而到遠。並且我們還可以作一個觀修:如果爬樓梯的時候,這個是漸修,我們乘電梯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能頓悟!不管你多少層樓,乘電梯一刹那之中都到了。我們也願一切眾生,一刹那之中都豁然大悟!這樣子你乘電梯,生活之中的小事也都變得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功德!我們下樓梯的時候,是“當願眾生:得遇聖賢,下凡度眾”。
所以就將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轉變為佛法。
“文殊遇緣則有師”——文殊師利菩薩就善於在當下的每一個因緣之中顯發本具的智慧,所以這個因緣能夠成為我們的老師,能夠顯發我們內在的悲智。
第九是: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舍,心無愛著。】
修布施的時候要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所施之物,都能三輪體空。願一切眾生“一切能舍”——舍離貪愛、舍離執著,悟到一切諸法都是無常的,能夠舍離這種執著於它常的這種凡夫的常見想。
“一切能舍”,它不是指外在的一切相、一切物都舍,而是內心沒有愛著。行菩薩道的人,有時候某一些物品他暫時不舍,並不是他有一個我愛執,有一個執著,而是留著有更大的利益眾生、弘揚聖教的作用。心能夠看破、放下,就是“一切能舍”,就能夠心無掛礙。
【眾會聚集,當願眾生:舍眾聚法,成一切智。】
聚會的時候,我們要用智慧觀照,不分別聚會的外相,就是“舍眾聚法”。
在一切法相上麵都能夠識得它的本體,我們體解萬法本體的智慧,這個是一切智。佛、菩薩、緣覺、阿羅漢都有一切智。
比方說我們的身體也是眾聚法,是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聚合而成的,能夠透過生滅的身體的表相見到不生不滅的真性,是“成一切智”。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成就不生不滅,體證不生不滅是要不離開生滅法。就在生滅法這個相的當下,我們能夠體證到它的本體,它的不生不滅的真如法性,這樣子是“舍眾聚法,成一切智”。
舍就是不執著了,對於這個外相,知道它是生生滅滅,是虛幻的,能夠悟到它的真如法性,是“成一切智”。
第十一個是:
【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在受苦受難的時候,痛苦的時候,比方說生病、或者被人冤枉、或者是遭受車禍等等,一些不幸的時候也要能夠心能轉境。
我們在受苦的時候要發願:“‘苦願自受,樂願他取’——代一切眾生受苦,願一切眾生隨他自己的心意而得自在,隨意自在,不受苦難。”就能夠將我們所遇到的一切外在的塵境,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一一都轉入到真如性海之中。能夠轉入的話,就能夠開發自性本具的無窮無盡的功德寶藏。
我們看曆代祖師,諸佛菩薩,他們那些所顯現的,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從哪裏來?都是從我們自性的功德寶藏之中而來。
我們九華山地藏菩薩的化身金喬覺,他的肉身塔是六十年開塔一次。打開的時候,這個手指甲,因為生長了六十年的緣故,已經卷起來,轉了三圈了(因為它長得很長,這個指甲長長了,它就會彎曲,就會打圈圈),他頭發也很長了。六十年開塔一次,剪指甲、剃發、換袈裟。
這些都是我們自性寶藏能夠開顯以後,所產生的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
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上麵說,
貧窮恒被他人欺,又遭重病及魔障,
眾生諸苦己代受,無怯弱是佛子行。
真正的佛弟子在遇到逆境的時候,比方說很貧窮,被他人欺侮,又生重病,或者有魔障、有幹擾,這時候心不會退轉;不會軟弱;不會退怯。而能夠更加勇猛精進發願:“眾生諸苦己代受”,我代一切眾生承受他們所有的痛苦!這樣子是佛子行,是菩薩的行為。願一切眾生都能“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台灣有一個慈濟功德會,是一位比丘尼證嚴法師她所創建的。做得很大,影響也很大,慈濟功德遍及全世界。
證嚴法師就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一天突然她母親就打一個電話到花蓮給證嚴法師,講了一件非常傷心的事情,法師的小弟弟在部隊裏麵就跟人家發生爭執,被那個人失手打死了。
她母親就問她:“我們現在該怎麼辦?”
法師就很冷靜,就安慰和開示她的母親說:“您的兒子已經走了,再做任何的舉動也無法使他起死回生。佛教裏麵說因緣,如果不是過去生之中有某一種冤業,今生絕對不會遇上這種情況。所以您應該要轉換心態,不要執著於自己的兒子被害,而要替對方想一想:那個失手殺人者的母親,她的心情一定比您更痛苦,因為她除了萬分愧疚,更是惶恐不安,害怕她的兒子會遭到怎樣的處置!而她兒子的命運正是操在您的手中,隻要您一念慈悲,設法替那個孩子脫罪,就可以放他一條生路。”
法師這個心量是菩薩的心量。所以她開示她的母親說:“您的兒子已經過世了,您要以佛的心愛普天下的一切眾生,別人的兒子也是您的兒子,您一定要去護著失手錯殺您兒子的那個人。”
然後她的母親就聽了她這個開示以後,就真的那樣子做。
這樣子是“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上麵我們就將在家時要修淨行的十一個方法學習圓滿了
出家受戒時願
我們接下來看第二大類,是出家受戒時所修的淨行,有十五個偈頌。
【舍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古德有一個偈子說,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高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在俗之士雖然擁有財物、名利、權勢,但是也蘊含著許多的困惑和不自在。所以我們舍離居家,發願出家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都能出家無障礙,心得解脫!
這個出家,是不是說對我們在家菩薩就不起作用呢?也不是的。我們在家菩薩,也是隨時隨地都要用到這個偈頌。
“出家無礙”,出家,不單單是出世俗的家,更是要出三界的家,要出無明的家。出世俗的家容易,出三界煩惱的家就不容易。要斷盡見惑、思惑,成就阿羅漢道,才是超出三界,出三界家。出無明家就更不容易,唯有佛陀斷盡一切無明,出無明家。
所以我們要能夠每時每刻念這個偈頌:“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我們每一天之中如果能夠有十個念頭保持正念,不起貪瞋癡,心與佛法相應,我們這十個念頭就是出家了,就是“出家無礙,心得解脫”了。第二天能夠有一百個念頭,乃至於漸漸地,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生活在佛法之中,心與佛法相應,不起妄念。這個就是真正做到了“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得解脫,有慧解脫和心解脫、俱解脫,阿羅漢我們說有三種,乃至於說九種阿羅漢。
慧解脫阿羅漢是頓悟。一聞佛法馬上開悟,佛陀就說:善來比丘,須發自落,然後袈裟披身,這個是慧解脫。
還有是心解脫。心解脫是聞佛法以後並沒有馬上開悟,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持之後才證得阿羅漢,這是心解脫阿羅漢。
一般地說,心解脫阿羅漢,成阿羅漢道以後就有神通。慧解脫就不一定,可能也沒有。所以我們要成就清淨心,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智慧的觀照,開發內在的完美,不要向外去苦苦地追求完美、追求順境。所以我們要“心得解脫”,能夠“出家無礙,心得解脫”,內在的悲智開發出來就是完美。
有一個寓言說,以前有一個老人家七十歲了,他一直沒有結婚。然後他從年輕時候開始就到全世界各地都去旅行,旅行的目的即是為了尋找一個完美的女人做妻子。但是一直到七十歲他都沒有結婚。
大家就很同情他,就問他:“你已經走過了那麼遙遠的路了,跑過了那麼多的地方了,難道一直都沒有找到過一個完美的女人嗎?”
老人就很感傷地說:“我年青的時候,確實是在某一個地方,曾經有找到過一個完美的無與倫比的女人。”
問的人就很奇怪了,說:“那為什麼你沒有娶這個完美的女人作為妻子呢?”
老人說:“因為她也在尋找一個完美的男人。”
其實這個寓言就是啟發我們:如果我們向外在去尋求完美,永遠不可能尋求得到,就算是尋找到了完美,也是無能為力。
因為我們自己的內在並不完美;我們的內心悲智不完美,所以我們看到的外境不完美。
當我們內在有慈悲和智慧,成就完美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世界才是完美的。我們走到哪裏,哪裏就是淨土,就是“入於聖地,永除穢欲”,心淨則國土淨,我們的心能夠得解脫,一切外境不能障礙我們;我們的心圓滿,一切都是大圓滿。無不圓滿是大圓滿。最關鍵是要轉化我們的心。“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接下來是:
【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僧伽是和合眾。理和是同修無為法,就證無為理;事和是我們說六和——身、口、意、戒、見、利,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藍是園地的意思。和合眾共修的處所,我們現在一般就說寺院。
我們進入到寺院的時候要發願:願一切眾生和合無諍,“演說種種,無乖諍法”!其實這一段開示也很重要,“演說種種,無乖諍法。”這裏麵開示我們,其實真實的修行是很簡單的——就是在轉念之間。
聖凡在一念之間,隻要我們將負麵的身語意轉成正麵的身語意,就是修持;將我們易怒暴力的行為轉變成圓融無礙的行為;將我們粗暴傷人的語言轉變成柔和利眾的語言;將我們貪瞋癡的念頭轉變成悲智雙運的觀照。
能夠轉念,就能夠消除對立,就能夠和合無諍。所以我們進入寺院的時候,要普願一切眾生都能悟入佛法的智慧!在生活之中隨時隨地保持覺照,把修行落實在生活裏麵,就是“演說種種,無乖諍法”,就是真實的修持。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佛住世時,大師是指佛陀;小師是指我們的親教師和尚。現在大師是指三師——和尚、教授阿闍黎、羯磨阿闍黎,小師是指七尊證和引禮師。
我們進入了寺院,然後接下來就是拜見師長。拜見師長的時候要如是地發願:“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依止善知識的利益
道之根本是依師法,依止善知識有無量的利益。
第一個是近得佛位。
我們實修上師所教誡,就能夠距離成就佛果位很近。
在《菩提道次第甘露藏》上麵說,
多劫海中精勤修,仍極難得大雙運。
悲智雙運、樂空雙運、光明和幻化身雙運,這樣子成就圓滿的佛果位,是極難得的。
然說若依上師力,濁世短壽亦易成。
能夠如理依師,就是在五濁惡世之中壽命很短,也容易成就。
在《大般若經》上麵有講說一個公案,說常啼菩薩如理依師。
我們一般如果能夠親見佛陀,親見諸佛,多半都會覺得我見到了高於上師的佛,我心裏麵就很開心,所以就會覺得很滿足。
但是常啼菩薩他不是這樣子的,他在遇見他的根本上師之前,法聖上師之前,他已經親見了,親自現量地見到諸佛。
但是他仍然還是以種種的苦行來事奉師長。他請法聖上師說法,然後首先就要把環境打掃幹淨,因為魔幹擾的緣故水沒有了,他就以種種的難行苦行,把自己的手刺破,讓血流出來,然後以這個來清淨地上的灰塵。
他修依師法的這個地方,按照祖師的開示,就是現在的成都昭覺寺所在的位置。據說因此昭覺寺的泥土到現在都還是紅色的。他也因此而迅速地在短時間內得到大成就。
常啼菩薩他在親見諸佛的時候,已經得到了法流三摩地,法流三摩地是大乘的資糧道行者所成就的。
我們說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成佛按照這個五道次第。資糧道是最初的。資糧道位有三個條件——堅固的出離心、廣大的菩提心、業果如理取舍的世俗正見。有這三個條件就是到達了資糧道位。然後再是加行道;到見道就是開悟;修道就是初地,乃至於十地,再往上就是十一地等覺;最後圓滿成佛是無學道。
他本來見諸佛的時候就已經是在資糧道位了。然後當他能夠遇到法聖上師為他說法以後,他就頓證八地獲無生,馬上就跳到八地,成就了無生法忍,一下子超越了很多道。他能夠這樣子迅速地由資糧道跳到修道位之中的八地菩薩,那是因為他無與倫比地如理依師法。否則的話,通常是需要圓滿無數大劫的資糧,才能夠漸次地由資糧道到加行道—見道—修道。
修道中間有初地,漸次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八地。他能夠頓超,是因為如理奉事師長。
這是說“當願眾生:巧事師長”,能夠迅速地成就,好像常啼菩薩一樣迅速地獲得八地。
第二個是供養恭敬上師故,近得佛位。
這個是近得佛位的兩個方麵。
第二種是令諸佛歡喜。這種功德有兩種思維法。
一個是滿諸佛願故,令諸佛歡喜。十方諸佛雖然都很樂意為我們說法,但是我們因為自己業障的緣故,無法接受。不要說佛陀以他受用身為法身大士說法,“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不要說這個他受用身說法,我們聽不到;就是殊勝的化身,我們也見不到。業障清淨的凡夫能夠見到佛陀的殊勝化身。我們連殊勝的化身佛也不能親見。
因此諸佛隻有化現為符合我們根器的師長之身來為我們說法。我們能夠如理地巧事師長,習行善法,諸佛菩薩一定會能夠洞見、洞察,所以生喜悅。
在《文殊根本續》裏麵說,文殊菩薩和諸佛都是住上師身受供養。所以令諸佛生歡喜。
第三是魔與惡友不能為害。
第四是一切煩惱惡行自然遮止。我們能夠依止善知識,所以我們能夠正確地了知,何者應取,何者應舍,業果如理取舍,如法修行,所以煩惱遮止,惡行息滅。
第五是地道功德輾轉增長。五道十地的一切功德都能迅速地增上。
第六是一切生中不缺離善知識。生生世世常得值遇善知識,並且令善知識生歡喜。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上麵說,
今生如理取悅師,其等流果於諸生。
一切生之中值遇殊勝善知識。得聞圓滿無誤法,能夠在師前聽聞到圓滿無錯誤的、不顛倒的、按次第的甘露妙法。
第七種利益是不墮惡道。
第八種是無難成辦現前與究竟的一切利益。能夠得到暫時的人天樂和究竟的解脫——涅槃之樂。也是在《菩提道次第甘露藏》上麵說,
總之依師於現前,離無暇得天人身。
能夠得到八有暇、十圓滿的人身。
究竟盡諸輪回苦,能獲決定善妙位。
能夠究竟地成就最殊勝善妙的佛果位。
然後具體的依師法,是意樂依止法和加行依止法。
這些在菩提道次第之中有很廣泛的開示,都是告訴我們如何“巧事師長,習行善法”。我們在念誦《淨行品》的偈頌“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的時候,就要能夠將菩提道次第的道之根本依師法圓滿地串習一次,就能夠功德增上,有無量的善巧方便,讓我們迅速成就。
其實我們說“巧事師長”的巧字,為什麼說是巧呢?前麵是如理依師,但是怎樣子才能夠說是“巧事師長”呢?
巧字裏麵體現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其實“巧事師長”的巧是指我們由如理依止外在的師長,能夠見到我們內在的師長,這個是“巧事師長”。
我們由外在師長的教導,讓我們開始覺悟,修學佛法,這個是始覺。我們接受師長的教導以後,開始覺悟了,開始修行了,能夠斷盡見惑和思惑,就能夠證得見道位,就能夠現觀不生不滅的本覺理體。
我們現在是理論上明白,我們有佛性,皆可成佛,但是有沒有現觀呢?沒有。我們要通過思維,通過領悟才能明白,才能相信。
但是我們在開悟的時候,就好像我們凡夫見色法一樣,成就者他能夠現觀不生不滅的本覺理體,真如佛性,這個本覺理體,佛性是我們內在的師長,是我們根本意義上的上師。所以由始覺而悟本覺,是“巧事師長”。
我們按照意樂依止法和加行依止法來如理依師,事奉上師,這個是修德。由修德而顯發本具的性德,這個是“巧事師長”。
所以我們在念誦這個偈頌“巧事師長,習行善法”的時候,要修學文殊菩薩,體悟文殊菩薩的智慧;要知道由始覺而悟本覺是“巧事師長”;由修德而顯性德是“巧事師長”。
底下的偈頌是“求請出家”。
我們拜見師長了,接下來是向師長請求出家。
【求請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我們發心出家的時候,要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脫離三界。最根本的是出離心。出離心有三種:有外出離、內出離和金剛出離。
外出離,是放下外在的名利地位,絕不刻意追求;內出離,是從內心的煩惱妄念之中出離,歸到真如性海是內出離;金剛出離,是從成佛解脫等等這些目標之中出離,真正地證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但盡妄緣,即如如佛”,這樣子是金剛出離。
怎樣才能夠“得不退法,心無障礙”呢?怎樣才能夠修行不退轉呢?這個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我們很多佛弟子學佛很久了,但是漸漸地他的心就退轉了,懈怠了。因為從一開始他就沒有真正地了解,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什麼是真正的修行方法,他不知道。他以為誦誦經、拜拜佛,這個才是修行,我平時的生活就不是修行。這是錯誤的,這樣子就產生對立了。
如果要“得不退法,心無障礙”,就要實踐一個方法,就是“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在生活之中修行,將生活的每一件事情轉變為修行,將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善巧方便地待人接物,也就在這個中間修行,轉變為佛法。所以佛陀開示我們說,“如果你認為在生活之外還有佛法,就是‘頭上安頭’——你提著頭去找自己的頭。”
如果不在生活之中提升品質,讓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清淨,你對佛法的修持是容易退轉的。因為你沒有了解到真正的佛法,隻是學會了在形式上、儀軌上、表麵上去做功夫。而且這個形式和表麵功夫就把你捆住,就讓你生煩惱了,所以就有對立,就有衝突,就容易退轉。
所以一定要明白,我們拜佛、誦經、念觀世音菩薩,這些不是目標,而是方法。我們透過這些方法使我們的心性更柔軟,心量更廣大,開發我們內在本具的慈悲與智慧。然後用這個充滿慈悲與智慧的心,更好、更歡喜自在地生活在人間,行於世間,無有障礙,這個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