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具大慈心妙吉祥,三世覺母智難量。
右持利劍煩惱斷,左執青蓮德相彰。
孔雀神獅供乘馭,毒龍猛獸伏清涼,
童形五髻知權現,本是如來歡喜藏。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諸位善知識,首先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願一切如母有情能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所以我們今天進入《淨行品》第二講的學習,我們所學的《淨行品》屬於第二會,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會主。
請大家看經文:
【雲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這個是別明十段裏麵的第四段。
下方玻璃世界梵智如來的上首弟子智首菩薩向文殊師利菩薩提出110個問題,文殊師利菩薩給予了一百四十一個答案,都是開示我們如何在生活之中修證佛法。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學習佛法、念佛、拜佛、念觀世音菩薩,這個不是目的,而是方法。透過這個方法啟發我們內在的慈悲與智慧,讓我們更加歡喜自在地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在生活之中修證佛法,隻要我們能夠善用自心,生活之中到處都是佛法,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可以成為菩薩的六度萬行。
第四段是講菩薩修行的根本原則,十種善巧。第五段是講菩薩修行的次第,七覺支、空、無相、無願。第六段是菩薩修行的教材,六度、四無量心。
善巧呢?蘊善巧、界善巧……
善巧是善知一切法,空無所有,是緣起性空無自性的,善知一切法不壞假名,分別法相,善知事事無礙。
“蘊善巧”。我們看《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五蘊。佛對於迷於內心的眾生說五蘊皆空,也就是說,他對外境不執著,但是他內心很迷昧,迷於心法,佛陀就著重說心法。色、受、想、行、識:色是色法,是物質,是外境;受、想、行、識都是分析心法,讓眾生開悟。“五蘊皆空”。
“界善巧”。是佛陀對於那些根基比較差的人,既迷於色法,也迷於心法的眾生,他內心也迷昧,外在看到外境也容易分別執著,所以佛陀就為他們說十八界,六根對六塵生六識。分析十八界法,知道一切法皆空,無所有,但是不壞世間相,這個是“界善巧”。
“處善巧”,是佛陀對於那些迷於外境,執著於色法的人,說十二處,說六根、六塵,十二處。這是對外境比較執著的人,告訴他要心不被境所轉。
第四是“緣起善巧”。“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這個是說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無自性的。而從究竟意義上來說,是真如性起,知道一切萬法它是相,它的本體都是真如妙心,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
接下來又問世間人最難破除的障礙,也就是空間與時間。世間人容易執著於空間實有、時間實有。空間——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是眾生流轉之處;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是流轉之時。
“欲界善巧”,是善知的智慧,能夠緣念三界。菩薩在欲界裏麵度眾生,乃至於示現成佛,但是不會貪戀欲界。
“色界善巧”,是不會耽染色界的清淨。
“無色界善巧”,是不會落於無色界的空寂。
《隨念三寶經》上麵稱讚佛陀說,“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也就是“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以一真法界來看三界都無實體存在,但是從緣起法來善巧方便地度眾生——“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做空花佛事來度化眾生。
“過去善巧”、“未來善巧”和“現在善巧”。這是說時間也是假名安立的。十方的空間、三際的時間都是因為強烈的觀念執著而產生的,並無實體。我們如果是留戀過去就會有後悔;如果是空想未來就會有恐懼。要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就要了知三心不可得。凡夫的心總是攀緣於相與相之間,是生滅的心,緣一個一個的相,相續不斷,所以不斷地在六道裏麵流轉生死。修行人他就會知道將心安住於念頭與念頭之間的空檔上麵,就能夠體認不生不滅的真心,時間化為永恒,一切都是當下的一念。
第五段是講七覺支。
【雲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空、無相、無願?】
這個是問如何修涅槃因。
“念覺分”。念念分明,與覺相應,就稱之為“念覺分”。
“擇法覺分”。選擇適合於自己根器的法門。
“精進覺分”,是時時刻刻能夠保持正念,保持覺醒。
“喜覺分”,是透過佛法的修行獲得真正發自內心的喜悅。我們善修佛法的菩薩,應該要知道學佛不要成為生活之中的一種負擔,而應該是越學越自在、越歡喜,在相對的世界裏麵保持絕對的喜悅的心。因為我們能安住在一真法界之中,所以能夠保持絕對的喜悅的心,這是喜無量心。
第五是“猗覺分”。猗,就是輕安。輕安覺分。
喜是講內心的喜悅;輕安,這是指身體的喜悅,身體充滿朝氣、充滿活力。
第六是“定覺分”。心心念念不離菩提心,不舍菩薩道,是“定覺分”。並不是說我每天坐在那裏一動不動,這樣子是“定覺分”?不是這樣的,行菩薩道的人能夠心心念念不忘三寶、不舍眾生、不離菩提心,常行菩薩道是“定覺分”。在菩提道上不退轉、不散亂是“定覺分”。
第七是“舍覺分”。我們修持有成就,但是不執著於成就相;我們廣度眾生,而不執著於度眾生之相。要因指而見月,由相而見性。聞法的時候不要跟著舌根轉,要透過相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本性,是“舍覺分”。
“空”,是去掉執著,空掉煩惱執著,空掉妄想分別。
“無相”。在一切相上麵不起妄念,不起分別,不起執著,於一切境上心不染著,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這個是“無相”。
我們要知道,取舍心是輪回相。我們對萬事萬物執著於實有、起貪瞋、然後做取舍,這個是輪回相。應該外相上麵雖然是有取舍,實際上我們內心知道它都是虛幻的,所以我們的內心能夠如如不動。這樣子是於相而離相,這樣子是“無相”。
十是“無願”。就是不會執著於自己發一個誓願或者兩個誓願,而是普利一切眾生,無所不願,成就一切眾生的善願,引導一切眾生發菩提誓願。
“如何去達到這個七覺支和空、無相、無願呢?”是智首菩薩請問文殊師利菩薩,在別明十段裏麵第五段所提出來的十個問題,這個都是明士用果。
明離係果
第六段,第七段兩段是明離係果。
離係果就是超出六道輪回的聖人之果。
【雲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舍?】
這個是講六度和四無量心。“雲何得圓滿呢?”我們知道六度圓滿都依於心,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裏麵有很詳盡的開示。
如何在生活之中去圓滿地修六度,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呢?這個是智首菩薩提出的問題。
《華嚴經·十無盡藏品》裏麵,十種無盡藏,《華嚴經》裏麵有三處:一個是在第十八品《明法品》;第二個是在十回向之中的第五《無盡功德藏回向》;第三就是《十無盡藏品》裏麵講的以七聖財而成念藏、持藏、辯藏。七聖財就是信藏、戒藏、慚藏、愧藏、多聞藏、施藏、慧藏。
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之中去圓滿六度和四無量心?檀波羅蜜是布施度;屍波羅蜜持戒度;羼提波羅蜜忍辱度;毗梨耶波羅蜜是精進度;底下是禪定、般若;以及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六度四攝法在修的時候是士用果,圓滿的時候就是離係果。
【雲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這是講佛的十種殊勝智慧力。
前麵的別明六段都是講菩薩的因地如何修行。底下的這個四段都是講佛已經成佛以後,果地。
第七段就是成就了自受用的內相,也就是成就了佛陀的十種殊勝的智慧力。
第八段是成就了自受用的外相,得到成就以後的外相就是十王擁護。天王、龍王、夜叉王……這些一切天龍鬼神,天龍八部都一定會護持他。
第九段就是成就了他受用相,為眾生做依怙之主,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這個是他受用相。
第十段是總成就相。“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這個後麵的四段是講果地的相。
第七段是講佛陀的十種殊勝的智慧力。
我們在《隨念三寶經》裏麵有比較詳細地開演,這裏麵就不多說,第一種是“處非處智力”——知道一切眾生他現在的處所、後生的處所。一切一切眾生的種種的因緣果報都知道。佛陀果地的境界首先就是以十種殊勝的智慧力為代表。
明增上果
第八段是明增上果。六、七是講離係果。第八段是增上果,增上果就是外在的依報環境,得成就以後,外在得到十王擁護。
【雲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十王敬護,恭敬擁護是增上果,因為自己已經具備修持成就的德行,所以感得十王的護持。我們要知道,護持不是護持你這個人,而是護持你修行的佛法,所以稱為護法。
天王、梵王是屬於天道。阿修羅王屬於修羅道。人王屬於人道。
龍王、迦樓羅王、摩睺羅伽王是屬於畜生道。龍王,戒緩乘急墮落為龍,有神通。迦樓羅王是大鵬金翅鳥王。摩睺羅伽王好像腹行的大蟒蛇一樣。這樣子畜生道的王,都屬於畜生道。
夜叉王屬於鬼道。乾闥婆王、緊那羅王是屬於諸天的眷屬,諸天的音樂神、舞蹈神,諸天眷屬。
讀誦《華嚴經》的人能夠得到十王的擁護,如法修行。
在《華嚴經傳記》裏麵講了一個公案,說隋朝時候禪定寺有一位慧悟法師,他跟另外一位法師一起隱居到終南山去搭茅棚修行。慧悟法師專門持誦《華嚴經》;另外一位法師專門持誦《涅槃經》。
經過了很多年,忽然有一天,就有一個人到他們的茅棚來,說要請誦《華嚴經》的慧悟法師到他家裏去應供。慧悟法師就著衣持缽去應供。在山裏麵走了好久,還是沒有看到什麼人煙。
慧悟法師就問這個人說:“檀越的家在哪裏呢?”
這個人就告訴他:“在此山正南(在這個終南山的正南方)。”
法師就覺得很奇怪,南方隻有那些很陡峭的山,沒有看到有什麼人煙和村落啊?這個人就回答他說:“弟子是此山山神,請法師應供!”
兩個人繼續走,這個道路越來越崎嶇了,越來越陡峭了。這時候這個山神就問,說:“法師天天受持《華嚴經》,難道還沒有得神通嗎?”
慧悟法師說:“還沒有。”
山神就將法師捧起來騰空而行,很快就到達山神的住處了。就看到山神在一個很大的宮殿裏麵擺了很多的座位,然後請慧悟法師坐在正中間的高座上,等一下由空中就降下來五百位僧人,每一位法師都持錫杖和缽,騰空而至,慧悟法師就很驚訝!馬上就想下座禮拜他們,知道這些是聖僧,賢聖僧寶。
五百位法師都說:“你是讀誦《華嚴經》的人,功德不可思議,你就不必向我們作禮了。”
受供以後,五百人又騰空而去,留下慧悟法師,他沒有神通,山神這個很陡峭的住處,他不知道怎麼辦,出不去了,他就對山神說,“幸願檀越,垂示來途!”(請你告訴我來的路是怎樣子的?我怎麼回去?)
山神就指著他院子裏麵有幾個小孩子,很小,大概三歲左右,在那裏麵互相遊戲。山神就沒有回答法師的話,對那些小孩子說:“你們中間哪一個人來供奉法師。”
果然有一個小孩子就跑到法師的麵前來,說:“請師開口!”
慧悟法師就將口張開。
一張開,小孩子看一看說:“師大有病!”(法師你還有生死的病。)
小孩子就從手指上麵拿了一點點的塵土投到法師的口裏麵去。
過了一下以後又再對他說:“師更開口!”(請你再張開口。)小孩子看了以後就說:“師病略盡。”(你的業障消了很多了。)
這個三歲的小童子就踴身飛入法師的口裏麵去了。那三個小孩子突然就跳起來,然後變小了,就跳到慧悟法師的口裏麵去。其實那幾個小孩子都是藥精,就是那些天地的靈氣精華,藥物的精華。
這個童子飛到慧悟法師口裏麵去,然後溶化,進入到他身體裏麵以後,他就覺得身心輕安,可以有神通,就“飛騰雲際,還至舊處”,跏趺坐空中,回到原處。
在虛空之中對他原來一起同修的那個同伴說:“餘仗《華嚴經》力,蒙致仙藥。人仙位別,不可同居。共住多時,幸施歡喜。當來之世,相見佛前!”(我們一起共住過。請你生歡喜心,將來我們共同在佛前相見!)他平時所持誦的《華嚴經》的經本也跟著就淩空而去。
持誦《華嚴經》的殊勝功德,在《華嚴經傳記》裏麵有很多這樣子的故事。
這是能夠得到十王的恭敬供養和守護。
明等流果
第九、第十兩段是明等流果。等流,我們說六因、四緣、五果,等流果有造作等流和習氣等流。
【雲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這個是依體而起的妙用,他受用。
就是成就以後如何來利益眾生,為眾生作依怙主,救護眾生;為眾生作皈依處,作為一切眾生的依靠;救護和究竟的皈依處,引導一切眾生得解脫。
“如何讓一切眾生能夠為炬、為明、為照?”這個是如何幫助一切眾生開智慧眼、得法眼淨。我們看經典上說,“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什麼是得法眼淨呢?得法眼淨就是具足正知正見。得正知正見以後心地不被外境所染汙,所以稱為得法眼淨。
凡夫眾生眼睛在明暗中做不了主,耳朵在動靜裏麵作不了主。白天妄想,晚上夢想,所以顛倒夢想。我們看《首楞嚴經》裏麵開示我們:我們眼根對色塵要做得了主,不用眼識而是用六根的根性。我們眼根好,能夠看到外境;我們眼根不好看到一片黑暗。
但是,這個能見的根性有沒有生滅呢?沒有生滅。眼根不好的時候是看到一片黑暗,如果眼睛治療好了,還是能夠看到光明,能夠看到外境。所以我們要眼睛在明暗中做得了主,就是不被明暗的生滅法所迷惑,而是用根性,根性是不生不滅的。耳朵在動靜裏麵做得了主,現在有聲音我們聽到聲音,這是動。
靜下來了,我們什麼也聽不到。但是這個能聞的根性,耳朵能聽的根性有沒有變化呢?有沒有生滅呢?沒有生滅。並不是說聽不到聲音了,我們能聞的這個根性就滅了,不是這個樣子的,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在動靜裏麵也要能夠做得了主,所以菩薩為一切眾生開智慧眼,得法眼淨。
“如何引導眾生,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為導”,就是開示眾生超出輪回。
“為勝導”,就是不單單是自己超出輪回,而且說一乘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以前說聲聞、說緣覺都是權巧方便,佛陀的本懷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都直了成佛,這是“為勝導”。
“為普導”,是普遍地引導一切眾生,“有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不舍一切眾生,“為普導”。
第十段是:
【雲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前一段是由本願力,所以“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這一段是由本行力,所以“於一切眾生之中,為第一、為大、為勝……”
“為第一”,是如來智德、斷德、悲德圓滿,所以稱為第一。這是十問裏麵的總問。
第二是“為大”。體包法界,所以稱為大;其大無礙,所以稱為大。我們稱如來為正遍知,唯有佛陀的智慧是遍知的智慧、全知的智慧、能知的智慧,遍滿所知的境界。能知的智慧內涵與所知的外境、外延完全相等,所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普遍法界稱為遍知。正知與遍知,正遍知。這是體包法界所以為大。
第三是“為勝”。“為勝”是自利圓滿。明行足:明足是正見圓滿;行足是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些都圓滿,是行圓滿,行足。明行圓滿,所以自利圓滿“為勝”。
第四是“為最勝”。是利他圓滿。佛的十種尊號稱為無上士、調禦丈夫,有最殊勝的教化眾生的方便,令一切眾生都能成就。
第五是“為妙”。煩惱障斷盡了,斷盡了見惑、思惑,這個稱為妙。
第六是“為極妙”,是所知障斷盡了;塵沙惑斷盡了;無明惑斷盡了。
第七是“為上”。是世尊。
第八是“為無上”,是無上正等正覺,最極無上。
第九是“為無等”,是沒有與之相等的,沒有能夠與他相匹敵的。佛的境界隻有佛佛道同。其他的任何是不能與佛相比的。
第十是“為無等等”。是佛佛道同。
這是智首菩薩向文殊師利菩薩提出的110個問題。其實是由淺至深,根據《華嚴經》的菩提道次第來提問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大方廣”,就是我們真心的體、相、用,與佛相比較,雖然我們在用上不同,在相上也有別:我們凡夫眾生是煩惱相、業障相;佛菩薩是解脫相、慈悲智慧相。但是體無二無別,真心本體無二無別。所以我們學習《淨行品》就是要按照文殊師利菩薩的教導,以佛菩薩的修證為榜樣,“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行同佛行”,念念從真心而起,念念回歸自心,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使我們“大方廣”的相也與佛相同,用也與佛相同,安住於一真法界之中。
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我們就可以看下麵文殊師利菩薩的開示——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湣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三世覺母啊!《涅槃經》上說,“若聞文殊菩薩名,或見文殊菩薩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稱念文殊菩薩名者,設有重障,不墮阿鼻猛火之獄,常生他方清淨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忍。”所以我們乃至於聽到文殊菩薩的名號,都有無量的功德!
正酬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