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我今皈命佛世尊,稱讚最上諸功德。

十力真實而出生,已到最上清涼池。

諸位法師,各位居士:首先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為了幫助一切如母有情眾生迅速地從生死流轉的六道苦海之中解脫出來,悟入毗盧性海,安住一真法界,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共同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 淨行品》。

感謝十方諸佛菩薩的加被和護法龍天的擁護,我們能夠在武漢靈泉寺學習了很多的法寶。前年我們學過了《地藏菩薩本願經》,教導我們開發心地功德秘藏,成就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地藏經》是我們的救命經。去年我們共同學習了《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我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生極樂。

今天我們很高興有這麼多的四眾弟子能夠共聚一堂來學習如來的根本法輪——《華嚴經》。這個因緣是甚深難得,不可思議。

《華嚴經》的三大殊勝

《華嚴經》的殊勝曆代祖師大德闡發過很多。

第一個,華嚴大教是如來的根本法輪,猶如百川歸海。同樣的,一切法門都以入於華嚴法海作為歸宿,一切經典都可以說是《華嚴經》的眷屬。

第二個,《華嚴經》是毗盧遮那佛所說。其他的經典是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所說。“華嚴最初三七日”,佛演說華嚴是在成佛以後最初的三七二十一天之內。在凡夫眾生看起來隻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而其實佛陀是在定中以他受用報身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

這個經裏麵有《毗盧遮那品》。毗盧遮那是遍一切時處,有時候是指法身佛,在本經裏麵他指報身佛。我們一般常規說,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但是在華嚴裏麵毗盧遮那是指報身佛說法。

第三種殊勝《華嚴經》是“七處九會,頓演如來果海。”

《華嚴經》說佛親證的境界,《法華經》說佛的知見,能夠入佛知見就能夠親證佛境界,是說佛成佛的境界。

“七處九會”,也並不是我們凡夫所想像的,在這裏講了,再到那裏去講,好像我們今年在方廣寺講了,再去文昌閣講,然後又到武漢靈泉寺來講,並不是這樣子的。“七處九會”是頓演,也就是說,同時在菩提場說,也在普光明殿說、也在忉利天說、也在夜摩天說、也在兜率天說、也在他化自在天說,這樣子的同時開演,這個是佛不可思議的殊勝境界。

我們今年在方廣寺也講過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VCD和講法的講記都已經做出來了,所以大家也可以看。

七處九會 五周四分

有一個偈頌可以概括佛說華嚴的“七處九會”——

菩提場出九逝多,三四忉利與夜摩,

普光明殿二七八,兜率他化五六過。

第一會是在菩提場。第九會是祇園逝多林,就是祇樹給孤獨園。第三會是在忉利天。第四會是在夜摩天。

在普光明殿就說了第二會、第七會、第八會。普光明殿距離菩提場很近,在尼連禪河邊,但是現在很難找到普光明殿的遺跡了,我們去朝拜的時候看到尼連禪河都快幹涸了。但是我們從法上來會,是要知道一切演說華嚴的地方都是普光明殿。

在兜率天說第五會。在他化自在天說第六會。

這個就是“七處九會”演大華嚴。

初會菩提場,以普賢菩薩為會主,說毗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佛陀最初成佛就在定中說華嚴,並且一開始就說佛境界。

這一會總共有六品十一卷經,第一品是《世主妙嚴品》。

這個六品之中前麵的五品是說佛成佛果地的境界和功德,然後第六品就說成佛的因。清涼澄觀國師就將這一會定為舉果勸樂生信分。清涼國師他解釋華嚴是最圓滿的,也是他將本經概括為“七處九會,五周四分”。

“四分”,就是信、解、行、證。初會是第一分,第二會到第七會都是解分。可見信、解、行、證之中,解是最重要的。

我們一定要真實地理解、悟入,我們才能夠起實修,才能證入,得成就。所以我們看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沒有哪一天帶大家到禪堂裏麵去打一天坐,或者帶大家念一天佛,而是都在說法,讓眾生能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能夠心開意解,大開圓解。

第二會地點在普光明殿,文殊師利菩薩為會主,說十信法門。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對佛法產生信心要有大智慧,所以以文殊菩薩為會主。

第二會也有六品經,是《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這個三品是講如來的正報;《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這三品是講聞法起修。所以我們這次所學的《淨行品》就在這個第二會裏麵,屬於八十華嚴裏麵的第十一品,第十四卷。

《菩薩問明品》是講信中之解,《淨行品》是講信中之行。我們深信佛法,有信心以後,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之中來實行?如何在起心動念、日用雲為之中來得解脫?來過佛菩薩解脫自在快樂無憂的生活?這樣子是過一種覺悟的、有智慧的、有慈悲的,每一天都過這樣子一種解脫的生活。這是《淨行品》之中開示我們十信位的菩薩,他如何在生活中間修行,在了生死之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這個是《淨行品》的主旨。

第三會地點在忉利天宮,以法慧菩薩為會主,說十住法門。菩薩修證的位次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佛果,五十二個位次。

第三會也有六品經:第一品是《升須彌山頂品》、第二品是《須彌頂上偈讚品》、第三品是《十住品》、第四品是《梵行品》、第五品是《初發心功德品》、第六品是《明法品》。

《華嚴經》因為卷義浩大,八十華嚴,如果要講,略講也要四年時間。所以一般很少有法師從頭到尾完整地講華嚴,都是抽一些品出來講。一般常講的是華嚴三品——《淨行品》、《梵行品》、《普賢行願品》。《梵行品》就在第三會裏麵。

第二會的《淨行品》是信位菩薩所發的心。他是講有的,隨時教導眾生發願:“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見到一切都能夠馬上善巧發願了。把凡夫心轉變為佛菩薩的心,把生滅心轉變為與不生不滅的真心相應的菩提誓願。所以他是教導我們念念不忘眾生,念念不忘成佛,上求佛道,下度眾生,願一切眾生都成佛。這個是《淨行品》講有。

而《梵行品》說空,“明般若空義”。

《普賢行願品》是講道後普賢,“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是一切如來的長子,因為他是直接依法界性而起修,依我們的真如妙心而起修。他所修的十大行願,一一行願都是盡虛空、遍法界,虛空無盡,眾生無盡,而一一行願無有盡期。所以依這個法界性,依真如妙心而直接起修。所以是甚深廣大不可思議的!

而在華嚴裏麵說普賢菩薩的行門,又有位前普賢和位後普賢。位前普賢是在《普賢三昧品》之中所說的,位後普賢是《普賢行願品》。

第四會是在夜摩天宮,以功德林菩薩為會主,說十行法門。

第五會在兜率天宮,以金剛幢菩薩為會主,說十回向法門。

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宮,以金剛藏菩薩為會主,說十地法門。

第七會是重會普光明殿,以毗盧遮那如來為會主,說阿僧祇數量法門,以及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又有普賢等諸大菩薩說十大三昧等勝妙的法門。總共有11卷經。這個是第七會。

所以我們要學華嚴,要懂得“七處九會,五周四分”這些常識。

“五周”——

第一周是所信因果周。也就是初會菩提場,以普賢菩薩為會主,說如來成佛以後的果地功德,舉果勸樂生信分,所信是佛。先說成佛的果,再說成佛的因,所以這一會稱為所信因果周,這是信分。

解分有兩周,就是第二周差別因果周和第三平等因果周。平等因果,普賢行是明“因賅果海”,《如來出現品》是明“果徹因源”,所以“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不二。所以稱為平等因果周。這個兩周,第二、第三周是從第二會到第七會,清涼澄觀國師概括為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八會是第三次在普光明殿,以普慧菩薩為會主,總共就是一品經,就是《離世間品》。

這一品非常重要,菩薩的六度萬行都是從這一品裏麵開出來的。普慧菩薩入於佛華藏莊嚴三昧,在這種佛華藏莊嚴三昧之中提出兩百個問題請教普賢菩薩,而普賢菩薩每一個問題都給了十個答案,所以就有兩千個答案。

所以也有的說是普賢菩薩為會主。

在“五周四分”裏麵稱為成行因果周,就是實行,實際修持的方法。在“四分”裏麵,稱為托法進修成行分。

所以澄觀國師說,“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給了兩千個答案。

前麵的說菩薩修證次第。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都是一位一位地分開來講,叫做行布。到了《離世間品》是總括來說如何修行,叫做圓融。所以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菩薩的六度萬行都是由《離世間品》而開展出來的。所以古人也將《離世間品》單獨抽出來印行,叫做《度世經》。

這是第八會。

第九會在祇園逝多林,以如來和善友為會主,有本末兩會。

本會是世尊放光現相,答諸菩薩念請。就是說在華嚴海會之中有一些菩薩他心裏麵在想,請佛回答我的問題。菩薩隻是心裏麵作念,並沒有開口提問,並且因為他所念的問題是很高的菩薩修證境界,是離言說的境界。所以佛陀就放光來答問題,佛陀一放光,那些菩薩看到佛陀所放的光明,馬上他的問題就解決了。這個是本會。

末會是文殊師利菩薩從善住樓閣來到人間,度化了六千比丘,令他們都開悟,並且指示善財童子參訪53位善知識。

這個本末兩會合起來就稱為《入法界品》。

第九會在“五周四分”之中是屬於證入因果周,依人證入成德分。這是證入佛地,成就佛陀的萬德莊嚴。

這個是我們略說《華嚴經》的“七處九會,五周四分”。我們對全經的概貌有一個大概的印象。

略釋經名和品題

我們再來略釋經名和品題,本經經名在七種立題之中屬於人法喻具足立題。

【大方廣】

大方廣是指我們真心本性的體、相、用。

“大”,是真心的本體。這個“大”不是大小相對的大,而是指離緣獨立、絕待圓融的大;是不生不滅、清淨無染的,我們稱這種本體為“大”,就是指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本體。

南朝傅大士偈頌,就形容這個本體說——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先天地而有,離緣獨立,“無形本寂寥”,她是無形無相的,你不可以說哪一個,一個什麼東西,她是我們的真心本體,而是實相無相,但是能為萬象主。她雖然無形無相,但是她是一切森羅萬象的本體。

真心的相是“方”。“方”就是周遍含融、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四聖六凡十法界的依報正報莊嚴都是真心的顯現。這個是說“方”。

真心的用就是“廣”。能生萬法。

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自具足,能生萬法。

本不生滅,不生不滅的是真心本體,是“大”;本自具足是“方”,一切森羅萬象都是真心的顯現;能生萬法是真心的用,就是“廣”。

我們用之恰當就可以返妄順真而歸真,就可以背塵合覺。我們不被六塵所染,而合於真心本體,能夠顯發本有的真心。用之恰當就可以了知森羅萬象,依正萬法,莫不依心建立。在凡夫地位隨情執著,所以頭頭障礙。如果能夠隨智觀照,就法法圓通,就可以了悟,就可以體認無一物不是我體,無一法不是我心。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我,就是我的真心本體。所以祖師大德說:“翠竹蒼鬆,盡現真如妙色。鶯啼鳥語,全談般若玄音。”這是真心的妙用!

真心之用,用之不當就迷真逐妄而成妄。我們迷失了真心本體,而去向外追逐虛妄的五欲六塵境界。並且在這個虛妄的五欲六塵裏麵執著於它實有,而起分別、起執著、顛倒夢想,就會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迷真執妄,而受生死流轉。

所以說一切的佛法都是為了幫助我們顯示“大方廣”的真心;一切千經萬論都是為了讓我們開示悟入“大方廣”,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來作為本修因。

【佛華嚴】

“大方廣”是直顯性德,“佛華嚴”是巧顯修德。

“華”是指因花,從人來說是指文殊、普賢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法來說是指普賢十大行願,文殊菩薩的十度,以此六度萬行的因花來莊嚴佛果。

“嚴”是莊嚴,也通於人法。能夠莊嚴的人是菩薩,所莊嚴的人是佛;能莊嚴的法是六度萬行,所莊嚴的法是“大方廣”。

“經”是貫、攝、常、法。又有徑路義;湧泉義;出生義,能夠出生諸佛;又有顯示義,顯示真心本體的“大方廣”;又有繩墨義等等。這是我們說這個經名。

再看品名——

【淨行品】

《淨行品》在八十華嚴之中屬於第十一品,第十四卷;在“七處九會”之中屬於第二會。普光明殿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會主,說十信法門。

在道霈禪師會集的《華嚴經疏論纂要》裏麵屬於第二十六卷。

《華嚴經》在中國的翻譯有三種譯本——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和四十華嚴。

華嚴經,最尊勝,

初傳來,在東晉。

東晉時候翻譯的華嚴是六十華嚴。因為《華嚴經》所彰顯的是佛陀所證得的一真法界,不思議的境界,所以是由文殊菩薩和阿難尊者在鐵圍山會集的。最初在人間沒有流傳,後來由龍樹菩薩到龍宮裏麵取出來。

龍樹菩薩到龍宮裏麵看到的華嚴是三種:上本、中本和下本,三種華嚴。

上本華嚴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就是將十個三千大千世界都磨為微塵,每一粒微塵就代表一個佛偈,有這樣子多的經文。

十個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呢?黃念祖居士他有一個解說:說是一個小世界就是我們天文學上所說的一個銀河係,一個銀河係隻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個大千世界;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有十萬億個銀河係。上本華嚴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就有百萬億個銀河係。

將這個百萬億個銀河係全部都磨為微塵,一粒微塵做一個佛偈,有這樣子無量無邊浩瀚的佛偈。有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中本華嚴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兩百品。

龍樹菩薩覺得上本和中本都不是凡夫能夠受持的。所以他就把下本詳細地看了一遍,全部記住了,來到人間把她寫出來。

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

最早在東晉時候,是由東晉的一位支法領法師去到印度求得了華嚴的三萬六千偈,就是十萬偈裏麵一小半。然後回到國內來以後,請來到東土的佛陀跋陀羅翻譯為六十卷、三十四品,這是最早的晉譯華嚴。解釋晉譯華嚴的有《華嚴經搜玄記》、《探玄記》這些。

杜順師,是文殊,

闡華嚴,盤走珠。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本經典,初祖俗家姓杜,法名是法順法師,所以稱他為杜順。

杜順師他是文殊菩薩化身。他年紀大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就跟著師父學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覺得沒有學到什麼,信心不夠,然後就跟師父辭行,說要到五台山去朝拜,去頂禮文殊菩薩。

杜順師就說:

遊子漫波波,五台禮土坡。

文殊隻這是,何處覓彌陀?

但是這個學生沒有聽懂,沒有悟入。他仍然還是執意,風塵仆仆趕到五台山去了。

去到的時候是黃昏,就看到一位老人家。老人家就問他:“你來五台山做什麼?”

他說:“我來朝禮文殊師利菩薩。”

老人就告訴他:“文殊菩薩到長安度化眾生去了。”

學人就很驚奇,問:“那麼是誰呢?”

老人告訴他:“就是杜順師,法順法師。”

這個學生才明白,他就很後悔,馬上就趕回去。但是回去的時候杜順師已經示現入涅槃了。

這是華嚴初祖,他作了一個《法界三觀》——第一是真觀絕相觀;第二是理事無礙觀;第三是周遍含融觀。

作好以後就要試一下,看這個說的法有沒有錯誤,然後他就誓願說,“如果我寫的這個《華嚴法界三觀》與佛意相契合的話,放到火裏麵都不會燒毀,如果是有錯誤的話,就讓它燒掉吧。”